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99本书——我的读书笔耕生涯》乃作者长期读书写作生活之缩影。作者读书、写书、编书五十余年,读书破万卷,著书上百册,可谓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作者将其所爱的99本书一一作点评,说与读者听。此书以作者自身之经历来谈读书写作之甘苦与趣味,内容之丰富、叙述之深情、文笔之隽永,令读者享受情趣之妙。该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观点新颖,极具鲜明个性。希望对广大爱书者有所帮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读过的99本书--我的读书笔耕生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曹正文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读过的99本书——我的读书笔耕生涯》乃作者长期读书写作生活之缩影。作者读书、写书、编书五十余年,读书破万卷,著书上百册,可谓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作者将其所爱的99本书一一作点评,说与读者听。此书以作者自身之经历来谈读书写作之甘苦与趣味,内容之丰富、叙述之深情、文笔之隽永,令读者享受情趣之妙。该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观点新颖,极具鲜明个性。希望对广大爱书者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自传体荐书录,也是作者长期爱书、写书、编书之生活缩影集。 作者结合自身经历与阅读感受,向读者推荐自己珍爱的书目。由于作者兴趣广泛,博览群书,本书内容即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绘画等各个领域的名著,也有作者所珍爱的花鸟虫鱼、文物古玩、评弹曲艺之小品。书目涉猎之广,评书趣味之浓,古今中外,文史哲科,均有评述,亦为好书者所神往。 本书最大特点是作者观点新鲜独特。如他视庄子为亲密的师友,而对孔子是尊敬;如钦佩白居易之为人,推崇其成就不亚于李白与杜甫;如对赢政、刘邦、刘彻、杨广、朱元璋、雍正之人品的剖析与批评;如中国性文化内容相当丰富,但传统观念却对此弄得壁垒森严,作者则直抒已见;如对中国相学的科学性之考证;如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之影响给予高度评价和对现代文学大师重新排名……作者皆以事实讲道理,阐述自己的读书之一得之见,而决非人云亦云。 本书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在20多万字的书稿中,作者精心挑选了800余幅照片与书影,让读者在阅读文字之际,欣赏到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图书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有作者收藏的大量名家签名本书影及作者珍爱的绘画、古玩、摄影作品。同时也通过这些照片,了解作者从童年、少年、青年至中年各个时期的阅读兴趣。 本书文字清新、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透溢出温馨的书卷气。而别具一格的谈书、评书之妙论,令读者感受到阅读的愉悦与作者见解之敏锐。 中国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章培恒教授为本书作序,对作者其人其文,冠以“真实”之评价。 