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的传统与后现代文化的对接和撞击,它凝结了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关照。本书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逻辑前提、哲学方法论基础及其核心观点进行了深度分析,全书以文本解读的方法,不是抽象地讨论问题,而是在批判性地言说特定时代的思想家的特定理论思考,力求把论证具体化。
本书从总体上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逻辑前提、哲学方法论基础及其核心观点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演进逻辑,并界定了其定义域。第二部分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得以成立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生态的还是反生态、政治生态学的方法论何以可能,这既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其理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部分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进行阐述,展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理解从人本主义转向自然唯物主义——生态学的哲学基础上来的历史发展过程。第四部分剖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生态危机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替代方案。另外,在本书的最后还探讨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全书采取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把逻辑分析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统一起来,除了对第一代代表人物威廉·莱斯、本·阿格尔和第二代代表人物安德烈·高兹、大卫·佩珀的思想进行介绍和评价之外,主要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如詹姆斯·奥康纳、约翰·福斯特、泰德·本顿、保尔·伯格特、汉斯·芒格斯·恩泽斯贝格尔等人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引介和评价,是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深度分析。
导 言
第一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生、发展与定义域
第一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全球化资本主义的转换
二 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在西方的信誉危机
三 生态政治的分野:绿色绿党与红色绿党
第二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启蒙理性的批判
二 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论述
三 生态学、系统论的自然科学背景支援
第三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和定义域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逻辑
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主义:批评与反批评
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偏离
四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生态的还是反生态的
一 马克思理论的反生态学论证及其评价
二 马克思是生态学的先驱
三 绿色的普罗米修斯:一个折衷的评价
第二节 政治生态学及其例证
一 政治生态学:概念界定及其内在要求
二 汉斯芒格斯恩泽斯贝格尔的政治生态学批判
第三章 社会和自然的辩证法
第一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
一 卢卡奇:辩证法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二 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本体论的唯物主义
三 约翰福斯特对马克思自然观的重新诠释
第二节 自然的控制:莱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 自然的控制与人的控制
二 控制自然:意识形态及其去蔽
三 马克思的自然观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理论的溯源与构建
一 詹姆斯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校正
二 保尔伯格特对劳动生产分析的历史与辩证维度
三 乔纳森休斯与瑞尼尔格仑德曼在生产力、社会结构和生态问题上的分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必然性
第一节 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
一 安德烈高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
二 詹姆斯奥康纳:两种危机与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
三 技术是否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
第二节 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的一体性
一 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是生态危机
二 资本积累、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的一体性:一种经济学分析
三 资本主义不平衡的、联合的发展及其生态后果
第三节 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
一 生态社会主义:目标及途径
二 传统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异质性
结束语 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选择及科学发展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