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历史将从此掀开】
1215年阴历八月。
按常理一进入这个季节,地处漠北的蒙古高原当应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早该随着阵阵寒风的袭来,满目尽剩一片凄黄。但有中外各种相关史籍可考,这一年似乎有些特别。寒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茫茫的草原也好像在挣扎着迟迟不肯枯萎。远远望去,天地间仍是一片无边无垠的葱茏翠绿。这一天,更令人称奇的事情发生了:飞翔的鸟群突然停落在草叶上再不鸣叫了,天上的白鹤也突然敛翅落在湿地上一动不动了,膘肥体壮的牛马驼羊也骤然停止了吃草抬首张望了。目标都很一致,似只顾盯视着克鲁伦河畔那座富丽的毡帏。一个个既紧张不安而又激动兴奋,仿佛都在翘首以待那伟大时刻的到来。唯有一只雄鹰似不甘寂寞了(也有史称:是受天命),竞悄然盘旋飞落于蒙古包旁的马厩上就近探视。
然而,毡帏内却仍只传出一个母亲痛苦的呻吟……
鸟群、畜群、那只飞落马厩的雄鹰,以至整个茫茫的大草原,却似在焦躁的守候中都悄然凝固了,仿佛在风和日丽中化成了一座座永恒的雕塑。太漫长了,太难熬了!但就在此时,蓦地却只见富丽的毡帏顶上飞挂起一道彩虹。无雨的彩虹,深秋的彩虹,这在漠北旷野里可算难得一现的奇迹。而几乎与此同时,便听得从那慌乱的毡帏里传出了一声婴儿洪亮的初啼……顿时,茫茫的大草原便似从凝固中复活了,在万顷绿波荡漾中蒸腾起一片吉祥喜庆的气息。鸟群开始围绕着毡帏飞舞欢鸣,白鹤开始冲向天际张开双翼又搭起了一座洁白的天帐,牛马驼羊也纷纷欢叫着向那座富丽的毡帏顶礼膜拜。只有那只落在马厩上的雄鹰一飞冲天地离开了,它似乎果真是受天命要去传告这激动人心的喜讯。
毡帏内,那初生的婴儿还在洪亮地啼哭着……
婴儿的皮肤天生是黑黝黑黝的,体魄十分强壮。他那初啼的声音也洪亮得格外惊人,仿佛就是要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全世界宣示: “我来了!我来了!!我来了!!!”但婴儿的初啼毕竟传播范围有限,远在碧野深处的那座巍峨金帐里还是从鹰翅的舞动间得知了这个喜讯。那只受天命而来的雄鹰到底是怎样盘旋起舞表达的,相关《蒙古秘史》均无详载。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金帐至高无上的主宰者闻此喜讯却激动不已。当即拍案而起,决定亲自去探望一下自己这个刚刚降生的小孙孙。
这位祖父,就是史称元太祖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遍查《元史》和《蒙古秘史》,能受此殊荣的嫡孙辈似也只有这个黑黝黑黝的初生婴儿。圣驾的亲自光临当然会引起草原极大的轰动,但那黑黝黑黝的婴儿竟然能在众人慌乱中“破啼为笑”。随后在祖父揽人怀抱时,更“握其一指吮之”,致使成吉思汗大为高兴,竟风趣地对众人说:“我们的孩子都是火红色的,这个孩子却生得黑黝黝的,真像他的舅舅克烈部人!”似乎特别有缘,这个初生的婴儿竞在众人的议论声中,依偎在祖父的怀中安然地睡着了。但还在吸吮着祖父的手指,似其中有吸吮不尽的智慧,有吸吮不尽的胆略。这更使成吉思汗十分激动,从此在众多的嫡孙辈中唯有对这个小孙孙“情有独钟”。十年后他更进而对这位带着神话色彩诞生的黑黝婴儿,发出过这样令人惊叹的预言:“彼将有一日据吾之宝座,使汝辈将来获见一种命运,灿烂有如我在生之时……”必须指出:相关诞生的神话传说未必真实可信,但成吉思汗的预言却被以后的历史的确加以证实了——
这个黑黝黝的婴儿,就是未来大元王朝的缔造者:忽必烈!
