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使人明鉴。我们的民族,有着延绵不绝的历史。既有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有近百年间任人宰割蹂躏的奇耻大辱,更有为结束这种屈辱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卓绝斗争。就拿鸦片战争爆发后的这段历史来说,“翻开一部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日夜敲南昌着祖国的胸膛。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政府,统统都成了“洋人的朝廷”。为了拯救中国,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奔走呼号,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可是,“戊戌政变”昙花一现,议会道路走不通,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均成为泡影。了解这一切,会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
历史是我们民族的根。千百年来,成千上万的爱国者,都从祖国的历史之树中吸取过自治营养,从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前辈们那里获取过精神力量。“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文天祥在国步维艰、民族危亡的时刻,以古代英雄豪杰为榜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正义歌。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的民主革命者陈天华,“每读史志,于兴亡盛衰之感,则涕泪横流”,“慨然欲任天下事”。历史,对于生发人们的爱国心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上
中国历史引言
——中国历史上的波澜和曲折
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几个较大的飞跃和高涨——也就是生产前进中的几个比较突出的大波澜
二、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较大的迂回曲折,或者叫逆转
三、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几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突出,并且相互交织着
四、结束语
中国原始社会
一、关于历史的起源问题
二、关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分期问题
三、关于如何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过渡的问题
新石器时代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一)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
(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
(三)华南一带的新石器时代
(四)北方草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
(五)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一)一些尚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
(二)怎样前进?
三、结语
中国奴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
一、夏朝
二、商朝
三、西周
(一)西周时期的大事
(二)各种制度
四、春秋
五、战国
六、解答问题
(一)关于农村公社的问题
(二)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期问题
秦史(统一以后)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防止封建割据的措施。焚书坑儒
三、整齐制度
四、对匈奴和对越人的战争
五、秦代的急政
六、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
七、楚汉之战
中
汉史
一、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
(一)汉高祖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
(二)文景之治
(三)削弱王国势力
(四)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
二、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三、西汉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一)地主阶级
(二)农民阶级
(三)商人
(四)奴婢
四、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二)实行察举制度。建立太学
(三)削弱丞相权力
(四)加强中央军力
(五)设置刺史
(六)任酷吏。严刑法
(七)统一货币
(八)筅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
(九)算缗和告缗
五、周边各民族。西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一)越
(二)匈奴
(三)西域诸国。张骞通西域
(四)羌
(五)西南各族
(六)乌桓。鲜卑
六、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
(一)汉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
(二)昭、宣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西汉末年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四)王莽代汉和改制
七、绿林、赤眉大起义
(一)绿林军
(二)赤眉军
(三)农民起义失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八、东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
(一)生产的发展。南方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光武帝对豪强地主武装的妥协
(三)大地主的田庄
九、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一)封建专制体制的完备
(二)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
(三)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形成。门阀的出现
(四)清议和党锢
十、周边各民族。东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一)南匈奴。北匈奴
(二)西域诸国。班超在西域的活动
(三)乌桓。鲜卑。东北各族
(四)羌。东汉王朝同羌人的战争
(五)南方各蛮族
(六)西南各族
十一、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和黄巾大起义
(一)东汉后期的阶级斗争
(二)黄巾大起义
十二、汉代的文化
(一)儒学的独尊
(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佛教和道教
(四)史学
(五)文学
(六)艺术
(七)天文历算
(八)农学
(九)医学
(十)化学的起源
(十一)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一、三国鼎立和西晋的兴亡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三)西晋的暂时统一及其崩溃
二、十六国、北朝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
(一)十六国前期 (公元304—383年)
(二)十六国后期。拓跋部的形成和它的统一北方(公元383—439年)
(三)拓跋部的社会发展——北魏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四)北魏孝文帝、冯太后的改革
(五)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六)北魏的分裂。齐、周对立和北方统一
三、东晋南朝在江南的统治。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东晋的政治
(二)宋、齐、梁、陈的更迭及其政治
(三)东晋、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严重的封建剥削
四、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大起义
(一)隋的统一和统一前后的政治经济措施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
五、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繁荣强盛的唐王朝
(一)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