目录 序言 卷一 少年时代:我最初接触的文学作品 第一章 评弹、连环画与少儿文学 丝弦声中入文坛 儿时喜爱的“小人书” 从《少年文艺》到少儿文学 第二章 唐诗宋词打开我通向文学之门 唐代是诗的天国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与白居易 宋诗与宋词 词坛五大家: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与辛弃疾 如何学习唐诗宋词 第三章 元明戏剧与明清小说 京剧、锡剧到滑稽戏艺术 元明杂剧对我的影响 “四大古典名著”与明清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两大家:冯梦龙与蒲松龄 我少年时代读小说的经历 第四章 新中国文学作品漫评 三大题材与七部作品点评 当代散文三大家:杨朔、秦牧与刘白羽 当代诗坛三大家:贺敬之、郭小川与闻捷 第五章 浏览欧美文学 从读《译文》到欧美诗歌 英法文学之比较 德国文学、美国文学及其他 俄国文学与东欧文学 读欧美文学之困惑与得益 卷二 青年时代:博览群书 第六章 从《中国通史》到历史人物评点 浏览中国历史 评点历史人物 第七章 从诸子百家到读《古文观止》 重新认识诸子百家 《古文观止》是千古好书 第八章 现代文学大家新排名 我最初接触的现代文学作品 对现代文学大家重新排名 第九章 从读历史小说到写历史小说 创作历史小说 阅读历史小说 第十章 精彩缤纷的武侠世界 新派武侠小说很好看 武侠小说可以进入文学殿堂 对武侠小说创作的尝试 第十一章 侦探小说的悬念 我最初接触的侦探小说 撰写世界侦探小说史 我写了六部侦探小说 第十二章 阅读哲学 半个月当上哲学老师 哲学给我的教益是无穷的 第十三章 创办“读书乐”与收藏名家签名本 创办“读书乐”专刊 收藏名家签名本到国内第一家签名本陈列室 卷三 中年时代:读书是一种享受 第十四章 山水小品与旅游文学 古代山水小品之美 旅游书是行万里路的先导 第十五章 鸟语花香动物百态 花木丛中话鸟趣 动物世界的诱惑 第十六章 徘徊于书画古玩之问 漫谈中国书法作品 中国画与西洋画 赏玩骨董 第十七章 情色文学 文学中的情色文字 欧洲性风俗和情色文学 日本的色情文学 中国的色情文学 情色文化之研究 第十八章 养生与相学 中医与养生术 相学的科学性 鉴人是一门学问 第十九章 人物传记真实感人 中国人物传记 外国人物传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儿时喜爱的“小人书” 如果说评弹在听觉上对我走上文学之路起到了启蒙作用,那么看连环画则加深了我对文学艺术的喜爱。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在我识字不多的童年时代,连环画是吸引我进入文学之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我三四岁时,母亲就常常给我带几本娃娃书回来,后来我又迷上了离家不远的小书摊,我会在小书摊上坐上五六个小时,用母亲给我看电影的两角钱换20本连环画,大过瘾头。稍大,我有了零用钱(每月三元钱)就去买连环画,到我七八岁时,家中已收藏了100多本连环画,自己还在离家不远的一条弄堂里摆过一个小书摊,记得第一天挣了一角钱,第二天挣了两角六分钱。我把自己挣来的钱又去买了新的连环画。本来我还想用这个办法挣钱买更多的连环画,但被母亲知道了,大为惊恐,父亲则夸我“很有商业头脑”。当时个人设摊挣钱是犯法的,在父母的阻止下,我只得就此罢休。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是中国海派文化的产物。上海世界书局于1927年首次发行《连环图画三国志》,后又推出《水浒》、《西游记》、《封神榜》、《岳传》连环画,立即赢得广泛欢迎。于是连环画“四大名旦”——赵宏本、钱笑呆、沈曼云、陈光镒应运而生。同时,一些著名画家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曹涵美、米谷也开始画连环画,叶浅予画的《王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风行一时。 五六十年代,更是出现了不少连环画名作,也诞生了不少著名的连环画家。记得我收藏的连环画中,有不少是中外经典名著,并出自连环画名家之手。比如徐正平绘画的《桃园结义》、刘锡永绘画的《长坂坡》、汪玉山绘画的《赤壁之战》、严绍唐绘画的《空城计》(以上均为《三国演义》),我曾把10岁生日时父母给我的钱去买过一套60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当作学校放假时享受之用。还有赵宏本绘画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与《桃花扇》、陈光镒绘画的《大闹天空》、贺友直绘画的《连升三级》、王弘力绘画的《十五贯》、程十发绘画的《画皮》、钱笑呆绘画的《促织》与《穆桂英》、刘旦宅绘画的《屈原》与《杜甫》、王亦秋绘画的《杨门女将》、王叔晖绘画的《西厢记》。 