大元王朝,一个在华夏历史上颇值得大书特书的封建王朝。而那黑黝的婴儿在成年后,也果不负伟大祖父晚年“兼容并蓄、笼络八极”之遗策,在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磨难之后,最终成功地完成了由“征服者”到“治国者”的转型。不可否认,作为大元王朝开国之君的忽必烈,面对数百倍于己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是曾采取过民族高压政策,基于为永葆马背民族的彪悍和骁勇也曾“穷兵黩武”过。但我们似乎却更应看到,这位“人继中华大统”的马背民族帝王作为一个“治国者”的杰出贡献:比如:以“攻心为上”使云南“同于方夏”,使西藏永归祖国的版图。尤应提到的是,在围绕“重农桑”等等“文治”诸多方面更是颇多建树:比如元曲、元历法、元建筑、元水利、元驿站、元青花瓷、元海上丝绸之路等等。史称“世祖能大一统天下者,用真儒也!”似更证实了忽必烈那“欲求大治”与“海纳百川”的胸怀。确实,他从青年起即纳儒习儒,广学历朝历代治国的先进理念,最终成为少数民族一统华夏之帝王第一人。称帝后,不但年号取名“中统”(取自古籍所云:“中华开统!”),而且在依汉制组建中枢内阁时,“任贤取能”不分民族起用了大批儒臣。其中不但多有汉族,同时尚有契丹族、畏兀儿族、回族、来自西域的色目人,以至阿拉伯圣裔等等。若论蒙古族人阁者,仅仅才为三分之一左右,而汉儒竞占一半还多。从中不难看出,忽必烈当时是多么想当好这个“中国之主”,力图在七百多年前就开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局面。
但这一切竟被一场“趁火打劫”的叛乱差点毁掉了……
蒙古民族天性荡坦率真,最妒恨的就是背信弃义。一位汉世侯乘人之危的谋反作乱,几乎就造成了疑汉忌儒的历史大倒退。而草原母地野心勃勃的诸王也在趁机起兵谋篡,一代权奸更就势架空了多民族的中枢内阁。此时的忽必烈显然因内外交困也陷入迷惘,那严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就产生在此期间。眼见得通途骤然化为险道,就连他那“鼎新革故,务一万方”的雄心壮志似乎也就要化为泡影……这时多亏有各民族的儒臣良将合力相挺,不断向他提及他那“受天命而生”的神话传说,不断向他提及圣祖成吉思汗对他未来那辉煌的预言。而忽必烈也果不愧曾把伟大祖父的拇指当作过人初乳,痛定思过之后更进而展现他那超凡的雄才大略,最终实现了跨江一统天下的弘誓大愿,成为少数民族帝王入主华夏“勤于文治”之开先河者。就连取元而代之的明王朝在主撰《元史》时,似也不得不这样赞叹他——
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规模宏远矣!
明初著名学者叶子奇在他所著的《草木子》一书中,更进而对他评说道——
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世矣!
