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浅说中医/中医科普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卢焯明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变迁,传统中医理论的深奥古朴,曾令不少对中医感兴趣而欲了解中医或业余有志研习中医以及欲透过中医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现代人畏难而却步。本书作者花费心思,参考多本中医教科书和部分医学资料,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自身知识积累及实践心得体会,运用了现代语言风格编著成此书。本书行文晓畅通达,娓娓道来,医理深入浅出,显出中医理论的和谐、丰厚、趣味与简约,既具科学性,更显通俗性。

内容推荐

作者卢焯明医师幼承家学,对中医兴趣浓厚,曾以年级头名成绩毕业于母校本科,后又在先师邓中炎教授及本入门下攻读硕士,研习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期间孜孜不倦,博采众长。在与其多年的交往研讨中,每感其对中医探究之执著、专注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个性。其读研毕业后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一线工作,对中医理论的实践运用自然亦有一番心得。本书作者花费心思,参考多本中医教科书和部分医学资料,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自身知识积累及实践心得体会,运用了现代语言风格编著成此书。

目录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中医学

从“炎黄子孙”说到中国医药的起源

有文字记载的中医理论问世

“医圣”张仲景与“外科圣手”华佗

中医继续前行的脚步

百家争鸣的年代

明清温病学说的诞生

近代、现代与当代的中医

第二章 中医理论的四大基石

阴阳五行学说

气血津精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第三章 中医的思维方法

独具特色的中医思维

具体思维方法举例

第四章 中医学的生命观

普遍联系的生命观

永恒运动的生命观

因人而异的生命观

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第五章 中医学的疾病观

无处不在的病因

千变万化的病机

第六章 中医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中医诊病的五大原则

望闻问切——获得病情信息的途径

八纲辨证——总结病情信息的方法

第七章 中医是如何防治疾病的

中医防治的六大原则

有条不紊的施治步骤

逆向思维的灵活运用

治病救人的七种武器

第八章 中医学的养生思想

衰老的原因何在

精妙的养生法则

多样的养生方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发病原理

首先讲一下发病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疾病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关系到邪气和正气两个方面。正气就是指存在于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以及机能活动的总称。“正气”与气血津精学说里面的“气”是不同的概念,狭义的正气,主要指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广义的正气还包括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邪气是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也就是前一节所讲的各种病因。

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首先是皮肤屏障,人的皮肤和卫气的防护功能好,邪就不易透人,肌肤疏松或卫气不能充养肌表,就不易抵御外邪侵袭而发病。另外,正气有抗邪作用。外邪进入人体后,如果机体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邪气就长期停留于体内,导致慢性疾病。如果正气充足,自然相反。《内经》说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尤其重视自身抗病能力,重视自我促进健康的功能,这种以人为本的疾病观正是西医所不足的。理论名家陆广莘研究员概括得好,他的观点大意就是中医乃“生生之道”,是用“生生之具”(天然方药)促“生生之气”(生命活力)。

邪气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因为大多数疾病都有邪气的参与。外邪侵人人体的途径有二:一是皮肤,二是口或鼻。当然,现代社会又增加了从血脉而入这一途径(比如吸毒者)。外邪入侵,多是趁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偷偷摸摸地来侵犯人体,故中医将各种邪气形容为“虚邪贼风”。外邪侵入对人体的损伤因外邪性质不同、正气强弱及受邪的轻重,而有两种情况:一是引起形质损伤(破坏器官组织结构),二是导致气机紊乱(扰乱生理功能)。一般来讲,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则发病,正虚越明显,病邪致病力越强,发病后的病情就越严重。

邪正斗争与发病缓急有密切关系。急性发病者多在短时问内(如数小时,甚至几秒钟)突然发病,这时候正邪斗争较为激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症状一般较重。见于以下情况:外感六淫或疠气邪毒较严重,感而即发;久病已有内邪潜伏在体内,遇情志剧烈变化等诱因而触发,如中风、真心痛(即现代称的心肌梗死);外伤或误服毒物,等等。

