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医治则解析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黄仲阳//黄昕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治则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它既是辨证的结果,义是施治的开始,更是临证朋药的指南。本书涉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方面的知识,寓哲学、古典文学、医学为一体,遵“精穷良蕴,以实用为首务”之旨,自视为一本中医治则专著。

“万树红连斜照外,一峰青插白云中”,治则犹如一座航标,为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其基本观点和许多治则条文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等古籍中就有记载,又经历代医家临证阐发,更具一定规模。惜乎其多散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如鸣于九皋之鹤,在历史的烟云之中时隐时现,寻觅颇费周折。为了传承和发扬民族医学精华,学习和运用前人的宝贵经验。

内容推荐

本书以传统中医古籍为依据,系统全面地整理介绍了历代名医的治则理论。全书共三部分,“概述”简要介绍了中医治则形成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总论”用歌赋的文体形式,归纳总结出240余条临床常用的中医治疗法则;“各论”对上述各条治则分别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并通过大量临床案例的解析,介绍了历代中医名家运用治则的规律与技巧以及作者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和体会。本书内容丰富,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是学习研究中医治则的重要参考书籍和自修教材。适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教学、科研人员阅读参考。适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教学、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一、概述/1

二、总论/6

三、各论/11

(一)逆从调理辨证为纲/11

表里六经分治/11

卫气营血为纲/13

察三部九候,为治病求本/15

运四诊八纲,宜燮理阴阳/16

开张邪路,为治病症之秘诀/17

填塞空窍,乃熄内风之良方/19

调气机,六腑以通为补/21

论生克,五行制化为良/23

双向调节,治阴阳紊乱,寒热错杂/24

升降并用,瘥腹胀呕逆,结胸痞胀/26

峻补真阴/27

摄纳浮阳/28

提壶揭盖,治癃闭有效/29

逆流挽舟,屡蠲痢疾之施/30

摄上窍,缩小便而尿崩可瘥/31

温下元,疗肾泄腹痛却而止之/31

辛散配清降,脑风立止/32

酸收伍辛开,不寐可医/34

温下清上之法,治小儿疰夏(夏季热)/35

解表托毒之剂,治水肿疮痍/36

通因通用,治协热痢/37

塞因塞用,医心下痞/38

欲纳其肾,先温其阳/39

欲降其肺,先和其胃/39

调脾胃升降,亦能止泻/40

理心肾交泰,确可安神/42

攻病宜早,达邪务尽/43

无“证”从病,无“病”从证/44

开支河利小便,可以实大便/46

求南风开北牖,确能治呃逆/47

寒饮停滞,通阳则饮自散/48

痰瘀相抟,破瘀则痰可戢/48

老年咳嗽宜调脾肾,忌发散泄肺/49

小儿泄泻可理肺脾,能消食健脾/50

欲养肺,必先益肾/51

若润肺,当行通肠/52

以法治病,不以方治病/53

以平为期,忌因药伤脏/53

阳虚湿胜之体,不可任用滋补/54

阴亏血弱之质,岂能妄施燥刚/54

脚气壅疾,虽虚不补/55

肾虚不固,勿用泄利/56

饮家咳甚,治饮不当治咳/57

疮家脓溃,医疮禁用汗剂/57

欲补脾者,必于肝肾处着眼/58

欲补肾者,当从脾胃中求之/58

中满忌甘寒假热忌苦寒/59

内风宜咸寒虚疟宜补正/60

慢性病渐来而缠绵,治必有方有守/61

急性病势猛且多变,医须有胆有识/62

气有余便是火,平其气则是清其火/63

血不足易成瘀,养其血即为祛其瘀/64

调治厥阴,则消渴自愈/65

清泄少阳,其盗汗可除/66

泻之为泻,岂知补之为泻/67

