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三滩云雨
第一章 你呀你,你这河侠,还号称救国救民,连自己的婆姨都救不了……你听着,你那多
灾多难的婆姨,为你李家生下了个儿子……
第二章 咱泱泱华夏,被洋人害成甚哩?我们义和团顺乎民意,杀伐洋人,有甚罪过?你们
中的好些人,却骂我们是匪是寇!
第三章 义和团的弟兄们,黄河沿沿的乡亲们,为了娃娃不当亡国奴,为了一个崭新的世道
不再有阴霾,咱要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第四章 深宫怨妇,二十六岁守寡,三十出头丧子……天下都说我是富贵老人,可我一肚子
的苦水对谁去倾诉啊……
第五章 黄河沿沿,从来匪寇成患。为了防匪,我们修建了城池,既不许洋人在此造筑教堂,
也不叫义和团开坛骚扰,所以显得平静冷清。
第六章 哭个球,是河侠,就快快擦去眼泪疙瘩!咱从来一诺千金,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
也要把这狗日的船队拉到地场不可!
第七章 打仗要靠亲兄弟,上阵还得父子兵!你们是咱黄河沿沿自家的队伍啊……只要你们
一上去,洋鬼子就过不来哩……
第八章 白龙旋风,你这河伯转世的妖孽魑魅,你这武林落叶的腐烂败类!你等着,我李家
有人会找你报仇的……
第九章 滩上有这帮夯货拉纤,村里能有几个姑娘贞洁?家中能有哪个寡妇守得住节烈?
第十章 多亏了河侠纤班啊!天下方子千万张,就数这张最灵验!好啊好。老天爷终于给王
家开眼哩!
第十一章 你们呀,甭在滩下野营露宿哩。从今往后,我请大家到我庄子上去住房——你们
相中哪个女人,就大大方方跟哪个女人好……
第十二章 听四叔说,咱俩果然是金童玉女呢,还是慈禧太后封下的!我老想着要下鲤鱼滩
来,这次才算见到了你……
第十三章 鱼儿姑娘已经长成人哩,她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从小我就定给了河子,谁也别
想打她的主意……
第十四章 白龙旋风真是河伯幻化成飘忽不定的一条白龙啊……前一阶段,兴风作浪发大水,
接着就出来杀人掠货……
第十五章 姑娘呀,你真有菩萨一样的好心肠……你该是那位知人知心的鲤鱼娘娘显灵,为
人间百姓解除痛苦来的吧?
第十六章 甚他妈的河伯老儿,还想跟我睡!姑奶奶这便做你根子的娘娘,让那老狗日的永
远当乌龟!
第十七章 我咋忘了问,这么多年,大家都说鱼儿姐是鲤鱼娘娘投胎转世,而这好看的妮儿,
更像是娘娘的化身呀……
第十八章 她且舞且跑,像长了翅膀似的,在雨里飘飞。我疑心,这女鬼是来勾我魂的,便
吓煞哩,扔下包袱,一口气逃了回来……
第十九章 够了够了,你们这一套封建把戏,不要再演了!一会儿槐花,一会儿蕊蕊,我根
本就不信!
第二十章 你之所以无法入定,是由于心有杂念,精力分散,尤其是脑子里时不时地在想女
人,所以呀,脚步才会凌乱。
第二十一章 真乃后生可畏呀……小兄弟相貌不凡,血气方刚,前途远大,日后必能成就一
番大事业!
第二十二章 鲤鱼滩出了这等人命大事,我们撒腿就逃掉,全让纤班来扛顶,这叫大伙心里
咋过得去呢?
