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了民谣的旅行/大家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钟敬文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现代生活给人们施加了种种强大压力的时候,快餐似的大众娱乐文化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主要途径,而能带来心灵安宁和享受的文化艺术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大家散文”系列丛书,包括汪曾祺的《无事此静坐》、钟敬文的《为了民谣的旅行》、宗璞的《那青草覆盖的地方》、林斤澜的《杂花生树》,意在张扬大家风范,呈现老作家的人生轨迹,找回那种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温柔敦厚、朴素挚真的文化传统。

本书为我国著名现代散文作家、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散文选。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我国著名现代散文作家、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散文选。该书涵盖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时间跨度大,精选了钟敬文先生各个时期的经典篇章。全书体现钟敬文散文的幽雅、平和、意蕴深远的独特风格,是一本赏心悦目的集子。

目录

水仙花

荔枝

啖槟榔的风俗

再谈荔枝

残荷

莼菜

多识草木

羊城风景片题记

海行日述

——寄呈蘩君

重阳节游灵隐

西湖的雪景

——献给许多不能与我共欣赏的朋友

泛月

雨讯

太湖游记

碧云寺的秋色

成都去来

西下庄通信

逝者如斯

——此稿焚献于亡兄之灵前

送王独清君

请达夫喝酒的事是不果了

潜初去后

记找鲁迅先生

怀林和靖

记一个台湾人

张妈

郁达夫先生的印象

故人的一侧面

 ——纪念尚仲衣博士

纪念托尔斯泰

纪念罗曼·罗兰先生

人民的歌手

——回忆冼星海同志

回忆谷柳

鲁迅纪念

悼念绀弩同志

敬悼俞平伯先生

追怀秦牧同志

永刻在我心版上的老师

——缅怀周六平先生

春长在

——敬悼冰心女士

忆社戏

想起五坡岭的母校

幽怨

阻雨

买红墨水之行

过去生涯的轮廓画

为了民谣的旅行

小汤山随笔

我与我们的时代·祖国

永不能忘的启导洪恩

书呆子的暑假

谈读书

谈买书

岁暮述怀

岁尾年头随笔

始终没有一个“专职”的书斋

未完的信

——预备致《现代日本小说集》译者的

《荔枝小品》题记

《西湖漫拾》自序

《湖上散记》后记

写作小品文的经历

我与散文

两部散文集重印题记

《进入九十年代》前言

银盏坳

石桥塘

试读章节

水仙花

我们地方的水仙花,都是省(广州)港(香港)来的,每当腊月时候,少数往来省港商户,便从那里运了一两筐回来。这种东西,在我们地方上是不大有“销头”的,除了一些有钱的富家或行店,极少数对于它有爱好的性癖之人,别的人再不买这个。它的价目,在数年前,大约每棵只消几个铜板。后来越卖越贵,今年已经要两三角钱才能买得一个了。可是,这种东西,是有产阶级的用品,虽然价值高贵一点,也没有什么难买卖,即使销额可能比前几年减少一些。

水仙花,我们这里的人,也有呼它做“石蒜”的。大约以其根、茎、叶形象相似之故。我幼年的时候,家里每年的水仙花,都是靠我们对门店那位叶先生雕刻的,——我们这里种水仙花,大都先把它剥去了外衣和略施雕刻,然后放进水钵里去滋养。等到它将开花的时候,才转装进那盛着清水和白石的瓷瓶里。也有些把它栽种在盛着黑泥的花盆里,直到花开花谢,再也不更易的。可是,这乃极少数的例外。现三数年来,可就不然。我们种的水仙花,既然不止两三棵,做雕刻的工夫的,也再不是那雕刻水仙花的名手的叶先生。我的大哥,已替了他做这种工作,并且做的比别人的都好。

我的大哥,我看他确是很丰富于艺术天才之禀赋的。因为他从来对于自然的或技术的东西,都深饶欣赏的热情与评判的眼光。有时,他偶然涉笔,写出几个字或画出几朵花,总有一种生动超拔的意味。自然,他为了自少缺乏美好教育的陶冶与现在迫于艰重的生活的负担之下的缘故,所有的才力,千万中不能发展其一二,但他潜伏着的奇特的本能,是可以从他无意中的一言一笔领略出来的。巧于雕刻水仙花,和对于它的爱好的心情,这是很微小而无奇的,但我从此想到他被淹没的美丽的心情与优异的技能,便禁不住戚然于心了!