《红楼梦》改编成连环画,更是名家各显身手,除程十发、刘旦宅外,董天野画的《晴雯补裘》、《尤二姐》、《尤三姐》大获成功。后来戴敦邦也大显身手,他画的《红楼梦》与《水浒》皆独具风格。 在欧美题材方面,有大画家陆俨少画的《牛虻》、颜梅华、贺友直画的《卓娅与舒拉》、陈俭画的《茶花女》、胡克文画的《伪君子》与雷德祖、高燕的连环画,也令我爱不释手。 在现代题材方面,我收藏较少,但也收藏过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华三川的《白毛女》、程十发的《阿Q正传》、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王仲清的《阿诗玛》、丁斌曾与韩和平绘画的《铁道游击队》。 这些连环画不仅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在读故事的同时,连环画家高超的绘画表现能力,也让我在艺术上得到很好的熏陶。这方面的参考书很多,较为出名的是原上海人美出版社副总编辑黎鲁著的《连坛回首录》。我在80年代后期结识黎鲁先生,蒙他送赠此书,让我重温连环画对我少年时代的文学熏陶。 正是绘画艺术对我的吸引,在我8岁至12岁期间,我还在母亲的督促下,学过绘画,我先是跟从著名画家潘君诺的师弟沈先生学习中国画,临摹《芥子园画谱》,画山、石、树、花,一年后又去“哈定画室”,跟著名画家哈定先生学习素描,画圆锥体与三角形。但我在绘画上似乎没有什么天赋,正如我去少年宫跟面塑艺人赵阔明学面塑,大概学了一年时间,也没多大进步。最后因学校功课多,就放弃了。不过,在学习绘画与面塑过程中,我毕竟对艺术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对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 从《少年文艺》到少儿文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识的字越来越多,我已开始不满足于读“小人书”,我记得母亲给我订阅的第一份杂志是《少年文艺》,当时我正在读五年级。 创刊于1953年7月的《少年文艺》在当时的少儿读者中名气很大。第一任主编是李楚城先生,他曾改编了《火焰山》在杂志上连载,赢得小读者的欢迎。我在《少年文艺》上读到了许多好文章,我记得有包蕾的《猪八戒新传》,任溶溶的《不高兴与没头脑》以及他的翻译作品《木偶奇遇记》、《古丽雅的道路》、《铁木儿和他的队伍》、《长袜子波波》、《洋葱头历险记》。还有一位少儿作家任大星也有许多好作品,他创作的《刚满十四岁》、《野妹子》、《吕小钢和他的妹妹》,是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最有兴趣的作品。 我记得在小学五六年级至初中一二年级时,我印象较深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任大霖的《童年的朋友》、《蟋蟀》,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与《安徒生童话》、《王子与渔夫》、《水晶洞》、《黎安动物故事集》等。 这里我要着重谈一谈安徒生童话与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对我的影响。 安徒生(1805-1875)是丹麦童话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出生于一个鞋匠家庭,从小饱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他年轻时写过诗歌、剧本与长篇小说,均未成名。30岁时开始转写童话,一共写了160多篇童话,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美人鱼的故事》,其中对我心灵有强烈震撼的是美人鱼变人的故事,美人鱼为了做一个人,不惜忍受极大的痛苦,我捧卷沉思良久,突然悟到我已经是一个人了,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做人的美好权力呢?记得读完那篇安徒生童话名篇后,我就开始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今后要发奋刻苦学习。 