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近代欧洲文学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周作人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新近发现的周作人著作,此前从未公开出版。

  1917年9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此书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本书的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本书的“出土”,十九世纪又是重点所在,或可弥补《欧洲文学史》不全之憾。

内容推荐

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之目标,不在“客观描述”欧洲文学之来龙去脉,而在开启中国自身之“人的启蒙”。其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是所谓“希腊情结”。欧洲千年文学进程,被作者描绘为“希腊精神”之丧失与回归的历史,丧失期尽述其内涵之潜在生命,回归期则尽列其发扬光大之所在。所以本书被定性为“六经注我”之作,开启“中国启蒙文学”之作,“典型的以文学形式出现的自然人性论的教科书”。被定性为“进入周作人思想世界的金钥匙”,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后来他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此不无关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绪论

第二章 古代

二异教诗歌

三武士文学

四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先驱

第三章 古典主义时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

五意大利

六法国

七西班牙

八德国

九英国

二十七世纪

十意大利

十一西班牙

十二德国

十三法国

十四英国

三十八世纪

十五法国

十六意大利西班牙

十七英国

十八德国

十九俄国

二十总说

第四章 传奇主义时代

二一绪论

二二法国

二三又

二四英国

二五德国

二六 又

二七意大利西班牙

二八俄国

二九波阑

三十丹麦

三一瑞典

三二诺威

第五章 写实主义时代

三三绪论

三四法国

三五又

三六又

三七英国

三八又

三九德国

四十意大利西班牙

四一俄国

四二又

四三波阑

四四丹麦

四五瑞典

四六诺威

四七余论

后记 

校注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中古欧洲,因基督教之力,信仰渐就统一,封建制度亦方盛行。以此二大势力,互相调和,造成时代精神,即世所谓武士制度(Chivalry),终乃发而为十字军。其信神忠君重武尚侠之气,发挥无遗。当时文学,大受其影响而生变化。盖武士生活,本多瑰奇之趣,而当时人心,亦久倦枯寂,喜得此发泄之机会,以写其情绪。此诗歌小说勃兴之所由来。而教徒文学,亦遂以此稍衰矣。

中世教会,占有绝大之势力。人民精神及身体两方面之生活,几尽受其督率。教徒之事业,在求自度以度人,苦行断食,祈祷默念,为惟一之务。伏居陋舍,如处牢狱,与世隔绝,惟望脱离恶世,得人天国。其视人生,多罪恶之陷阱,处处有撒但之诱惑,引之人于魔道,故戒律至严。且对于俗人,诱掖奖进,亦极热心,著书说法,教以人圣之功,又利用各体文章,如寓言譬喻,传说戏曲,以宣传教旨。故教徒文学,盛极一时。而其影响于民间者,或足以培道德,而不足以快神思,或足以资教训,而不足以怡性情。人对于此自然之要求,不能于宗教得满足,乃别求感兴于他方。于是武士故事(Chanson de Geste)以兴,上承史诗,下开小说之端绪。而恋爱诗歌亦起,为社会及文学上一大案焉。

各国古代,皆有行吟诗人,或寄食王家,或游行各地,歌英雄事迹,以为生计。及景教流行,其业遂衰,迹亦几中绝。逮十字军兴,基督教之武士,遂一变而为史诗之主人,复盛行于世。盖事迹既甚适于小说,其制度又为当时政教之结晶,故甚为当世爱重。诗多类似,大抵以战斗为主。其人多犷野,然与杀伐时代之精神.实相一致。最著者有法 Chanson de Roland(1150)德之Niebelungen Lied(1200),西班牙之尉Cantar del mio Cid(1150)。英之Brut(1200),乃言Breton王之事,盖英为北人征服,其先世功烈,鲜可称述,亦不得已也。