为的去年残腊的时候,多了几阵严寒,今年的水仙花就赶不及在元旦这几天开放。家人都觉得有点寂寞。我哥哥的心里,想来更要比我们郁闷吧。

天总是这么阴郁而撒着雨。案头的水仙花满含着愁意的活着。那雪白的花片,黄金的盏儿,及阵阵泛溢的香潮,却都是寂寂地无闻。

我闷得慌了,提起毛笔,随意在纸上涂了一首七绝,末两句云:

碧桃石蒜无消息,

添得春愁细雨中。

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于公平镇

荔 枝

轻红酽白。

雅称佳人纤手擘。

——东坡词

这实在使我时常想起来,有点懊恨,为什么不生在那周、汉故都的秦、豫之乡,又不生在那风物妩媚的江南之地,却偏偏生长在这文化落后、蛮僚旧邦的岭南呢?虽说在这庾岭之阳,南海之滨,也尽有南越南汉未荒的霸迹,白云西湖挺秀的河山,足以供我们低徊游眺,少摅爱美好古之怀,但翘首北望,毕竟不免于爽然自失啊!

然而,生息在这样边徼的地方,略略可以叫我们感到满意的,却不能不数及饮食之事了。我用不着把岭南一切乡土风味,一一地加以陈述,但略举叙一二有趣故事以当例示便得了。

昔者苏东坡被贬南来,食蚝,觉其味美,戒语他的儿子北归时休要告诉人家,恐怕他们因此求谪岭南。这是一则谁都知道的佳话。我再来另举一个大家不大晓得的民间传说吧。

俗传宋末,帝禺给元番追赶南下。一晚,行到我们海丰南山岭,腹甚饿,野人以饭菜——油尖米饭和粗鳞针n一进之。帝食次,觉风味大佳,因叹道:  玉饭送金汤②,

何必作君王?

好了,不抄了,别使馋吻的朋友听得垂涎吧。

在凡百水果都很繁盛的岭南之区,最使我爱吃的一件,该无过于荔枝了。谈到荔枝,我们总要想起唐宋两位艺术家的故事吧。这两人,一是李三郎的妃子杨玉环,她生长于西蜀,酷嗜她故乡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确是当年事情迫真的写照啊。后来妃子死去,三郎一回见到进贡的荔枝,想起他从前的爱侣,还禁不住为她凄然饮泣。一是东坡,他是个著名饕餮的学士。他贬到我们岭南来,竞像是天爷爷特赐他一场饱吃的好机会一样。在许多食品中,他尤特别喜欢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不是此老馋态自行证实的绝好“招供”吗?

你们有不曾见荔枝的朋友吗?我想总该不会有吧。因为至少你们是可以从罐头的食物里见到的,虽然在那里的已经少变了形态,而且仅仅是它的肉身。若你们万一有不曾见过它的,那末,你们要从文字里求满足时,最好是去看白居易那篇简短的《图序》。因为他写的虽不必十分相像,但总算得其近似了。(听说宋朝的蔡襄做过一部《荔枝谱》,不知内容说的怎样。我既没有见过,也就不便多说了。)

荔枝的为物,我们不必待啖喝了它的雪白的嫩肉和香醇的甘浆而后,才知道它是果中的佳品;便是起初看了它的外形,已经够知道它是很“艺术的”了。柿红的果皮上,印着龟甲似的花纹,这不是很美观么?它种果皮,或过粗糙,或伤平滑,或色泽不佳。方之于它,真像有上下床之别!记得前人把龙眼叫做“荔枝奴”。这若然只限于生熟的时期前后来论,我也可以不必多说;若含有两者性质上比拟的意思,那末,我就不能首肯了。因为,像那样土劣的龙眼子,——只有苍蝇最喜欢的东西,就是做它的奴婢也有点不配啊!这么一来,也许有人要说我把荔枝看得太名贵了,但我想若平日赏识过它的,至少也该不说我在这儿撒谎吧?