除了美人鱼这一文学形象,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在读初二年级那年,我意外得到一本好书《金蔷薇》,其中有一篇是《夜行的驿车》,叙述安徒生的爱情故事。貌不出众的安徒生,有一张瘦瘦的脸,鼻子长长的,他人到中年,四处流浪,整日为生存而写作,从未得到女人的青睐。有一次,一个美艳的妇人爱上了他,他们有浪漫的追求,但安徒生为了心中的夙愿,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童话作家,他只得对深爱他的女人道别,又匆匆上了夜行的驿车。P7-10 序言 章培恒 曹正文兄嘱我为他的新作《我读过的99本书——我的读书笔耕生涯》写篇序文,并寄来了此书的清样。根据我的习惯,先从《后记》读起。看到他说自己已五十余岁,立于人生的“仲秋之门槛”时,很有点意外之感。因为我一直以为他还年轻——关于对他的最深的印象,是相识之初留下来的。当时他还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周带了书到我家来问些问题,谈古文,也谈历史,种种情景,宛然在目。但仔细一想,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事,距今三十多年了。那么,他现在岂不正是五十余岁?我对他的年岁感到意外,只是我自己的年老昏愦。 不过这篇《后记》中,有一点确是应使人感到意外的,那就是作者的敢于自我解剖。例如以下的这几句:“少年时略知所学,便洋洋自得,为名利二字奔波于仕途,虽无官瘾,却好扬名于四海……”在看惯了吹嘘性自述的今天,读到这样坦率地表述自己过去的文字,真是“洒然如坐清风”。 我想,这种不惮说出真实的坦率,也就是本书最大的优点。作者结合自己读书、笔耕生涯,向读者介绍这99部书时,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率意而言,无所讳饰,哪怕它与多数人的看法、甚至权威的看法不一致;这不但让人有亲切感,而且不致淹没自己的真知灼见,因而也就难能可贵。这里且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关于唐诗的。作者说:“我对李白是敬仰,我对杜甫是佩服……不过以人生观而言,我与白居易最为相近,我特别欣赏他的诗与其艺术风格。”(本书第23页)在一般的观念中,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的历史上,唐诗是最辉煌的,而在唐诗里,李白、杜甫是最为了不起的。恰好手头有一段相关的评述,引录如下: 诗有二十四品,偏者得其一,能者得其全。会其全者推李、杜二人而已。 这段话出于《摘翠编》。原书已经亡佚,也不知其为何时所编。但这一段曾经过明代的大书法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祝允明的抄录,有其书写的绢本留传下来;所以《摘翠编》不可能晚于明代中叶。换言之,至迟从明代中叶起就已形成了李、杜是中国最了不起的诗人的观念。但本书作者却不怕别人讥笑他欣赏趣味不高,体味不了李、杜的好处,竟然说他最欣赏白居易,这就值得赞叹了。因为他说的是自己的话,而不是拾人牙慧。也唯有这样的话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真实自我,给人以启发。其实,“百货中百客”,即使确是最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每个人都最喜欢的;只有各人说出自己的真话,才像是活人的世界,学术研究也才能得以发展。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宋词的。作者说:“我年轻时学习宋词,受到当时教材的影响。说到宋词,就贬柳永而推崇苏轼,压低李清照而颂扬辛弃疾。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还编过一本《爱国词话》的小书,幸亏没有出版,所选词作都是写抗战北伐的。中国文坛真正解放思想,真正出现‘百花齐放’,始于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时间,柳永、李清照词作的思想性与艺术风格得到了更多专家的肯定。因此,真正认识宋词的魅力,必须把过去的陈见与旧框架彻底打破。”(本书第28页)这与上引《后记》中的话一样也牵涉到了自我解剖的问题。这些事情本来不说也可以,何况《爱国词话》又没有出版,说它干么?