《吕型伟教育文集》生动记录了吕型伟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历程,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是奉献给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很好研究和学习。文集共分四卷,每卷都有一个副标题:第一卷为“为了未来”,集中反映作者的教育思想;第二卷为“发展也要讲道理”,集中反映作者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看法和观点;第三卷为“立足于孩子成‘人’”,集中反映作者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第四卷为“一生与教育有缘”,记录了作者的主要经历,反映了他的成长、他的工作和教育理念、他的追求和执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吕型伟教育文集(共4册) |
分类 | |
作者 | 吕型伟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吕型伟教育文集》生动记录了吕型伟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历程,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是奉献给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很好研究和学习。文集共分四卷,每卷都有一个副标题:第一卷为“为了未来”,集中反映作者的教育思想;第二卷为“发展也要讲道理”,集中反映作者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看法和观点;第三卷为“立足于孩子成‘人’”,集中反映作者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第四卷为“一生与教育有缘”,记录了作者的主要经历,反映了他的成长、他的工作和教育理念、他的追求和执著。 内容推荐 《吕型伟教育文集》收集了吕型伟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文章和在各种会议、活动上的讲话,约120万字,是在吕型伟先生原来已出版的《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上下集)和《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内容,重新分类,精心编辑而成的。 文集共分四卷,每卷都有一个副标题:第一卷为“为了未来”,集中反映作者的教育思想;第二卷为“发展也要讲道理”,集中反映作者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看法和观点;第三卷为“立足于孩子成‘人’”,集中反映作者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第四卷为“一生与教育有缘”,记录了作者的主要经历,反映了他的成长、他的工作和教育理念、他的追求和执著。其中第四卷是彩印,图文并茂。 目录 第一卷 “为了未来” 半个多世纪的回顾/1 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14 现代化建设与普通教育/16 新技术革命与普通教育/25 方向、纲领、里程碑——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札记/29 要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而努力/35 谈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特点初探/45 关于教育的功能、培养目标和德育/49 社会主义教育模式的求索/51 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62 教育的转轨与接轨/68 问题在于这根“指挥棒”/70 教育方针与教育改革/72 面向未来的教育/76 亦谈素质教育/80 我所关心的一些教育热点/83 初级阶段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89 《中外教育经典解读》序/91 和谐是民族精神的灵魂/95 试论新的基础观/102 论基础教育/107 试论“基础分流”/114 我们究竟在探求什么——建国后的基础教育回顾/118 繁荣教育思想是时代的呼唤/126 开展百家争鸣繁荣教育科学——纪念“双百”方针提出30周年/131 谈谈如何端正教育思想/135 十年教育回顾有感/141 艰苦探索的四十年/143 让思想冲破牢笼/147 “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151 时代在呼唤新的教育思想/152 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体会/156 束缚教育思想的主要是“左”还是右/160 贵在真干、实干——纪念“三个面向”题词十周年/162 更高地举起“三个面向”的旗帜/166 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教育改革/169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兴国/174 邓小平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177 重温毛泽东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182 周恩来总理关心中小学教育/186 伟大的理想——“缔造未来”——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189 感悟“缔造未来”/192 名校、英才与成才学问/194 发展个性开发潜能/202 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几点思考/205 培养创新才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208 要让才智高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210 抓住时机开发潜能/212 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215 要充分开发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219 访法归来有感/223 中等教育结构非改不行——赴法、罗考察普通教育随笔之一/226 抓住主要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赴法、罗考察普通教育随笔之二/230 环境传统特色——赴法、罗考察普通教育随笔之三/234 美国普通教育观感/239 美国教育掠影/242 世纪末的反思/248 漫话21世纪的教育/251 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252 展望21世纪的教育/258 第二卷 “发展也要讲道理” 第三卷 “立足于孩子成‘人’” 第四卷 “一生与教育有缘” 试读章节 半个多世纪的回顾 一生中,我还从未写过自己。