我们这里荔枝上市的时候,大约正是在大地如火炉般热烘着的五六月。这时,杨梅、李子等,已经渐渐过去,黄皮子、山梨等,又多俗而寡味,荔枝总算是一种当行出色的水果了。我们当日影已斜的午后,或银月初上的黄昏,独自的或多人的,坐在那清风徐来、绿荫如盖的树下,吃着这一颗颗晶丸般的荔枝,比起古人“浮瓜沉李”的故事,不知谁要风韵得多?犹记得数年前曾以荔枝一筐馈送某女郎,简上附以诗云:“眼前三百堪消夏,纤指无劳雪藕丝。”实在的,这种风味,即比之杜甫所盛称的“公子调冰人,佳人雪藕丝”,也何须多让呢?

吾粤有著名的荔枝湾,其地荔枝夹岸,白莲满塘。相传是南汉时候的昌华旧苑。每当夏季,荔枝繁结,避暑游人,云簇于此。我数年前客广州,正值岁暮天寒,不是它轻红高挂、招徕游客的时候,所以无缘打桨一至其地,畅尝所谓仙城风味。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些可惜呢。

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九日,写于饷啖荔枝之后

P1-5

序言

辽宁人民出版社要出新编的《钟敬文散文选》,这无疑是出版家有眼光,有见识;但同时不也是锺敬文老师的散文历久常新,今天依然有读者,有市场吗?这,我是很高兴的。也感到欣慰:一个人死了,他的著作遗爱在人间,他的精神还活在人世,他埋在活人的心里,这是最可瞑目而安息了的吧?

可是孙郁学兄要我来写一篇“序”,却很使我为难。他想到我,自然因为我是钟敬文老师的学生。可我实在是不敢当的。老师在时,要我编辑他关于鲁迅的译著《寻找鲁迅·鲁迅印象》并写篇序言,我不敢,恳辞掉了。结果老师以九十八岁高龄自己写了那篇精彩的《新版自序》,很获得赞誉。现在老师走了,我来放肆吗?罪过,罪过。何况我不懂散文,没有什么话好说。我既怕亵渎了老师,又怕对不起读者,还要辜负我敬之爱之的朋友的好意,真所谓“却之不恭,受之有愧”,诚惶诚恐。人在无可奈何之际,是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或勉为其难。

没有法子,我重新拜读了这本选集,重温老师赐给我的他的著作,写下一点读后心得在这里罢。

老师一九零三年出生,二十四岁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荔枝小品》,又两年出版第二本散文集《西湖漫拾》,再一年出版《湖上散记》。今天看来算是出道很早的吧,但那个时代不但是政治革命的时代,也是文学一文化革命的时代,是以“五四”命名的时代,真是大师云涌,才俊迭出。王瑶老师在一九八九年的“五四”纪念座谈会上,一口气数出先驱者的年龄:陈独秀四十岁,鲁迅三十八岁,周作人三十四岁,李大钊三十岁,胡适二十八岁,郭沫若二十七岁,叶圣陶二十五岁,郁达夫二十三岁,冰心最小,十九岁。真是如数家珍,意在言外啊。他的结论是:新文学是一批青年人搞起来的!那么,它的生长,发扬而光大,不是理应依靠青年人,爱护青年人,扶持青年人么!而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

老师不但年青有为,而且成绩可观。当一九三五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为总结“文学革命”十年的成绩的时候,其中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由郁达夫选编,所选鲁迅、周作人、冰心、林语堂、丰子恺、钟敬文、罗黑芷、朱大楞、叶永蓁、朱自清、王统照、许地山、郑振铎、叶绍钧和茅盾共十五人。可见老师当时所写散文受到的重视和取得的成就。郁达夫在《导言》中这样评价老师的散文:

钟敬文出身于广东汕头的岭南大学,本为文风极盛的梅县人譬所以散文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的后武。可惜近来改变方针,去日本研究民族传说等专门学问去了,我希望他以后仍能够恢复旧业,多做些像《荔枝小品》《西湖漫拾》里所曾露过头角的小品文。

