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话说国医(广东卷)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温长路丛书总主编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唐宋医著渐丰硕

在五岭横亘的赣粤交界处,有一条沟通五岭南北的古道——梅岭古道,默默矗立在崇山峻岭之间,成为岭南地区与北方中原沟通的最重要的通道。

虽然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岭南地区便已在中央集权统治政权中有了备案。虽然秦始皇的军队在南岭之上开辟了一条简便的山路,但是,山体陡峭,山路崎岖,若是碰到雨天路滑,更是堪比蜀道的“难于上青天”。所以,及至隋唐,出现在朝堂之上的岭南人依然寥寥无几,两者之间遥远的距离,艰险的路途都与岭南士子艰难的“出仕之路”有着莫大的关系。

唐代是个开放的朝代,八方来朝,使唐代与外界有着越来越多的联系,而作为重要港口的番禺(现广州)却依然孤悬岭外,其重要原因便是五岭的阻隔,交通的不便。

唐开元(713—741年)年问,广东曲江人张九龄任左拾遗,因直言得罪了当政者,于是告病回曲江,经过梅岭时见“岭东路废,人苦峻极”“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唐代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因此奏请唐玄宗开凿梅岭古道,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使其顺利送入内地,以便“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

张九龄的奏章得到了唐玄宗的重视,命其开凿大庾岭路。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条宽一丈,长约30里的山间大道在南雄开通,从此,南雄珠玑巷成为中原先民南拓进入广东的重要中转站。后人更是吟出了“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的诗句来赞扬张九龄开路的功绩,可见,成功开凿了梅岭古道(大庾岭路)对于岭南地区人民的重要性。不知道当唐玄宗接过千里迢迢送来的新鲜荔枝时,是否会为当年自己听从张九龄劝告而感到欣慰,我们只知道,有了这条梅岭古道,岭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晋隋到唐宋元时期。中原地区朝代更迭,纷争不断,中原人民或避战乱,或为生计南迁,大部分人都是经过梅岭古道进入岭南地区的,因此,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珠玑巷:“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所以。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文化的融汇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经过晋唐时期的大量人口带着科学技术的涌入,以及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铺垫,宋元时期的岭南医学出现了又一个新的高潮,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岭南医学著述较多,南宋史学家郑樵将医书细分为26类,其中首次将“岭南方”作为一类进行命名。这一时期岭南方略计有:李继皋《南行方》三卷,李暄《岭南脚气方论》一卷又方一卷,青溪子《脚气论》三卷(《崇文总目》中提到青溪子是李暄的别号),郑景岫《南中四时摄生论》一卷。还有不著撰写人姓名的有《岭南备急要方》三卷,《南海药谱》一卷,《治岭南众疾经效方》一卷,《广南摄生方》一卷。不过,上述有关医家的生平籍贯不详,且大部分并非岭南人,而只是曾到过岭南。上述医著到了宋代,便仅存《南中四时摄生论》和《南行方》,其余医著现亦亡佚,但是通过其他书籍的记载仍可窥其豹斑。

除了这些医学专著之外,还有一些民间的方子虽然没有著述成书,却经过流寓岭南的名人的记载而流传了下来。柳宗元和刘禹锡的书信往来便是最好的体现。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顺宗时期因改革失败而一再被贬。最后到了五岭以南的柳州,任柳州刺史,并卒于柳州刺史任上。初到南方的柳宗元水土不服,加上当地缺医少药,曾经重病不起。这个时候的岭南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地方文化,有着一些较有效验的简便验方。柳宗元幸得友人提供验方,才得以治愈,并将其记录起来,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曾经提及《柳州救死三方》,这三方分别是“治疔疮方”“治霍乱方”和“治脚气方”,分别记录了其在柳州时期三次危重的疾病,分别是疔疮、霍乱(是指气机不利、上下不通的干霍乱,不同于现代医学的霍乱)和脚气(前文提到的“脚弱症”),用其自己的话说是:“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迩来气少筋骨露,苍白潍汩盈颠毛。”可见当时情况的危急,三次均幸得当地验方所救才能“鬼手脱命”。

而柳宗元的好友,与其一起支持王叔文改革并同时被贬的刘禹锡,也被贬到了广东的连州,任连州刺史。虽然岭南地区缺医少药,但刘禹锡自身便是精通医药,到连州后,更是重视对当地民间验方的搜集整理,对于当地有特效的药物采集和炮制,并将收集来的验方以书信的方式传阅于其朋友之间,这便是其《传信方》的由来。

《传信方》流传甚广,虽然原著已经失佚,但是包括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在内的很多著名的医书都有引用。其中记载了涉及咳嗽、霍乱、肠痈、狐疝、难产、阴冷、打仆、拔箭镞、蛇伤等内外伤科的验方。这些验方大多是刘禹锡收集的各地应用的验方,丰富了岭南的医药知识。

柳宗元和刘禹锡均属于被贬来岭南的官员,不仅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也用自身的努力,丰富了岭南医学的内容,为岭南医学文化增添了珍贵资料。