我以为,写文章最起码的是要言之有物。回顾自己从1936年开始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几十年都是那么平平淡淡,似乎没有什么太值得回忆的东西。 我选择教育这项工作,完全是出于自愿。那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我受到“教育救国”论的影响,怀着满腔热情作出的选择。1935年,我初中毕业,放弃了升学的愿望,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自不量力地分头到穷乡僻壤宣传教育,创办学校。我所去的地方叫白岩村,在浙江省新昌县的一个山沟里。经过一番宣传,我居然招到了81名学生,并借到了一座破庙作为校舍。对这个小小的山村来说,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新型学校。1936年学校开学。我因为是创办人,自然就当上了校长。说是校长,实际上全校只有我一个工作人员,并没有别的教职员工可让我领导。学生年龄也相差很大,从六七岁到十几岁,反正全是第一次上学。也就不分年级了。记得年龄最大的是一个女学生,18岁,比我这个校长还大一岁呢!学校全天上课,81个学生济济一堂。晚上,我就睡在破庙的边屋楼上,楼下放着几口空棺材。村里的老年人怕我寂寞,找了两个年轻人来陪我。我订了几份报纸,都是有人进城时给我捎来的。晚上总有一群村民来听我讲外面世界的新闻,我总是向他们宣传学习文化的重要性,也宣传形势,如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国难深重,只有奋起抗日才是唯一的出路等。屋里常常高朋满座,倒也热闹得很。村里的男女老少并不因我只有17岁而瞧不起我,相反,对我十分敬重。村里有什么婚丧大事,都要请我这个娃娃校长去参加,并且奉为上宾;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常来找我商量。这使我第一次深深地感到“尊师重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 怎么办教育?怎么上课?怎么组织学生活动?我当然是全然不懂的。唯一的办法是边干边学。我开始看了一些教育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的著作。我被他的主张深深吸引了,也第一次认识到教育还有那么多的学问,认识到要真正当好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凭热情。于是又萌发了继续学习进修的念头,而且在实践中也处处觉得自己这个娃娃校长当得不大像样。不过,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教育救国的愿望却更加坚定了。一年以后,我辞去职务,去报考师范学校,结果被杭州师范学校录取了。那是1937年的夏天,抗战已经开始。 离开白岩小学以后,几十年来我东奔西走,一直没有机会再回去看看,但心中一直想着这块自己开垦的处女地。直到1992年,一次难得的机会使我重返故地。当初的破庙已焚于大火,校舍是新建的,但山村依旧。由于停留时间太短,我没有见到一位当年的学生。谁知返回上海后不久,白岩小学全体少先队员写来一封信,说他们放学回家,向爷爷奶奶说起此事,爷爷奶奶们一听就说,这是我们的老师。于是,他们赶到学校,又赶到县城,想见我一面。然而我已离开,他们非常失望,要他们的孙子特地写信,说无论如何希望我再去一次。看了这封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年后我又找机会回去了一次。这次碰到了三个当年的学生,两男一女。女的最年轻,也已78岁。他(她)们抓住我的手说了一句:想不到还能见到您。我也热泪盈眶,欲语还休,一切不知从何说起。 杭州师范学校在浙江省是一所有名的学校,名师汇集,校风严谨。能进这么一所学校学习,我是十分满意的。可是不到半年,杭州沦陷,学校停办,不得已回到家乡,又当了半年小学教师。我的经历中唯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先当校长,后当教师。第二年杭师迁至浙东丽水复校,我又回校复学。三年中不仅学了一些教育理论,而且从好教师的身上学习到不少治学精神与师德修养,可以说是终身受益。其中有几位老师如教育学教师祝其乐、音乐教师顾西林、数学教师唐敏生、美术教师周天初等,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师范毕业,当了两年小学教师。我学到的教育理论,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两年后我考进了浙江大学的师范学院。学校没有教育系,我选择了中文专业。因为是师范学院,所以仍然有一些有关教育理论的课程。另外,我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尽管各门功课(体育除外)都学得不错,但比较偏重文学与音乐。初中二年级时写过一首新诗向报社投稿,居然给发表了,当时还萌发了当文学家的愿望。对音乐我下过一番功夫,民族乐器都会一点,还苦练了几年钢琴,学过作曲。师范毕业时与另外一个同学合编过一本小学音乐教材,并正式出版发行,其中就有我作的词曲。因此,我受到语文教师与音乐教师的特别宠爱。特别是音乐教师,一心希望我去考当时国内唯一的音乐最高学府——国立音专,见我没有同意,还大大地生了我的气。学习中文专业,也符合我的心愿。 1946年我大学毕业,到了上海。可人生地不熟,在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像我这样的书生,不会钻营,找个教师的职业可难了。