但作者却毫无顾忌地说了出来,因为他觉得没有隐瞒的必要。这不仅使人——至少是我——读起来更感亲切,而且也更使人感到了“过去的陈见与旧框架”之非“彻底打破”不可,因为其危害性实在太大。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今后讲宋词必须推崇柳永而贬苏轼,颂扬李清照而压低辛弃疾。我想,作者的本意不过是说,不是从文学本身出发,而是依据某种外加的概念去对古代作家作品或捧或骂,是既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也失去了文艺鉴赏的真谛。 本书的优点很多,例如作者博览群书,知识面广阔(书中介绍的《辩书》我不但没有读过,在这以前我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把文学与其他艺术一一弹词、京剧、锡剧到滑稽戏 结合起来、将其个人的经历与所读的书糅合在一起来叙述,图文并茂等等。但最根本的,则是作者这种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包括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鲁迅早就说过:“多少伟大的招牌,去年以来,在文摊上都挂过了,但不到一年,便以变相和无物,自己告发了全盘的欺骗,中国如果还会有文艺,当然先要以这样直说自己的所本有的内容的著作,来打退骗局以后的空虚。因为文艺家至少是须有直抒己见的诚心和勇气的,倘不肯吐露本心,就更谈不到什么意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今天的情况当然跟鲁迅的时代不同,本书也非文艺创作,但无论在任何时代,人文类著作的作者也“至少是须有直抒己见的诚心和勇气的”,否则就成为“欺骗”;而欺骗性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以本书来说,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基本精神,读来便味同嚼蜡,其他的优点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没有真情实感贯穿于其中的广博的知识,不过是知识废墟上的一堆破铜烂铁而已,又哪里有吸引人的力量?即此一端,可概其余。 2007年4月3日 后记 光阴如箭,日月匆匆,恍惚间奔波于人世间已五十余载。吾人生之旅程,已跨越春、夏两季,今立于仲秋之门槛,回首昔日往事,如烟逝去;追溯蹉跎岁月,奔涌眼前。静夜里推窗眺望,浮想联翩,徒生几许感慨之情。 吾本姑苏人氏,承地灵人杰滋润,又蒙父母养育之思。父之教诲,母之宠爱,令吾自由不羁之天性得以舒展,虽未承父业,操经济而纵横天下,却能循规而求索,明理而行事。少时迷恋陈编,性喜文学,得父母勤奋之遗传因子,遂有出人头地之念。年十六,国遇浩劫,家遭扫荡,十年世象混浊,神州人妖颠倒。吾于坎坷中谋生求业,苦度春秋,不甘自弃,埋首寒窗,以苦吟唐诗宋词为乐。几经磨难,黯然神伤。幸蒙章培恒先生之关怀,教吾读先贤之壮烈文字,以太史公遭遇为楷模,始知自古成才多磨难,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遂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投稿四十八篇受挫而不气馁,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终于脱颖而出。惜慈父七十而逝,未能报其恩矣。每每忆及,此为心中之至痛也。 吾先入《文汇》,后进《解放》,“四害”剪除之日,百废待兴,吾终以自强不息之志,考入新民报业为生。十年工厂生涯,劳筋骨,苦肌肤,却激励吾发奋图强,三十而立,赤手空拳,单枪匹马闯入新闻界,其间辛酸历程,不提也罢。磨难亦为人生之福也。其后操笔杆纵横于申城报界,采访世间百态,极写万千风情,兢兢业业,虚心求教,承冯英子、赵家璧、徐中玉、罗竹风、王元化诸位名家提携指点,创办“读书乐”专刊,以“米舒”之笔名显山露水,赢得世人注目。正值事业起步之际,家母不幸遽然去世,吾长跪于其病榻之前,见母容日益消瘦,形销骨立,母爱深情历历在目,忏悔之情油然而生,潸然泪下不已。虽忏悔百遍而未能赎不肖子之罪也。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吾四十有惑也。其问十年,生活动荡不已,但进取之志未灭。