第二十三章 这个世界上,想杀我白龙的人何止千百?然而你们得明白,要结果我白龙性命
之人,必须有超过我的本领才行。
第二十四章 你是不是鲤鱼娘娘转世?好槐花,嫁我吧!咱俩离开这儿,到一个没有血泪的
地方,去过神仙日子……
第二部 河东河西
第一章 槐花呀,你给我的东西,我全收下哩……整整三年,我守着你,每捞出一件财宝,
都呼唤一声你的名字……
第二章 整个天下,都无法与我李家相比:咱道家先辈炼丹时,发明了火药,洋人才懂得使
用枪炮:咱道家先辈测量风水时,发明了罗盘,世界才有了航海壮举……
第三章 老子告诉你,大清国完蛋哩!现在是革命胜利哩!你还敢一口一个冯玉祥,这名字
也是你能乱叫的么?
第四章 这“和合”,乃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和者,天地顺和;合者,合而不同。所以,
人心要和合,方能生活;社会要和合,方能平衡!
第五章 那……我和儿子就等着你……天老哩,地荒哩,也等呀……
第六章 曾几何时,我的这条腿,在这河套地区差点断哩!老天爷不想让我成为瘸子,因为
我的杀父仇人还活着——我要杀死吴佩孚,才能退出疆场呀!
第七章 当缩头乌龟呀?我最敬重的朱明华兄弟,被王不隐和卢万千打死哩!你们倒好,还
躲在这开会,为甚不去为他报仇?
第八章 就你这熊样儿,连婆姨都叫人家闹跑哩,还有甚资格在人前说话?还有甚颜面面对
列祖列宗?不如拔根球毛吊死得哩!
第九章 要在从前,必是供女无疑。半年就升美人,一年再升贵嫱,之后便是嫔丽,再之后,
就是贵妃娘娘哩!而今眼目之下,屁身价也莫有呀!
第十章 当时选典,我脑子里全灌满了黄河泥水水,甚也看不见,甚也不知道一一只认定你
是月宫下凡的嫦娥花仙子……
第十一章 讲你的情义去吧一甚是兄弟情义?穷极哩,把婆姨典出去,为保爷们肚子;富极
哩,把女人推来让去,为保爷们面子……
第十二章 既然三兄弟生死不分,这么美的仙子,凭什么两个兄长都有份儿,偏偏就我莫啊?
舍弃一切,我王不屈也要把她闹到手来!
第十三章 你是哥,你要阳面;我是弟,我要阴面——让天说话,阳面朝地,归你;阴面朝
地,归我!
第十四章 你放心,从今往后,我成正果哩!不管发生甚事,我都会全心全意在咱张家,你
前脚死,我后脚就跟你去!
第十五章 典妻嘛,本是灾年秘事:河东无非就是为了吃食活命,河西无非就是想添点人口
——没想到,这还真真典出情感来哩……
第十六章 入世时选走儒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若失败,乃至遭遇灭顶之
灾,就该寻求另一条途径。这便是我道家“守雌隐逸,陶冶情怀,让心灵逍遥于八极之外”
……
第十七章 三滩毕竟地域狭小,我们应该到更大的天地里去,伸张正义,施展身手。
第十八章 甚债务皆能欠,就典债不可以欠……他姓陈的熬了十八年,现在咋回来哩?我们
张氏一门,是要找他算账的……
第十九章 你是我大浪哥哥的儿子,瑞鑫是我的儿子,河子是我忠义大哥的儿子。当年我们
三人结拜成弟兄。几十年后,你河子、瑞鑫、不屈三人,又结成生死兄弟——这是老天安排
的嘛!我看天底下,甚戏文也演不了咱的两代传奇呀!
第二十章 纤班河侠都爱憎分明。你不惹他,他不动你;你要惹了他,走到天涯海角,他都
要找你拼命……
第二十一章 赵四爷的女儿梅花,不是许给我了么?我俩不是在北京拜过天地了么?事隔多
年,咋会在河东河西地面上出现?
第二十二章 我为祖宗羞愧呀,大槐树下,咋就出了你这孽障!王不隐,你不配做河侠后代
……
第二十三章 我这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此番过河,我不走哩,就在这里保护着她……
第二十四章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然而,万事万物皆有根有据,冤冤相报,是永远不可以
解决问题的。
第二十五章 张万有、李瑞鑫、王不屈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
第二十六章 你以为你还是人么?你早已经沦为畜生哩,连亲生兄弟王不移,你都敢开枪打
死呀——天底下,还有什么恶事,你不敢做?
