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它既是辨证的结果,义是施治的开始,更是临证朋药的指南。本书涉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方面的知识,寓哲学、古典文学、医学为一体,遵“精穷良蕴,以实用为首务”之旨,自视为一本中医治则专著。
“万树红连斜照外,一峰青插白云中”,治则犹如一座航标,为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其基本观点和许多治则条文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等古籍中就有记载,又经历代医家临证阐发,更具一定规模。惜乎其多散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如鸣于九皋之鹤,在历史的烟云之中时隐时现,寻觅颇费周折。为了传承和发扬民族医学精华,学习和运用前人的宝贵经验。
本书以传统中医古籍为依据,系统全面地整理介绍了历代名医的治则理论。全书共三部分,“概述”简要介绍了中医治则形成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总论”用歌赋的文体形式,归纳总结出240余条临床常用的中医治疗法则;“各论”对上述各条治则分别进行了详细地阐释,并通过大量临床案例的解析,介绍了历代中医名家运用治则的规律与技巧以及作者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和体会。本书内容丰富,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是学习研究中医治则的重要参考书籍和自修教材。适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教学、科研人员阅读参考。适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教学、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从《山海经》的记载中依稀可知,大约在250万年前的大冰川时期,由于自然气候剧变,使我们的祖先从东非大峡谷来到中华大地,那时人类茹毛饮血、凭穴而居的原始恶劣生活条件,不免经常发生疾病。从有汉字开始,就有了“病”字,“病”从“丙”,有明火、心火之意,“水”“火”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代谢形式,偏胜则病。《易经》日:“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圣人乃神州先民也。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是中华民族历代祖先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而“治则”就是这一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则”即治疗的法则,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微同而略异。以同一的定律治数病,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者即为治则也;以一法治一病者,治法也。治则是对某种病变过程采用一定治疗方法的高度概括,即当病人反映一定病变脉证时。应采取某种治疗定律的过程。治则为总结性论点,是治法的理论升华,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和重复使用性,是历代医家千锤百炼、披沙拣金的智慧结晶,所总结出的理论其文多合辙押韵,讲究对仗,且有深邃的哲理。治法与治则为从属关系,治法仅仅是治病的手段。治法必须符合治则的规律,可在其指导下变化运用。
“治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其理论体系源于“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为疾。”而立论的基础是《阴阳大论》,即后世所称的《周易》。《周易》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周易》中有“天道方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之说。
日月运行,有盈虚消长;五运六气,有大过不及。天地藉人以显,人藉天地以生,人为万物之灵。《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帝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中关于浩渺的宇宙星体如何与人体各脏器同步相应的记载,是否来源于外星人的发现,这还是未解密码。著名物理学家戴维认为:人和粒子一样,可以相互影响,万事万物,都以一种“蕴含法则”的形式相互影响,不同的物质,在一定的因素感应下,会出现相同的概率。《奥秘》2004年l期中刊载有科学家通过先进的描记技术,描记下脑功能活动涨落图,对人脑进行描述分析,得出的结果,令人惊讶不已,人的大脑,就是一张太极图案。《世界未解之谜》中也指出:人与天地相参,造化同步,与日月星辰相应,时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互递。现代科学发现,人体生命的节律和宇宙间磁场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五脏六腑的气化过程,都与浩渺天体间的磁场活动的节律性相一致。人体在病态状况或受到人造磁场的干扰时,其体内磁场的活动节律就会与天体间的磁场节律失调。例如:天气变化前数天或数小时,地球磁场的位置和磁力强弱发生了轻微变化,病人此时就会感到身体不适,严重时甚至会使病情加剧,而体质强壮的人能立即启动自卫性的调节机制,以适应新的磁场活动变化,保持新的平衡状态。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昨日的我已非今日的我,今日的我又非明日的我”。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每秒要更新200万个,大约60天左右就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50天更新一半。人的生命现象到底是什么?他与太阳、月球在天体问的自然造化之势、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有何种联系?我们是否能从以上生命的内在活动中得到一点信息?这是一个人类期待探索的永恒而高深的哲学。“日月升于东降于西,人为日月所照,气亦随之旋转”,人总是在不断吸收大自然的虚灵之气为己的精气,此即《素问》“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之意。人的生、长、化、收、藏与天地相参,所以其阴阳气血亦有盈虚消长,太过或不及。脏腑的生克制化,亦有相克、相乘、相生、相侮;阴阳见于动静、开合、升降。五行制化正常,动静、开合、升降合度,脏腑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则气血和畅,人即安和。若动多于静或静多于动、开大于合或合大于开、升大于降或降大于升,则会导致气血乖乱,人之疾病,所由生焉。
明·叶子奇《草木子·观物篇》说:“雁顺阴阳而南北,鱼顺阴阳而上下,莺、燕、蚊、蛙顺阴阳而出入。”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说:“龙易骨,蛇易皮,蟹易螯,人易齿,此自然之气化也。”这些都是阐释物候感应之说。治则中的“与时消息”,即把握着生命活动的动态节律,调节其动静之偏向,使之恢复于动态平衡之状态。《宋稗内钞·志尚》说:司马文正公尝与人书日:“草妨步则剃之,木碍冠则芟之,其他任其自然,相与同生天地间,亦各使遂其生耳。”《伤寒直格》指出:“凡治病之道,以调六气阴阳,使无偏倾,各导其常,平和而已。”笔者认为:治病之道,亦如此理,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一言以蔽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因为现代医学起源于西方,由于其文化背景和研究方法与古老的中医学说的不同,所以,欲用西医学观点阐明中医学说的奥旨,确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数千年来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病之术,不能因为暂时缺乏理论上的阐释而否定其固有的科学性。P1-3
目前,所谓的中医“验方”、“秘方”充斥于一些媒体及医学图书市场,为了迎合病人治病心切、急于求成的心理,少数临床工作者忽略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施治的根本原则,不讲治则、治法,只是重药、重方。这种状况若积弊日久,对中医的危害不可低估。为此,笔者呼吁从事中医临床的同行,特别是低年资中医师和基层医师们,一定要注重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学习,临证时要遵从“辨证论治、以法治病、不以方求病,,的基本精神。鉴于目前中医辨证和中药方剂类的专业书籍较多,专门论述中医治则类的书籍甚少的状况,笔者收集整理了前人有关中医治疗法则方面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编写了《名医治则解析》一书。
本书分为概述、总论(治则赋)和各论三大部分,概述简要介绍了治则鼻祖及渊源;总论以歌赋的形式介绍了总体治则;各论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介绍各种治则的具体内容和临床运用方法及要领,并附实际案例与解析。本书所引用的病例,部分选自古今医家医案、医话中的名人逸事和诊疗见闻,其余均为笔者的临证笔记,希望以此增加读者印象,加深对治则的理解。为了尊重原著,本书所引述的医案及方剂中的药物名称和剂量、单位,均保留原著形式,未作改动。有些药名和剂量与现行规范不一致,敬请读者参考相关资料查对。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祈望读者谅解并指正。
黄昕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