补之为补,更达泻之为补/68

温养脏真,尿血即止/70

厚土敛火,便血可无/70

里证之咳,药动则虚火不静/72

表证之咳,药静则肺气不张/73

阳黄宜开太阳,清湿热/74

阴黄当温脾胃,化膀胱/75

(二)未病先治上工之道/77

滋补当兼行气/78

行气须借补益/78

久病劳损,培土以扶后天/79

未病先治,肝病当先实脾/80

治老人,当清通/81

医小儿,宜轻灵/82

虚火吐血,宜补宜和/83

实火吐血,宜清宜降/84

邪气不除,忌用补/84

正气已虚,忌用泻/85

弄舌泻脾/86

癃闭疏肝/86

治先天,求精血之属/87

培后天,参谷食之方/88

先经断而后肿胀,治在血/89

后经停却先肿胀,治在脾/90

胃为阳土,非清通不和/91

肝为刚脏,宜柔养以济/91

调气则后重自除/92

行血则便脓能愈/93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94

治上以缓,治下以急/96

有阖有辟,法则天地/97

用补必泻,配伍之机/98

寸静尺动,当滋肾以宁血/99

颧红足寒,宜温下则喘医/99

肾为癸水,内寓真阳,非温不纳/100

肝为乙木,内寄相火,非清不戢/101

祛痰不效,专补中气,痰自消/102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病自已/102

外邪未尽,先虚其里,邪气易陷/104

内风既动,久塞其空,外风奚袭/104

格阳喉痹,须归窟无根之火/106

湿毒浊淋,宜清化瘀毒败精/107

脾喜温升,香燥治/108

胃宜清降,柔润之/108

疗泻,淡渗不可太多/108

治痢,兜涩切忌过早/109

里虚而痛者,当养血/109

表虚而痛者,急温经/110

水侮土,必崇坤土/111

火刑金,则泻丙丁/113

湿热尿血,当清化湿热/113

阴虚尿血,宜养阴扶正/115

肝主相火,有泻无补/116

肾藏真水,有补无泻/116

动气在腹,不可发汗/116

离魂游形,引归于脾/117

补心须养肾,使肾水升/118

滋肾当宁心,俾心火秘/119

用变则神,执方则妄/119

未病先治,发于先机/120

新感呕吐,邪克及胃,宣泄胆乖/121

久咳胁痛,木反侮金,疏化肝戾/122

补戒急授骤壅/122

伐忌亟夺而峻利/123

因病致虚者,去其病而虚自复/123

为虚致病者,补其虚而病自逸/125

(三)因时制宜天人相应/126

救阴必先回阳/127

急下可以存阴/128

调经,取效在调气和血/129

理血,用方宜安神固精/130

夺血之人,不可复发其汗/132

夺汗之质,则宜宁养其心/133

外饮当从肺脾治/133

内饮宜从肝肾调/134

治湿病之里,以利小便为要义/135

医湿病之表,当取微汗为妙招/135

外感忌敛/136

虚证戒瀹/136

化滞气必以辛香/137

疗食积当用消导/137

肝虚无直补,补肾即为补肝/138

肺损隔脏治,久咳最宜培中/139

降血压,不可泥于平肝潜阳/140

治乙肝,最忌犯及寒凉伤脾/141

胃家浊液蒸遏,不宜药食甘味/143

阴邪盘踞少腹,必以阳药开通/144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145

节戒饮食有却病之良功/146

欲止其血出,宜降肝气/148

冀宁其魂萦,先熄其风/149

欲保肺金肾水,必须先清肝火/151

若病血崩带下,急当摄养任冲/152

肾炎乙肝利咽为契机,清肺解毒/153

寒秘应从阳虚处着眼,温润可通/155

久血(慢性出血),胃药收功/156

骨刺(骨质增生),温通肾督/156

通络清肝能医咳/157

填补通痹可瘥腰/159

内格呕逆,食不下,降逆清火/160

朝食暮吐,气海冷,甑炊易熟/161

痰中蛆虫,非痨瘵,乌梅主治/162

妇人狐魅,幻鬼交,化浊之属/163

瘦人血亏有火,宜滋阴泻火/165

肥人气虚有痰,当豁痰补中/165

顾护胎元须宁神定志/166

移精变气为最妙上乘/168

旧有痃癖,久有虚劳,万方难治/169

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效成/171

补脾毋呆滞,益气勿助其郁/171

温肾不动火,养血却忌留瘀/171

通其营卫,勿耗其阳/173

开其痰饮,毋泄其气/174

小便清,利尿阴损/175

少腹软,攻下伤脾/175

夏至,冬至,阴阳暗转/175

春分,秋分,升降更替/177

病作有时,当治其期/179

辨证不清,大方无益/180

标本不得,邪气犹张/182

忽视主证,病势如昔/184

(四)以人为本疗效至先/185

吐可排毒发汗/185

下能治聋开窍/185

形质素虚,即当顾本/186

正气本实,便应治标/188