董桥喻书为美人,吾沉湎其中,先得八千“佳丽”,博览天下妙书,后著书立说,谈武说侠,又入侦探世界,飘洋过海讲学,先后赴亚、欧、澳、非、美五大洲,至34个国家及祖国台、港、澳各地观光讲演,阅异域之风情,开人生之天眼,始知天地之浩瀚宏大,宇宙之深邃莫测,而吾所经历之荣辱兴衰,悲欢离合,皆不足道哉夜来诵读老、孔、庄、荀、孟之高论妙言,遂悟吾学识之浅薄也。吾有何德何能?皮毛之学,实为沧海之一粟。 五十而知天命,始知“学而不思则罔”。少年时略知所学,便洋洋自得,为名利二字奔波于仕途,虽无官瘾,却好扬名于四海,今之视昔,感愧莫名。然青春少年,心有鸿图而不屑碌碌,亦为人之常情。吾今已撰写、主编著作达一百七十余种,足迹遍及海外,荣禄无多,但亦已足矣。人生不虚度,无愧逝去岁月,吾亦能以此自慰也。故三省其言其行,心境大变,日后行事何须匆匆,名利二字,与我何益?尤其挚友温世仁君因其行走于天下演讲,劳累积剧,中年早逝,令吾悲伤之际,推及己身,不觉如雷震耳。想吾自少年至中年,四十余年,不甘自弃,白日无隙欢娱,深夜伏案写作,还为应酬虚名,奔走于各种社交场合,以物喜而喜,以人言之惑而不敢怠慢世俗半分。此岂非人生之累,心灵之劳也。 吾思前顾后,豁然开朗,人生之苦短,理应好好珍惜余生,想那世上诸事万物,周而复始,月有阴晴圆缺,天有春夏秋冬,中年之时,求少年之欲,此为逆也。况且欲莫大焉,人生得失皆有定数,非己之得,得之亦将失矣。面对世间不平之事,吾一介书生仗义执言,虽于事何补,但吾自信善恶自有报应,沉默亦是一种表态,退则天地大矣。千年沧桑一本书,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之大忌,贪欲为首,暴怒居次,智者宜远避之。 回首人生旅程,吾虽碌碌,但大半生以勤奋自勉,信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吾行至此足以自慰,自感无愧于人。至于得失长短,自有后人论定,吾今编读书笔耕生涯一书,将一生之所爱,倾于纸上,献给书友。非为雁过留影,以书扬名。一为禀告九泉之下父母,子未成龙,负其厚望,但已遵其生前所嘱,尽力而为之;二为报效师友,承蒙诸位提携相助之恩,始有今日微薄之名;三为回顾坎坷之路,反省自己半生。吾虽愚而可自拔,至此从天命而蹈之。 本书构思于2006年春暖花开之际,初夏动笔,历时3月,搜集图片、润色文字,也为3月,待改定清样,便已到了2007年桃红柳绿之际,耗时正好一年。校完清样,长叹一声,如释重负。吾一生别无所求,以读书写作为乐,此书从容写来,回首昔日岁月,重温人生滋味。百感交集之际,深感好文章得来不易,精心构筑于行文间,字字心血换得。人过五十,精力大不如前,故吾以为人生之乐,昔有先贤“三记”妙文为证。陶公五柳先生作《桃花源记》,范公希文先生作《岳阳楼记》,欧阳公永叔先生作《醉翁亭记》。文字灵动清丽,妙章浑然而成,遨游于文字之外,玩味于山水之间。诗曰:“悠哉游哉,可以卒岁”,此为吾心灵之所求也。 本书得与读者见面,我欣喜之余,特别要感谢文学前辈冯英子先生、赵家璧先生、徐中玉先生、罗竹风先生,他们一身正气,满腹学问,对我关怀倍加。为本书作序的章培恒先生,在我青年时代最困惑之时,收在其门下,教我学问,亦教我做人。其恩于吾终生难忘矣。我还要感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几位良师益友,他们是赵启正同志、刘云耕同志、丁法章同志、金福安同志及挚友温世仁、温世义、吴镇、李嘉球、吴靖宇、张志新、范红新、孙如贤、刘放、严建平、龚建星、李伟国、陈鸣华、管继平、王伟、徐凤建、杨柏伟、刘克鸿、杨国雄、陈或、黄家荣、金培、管志华、朱瑞浩、王雪松、李玉成、褚永胜诸位。柏伟兄为本书责任编辑,花了不少心血玉成其书,熊俊兄的版式和封面设计,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我执编《新民晚报》“读书乐”已二十余年,收到天南地北书友来信达10000余封,我每年代表报社接待读者,总有上百个书友远道赶来,有的捧了一叠厚厚的剪报,他们常年将我刊于各大报纸的文章集成一册,有的还带了我写的几十本书嘱我签名,真让我感动不已。在此我要对这些相识与不相识的读者,致以深深的一鞠躬。 读书是福,与书作伴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写书人最高荣誉,莫过于广大读者的厚爱,谢谢你们了!我亲爱的书友们。 曹正文记于2007年阳春三月沪上锦沁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