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复旦博学论丛之一,以文本分析为核心,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梳理,力图在知识分子主体文化精神、政治意识形态、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联系中,建构对民间问题的整体性认识,在文学研究实践中,促进民间批评话语的完善和发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音乐专区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 电子书 |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复旦博学论丛 |
| 分类 | 电子书下载 |
| 作者 | 王光东//刘子杰//杨位俭//姚涵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
| 介绍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复旦博学论丛之一,以文本分析为核心,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梳理,力图在知识分子主体文化精神、政治意识形态、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联系中,建构对民间问题的整体性认识,在文学研究实践中,促进民间批评话语的完善和发展。 内容推荐 该书以文本分析为核心,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梳理,讨论了民间性审美在叙述文本中的多样化表达形式,既关注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和理念,又对民间艺术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层次民间心理进行发掘;既关注民间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又对不同作家民间意识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力图在知识分子主体文化精神、政治意识形态、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联系中,建构对民间问题的整体性认识,在文学研究实践中,促进民间批评话语的完善和发展。 目录 引 论 民间审美的多样化表达 第一章 “五四”时期:民间与新文学的生成——以《歌谣》周刊为例 第一节 《歌谣》概观 第二节 “歌谣”作为新文学的资源 第三节 “歌谣”与早期新文学理论的建立 第四节 “歌谣”与刘半农的文学活动 第二章 1927—1937:大众化与民间 第一节 左翼话语:大众与民间的相互指涉 第二节 《边城》:民间理想的忧伤 第三节 艾芜的民间世界建构历程 第三章 1937—1949:亲近与疏离——民间的审美悖反 第一节 民间形式、民间立场及政治意识形态 第二节 原乡迷失与自我救赎 第三节 赵树理的民间立场及其价值转换 第四章 1949—1966:政治文本,民间表述 第一节 “伦理—政治”的民间化表述 第二节 政治通俗演义与十七年小说的民间传统 第三节 1957,作家海默的民间世界 第五章 新时期:民间大地的苏醒 第一节 守望大地:寻根、反思和批判 第二节 汪曾祺的民间立场、民间审美理想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六章 1990年代:民间意义的敞开及民间话语的生成——以余华为个案 附 录 1990年代以来关于民间问题的主要研究 论文(索引) 后 记 |
| 截图 | |
| 随便看 |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站自身不存储、不制作、不上传任何内容,仅对网络上已公开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展示。
本站不对所转载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所有内容仅供学习与参考使用。
若您认为本站展示的内容可能存在侵权或违规情形,请您提供相关权属证明与联系方式,我们将在收到有效通知后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或屏蔽。
本网站对因使用或依赖本站信息所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承担责任。联系邮箱:101bt@p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