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劳动人民生活、生产智慧和宝典。民间万年历,在历齐全;四季养生,顺应自然,福寿年年。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春夏之时,也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应保养阴气,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养生不能为了养而养,不可刻意行之,而要顺乎自然,还于自然,要把养生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当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季养生万年历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文龙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本劳动人民生活、生产智慧和宝典。民间万年历,在历齐全;四季养生,顺应自然,福寿年年。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春夏之时,也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应保养阴气,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养生不能为了养而养,不可刻意行之,而要顺乎自然,还于自然,要把养生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当中。 内容推荐 这本书把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本手册性的读物。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们在春夏之时,也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应保养阴气,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养生不能为了养而养,不可刻意行之,而要顺乎自然,还于自然,要把养生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当中。 目录 第一篇 春季养生 第一章 春季气候特点与养生 第一节 春季气候特征 第二节 春季气候埘生理的影响 第三节 春季养生原则 第二章 春季养生细则 第一节 春季牛活起居与养生 第二节 春季合理饮食与养生 第三节 春季运动健身与养生 第四节 春季疾病预防与养生 第二篇 夏季养生 第一章 夏季气候特点与养生 第一节 夏季气候特征 第二节 夏季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第三节 夏季养生原则 第二章 夏季养生细则 第一节 夏季牛活起居与养生 第二节 夏季合理饮食与养生 第三节 夏季运动健身与养生 第四节 夏季疾病预防与养生 第三篇 秋季养生 第一章 秋季气候特点与养生 第一节 秋季气候特征 第二节 秋季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第三节 秋季养生原则 第二章 秋季养生细则 第一节 秋季生活起居与养生 第二节 秋季合理饮食与养生 第三节 秋季运动健身与养生 第四节 秋季疾病预防与养生 第四篇 冬季养生 第一章 冬季气候特点与养生 第一节 冬季气候特征 第二节 冬季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第三节 冬季养生原则 第二章 冬季养生细则 第一节 冬季生活起居与养生 第二节 冬季合理饮食与养生 第三节 冬季运动健身与养生 第四节 冬季疾病预防与养生 第五篇 天文历法 第一章 中华传统历法 第二章 万年历(193l~2030年) 试读章节 祖国医学认为,春天属于“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的季节。此时冷暖气团、东西气流交替活动频繁,天气时冷时热,忽燥忽湿很不稳定,加之风沙大,人体对春季这种多变气候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精神疲乏或诱发疾病。“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王安石的这首诗把春季的气候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春天,既是绿的信使,又是疾病的祸首。 春天,天气转暖,致病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猩红热、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尤其是外感较多,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和儿童更应重视。 春天百花争艳,花粉随风飘扬,气候多变,容易引发过敏性、免疫类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咽喉炎、皮炎等。某些难治的免疫性疾病如牛皮癣、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和类风湿病等也易在此季节发作或复发。慢性病如慢性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窦炎、慢性结肠炎等也易在春季发作或复发。 早春的气温和大气压变化比较大,易导致人体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变稠,尤其是老年人血管硬化,更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有关研究表明,超过每秒6米的大风便会令人烦恼,有碍于人的正常思维和工作心情,大风卷起的风沙、尘土刺激鼻腔和咽喉黏膜,扰乱人的情绪;多风还使空气中负氧离子大大减少,正离子猛增,使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血液中产生大量的血液素,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易导致精神紊乱;春季还容易产生低频的风(即人声波),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多风的春天交通事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明显增多。年老体弱者、孕妇等由于生理机能调整速度缓慢,更容易受“风”侵袭致病。 春季出现的“倒春寒”让人重回冬季,有关实验证明,当气温在零度左右时,风力每增加二级,人体会感到外界气温下降了5℃~6℃,这个特点在早春表现得更为明显。 防寒保暖仍是春季重要的保健规律,这就是所说的“春捂”。千万不可因天气乍暖就过早地脱下棉衣,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更应注意春季的保健,因为乍暖还寒。 南方春湿对人体影响 在南方潮湿的春天里,气压经常偏低,呼吸不太舒畅,身体的氧气供应便不足,因而人易感到头晕、疲倦、精神不振。缺氧也会导致血液流通受阻,四肢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酸痛麻痹。此外,潮湿的空气黏住毛孔,令水分无法经毛孔散发,以致停留在体内,令身体机能受湿阻以致呆滞。由于人体有七成是水分,若水的运行停滞不顺,身体便会处于“湿”的状态,症状是四肢沉重、脾胃不和等诸多不适。 从大寒到惊蛰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时期,在广东则多在立春后至惊蛰前是最寒冷的日子,寒潮多袭、春雨连绵,人体常受风寒之邪,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此时痹痛更甚,所以要祛湿。 