木郁热泄之厥,当疏肝气/188

心梗厥冷为阴,通脉振阳/189

宣肺开闭,治金实不呜/190

上热下移,瘥鼻衄口疮/191

药与病气相依,服其药,其病易已/191

药与病气相违,用其方,其病则剧/192

不审病机,对症下药无效/194

新产忌滥用补药/195

虚秘勿投以峻利/196

风邪束表,疏发腠理为要/197

热郁肝络,滋水清肝可医/198

虚里跳动,不可攻伐/198

筋脉挛急,治以酸甘/199

脉极大无力,防阳气浮散/200

脉极微伏匿,开实热邪闭/200

风痰闭络之肢厥,化痰通络/201

脾胃虚寒之臌胀,通利大忌/202

欲保肺肾,先清肝火/203

欲治痧胀,升清降浊/203

肾得补益而脏受职/204

脏能制化则精气和/205

风水病,脉沉、不渴,暖’肾温经发汗/205

冷结节,脉迟、形寒,温阳化痰散结/206

补脾益气,激活乳房经气/207

抑肝培土,可治肝风惊悸/208

治积初起,养正而积自除/209

瘟疫解后,滋阴其焰自熄/210

脾虚指麻,忌用祛风之药/211

肝风鸱张,当取镇摄之剂/212

搏击过颡,逆行在山,利尿于下/213

寒邪入肾,开合失司,蒸动釜底/214

房事脱阳危症,急回阳,闭锁精关/215

阴云布合之翳,煦阳光,寒却翳祛/216

食入即腹胀,平胃可解/217

气虚乳糜尿,升之即愈/218

壮水行舟,治尿路结石/219

调补奇经,瘥腰痛不育/221

遗精岂皆从补治/221

倒经宜治以泻冲/222

热迫呕吐,降胃火则却/223

前额头痛,清阳明可中/224

胆胀、脾虚,补气血,实脾可解/225

夜游不寐,用镇静。兼理神聪/226

目痛、阴热,失濡养,滋养肝木/227

嘈杂、头胀,滋肝肾,补益中宫/227

斑秃苦痒,折离宫之热/229

强中尿赤,滋水而涵木/229

久咳气喘,金水虚,忌过升散/230

乳癖痰块,肝络窒,化痰开郁/231

精髓充而筋骨壮/232

精气固则容颜愉/233

顽痰胶结,祛痰可谓补法/234

邪气方张,温补反成鸩汤/235

寒包火咳,辛润散肺/236

口糜舌绛,泄降心阳/236

肺痹大便难,开上窍而行舟楫/237

血崩下元虚,填奇经可令血藏/237

格阳,上工用救阳回逆/239

阴痿,智者知蛮补无功/239

血崩、新产,宜散风驱邪/240

体弱久虚,当温补坎宫/241

试读章节

从《山海经》的记载中依稀可知,大约在250万年前的大冰川时期,由于自然气候剧变,使我们的祖先从东非大峡谷来到中华大地,那时人类茹毛饮血、凭穴而居的原始恶劣生活条件,不免经常发生疾病。从有汉字开始,就有了“病”字,“病”从“丙”,有明火、心火之意,“水”“火”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代谢形式,偏胜则病。《易经》日:“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圣人乃神州先民也。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是中华民族历代祖先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而“治则”就是这一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则”即治疗的法则,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微同而略异。以同一的定律治数病,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者即为治则也;以一法治一病者,治法也。治则是对某种病变过程采用一定治疗方法的高度概括,即当病人反映一定病变脉证时。应采取某种治疗定律的过程。治则为总结性论点,是治法的理论升华,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和重复使用性,是历代医家千锤百炼、披沙拣金的智慧结晶,所总结出的理论其文多合辙押韵,讲究对仗,且有深邃的哲理。治法与治则为从属关系,治法仅仅是治病的手段。治法必须符合治则的规律,可在其指导下变化运用。

“治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其理论体系源于“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为疾。”而立论的基础是《阴阳大论》,即后世所称的《周易》。《周易》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周易》中有“天道方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之说。