P25-27

目录

长河掠影

 偏安一隅话岭南

 本土医学早萌发

 蓬莱仙岛罗浮山

 两晋名家蕴芳华

 民族迁徙促发展

 南迁士族的救星

 盛唐一统重教育

 唐宋医著渐丰硕

 宋代岭南初耀世

 明清儒生多习医

 清代医家辈出时

 中两汇通岭南先

 岭南医学大发展

历史人物

 葛洪

 鲍姑

 释继洪

 刘昉

 黄岩

 郭治

 刘渊

 盛端明

 丘溶

 叶茶山

 陈复正

 何梦瑶

 何克谏

 儿科双璧

 陈任枚

 卢乃潼

 邓铁涛

往事如碑

 岭南药学独树一帜

 行方布阵多争鸣

 南海明珠何梦瑶

 伤寒“四大金刚”(上)

 伤寒“四大金刚”(下)

 中两汇通岭南先

 岭南温病多发挥

 瘟疫防治功效著

 破腹穿肠能活命

 岭南儿科一脉相承

 岭南妇科荫妇人

 岭南中医药组织和刊物

百年沉浮

 广东中医药组织缘起

 广东中医学校的创办

 西洋医学自广东传人

 中医药学在斗争中求生存

序言

在灿若繁星的中医流派中,岭南学派既不是最显眼也不是最辉煌的,却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存在着,你在意或者不在意,她都静静地存在着,实现着她自己独特的价值。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岭南一向有着很多的特殊性,首先在名称上便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岭南医学是指五岭以南,包括了广东、一部分的广西和福建以及海南等地的医学流派。而狭义的岭南医学是特指广东地区发展起来的有特殊地域特征的医学流派。

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几乎在中医学起源的同时,在岭南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医学萌芽。但是由于岭南地区相对封闭,逶迤绵延的五岭阻止了北来的寒风,拉截了南延的战火,但是也阻隔了文化的交流。因此,当北方中原中医学的发展已然成熟时,岭南医学仍在蹒跚学步。幸而有南迁的氏族,被贬的官员等带来了北方的医学,勤劳善良的岭南人民在接受南迁士人的同时,也很好地接受了他们带来的新鲜的技术,并将他们跟岭南的本土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于是有了岭南的刺绣、岭南的画派、岭南的饮食文化,更有了在中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岭南医学。

关于岭南医学的形成时期,岭南医史专家吴粤昌先生认为“岭南医学”从晋代开始。1986年6月,在广州石榴岗海军疗养院召开的“广东省第二次医史学术会议”上,广州市名老中医吴粤昌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介绍《岭南医征略》编撰的过程,该工作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到1980年完稿。吴粤昌认为“岭南医学”从晋代开始,但是“不能据此认为晋代以后岭南始有医家……只由于地域以及文化发展方面的关系,形成岭南医学史料阙如,以致无文献可资征引”。著名中医学家、医史专家邓铁涛教授也认为,“岭南医学”的时限是在晋代开始,但是估计晋代以前民间医药,蕴藏亦必丰富。据1956年在广州先烈路的西汉古墓发掘发现中药以及煎药的铜壶,以及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也有中药、捣药工具及装药丸的银盒,都说明了在晋代以前,岭南医学已经萌芽,到了晋代,民族迁徙带来的先进科技促进了岭南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医家及医学著作,标志着岭南医学的形成。到了隋唐以前,随着民族迁入的增加以及外来文化与当地实践的结合,岭南医学出现了一个发展的小高潮。明清时期,随着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增多,岭南医学也随着中医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全国有名的医家以及医学著作。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广州成为了“一口通商”的对外窗口之后,岭南医学更是开一代先河,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发源地,尽管不是第一个提出中医汇通,但是,广东人凭着实干精神早已将中西汇通融人临床,用于临床。进入民国时期,中医中药的发展举步维艰,广东人发通电,参集会。办学校,出报纸,竭尽所能保护中医中药,也终于在全国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为中医药挣来了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医药在岭南地区更是突飞猛进,尤其在21世纪以后,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方针,各方面政策倾斜,使得中医药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高潮。

源远流长的岭南医学,经过了千年跋涉,终于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而岭南的中医人也依旧在为岭南医学的长足进步而努力着。

李姝淳

2014年1月

内容推荐

《话说国医》丛书,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每省(直辖市、自治区)自成一卷,分批、分期,陆续推出。丛书分则可审视多区域内的中医步履,合则能鸟瞰全国中医学之概观。按照几经论证、修改、完善过的统一范式组织编写。丛书的每卷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长河掠影,讲述中医从数千年的历史中走来,如何顺利穿越历史的隧道,贯通历史与现实连接的链条,是每卷的开山之篇;第二部分——历史人物,是对各地有代表性的中医药历史人物的褒奖之篇;第三部分——往事如碑,表现的主题是在中国医学史上值得记上一笔的重大事件;第四部分——百年沉浮,是对1840年以来中医药发展概况的回顾和陈述。

本书是其中的广东卷,由李姝淳、刘小彬、吴晓新主编。

编辑推荐

李姝淳、刘小彬、吴晓新主编的这本《话说国医(广东卷)》包括长河掠影、历史人物、往事如碑、百年沉浮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广东地区与中医药发展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医学史上值得一提的事件等内容。在写作风格上,坚持以中医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为导向,同时注重在文化性、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以深入浅出的解读、趣味横生的故事、清晰流畅的阐释,图文并举,文表相间,全方位勾画出一幅广东省中医学伟大、宏观、细腻、实用的全景式长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