战争之诗歌,终复渐就衰颓,转为咏叹恋爱冒险之事。其所取材,亦多在Arthur一派,于是Celt优美之思想,势乃大张。诗中人物行事,不复粗野如前。且对于女子之意见,亦复一变。昔以女子为罪恶之源而憎恶之,为人类之弱者而保护之.亦无所谓纯洁高上之爱者,今乃崇拜甚至,视为慈惠爱情之化身。昔以为夏娃者,今一转而为圣母。人世爱情,乃至微妙不可测,神圣不可犯。此种思想,散布于全欧,好武之气,移于尚美。美之崇拜,乃人于神秘主义,而抒情之歌,终代叙事诗而兴起焉。

P13-14

序言

偶阅某图书馆目录,周作人名下有《近代欧洲文学史》,而他已面世的作品中并无此种。估计是未出版的遗稿,遂请作者家属代为查看。系线装一册,目录三叶,正文七十九叶。分“绪论”、“古代”、“古典主义时代”、“传奇主义时代”和“写实主义时代”五章。正文栏外有“近代欧洲文学史国文门二年级周作人编”字样。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据他介绍:“课程上规定,我所担任的欧洲文学史是三单位,希腊罗马文学史三单位,计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时的课,可是事先却须得预备六小时用的讲义,这大约需要写稿纸至少二十张,再加上看参考书的时间,实在是够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草稿起好,到晚上等鲁迅修正字句之后,第二天再来誊正并起草,如是继续下去,在六天里总可以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学校里油印备用。”(《知堂回想录·五四之前》)查周氏日记,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分别开始编纂“希腊文学史”和“近世文学史”。十二月十九日:“晚起草希文史了。”一九一八年一月七日:“晚起草罗马文学史。”三月十六日:“讲罗马文学史了。”六月五日:“讲二年级文学史了。”六月六日:“上午重编理讲义。”六月七日:“晚编理讲义了,凡希腊罗马中古至十八世纪三卷,合作《欧洲文学史》。”此即如其后来所说:“这样经过一年的光阴,计草成希腊文学要略一卷,罗马一卷,欧洲中古至十八世纪一卷,合成一册《欧洲文学史》,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知堂回想录.五四之前》)《欧洲文学史》出版于一九一八年十月。而该书整理完成之后。“近世文学史”仍在继续编写。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日记云:“下午校十九世纪文学史第一编,当付印。”一九一九年三月十四日:“下午续编二年级讲义。”三月十六日:“下午抄讲义五叶。”以后不复见记载。

据此可知,周氏先起草讲义,后整理成书;讲义共有“希腊文学史”、“罗马文学史”和“近世文学史”三种。其中“近世文学史”另有部分已经撰写,未及正式出版。现在这册《近代欧洲文学史》,应该就是周氏日记中所说“近世文学史”或“二年级讲义”。

《近代欧洲文学史》之“古代”、“古典主义时代”二章与《欧洲文学史》之第三卷大致相当,当系后者之底本。《欧洲文学史》该卷第一篇第二章“异教诗歌”,对应《近代欧洲文学史》第二章中“异教诗歌”一节;第三章“骑士文学”,对应“武士文学”一节;第五章“文艺复兴之前驱”,对应“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驱”一节;第六章“文艺复兴期拉丁民族之文学”,对应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中“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三节;第七章“文艺复兴期条顿民族之文学”,对应“德国”、“英国”二节;第二篇第一章“十七世纪”,对应第三章“十七世纪”中“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五节;第二章“十八世纪法国之文学”,对应第三章“十八世纪”中“法国”一节;第三章“十八世纪南欧之文学”,对应“意大利西班牙”一节;第四章“十八世纪英国之文学”,对应“英国”一节;第五章“十八世纪德国之文学”,对应“德国”一节;第六章“十八世纪北欧之文学”,对应“俄国”一节,间有采自“丹麦”、“瑞典”、“诺威”各节者;第七章“结论”,对应“总说”一节。其间内容略见增删,文笔稍有润色。《欧洲文学史》用词较新,第三卷第一篇之“基督教”,《近代欧洲文学史》第二章作“景教”,即为一例。《欧洲文学史》第三卷第一篇第一章“绪论”,则与《近代欧洲文学史》第一章“绪论”颇不相同;第四章“异教精神之再现”,亦是补充而作。