而在明末修订的《新元史》中,更称赞他一统天下之后,“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听听!竟把忽必烈的文治比作“贞观之治”了。如果说上述种种似有吹捧之嫌,那么我们再听听外国学者是怎么评价的。为求客观,首先听听马可·波罗是怎么说的——
告诉你们治理全鞑靼人各王中的最大的王……这最大的王就是大可汗,他的名字叫忽必烈……在臣民、土地、钱财各方面来说,在现世或是以前,自从我们的始祖亚当直到现今,大可汗是一个最有势力的人了……他是现在活的,也是从来没有的,一位大皇帝……忽必烈承嗣着成吉思汗直系皇统,因为全鞑靼人的君主必须属于那个宗系……他得到这个君位是用着他自己的豪气、勇敢和智慧……在他为君主之先,他差不多参加了每次战争。他是一位勇敢的兵士和优良的领袖……大可汗,是一个最智慧,在各方面看起来,都是一个有天才的人,他是各民族和全国的最好君主。他是一个最贤明的人,鞑靼民族从来所未有的。
当然,在诸多中外史籍中,对忽必烈的评价也不乏贬损之词,诸如“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等等。时诬时赞,褒贬不一。在我看来,直到1939年,法国学者格鲁塞在其重要著述《草原帝国》中,才率先提出了个全新的命题,将对忽必烈的评价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其文云——
忽必烈推行一种二元政策……从蒙古人的观点来看,他在原则上(如果不是在现实中)始终如一地维护了成吉思汗帝国精神上的统一。作为至高无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统治的继承人,他坚持不断地要求成吉思汗各大封地的服从……在中国,他企图成为十九个王朝(原文)的忠实延续者。其他的任何一位天子都没有像他那样严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以后,他不仅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在征服土地以后,他也完成了对人们头脑的征服,他想获得的最伟大的名声也许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全中国的人”,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国的人”!
P2-7
美国的莫里斯-罗沙比撰写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正如李治安先生所说,“与一般微观论著相比,罗沙比能够把忽必烈放在‘蒙古世界帝国’和多元文化秩序等广阔视野内。娴熟地展开宏观思考与探讨”。如果说该著作是“西方人视野下的忽必烈大汗”。那么《大话元王朝》则是中国汉族同胞眼中的忽必烈大帝和他的帝国。一个是西方学者的论著,一个是中国作家的写史,二者可谓是相映成趣。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 包明德
本书线索清晰,时间准确地将蒙古族人执掌大元王朝163年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尖锐的阶层矛盾、统治者内部政权频频易手的前因后果及文化、民俗、经济、法律诸方面的繁杂与演变一一呈现,透过照片及文物资料的佐证,使全书更生动且更具历史感。
——著名图书出版人 张明
元上都的繁华与雕琢,恬静与淡雅.气概与胸襟。让这个从北方草原而来的缔造者演绎了一场故梦般的王朝史诗。它的壮阔,它的悠远,如一个优美的手势,深沉静默却又畅神心往。
——著名图书策划人 符马活
一段隐藏起来的历史,需要有独特眼光并能充分驾驭史料的人,才能将其充分挖掘出来并华丽呈现。读完这本书发现,能够驾驭大元王朝历史的高手原来隐藏江湖已久,此次出手,大有厚积薄发的风采!
——著名作家 李师江
忽必烈作为“第一位征服和统一了中国南北的少数民族皇帝”,“第一位有效治理全中国的少数民族皇帝”,却常被历史的风烟切割得支离破碎。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侠骨有柔情。不隐藏优点也不掩饰缺点的真实而完整的忽必烈。
——秋月明辉(网友)
一直想把元史啃完,可就是缺少坚持啃到底的耐心。可能是大部头的元史都太繁复了,况且还有那么多音译的人名地名令人头晕脑涨。这样梳理,这样讲述,生动有趣,简单明了。阅读时不仅有了耐心。还多了兴趣。
——烈日融金(网友)
如果可以抛开战争的残酷及血腥来看这段历史,大元王朝所迸发出的蓬勃向上的创造力、扩张力、竞争力、进取力。的确令人悠然神往。
——江湖风(网友)