怎样才知道有没有“湿”呢?一个人若“湿重”,表现为倦怠、手重脚重、食欲下降,严重者甚至不想喝水,口有古怪甜味。中医认为形成湿底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 1.外湿 以中医的角度来看。外在环境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如曾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都有可能形成湿底。 2.内湿 可能由于脾脏欠佳,容易水湿内生,也可能关乎饮食习惯,常吃湿热的食物,例如芒果、柿子、香蕉、菠萝、虾、蟹等,都会形成内湿。 顺应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祖国医学提倡养生需要顺应气候对生理的影响,是和“天人相应”的思想相吻合的。也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即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不仅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而且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把人体生理现象、精神活动与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考察人类生命规律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特有的“天人相应”的思想,也就是宇宙万物一体的观念。从文字记载考证,最初人们的这种认识还是比较蒙咙的,如《管子》书中这样写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里从天人关系中提出两者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到了西汉初年,《淮南子》用人同天相比,发现一些类似之处,说:“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五日,人亦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予、喜、怒。”这种简单的类比,说明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有一定关系。《黄帝内经》的问世,科学地奠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些论述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它们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 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各有其特点,又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连续性方面,春天到来,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东风解冻,蛰藏之生物又开始活动起来,整个自然界充满一片新生气象。到了夏季,气候炎热,一切植物长得十分茂盛,各种生物活动更加活跃,整个自然界显现蓬勃景象。秋天来丫,气候开始凉爽,果实成熟,草木凋落,生物活动逐渐减少,整个自然界呈现一片清肃收敛景象。冬季一到,气候变得寒冷,植物枯萎,泉水冰冻,许多小生物都蛰藏而停止活动,整个大地好像封藏起来一样。似这春温而生,夏热而长,秋凉而收,冬寒而藏,虽然四季有各自的特点,但实质上却又是不可截然划分的整体。因为有了春温而生,才可能有夏热之长,秋凉之收,冬寒之藏。可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是有连续性的,每个季节总是在前一个季节的基础之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冷,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收藏,这里我们仅以气候为例说明宇宙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万物之间彼此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万物从天地自然而生,最后又归于自然,反复循环,无有终时。 人处于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受大地之间变化规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唐代医家王冰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这里的谨奉天时,就是指人们必须要顺应四时。顺应四时,不仅养生者宜遵循,即使是对于康复医疗来说,亦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这是因为要达到身体的健康,必然要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只有内外环境平衡协调,才能保持生理活动正常。那么,又怎样顺应四时呢? 适应自然,避免外邪 所谓适应自然,即是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所谓避免外邪,即《黄帝内经》所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吕氏春秋·尽数》中说:“毕数之务,在乎去害……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久雨)、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自然界的四时六气是人类生、长、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要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复健康。古人根据四时六气,对养生康复提出“八防”,即“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利用自然,促进健康 《灵枢·玉版》中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因为人类不仅能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能够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适合于生存,促进健康,古代的一些著名养生家就很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孙思邈在年老时就选择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终”。他在《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拂尘涤砚……插瓶花,上帘钩”;并要求“事事不妨亲身之”,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锻炼了身心。此外,还可在空气新鲜、纯洁的溪流和瀑布附近进行空气浴;利用山地、海滨美好环境进行气候康复;或者用温泉疗法进行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恢复和增强人体健康服务。P6-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