(二)唐朝前期 (七世纪至八世纪中)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变化和发展
(三)唐代前期和突厥、回纥、吐蕃、南诏、西域的关系
六、唐代后期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唐末农民大起义
(一)安史之乱过程中和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经济的破坏和阶级矛盾的加深
(二)赋税制度的改革。暂时稳定局面的出现
(三)安史之乱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四)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和吐蕃、回纥、南诏的关系
(五)唐末农民大起义。唐王朝的灭亡
七、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二)隋唐时期的文化
八、土族门阀制度
(一)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南北朝时期南方士族与北方土族之间的区别
(三)门阀制度的消灭
九、三至九世纪兵役制度的变化
(一)秦汉以来兵制的变化
(二)唐朝的府兵制度
下
两宋辽金史
一、北宋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公元960年—1120年)
(一)割据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北宋政治上因循疲沓风气之形成
二、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生产关系的变化
(二)耕作技术的提高
(三)农作物的品种增多和南北品种交流
三、“庆历新政”和“熙宁新法”
(一)庆历新政
(二)熙宁新法
四、辽的政治经济。宋辽关系
(一)辽的政治经济
(二)宋辽关系
五、金的建国。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和金的斗争
六、金在北方的统治及其灭亡
七、南宋在南方的统治及其亡国
(一)南宋的统治
(二)南宋亡国
元史
一、十二世纪末的蒙古人
(一)蒙古的名称和祖先传说
(二)十二世纪末的漠北诸部落
二、蒙古的统一
(一)掠夺和仇杀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三)成吉思汗的军事政治设施
三、大蒙古国的建立
四、大蒙古国的概况
五、元朝的建立
六、南宋的灭亡
七、元朝的经济情况
八、元朝统治集团的政争与腐化
九、各族人民的反元斗争
十、元代文化与东西交通
(一)元朝各族人民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二)中外交通
(三)中国文化的西传
(四)西方文化的东传
十一、元朝在历史上的地位
十二、关于国内外研究元史的情况及其他几个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元史的概况
(二)研究元史要读一些什么汉文书?
(三)蒙古社会性质问题
明史
一、明朝历史的基本情况
(一)明太祖的建国
(二)明成祖迁都北京
(三)北“虏”南倭问题
(四)东林党之争
(五)建州女真问题
二、几个问题
(一)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清史
一、概说
(一)关于清史的年代问题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历史的特点
(三)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
(四)关于这一阶段的分期问题
二、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公元1644年—1723年)
(一)八十年间的概况
(二)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
(三)沿袭明制和保证满族地位的政治
(四)清初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压迫
(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六)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公元1712年)和摊丁入亩(公元1723年)
(七)巩固统一的战争
(八)清初的对外关系
三、清代中期的政治和经济(公元1723年—1840年)
(一)一百一十八年间的概况
(二)实行摊丁入亩以后的经济发展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四)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在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
(五)乾隆时期的几次战争和军费问题
(六)清代中期的对外关系
(七)各族人民的起义
(八)清代中期的新问题
四、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化
(一)哲学思想
(二)考据
(三)史学
(四)文学
(五)清代纂辑的书籍
编辑说明
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几个较大的飞跃和高涨——也就是生产前进中的几个比较突出的大波澜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生产上的飞跃(或者叫跃进)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以后必然出现一个生产上的跃进,每一个社会都是这样的。这个问题斯大林讲过。至于中国历史上在什么时候进行了封建主义革命,大家的意见还不一致。郭沫若同志认为是在春秋、战国的交替期间。我今天仍是按照我的老看法来讲,这并不是说人家的不对,我的对,我只是按照自己几十年来没有改变的见解、也许是“顽固”见解来讲。
中国封建社会的革命是以“武王革命”作为标志。但是,中国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是有一个过渡时期的,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大的不平衡性,这个过渡的时期就更长了。斯大林说,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大概经过了二百年,或者是不会多于二百年;同时他说,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大概是一百年,也不会超过一百年。我看我们是运用和掌握他的精神,就是说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历史的变革有过渡性,要经过一定的过渡时期,不一定在他的“一百年”、“二百年”这个数目字里面绕圈子。尤其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民族这么多,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过渡期就更长了,所以我说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是从西周“武王革命”到春秋才完成。但是,各个地区不同:中央地区,由“武王革命”大概到“宣王中兴”就完成了;其他地方,有的晚一些,有的更晚。在民主改革到社会主义改造以前,我们国家各兄弟民族的情况好像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前天李立三同志到我这里来,我说我们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他说是这么一回事,他到云南去看就是这样),有原始公社制的各类形态,有奴隶制形态,有封建制的前期农奴制,有后期封建制等形态。如果你只按照解放前或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彝族大小凉山的社会形态来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就可能得出奴隶制社会的结论;按照藏族及其他某些民族的社会形态来研究,便会得出农奴制社会的结论;按照鄂伦春、鄂温克等兄弟民族的社会形态来研究,便会得出原始公社制的结论。所以,要全面地看,要是只看一点,就会搞得一塌糊涂,什么时候都达不到一致。
“武王革命”以后,就是说封建主义革命以后,有一个生产上的跃进。这是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在中国,照我的看法,封建主义革命以后的跃进,由于国家大、民族多,过渡性、不平衡性这样大,等等特点,跃进的情况不一样。从全国范围来看,由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的时间比较长。“武王革命”以后,在西周的过渡是跃进的,历史上有所谓“成康之治”。西周以后,齐、鲁跃进了;这些地方跃进以后,秦、楚跃进了;最后,在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地区的吴、越跃进了。所以表现为有的地方已经在衰落,有的地方还在跃进这样一个交错的形势。关于生产跃进、生产发展,今天不详细讲了,有一些情况同志们可以看书。
前汉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发展上第二次高涨或大波澜
关于生产波澜的情况,同志们可以看一下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平准书》,班固的《汉书·食货志》等,能够说明这时社会生产有一个高涨(为了和革命以后的跃进区别开来,或者就叫波澜)。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生产发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波澜?原因在哪里?有一些什么条件?