元代历史一直是一段被隐藏和封存起来的历史。历史不应隐藏.也不该回避。这段历史,还是值得好好研究研究的。
——tianmin9330(网友)
冯苓植先生是我所尊重的一位当代著名作家,是我长久的文学诤友。
他在文学创作中颇具神思悟性,成果丰硕,但他在生活中却很低调淡泊。有人曾通知他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士”的评选,并告诉他说奖金是二十万元,而他却不解地回答:“我上午一碗面,下午一个馒头,要二十万元干嘛呀?,,据我所知,他还遇诬不辩、与世无争,总想避开矛盾是非,实在不行了便过起云游山川或深入草原的“游牧生活”,走一个地方写一篇文章,“以文养游”,以至于文友们常常不知他的行踪。苏叔阳曾说他的动物小说是“杰克‘伦敦式的”,林炎也曾称他的动物小说为“形象化的哲理,哲理化的形象”。其实,这些评价都是很精当的,但他平素所展示的是大智若愚、大隐于市的姿态,绝少听到他议及自己的作品。即使有,也大多是反思性的叹惋。
他退休后停止游牧了,搬出了作家宿舍楼,住进一处偏远的六楼顶层,每天只下来一次散散步,交往戏耍的范围也只限于小孩儿和宠物犬。他退得比较彻底,多年来几乎再未踏进机关的大门。他不愿给别人添一点儿麻烦,好似在内蒙古作家群里蒸发了。直到有一天,我接到远方出版社社长陈莎莎同志打来的电话和随后寄来的书稿,我才知道这位老兄已改行扎入了历史的故纸堆中,而这叠厚厚的书稿,则正是他退休后多年来读史留下的随笔和札记。
翻阅着这部书稿,我被深深感动了,竞然夜不能寐,仿佛又被他那梦幻似的笔触带回到了七百多年前那金戈铁马的草原往事之中。详实的史料,精辟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客观的叙述,无不体现着这位老作家学识渊博、功力深厚、求真务实、探索不止的种种特点。须知,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冯兄的小说便是以不趋时、不媚俗、不追求时尚而深受同行敬重的。当然,这部分退休“隐居”后的读史随笔和札记就更突显他的一贯文风和品格了。或许是因为已经在内蒙古工作和生活超越半个世纪了,茫茫的大草原已和他结下难解的情缘。故在退休后的蜗居生活中,他远离喧闹一直在钻研和破译着这段历史。不求闻达,只恐对不住在内蒙古生活这大半辈子。后来多亏陈莎莎同志看到了他这批雪鳞鸿爪的读史随笔和札记,并发现他的这种求索或许也正是广大读者所急需了解的。比如:成吉思汗身后蒙古民族的走向?第一位入继华夏大统的蒙古族帝王又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尤其值得提到的是,这个由马背民族所缔造的大元王朝,又曾对我们这个多民族组成的伟大祖国作出过何等历史性的贡献?而这一切又恰恰在冯兄的读史随笔和札记中均有所展现。随之,在出版社的动员和支持下,又历经两年的努力,这部大作终于完成了。
《大话元王朝》对我国各民族间互动交融的历史进行了艺术的言说。
大元王朝的缔造者当属成吉思汗的嫡孙忽必烈,故冯兄的笔触大多都集中在这位中国历史上一统华夏的少数民族第一帝身上。通过他那充满传奇而又命运多舛的经历,不仅回顾了成吉思汗之后历任大汗的功过得失,而且也展现了他如何继承伟大祖父“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宏伟气魄。是他第一个在草原上“纳儒习儒”,主动去汲取农耕文明相对先进的治国理念;是他率先使用各民族的能臣名将,合力结束了自残唐以来的藩镇割据战乱局面从而实现了祖国山河的大一统;是他建年号“中统”以示马背民族入继中华大统,成功地将一个游牧汗国转型为建都北京的大元王朝;是他广施雄才大略平云南、抚西藏,自秦、汉、晋、隋、唐、宋以来,首先奠定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疆域版图……故《大话元王朝》也可视之为大话忽必烈。通过他颇为复杂的一生,追溯我国各民族互动交融的源与流。因为,忽必烈的历史地位是值得彰显的,而大元王朝对华夏历史的贡献更值得大书特书。难怪当代元史专家李治安先生对忽必烈就有过很高的评价,称他为“少数民族君主统一和治理南北的第一人”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推动者”。法国著名的蒙古史学者格鲁塞也这样评价他说:“在中国,他企图成为十九个王朝(原文如此)的忠实延续者。其他的任何一位天子都没有像他那样严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中国1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再看书中所提及的察必皇后,也绝非是一个文学中的杜撰形象。