这个评价几乎是一种“公认”。如聂甘弩说“你的文章,冲淡平静,是个温雅学人之言,颇与周岂明作风近似。”王任叔更具体分析说:“你的散文是从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走出来的……不过周作人的散文冲淡而整齐,含意比较深;你的散文,冲淡而轻松,含意比较浅。这怕是年龄的关系吧。”这是真的。请看他写西湖的雪景: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的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坠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粲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呢。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最少也靠在腾着血焰的焰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西湖的雪景》

自然我们应该注意:这是上个世纪第二个十年,也就是“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不到十年的作品。有的词汇和语句都和今天不尽相同。

郁达夫在《导言》中概括“现代的散文”的特征,说有三个:一、“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二、“现代的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这散文内容范围的扩大,虽然不就是伟大,但至少至少,也是近代散文超过古代散文的一个长足的进步。”三、“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这些特征,虽多少、浓淡、强弱不尽相同,却的确表现在老师的散文里。此外,老师的散文,似乎还有两大个人性的特色,这就是古典文学一文化的涵养和以“五四,,命名的文学一文化的洗礼。

古典文学一文化的涵养,最醒目的是散文中常常弓J用古典诗词,甚至直接写出自己的诗作。这本《选集》中的第一篇《水仙花》就是用自己的一首七绝的末两句结尾的: “碧桃石蒜无消息,添得春愁细雨中”。第二篇《荔枝》开头就引用苏东坡词:“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第三篇《啖槟榔的风俗》更多着古典作品乃至民间歌谣谚语的引用。可以说,这种引用比比皆是,它不是古小说中的“有诗为证”,而是和文章水乳交融的。这自然需要相应的知识,但在创作中,就是一种涵养、一种趣味,一种风格了。老师自己说他的散文有着“神韵派”的影响,这就必须有相当的古典文学一文化的修养与鉴赏力才能体味与看破的了。像我这样严重缺乏古典文学一文化的教养,又资质驽钝,毫无艺术细胞,是无能品评的。这只好请读者自己体味了。

至于以“五四”命名的文学一文化的洗礼,则不但它是白话散文的缘故了,我最看重的是老师的“生命的平等观”。这是老师在《莼菜》中怀着乡愁、伤感和犹疑抒发的思绪。“生命的平等观”是人和自然调和的根本思想;是在专制一权贵社会爱护平民百姓,为奴隶挣脱镣铐、争得“人”的地位和权利的根本思想;是“个人”观念,“个人”意识拒绝“害人利己”的根本思想。鲁迅二十七岁时作《文化偏至论》,指出“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以为大诟,苟被其谥,与民贼同。意者未遑深知明察,而迷误为害人利己之义也欤?夷考其实,至不然矣。”鲁迅的伟大,说穿了却又平平常常,归根结蒂,在于他把“个人”建立在“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义”的根基上,而这根基是坚不可摧的,无论打出什么招牌来蔑视它、批判它、戕害它、摧毁它,都将被人心和人之常情所粉碎,为历史所淘汰。鲁迅由此而得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而且“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可是还得附加几句话以免误解,就是: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由此而主张男女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根本是“自他两利”。由此而能够揭露创造社的阶级论者的根本特质,指出“再则他们,尤其是成仿吾先生,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这种令人‘知道点革命的厉害’,只图自己说得畅快的态度,也还是中了才子+流氓的毒。”老师二十几岁时建立的“生命的平等观”,正是他散文的精髓。他笔底的花草,树木,山水,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平等观”也是他一九三。年以后散文得到长足发展的动因,也是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面对“反动学术权威”的批判,敢于抗辩“权威有一点,我决不反动”的底气。历史上的反动者都是只顾自己的生命,甚至只顾自己“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而反对“生命平等观”的人。

有句话,说是“文如其人”。其实并不一定。人世间骗人和作恶的文章何止万千,它们的作者何尝摆出骗人与作恶的面孔?但我的老师钟敬文先生的文章,却地道的是文如其人:正直,谈泊,淡泊而正直。他的《拟百岁自省》七律,是自己一生的自白,也可以看作他自己一生著作的自评,全诗如下:

历经仄径与危滩,步履蹒跚到百年。

曾抱壮心奔国难,犹余微尚恋诗篇。

宏思峻想终何补,素食粗衣分自甘。

 学艺世功都未了,发挥知有后来贤。

 不信,请读原文:

王得后

二00六年十二月十日星期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