日月运行,有盈虚消长;五运六气,有大过不及。天地藉人以显,人藉天地以生,人为万物之灵。《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帝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中关于浩渺的宇宙星体如何与人体各脏器同步相应的记载,是否来源于外星人的发现,这还是未解密码。著名物理学家戴维认为:人和粒子一样,可以相互影响,万事万物,都以一种“蕴含法则”的形式相互影响,不同的物质,在一定的因素感应下,会出现相同的概率。《奥秘》2004年l期中刊载有科学家通过先进的描记技术,描记下脑功能活动涨落图,对人脑进行描述分析,得出的结果,令人惊讶不已,人的大脑,就是一张太极图案。《世界未解之谜》中也指出:人与天地相参,造化同步,与日月星辰相应,时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互递。现代科学发现,人体生命的节律和宇宙间磁场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五脏六腑的气化过程,都与浩渺天体间的磁场活动的节律性相一致。人体在病态状况或受到人造磁场的干扰时,其体内磁场的活动节律就会与天体间的磁场节律失调。例如:天气变化前数天或数小时,地球磁场的位置和磁力强弱发生了轻微变化,病人此时就会感到身体不适,严重时甚至会使病情加剧,而体质强壮的人能立即启动自卫性的调节机制,以适应新的磁场活动变化,保持新的平衡状态。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昨日的我已非今日的我,今日的我又非明日的我”。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每秒要更新200万个,大约60天左右就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50天更新一半。人的生命现象到底是什么?他与太阳、月球在天体问的自然造化之势、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有何种联系?我们是否能从以上生命的内在活动中得到一点信息?这是一个人类期待探索的永恒而高深的哲学。“日月升于东降于西,人为日月所照,气亦随之旋转”,人总是在不断吸收大自然的虚灵之气为己的精气,此即《素问》“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之意。人的生、长、化、收、藏与天地相参,所以其阴阳气血亦有盈虚消长,太过或不及。脏腑的生克制化,亦有相克、相乘、相生、相侮;阴阳见于动静、开合、升降。五行制化正常,动静、开合、升降合度,脏腑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则气血和畅,人即安和。若动多于静或静多于动、开大于合或合大于开、升大于降或降大于升,则会导致气血乖乱,人之疾病,所由生焉。

明·叶子奇《草木子·观物篇》说:“雁顺阴阳而南北,鱼顺阴阳而上下,莺、燕、蚊、蛙顺阴阳而出入。”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说:“龙易骨,蛇易皮,蟹易螯,人易齿,此自然之气化也。”这些都是阐释物候感应之说。治则中的“与时消息”,即把握着生命活动的动态节律,调节其动静之偏向,使之恢复于动态平衡之状态。《宋稗内钞·志尚》说:司马文正公尝与人书日:“草妨步则剃之,木碍冠则芟之,其他任其自然,相与同生天地间,亦各使遂其生耳。”《伤寒直格》指出:“凡治病之道,以调六气阴阳,使无偏倾,各导其常,平和而已。”笔者认为:治病之道,亦如此理,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一言以蔽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因为现代医学起源于西方,由于其文化背景和研究方法与古老的中医学说的不同,所以,欲用西医学观点阐明中医学说的奥旨,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数千年来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病之术,不能因为暂时缺乏理论上的阐释而否定其固有的科学性。P1-3

序言

目前,所谓的中医“验方”、“秘方”充斥于一些媒体及医学图书市场,为了迎合病人治病心切、急于求成的心理,少数临床工作者忽略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施治的根本原则,不讲治则、治法,只是重药、重方。这种状况若积弊日久,对中医的危害不可低估。为此,笔者呼吁从事中医临床的同行,特别是低年资中医师和基层医师们,一定要注重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学习,临证时要遵从“辨证论治、以法治病、不以方求病,,的基本精神。鉴于目前中医辨证和中药方剂类的专业书籍较多,专门论述中医治则类的书籍甚少的状况,笔者收集整理了前人有关中医治疗法则方面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编写了《名医治则解析》一书。

本书分为概述、总论(治则赋)和各论三大部分,概述简要介绍了治则鼻祖及渊源;总论以歌赋的形式介绍了总体治则;各论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介绍各种治则的具体内容和临床运用方法及要领,并附实际案例与解析。本书所引用的病例,部分选自古今医家医案、医话中的名人逸事和诊疗见闻,其余均为笔者的临证笔记,希望以此增加读者印象,加深对治则的理解。为了尊重原著,本书所引述的医案及方剂中的药物名称和剂量、单位,均保留原著形式,未作改动。有些药名和剂量与现行规范不一致,敬请读者参考相关资料查对。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祈望读者谅解并指正。

黄昕

2006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3: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