有大量的史料可为佐证,她的确是辅佐忽必烈“入继中华大统”的杰出蒙古族女政治家。中外多种史籍都有她“光彩照人,聪慧绝顸”的相关记述。《后妃传》中更称她“受命于天,佐夫终成帝业”。而她的孙子元成宗铁穆耳更进而在对她的追谥册文中详述道:“曩事潜龙之邸,及乘虎变之秋,鄂渚班师,洞识时机之会;上都践祚,居多辅佐之谋。”他们都是草原汗国传统思维的改革派和创新者,已不满足于半原始的扩张攻掠方式。即在为臣下时,便于王府之内广纳儒生士人。他们大胆地汲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汉法汉典,为缔造大元王朝预先做好了思想准备和人才储备。故《大话元王朝》这样的书名绝非是可以借此“信口开河”,反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再现历史。
但对这段历史却鲜为人知,仍似一部未被打开的史书,未被探掘的宝藏。就连长期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人们,除熟知成吉思汗以外也对大元王朝不甚了然。究其缘由,或许有三:其一,大元王朝存在历史相对短暂,取而代之的大明王朝却绵延了近三百年。除内修的《元史》相对客观外,无论是官方或民间大多是对前朝的诋毁和贬损;其二,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差异,导致了蒙汉史籍的混乱,仅以人名为例就有不同版本的译称,既混舌L又难记,甚至还有意进行污名化,所以大元王朝的风云人物便大多被尘封于历史之中了;其三,那便是之后长期的以汉文化为本位的思想在作祟,就连清末的一些革命者也难免俗地提出过“驱逐鞑虏”这样的歧视性口号。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才适时而超拔地提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的历史性论断。他将成吉思汗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列,将其称为“一代天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使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展现变为可能。成吉思汗的“武功”在影视屏幕上频频得到展现,现也有人已在为其孙忽必烈的“文治”进行艺术表现了。这是建设统一国家与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强盛中华文化的时代需要。
但冯兄却一再自谦没有那么“度量弘远”,他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在了却多年来的一桩夙愿:身为内蒙古人,当知蒙元史!但我们纵观他这些读史随笔和札记,方知冯兄在退休后仍在“自讨苦吃”啊!须知,要弄通梳理这段历史,所涉及古今中外史料之浩繁,涉及蒙汉各民族历史人物之众多,涉及地理、宗教、建制、风俗等诸多门类学问之庞杂,非潜心研读诸史是难以下笔自如的。这就揭示出冯兄“躲进小楼成一统”似乎销声匿迹的真相,原来他潜心苦研已快成为元史专家了。在旁观者看来,他原本可以再稍加努力,便可将这些随笔和札记进而汇总为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史学著作,但他却始终声称《大话元王朝》顶多不过是一部“通俗史话”。他在电话中坦诚地告诉我说,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功力”不够,另一方面是他所追求的也正是通俗易懂。
虽然我也深知冯兄所追求的“通俗易懂”之良苦用心,但在通读全篇后我仍为冯兄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所折服了。绝少主观的臆断,竞做到了每个历史人物均有藉可查,每个历史事件均有史可考。甚至就连书中引用的一些重要话语,均严格地注明了出处。更难能可贵的还在于,在这部“通俗史话”中他仍延续了他那“不趋时、不媚俗”的一贯文风,绝少见为迎合时尚去拔高某个历史人物。而是严格地忠实于历史,客观地进行叙述。比如对待忽必烈,他就没有简单地将他写成一个别具雄才大略的“少数民族第一帝”,而是严格依据史实将他放置于二元文化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真实地展现了他复杂而又矛盾的心路历程。不仅记录了他对中华民族诸多的杰出贡献,而且也绝不回避他的失误、反复,甚至倒退。没有简单地直奔主题,而是强调了经过磨砺后的交融。这或许正是中国民族问题最鲜明的特色: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久经历史考验的。