有一个同乡帮助我,在他当校务主任的一所私立学校里给我安排了一个位置,教初中语文。我总算有了个落脚点。安定下来之后,我渐渐感到这所学校的背景有问题,了解到校长是个特务头子。我当时是一个进步青年,对国民党的反动腐败极为不满,讲话又比较随便,还订阅了几份进步刊物。不久,那位同乡就警告我,要我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的环境当然非我久居之地。于是我又四处寻找学校,希望早日离开这个地方。 天无绝人之路,不久幸运降临到我的头上。一次在一个师范时期的老同学家里,遇见了一位年轻人(他叫董思林,以后是我的人党介绍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交谈十分投机。我就向他吐露了苦恼。不久,他来对我说有一所中学需要一位代课教师,校长是陈鹤琴,那里环境会好一些,问我是否愿意去。陈鹤琴是有名的教育家,与陶行知齐名。我当然十分高兴,欣然同意。这就是现在的省吾中学。这是一所地下党办的私立中学,陈鹤琴是挂名校长(我以后才知道,请他出面是为掩护校内一批年轻的共产党员)。学校里的气氛同我原来那所学校完全不同,民主、进步,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师生平等,简直是另一个世界。代课两个月之后,第二学期学校就正式聘用我了。 到1947年下半年,学校人事有些变动。可能由于我学的是师范专业,又有那么一些实践经验,还当过“校长”,所以,他们同我商量,要我担任教务主任。这样,我在省吾中学一直工作到1949年上海解放,并在那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其实,我与共产党的接触,开始于1937年。那是在家乡,我与当地的地下党,以后是与四明山根据地的新四军始终保持联系。他们为我提供一些学习资料,也要我为党做一些工作。我都能认真去完成。但对于是否参加党的组织,我没有下这个决心。这一方面说明我觉悟不高,另一方面说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对待这样重大的问题态度慎重。(第一卷 “为了未来”P1-3) 序言 型伟同志17岁开始教育生涯,至今七十有年。他对教育情有独钟,把毕生精力、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这一崇高事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型伟同志一生好学不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由于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实际的深切了解、敏锐的眼光,他能不断发现新情况,抓住新问题,把握新趋势,提出新见解。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然能与时俱进,不断有新思想、新主张发表,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庆祝型伟同志九十华诞之际,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吕型伟教育文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文集》生动记录了他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历程,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是奉献给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很好研究和学习。我祝贺《文集》的出版。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型伟同志的至理名言将鼓舞、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后记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出文集。原因很简单,首先是觉得没什么大的价值;其次是怕麻烦。如果没有顾明远和顾泠沅两位老顾的鼓励,没有马联芳和张文周两位的具体操作,我是绝对不可能出版这部四卷本文集的。所以,这套书能出版,首先要谢谢他们四位老朋友。当然,我还得感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鼓励和支持。 过去,我出过三本书:《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及其续集和《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这次的文集主要建立在这三本书的基础上,再加上我近年来发表的文章和谈话,大约一百多万字。这都是改革开放后写的。 这次准备出文集时,曾考虑过把改革开放以前,甚至包括解放前写的文章都收进去。那也是有一定篇幅的。记得我在报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读初中一年级时写的,题目叫《不平鸣》,主要是控诉社会的不公平。读高中时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叫《论英雄》,发表在叶圣陶先生主编的《战时中学生》这本当时颇有影响的杂志上,还得了当时中学生作文比赛第二名。至于大学毕业后,我在由中共上海地下党创办的公开刊物《中学时代》先后担任编辑与主编,发表的文章就更多了。全国解放后,由于工作需要,我也写过一些长短不一的文章。后来考虑,这样做,难度太大,费时太多,就决定只收改革开放以后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和讲话,共340篇左右。其他的就以后再说吧。 由于是文集,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近30年。有时候,一些内容今天在这里或这篇文章中讲了,明天在另一个场合、另一篇文章中又讲了。考虑到如果把重复的都去掉,那么许多文章就不完整了,因此,虽花了不少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但仍难免有重复。这是要请读者谅解的。 我今年已经九十高龄,但健康状况很好,头脑也还清楚,有时不用稿子作两小时的报告,还可以做到条理清楚、观点鲜明,不太口罗嗦。这也是我还能出文集的一个原因。很多朋友问我有什么健身之道,我也说不大清楚。我从来没有刻意去追求健康,清茶淡饭,一切听其自然。 