我认为,首先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与战国比较,显著地出现了部分质变,就是说,由初期封建制到后期封建制这样一个部分质变。初期封建制是农奴制,后期封建制是佃耕制。同时,在政治上前期是分散性的,各个封建领主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半国家”;后期封建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汉以后,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代替了分散的封建割据的局面。由农奴制到佃耕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与之相适应,由分散到统一,也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所以我们说秦始皇有必须肯定的一面,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面。
同时,在秦汉之交,出现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封建制相当大的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吓了一大跳。所以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就不能不适应农民一些要求,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一系列的改良政策,这也促使了生产向前发展。由于农民战争,迫使前汉朝廷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再一条,当时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殷周一直到战国散居了许多民族(当时所谓部族、部落),在河南中原地区居住了不少其他民族,但到秦汉的时候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就是说,到这个时候,他们大都成为汉族了,大家都融合了,或者是同化了。在这以前,这些民族之问互相有矛盾,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这些矛盾基本消灭了。在这以前,齐桓公之所以称霸,其中有一条是因为他“尊王攘夷”。他保护诸夏,而保护诸夏就是保护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他“攘夷”,到秦汉,不少“夷”都融化在汉族之中了。这种民族的融合或同化,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第四条,在汉朝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原来在今天的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地区)是当时与汉为敌的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常打到内地来,也打到东北和西北去,从辽宁起一直到了新疆,一来就烧、杀、抢、掠,把人捉去做奴隶,如在新疆,甚至实行了奴隶制的残酷统治和民族压迫。后来汉朝把它打跑了(除到欧洲去的以外,残部就被吸收在汉族、蒙族等民族中来了,维族中也可能有)。匈奴原来叫“匈”,“奴”是后加的,是骂人的,不过现在习惯了也无所谓。汉朝一开始就和它作斗争,汉高祖到了大同(白登)曾被匈奴包围起来;西汉初年一直对匈奴采取防御性的政策和措施;直到汉武帝以后,才阻止了它,使它不能对内地、东北、新疆的经济文化进行摧残与破坏;同时使得中原地区和新疆、东北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了;并开辟了中国到中亚细亚、欧洲的丝绸之路。这对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起了保护和促进作用。
汉朝,特别是前汉的生产发展出现了高涨或波澜,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由于有了这样的发展,前汉的经济、文化便达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地位。 前唐(也叫“盛唐”)出现了我们国家封建社会时代生产发展上的又一次高涨或大波澜
所谓“盛唐”,无论是在经济方面,或在文化方面,都说明是很繁荣的,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不仰慕唐朝的文化。同时正因为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那样高,力量那么大,从国内各民族说,唐廷所依据的汉族地区的发展,又远远高于其他民族,它不怕其他民族的反对,因此李世民就能够在对待民族关系上提出一个“一视同仁”的政策。李世民基本上没有实行什么凶恶的民族压迫政策。为什么?因为当时中原地区的力量特别大,文化特别高,国内所有的民族都要求加强和它联系。松赞干布就是这样的,认为唐朝这么繁盛和强大,不能用战争从唐朝那里得到好处,只能彼此友好,才能取得唐朝的帮助。所以,他向李世民要求通好,并提出通婚,说:你给我一个姑娘作老婆,我愿意充当大唐的藩臣。在世界各国,唐朝的文化和力量也是很突出的,如那时日本由于很仰慕唐朝的文化,不断派学生到唐朝来留学,从唐朝学习东西。其他四邻的民族和国家,也有不少是这样。
这一次经济高涨的原因何在?有一些什么条件?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