功不可没的大元王朝,是值得后人书写、认知、铭记、传承和借鉴的。
总之,中国蒙古族精神文化的演进发展,鲜明地体现着兼容开放的视野,渗透着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因子,特别是受汉民族影响最深。远古的神话、祭词、祝词、赞词、英雄史诗与民间故事,都蕴含着突厥、匈奴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忽必烈的尊儒重儒,上可以追溯到父兄时期,下则流传到现当代。尹湛纳希是近代蒙汉文化交流融通的杰出代表。“一种意义只有当它与另外的意义相遇或相接触的时候,才显示其深度,它们加入了一种对话,这就超越了这些特殊意义和特定文化的封闭性与单一性”(米‘巴赫金)。尹湛纳希当年也开明通达地慨叹黄教窒闷下的精神文化缺失,毫不褊狭地推崇引介汉民族诸子百家的文化成果。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文化的联系与互动,是q-华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与标识。美国的莫里斯·罗沙比撰写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2008年在我国翻译出版。正如李治安先生所说,“与一般微观论著相比,罗沙比能够把忽必烈放在‘蒙古世界帝国’和多元文化秩序等广阔视野内,娴熟地展开宏观思考与探讨”。如果说该著作是“西方人视野下的忽必烈大汗”,那么《大话元王朝》则是中国汉族同胞眼中的忽必烈大帝和他的帝国。一个是西方学者的论著,一个是中国作家的写史,二者可谓是相映成趣。这样的类比,我只是想再从一个侧面强调说明冯兄的这部大作充溢着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意义,着实可喜可贺。
感谢冯兄推出这样的力作,并把这篇读后感权作为序吧。
2010年3月于北京龙泽苑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冯苓植先生是我所尊重的一位当代著名作家,是我长久的文学诤友。
他在文学创作中颇具神思悟性,成果丰硕,但他在生活中却很低调淡泊。有人曾通知他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士”的评选,并告诉他说奖金是二十万元,而他却不解地回答: “我上午一碗面,下午一个馒头,要二十万元干嘛呀?”据我所知,他还遇诬不辩、与世无争,总想避开矛盾是非,实在不行了便过起云游山川或深入草原的“游牧生活”,走一个地方写一篇文章,“以文养游”,以至于文友们常常不知他的行踪。苏叔阳曾说他的动物小说是“杰克·伦敦式的”,林炎也曾称他的动物小说为“形象化的哲理,哲理化的形象”。其实,这些评价都是很精当的,但他平素所展示的是大智若愚、大隐于市的姿态,绝少听到他议及自己的作品。即使有,也大多是反思性的叹惋。
大元王朝本来就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一环,忽必烈也本来就是一位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毫不逊色的治国明君,但大元王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因此这段历史被讳莫如深地变成了一段空白。但这实在是一段惊心动魄、精彩纷呈、不可不读的历史!
本书从元代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写起,以忽必烈戎马一生,终建构起大元王朝的经历为主线,勾勒记录元代历史中一个个独特而又引人注目的故事,将整个元代历史串联起来。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元代历史长卷。争夺汗位的风云变幻,灭辽、金,灭南宋的刀光剑影,叛乱和反叛乱的生死博弈,经国大计的策划和实施,西部疆土的捍卫和拓展,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的推行,王室的阴谋与爱情,庞大帝国的土崩瓦解……其中的许多内幕鲜为人知,其中的许多描述令人拍案!
尘封的历史在这里复活,久违的激情在这里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