慢性发病是指疾病缓慢地发生,发病时间较长,逐渐加重,并无明显的起病时日。这时正邪斗争是缓慢进行的。见、于以下情况:小邪积聚成疾,饮食失宜,积劳成疾,房事不节,情志郁久成疾等。有一种特殊情况是邪气伏藏于内,病虽暂愈,其根未拔,遇有适当时机,便会复发。在温病中有“新感”与“伏邪”两种类型,凡感邪后立即发病的为“新感”,感邪后不马上发病,邪气伏藏体内,过一段时间才发病者为“伏邪”,像伏暑病、春温病。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不是常听人说,中医认为一切疾病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吗?它和这里说的邪正发病矛盾吗?”不矛盾!因为人体正气不足,可以是阴(包括血、津,液等)的不足,也可以是阳(包括气)的不足;外邪来犯或者是内生邪气,这些邪的性质可以属阴(如外感寒邪,内生湿邪),也可以属阳(如暑邪,过怒等),所以总是离不开阴或阳的亢盛或者不足,导致发病为各种虚实、表里、寒热之证。故邪正斗争发病,与阴阳失调是相通的。

其他影响发病的因素还有环境因素、发病前的精神状态等。其中,内外环境都会对发病产生重要影响。

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与邪气有关。比如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水文资源、不同的土壤环境,而生活习俗也不同,这些对人的发病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而不同季节,易感之邪就不同,易发之病也不同。工作环境也与发病有关,女口夏季高温季节,在野外劳作,容易中暑;地窖或者地下矿井作业,容易受毒气伤害,偶尔还会有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而渔民水上作业,易感潮湿之气而发病;在某地长期生活的人到较远的地方易地而居,人体会一时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水源、地质环境出现“水土不服”而容易发病,等等。

社会环境主要指战争、社会动荡、居民迁徙、公共卫生和国家的防疫措施等。比如金元医家李杲所在时期,战争动乱较多,人民劳倦伤脾,损伤正气,脾胃病就高发,所以李杲以治脾胃为主,创作了《脾胃论》等书将其理法方药流传后世。现代研究也表明,战争时期,人的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

内环境包括体质因素、精神状态和遗传因素等,它们主要与正气强弱及变化趋势有关。不同体质对不同病邪有易感性,如肥人多痰湿,善病胸痹、中风、痰饮;瘦人多火,易得劳嗽、贫血、胃痛、肿瘤;老年人肾多虚衰,故多病眩晕、咳喘、虚劳等。而不同体质的人,对相同致病因素的抵受性也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发病。体质也与外邪入侵部位有关。体质强壮者,受病多浅,偏于肌表;体质虚弱者,受病多深,易至内脏。

精神状态会影响发病与否。精神愉快之时,气血和调,正气充盛,难以发病;精神忧郁之时,气血迟滞,正气偏衰,易于发病。当受到外来刺激时,情绪变化如果十分激烈,会引起人体气机逆乱或直接伤及脏腑,导致急性发病;而一般的情绪波动,会慢慢影响气血阴阳、脏腑功能以及机体抵抗力等,故起病缓慢。现代研究也表明,很多癌症患者发病之前的一年或半年,都有较明显的慢性不良精神刺激的存在。而遗传因素就是前面所讲的“胎传因素”,会影响体质类型,进一步影响对外邪的易感性和耐受性,使疾病的发生情况产生差异。

P123-126

序言

随着近年国人对传统的逐渐回归与重拾,古老的“中医”似乎也重新成为一种时尚。中华传统医学的形成,至今已逾数千年,宏观整体的理论和辨证论治的方法至今仍能很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人体与自然均是复杂的超巨系统,且相互关联,因此中医禀持的“天人合一”理念,从大处着眼的宏观调控手段自然有其独特优势。以发展而言,中医之理论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活水长流。东汉张仲景创立了伤寒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相对于中医理论源头之《黄帝内经》,是从基础到临床的飞跃。明清时期温病理法方药的提出,则是在外感病范畴内对伤寒辨治的有力补充。至于近现代的衷中参西汇通,乃至当代对于证本质、经络实质的研究等,均是中医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明证。某些认为中医还停留在千年以前的水平,理应废止的观点,若不是无知无畏,则存有意误导之嫌。当然,近现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亦是造成中医“难懂”以致易被误解的原因之一。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的语言表述虽也渐呈现代风貌,然而其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篇幅亦长,对普通读者而言,则显艰深。学术专著,亦多深奥,更是令人却步。故此,用现代人通晓的语言对中医最基本的理论精华进行浅白的梳理阐析,以正本清源,显其“大道至简”的合理内涵以及大众实用性,无论从学界提倡百花齐放的角度也好,还是从向广大群众普及中医的角度也好,均是一项有益的工作。因而,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失专业学术风范的中医理论读物应该有其存在价值,近日,摆在我眼下的《浅说中医》即是其中之一。