《近代欧洲文学史》第三章末尾云:“文艺复兴期,以古典文学为师,而重在情思,故可谓之第一理想主义时代。十七十八世纪,偏主理性,则为第一古典主义时代。及反动起,十九世纪初,乃有理想主义之复兴(Revival of Romanticism)。不数十年,情思亦复衰歇,继起者曰写实主义,重在客观,以科学之法治艺文,尚理性而黜情思,是亦可谓之古典主义之复兴也。唯是二者,互相推移,以成就十九世纪之文学。及于近世,乃协合而为一,即新理想主义(Neo-Romanticism)是也。”而第四章题曰“传奇主义时代”。R0一manticism一词,前后两种说法。查《欧洲文学史》第三卷第二篇第七章,则云:“文艺复兴期,以古典文学为师法,而重在情思,故可称之日第一传奇主义(Romanticism)时代。十七十八世纪,偏主理性,则为第一古典主义(Classicism)时代。及反动起,十九世纪初。乃有传奇主义之复兴。不数十年,情思亦复衰歇,继起者日写实主义(Realism),重在客观,以科学之法治艺文,尚理性而黜情思,是亦可谓之古典主义之复兴也。惟是二者,互相推移,以成就十九世纪之文学。及于近世,乃协合而为一,即新传奇主义是也。”大概《近代欧洲文学史》四、五两章,写成于《欧洲文学史》完稿之后,故说法一致,反倒与《近代欧洲文学史》前文相左了。

《近代欧洲文学史》四、五两章介绍十九世纪文学,篇幅几占全稿三分之二,为《欧洲文学史》所无。第四章“传奇主义时代”即为日记所云“十九世纪文学史第一编”。作者说:“后来商务印书馆要出一套大学的教本,想把这本文学史充数,我也把编好了的十九世纪文学史整理好,预备加进去,可是拿到他们专家审订的意见来一看,我就只好敬谢不敏了。因为他说书中年月有误,那可能是由于我所根据的和他的权威不合,但是主张著作名称悉应改用英文,这种英语正统的看法在那些绅士学者的社会虽是当然,但与原书的主旨正是相反,所以在绅士丛书里只得少陪了。”(《知堂回想录·五四之前》)所谓“编好了的十九世纪文学史”,应是根据《近代欧洲文学史》四、五两章修订而成。不过迄未印行,现已亡佚。只是在作者为所译《不自然淘汰》写的附记(一九一八年七月四日作)和《关于(炭画)》(一九二六年六月六日作)里,各抄录了关于斯忒林培克(August Strindberg,通译斯特林堡)和显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通译显克维奇)的两段,较之《近代欧洲文学史》相应部分,内容文字略有出入。

有如周作人一九四四年在《我的杂学》中所述,其了解欧洲文学,始于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英文,“借了这文字的媒介杂乱的读些书,其一部分是欧洲弱小民族文学”。到日本之后,又通过日译本阅读俄国作品和大陆文学,“对于所谓被损害与侮辱的国民的文学更比强国的表示尊重与亲近”。“那时影响至今尚有留存的,即是我的对于几个作家的爱好,俄国的果戈理与伽尔洵,波兰的显克威支,虽然有时可以十年不读,但心里还是永不忘记,陀思妥也夫斯奇也极是佩服,可是有点敬畏,向来不敢轻易翻动,也就较为疏远了。摩斐耳的《斯拉夫文学小史》,克罗巴金的《俄国文学史》,勃兰特思的《波兰印象记》,赖息的《匈加利文学史论》,这些都是四五十面前的旧书,于我却是很有情分,回想当日读书的感激历历如昨日,给予我的好处亦终未亡失。只可惜我未曾充分利用,小说前后译出三十几篇,收在两种短篇集内,史传评论则多止读过独自怡悦耳。但是这也总之不是徒劳的事,民国六年来到北京大学,被命讲授欧洲文学史,就把这些拿来做底子,而这以后七八年间的教书,督促我反复的查考文学史料,这又给我做了一种训练。我最初只是关于古希腊与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的一部分有点知识,后来因为要教书编讲义,其他部分须得设法补充,所以起头这两年虽然只担任六小时功课,却真是目不暇给,查书写稿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可是结果并不满意,讲义印出了一本,十九世纪这一本终于不曾付印,这门功课在几年之后也停止了。”