我特别喜欢爬山,见山就想爬,不到山顶,不肯罢休。记得2000年9月,我还兴致勃勃轻松地爬到四川黄龙4500米高的雪山上,一起登山并负责保护我的年轻的四川朋友还到不了我的高度。当时我已83岁。今年体检时除查出左下肢静脉有点阻塞,腿稍感肿胀外,其他部位都无病状,我属于健康老人。 据介绍,到2005年年底,上海百岁以上老人已有六百多位。按国际标准,每百万人口中有70位百岁老人,就可以称为长寿之乡。上海也可以获此荣誉了。因此生活在上海的人是很幸福的。 我现在不但健康地生活着,而且在健康地工作着,工作量不下于在位的时候。众多的杂志、新书不算,我每天要看8份报纸,不然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从“七五”规划起,就承担了一个国家级的重点科研课题“探索适合21世纪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一干就是20年。实验学校从原来的三个地区(北京、上海、深圳)5所学校发展到现在的12个省市70所学校(其中有4所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成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时间跨度最长、地区跨度最大的一个课题。从“十五”开始,此课题已交给顾泠沅同志,我作为顾问,仍参加每次大的活动。以我提出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理念为指导的另一个国家级重点课题“社区教育”,我也担任实质性的顾问。加上每年总有几次外出讲学,我的生活十分丰富。我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第三代也有出息,加上朋友众多,我生活幸福、愉快,是一个快乐老人。 很多朋友都问我:“您90岁了,身体还这么好,精力如此充沛,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确实一下子说不清楚。上面说的生活充实,不断有所追求可能是一个原因。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了,生存就没有动力了,活着不是在等死吗?我认为精神力量是十分重要的,这不叫唯心主义。 有人说,人的健康,心理养生十分重要,并提出心理养生有四大要素,这就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见香港(《镜报》月刊)。我觉得讲得有道理,这四者我都基本具备。我一生只有朋友,没有冤家。 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也是这么说的。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只讲了一个“恕”字。什么叫“恕”?孔子讲了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过去讲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而一个“恕”字可让你一生长乐长寿。 江苏有个如皋市,是一个世界有名的“长寿之乡”。全市百岁以上老人有两百多位,95岁以上有两千多人,90岁以上有四千多人,而全市总人口不过一百几十万。去年我去旅游,也想取取长寿之经,听了一些故事很受启发。据介绍,当地政府出于好心,特地造了一个长寿公园,里面建了一些别墅式的住房,让百岁以上的老人住进去,由当地政府来抚养。里面条件很好,全国其他地方可能都没有。我参观过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太阳城。这是一座专为60岁以上老人建的城市,虽然比如皋的大得多,但居住条件还不如如皋。可就是这么一个长寿公园,老人住进去以后,效果适得其反,健康水平反而下降了。后来,他们还是让老人回到家里与儿孙们同住,老人的健康情况就好了。于是他们认识到,让老人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比什么补品都好,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我专门去走访了一位107岁的老婆婆(她不算最长寿,还有一位111岁的老人,比她还大好几岁),她精神很好,思维清楚,生活能自理。我问她家里有几代人,她说五代同堂。正说着,她的第五代孙子放学回来了,老人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很开心的样子。 所以,我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对老人来说,最好的物质条件还不如天伦之乐,最补的补品还不如儿孙叫一声“爷爷”、“奶奶”。这说明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有可能改善老人物质生活的事,还是应当做的。 我曾经有过抽烟的坏习惯,这是从“文革”期间关在“牛棚”里开始的。哪时,“何以解忧,唯有香烟”。以后一直保持到1998年,每天抽一包还不够。1998年住了一次医院,就不抽了。到现在已经10年过去了,以后我也肯定不会再抽了。其实,我抽烟时一口也没抽进去,而是喷烟,吸一口,马上喷出去,是在烧人民币。现在我好像也没有什么后遗症。 总之,我的健身之道或者叫长寿之道,其实只有一句话: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当然,人生有追求,生活有规律,适当活动,清茶淡饭,这些都是对老年人有好处的。我的家族史上长寿的人很多,祖父、外婆、母亲都活到八十多岁,遗传因素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出文集不是我的终点。我还在工作,还在追求,还在攀登。 最后,要谢谢张承先、顾明远两位同志为文集写序。承先同志是教育部的老领导,现在还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一直对我很关心。老顾则是我的老朋友,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他很忙,是硬挤出时间为我写序的。有这两篇序言,我的文集增色不少。如果如有人所说,我是近现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的话,那么这套文集可以说是“活化石”上留下的痕迹。 我期待着大家的批评。 2007年5月2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