作者卢焯明医师幼承家学,对中医兴趣浓厚,曾以年级头名成绩毕业于母校本科,后又在先师邓中炎教授及本入门下攻读硕士,研习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期间孜孜不倦,博采众长。在与其多年的交往研讨中,每感其对中医探究之执著、专注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个性。其读研毕业后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第一线工作,对中医理论的实践运用自然亦有一番心得。

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变迁,传统中医理论的深奥古朴,曾令不少对中医感兴趣而欲了解中医或业余有志研习中医以及欲透过中医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现代人畏难而却步。本书作者花费心思,参考多本中医教科书和部分医学资料,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自身知识积累及实践心得体会,运用了现代语言风格编著成此书。余纵览全书,觉其行文晓畅通达,娓娓道来,医理深入浅出,显出中医理论的和谐、丰厚、趣味与简约,既具科学性,更显通俗性。诚如书名所言属“浅说”,亦确是初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领略中医药文化之难得入门好书。年轻医者或许亦可从中领略作者对中医的求索思路,获得启迪。乐于推荐之,故为序。

潘毅

丙戌冬于广州

后记

岐黄之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人学医用医十余载,只习得九牛之一毛。加之中医学术亦在不断变易提高之中,故本不敢编写什么小书,妄言什么阐述中医理论的。但这些年本人发现一个现象,不少老中青朋友对中华传统文化或者传统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归传统”“回归自然”的呼声似乎方兴未艾。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对直至今天仍在指导实践而又行之有效的中医理论的探求欲望。

然而,传统中医理论语言古朴艰深,虽是言简意赅,却让不少对中医有兴趣的朋友,尤其是年轻朋友们初看之后即望而却步,因而编写一本使用现代话语的中医理论入门小书似乎具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民间中医多不善言辞,反而不少江湖伪医大做广告,借中医之名招摇撞骗,坑害群众,其谬论多貌似中医,实非中医,让人们真假难辨。因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群众普及最基本的中医知识,作一小小“中医科普”,也是十分必要的。本人不自量力,参考了多本中医教材专书和部分网上医学资料,根据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尽量按照上述设想编著成这本小书。

这一段时间,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传统媒体,甚至在街谈坊议当中,对“取消中医”“中医废存之争”都辩论得沸沸扬扬,风起云涌。看了不少观点后,本人发现,其实很多人对中医的偏见都是对中医的误解所造成的。比如“肾”的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人说:“肾是泌尿器官,中医却说阳痿与肾虚有关,这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情嘛。”其实,西医的“肾”和中医的“肾”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从微观角度认识,是解剖上的、器官层面的概念,而后者从宏观角度认识,是功能上的、系统层面的概念,具体不仅指现代医学的泌尿系统,还涵盖了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的部分功能。此“肾”(中医学一直在沿用的“肾”)与彼“肾”(准确来说是“kidney”)乃名同实异、同中有异的两种定义。至于置千百年来直至今天仍在进行的中医实践而不顾,说中医“未经证实”等观点就更甚于误解了。所以说“中医科普”,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甚至在现代医学专业从业人员当中,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我的研究生导师潘毅教授和协助导师严灿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潘老师在定稿前给予我其个人的不少真知灼见以做参考,而之前严老师在此书的框架形成和各章节的安排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没有两位老师的建议和督促,这本小书可能也不会完成。另外对于在我学习中医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和同事,在此也一并致谢。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凝集了万千古代医学先贤和众多当代中医学者的智慧结晶,因而这本普及小册子的内容绝非我个人脑力劳动的积累。此书以讲述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为主,略带哲学意味,然其实践性、实用性仍有待加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本书所编著之基本内容可能挂一漏万,加之本人经验甚浅,书中的错漏甚至是对中医精髓的误读也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笔者唯一的希望,是能为推广中医,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中医理论,领会中医思想精神出一丝微薄之力。这或许也是我们年青一代的责任,就如周杰伦在其以经典起名的新作《本草纲目》里唱的那样:“这些老祖宗的辛苦,我们一定不能输。”

卢焯明

丁亥年春于花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