《近代欧洲文学史》“出土”,十九世纪又是重点所在,或可弥补《欧洲文学史》不全之憾。我曾经说,《欧洲文学史》主要是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后来他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此不无关系。结合《近代欧洲文学史》来看,此点更为显著。作者对《欧洲文学史》曾有自我批评:“这是一种杂凑而成的书,材料全由英文本各国文学史,文人传记,作品批评,杂和做成,完全不成东西,不过在那时候也凑合着用了。”(《知堂回想录·五四之前》)然而其难能可贵之处,恰恰在于没有现成“母本”,居然编出一部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文学史来。无论《欧洲文学史》,还是《近代欧洲文学史》,都是如此。国内后出类似著作,未必能够完全替代。

              止庵

             二○○七年一月二十七日

后记

《近代欧洲文学史》系周作人授课所用讲义,向未整理出版。此番我们所做之事有二:

一,校。原稿中文错字,改正之后,出以校记。可通假者则一仍其旧。某些国名两种译法混用,如前四章均作“伊大利”,第五章起改为“意大利”,查《欧洲文学史》亦写作“意大利”,即据此予以统一;至于“波阑”与“波兰”,“爱尔阑”与“爱尔兰”,查作者此后出版之《点滴》与《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仍写作“波阑”、“爱尔阑”,即据此予以统一。此等处,不复出校记。

西文凡拼写错误,如“Bylina”作“Bylini”、“Hildebrandslied”作“Hildebrand”,径予改正,不出校记。旧式写法如“Tolstoy”之为“Tolstoj”、“Dostoyevsky”之为“Dostojevskij”,则予保留。凡选词错误,如“Expressionism”作“Expreaaionist”、“Enlightenment”作“Illumination”,修改后出以校记。原稿之简略写法,如“Geschichte desAgathorn’作‘'Agathor;',"Sjevastopolskiye rasskazy"作"Sjevastopolskiye",或专用词组(主要是作品名)冠词缺失及单词首字母大写不当,如"La divina commedi a"作"Divina Commedia"、"The ShepheardesCalender"作"Shepheardes Calender""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作"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等等,均不在正文中改正,而于注释中列出完整或正确写法。原稿中人物生卒及作品完成发表的年份,因作者“所根据的”资料可能与“权威不合”,故除明显誊写排印之误外,亦不在正文中改正,而于注释中列出通常认为正确者。

二,注。原稿提及人名、书名等,往往径写原文,不加翻译;或虽有译文,却非今日习惯写法,如“classicism”作“尚古主义”,“Ro—manticism”作“传奇主义”等。现在根据几种主要参考书以及其他材料略作注释,以便阅读。事实皆据各家记载,观点及评价则从中遴取自己所认同者,间亦参以己意。所有注释,均只针对西文,且仅限一篇中首次出现之处。有关俄文部分承王东兄多所帮忙,特此致谢。

以上校注工作,由大洪兄与我一起完成。却说二十多年前,我们打算合编一部《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家辞典》,已分别写出若干条目,但是规模太大,无力完成。遂改为编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家台历》,挑选了三百六十五位作家,依生卒时间分别系于一年各日,每则约四百字。此稿写成后,未能出版。这回因《近代欧洲文学史》“出土”,又有合作机会,夙愿多少藉此实现,亦幸事也。

             止 庵

          二○○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7: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