第三部 人间有鬼
第一章 木者,水2子;木者,克土而生火。——择自《中华五行碑》
第二章 火者,木2子;火者,克金而生土。——择自《中华五行碑》
第三章 土者,火2子;土者,克水而生金。——择自《中华五行碑》
第四章 金者,土之子;金者,克木而生水。——择自《中华五行碑》
第五章 水者,金之子;水者,克火而生木。——择自《中华五行碑》
第四部 上善若水
第一章 我一个黄河漂娃,这几十年皆在黄河上下飘荡,都做了些甚?净帮别人打打杀杀,
而今眼目之下,鬼子打到家里来哩,哪有不抗的道理?我要自己打仗,自己抗日……
第二章 这难道就是文人的软弱性吗?我本来是想平等合作的呀!一步,接着一步,咋把我
逼到了这个份儿上?
第三章 把山西的五大煤矿划归日本经营,这就是你们的好意?把天津港、青岛港、秦皇岛
港等环渤海各港口划为日本海军基地,这就是你们的好意?把绥远到大兴安岭的六十万平方
公里土地划归日本移民开垦,这就是你们的好意?
第四章 知道么?本司令为甚要把咱的队伍唤做抗日忠义军么?“忠义”是我爹的名号。想
当年,他就带领义和团驱除鞑虏,血战沙场。而今鞑虏又来哩,咱就是要为先人报仇!
第五章 我认得你!你就是昨天在街上打抱不平的那位大河侠呀!镇上的人们皆赞誉你呢,
戏台上还在演你行侠仗义的故事……
第六章 两千多年前,为避战争之乱,一帮人携妻子父老,来到桃花源,从此与外界隔绝,
自得其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千多年后,咱也寻到了桃花源,真是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
第七章 没错,我是当过伪军,甚至参加过中日文化友好会,可我没有坏良心,没有欺压老
百姓,没有发国难财,没有把黄河炸开,没有把国家搞乱……
第八章 这五百个童子去东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了办成此事,只能再派五百童女,阴
阳平和,功效可以增加一倍……
第九章 悠着点吧!还是那句老话:对付这帮龟孙子,得有一点韬略。不然的话,大家都得
白白送死。
第十章 混蛋,没出息的货!你是帝国的未来,帝国的希望,要记住这个信条:整个大东亚,
都亟待你们去征服!所以要求你们必须入乡随俗,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怎么可以吃故国食物!
第十一章 小鬼子们,几千年过去哩……你们回来,拿刀想杀老祖宗呀?这办不到……
第十二章 此乃华山派的当家宝贝,是一组雌雄合璧的双剑。那雄剑,我传给了你爹李忠义,
他临终前又传给了你师父阎大浪;这一柄雌剑,是我用来防身的,既然你已学成下山,我就
借给你吧。说好的,到时候可要还呀!
第十三章 还记得我给你说过我爹死的事吗?他呀,就是吃了这种药,才被害死的……
第十四章 日本是个岛国,没有任何发展空间。你们这一代和下一代,要想生活好。就要到
中国去。咱们和他们不分彼此,历史同根,文化一脉相承……
第十五章 这辈子算是开眼哩!没想到鬼子剥人皮,抽人筋,比野兽还残忍百倍啊!我是大
河侠,不杀了那坂垣行三,誓不为人!
第十六章 如此看来,咱摸着石头过河,路子是走对哩!这一座座大山,就是咱最好的战场:
既能打又能藏,既能追又能逃我打你时,就能打得着;你打我时,就瞎了眼!好好好,这买
卖值!
第十七章 到那时,我建议把满洲的731全部搬过来,建立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活体实验基地,
用科学全面支持咱们的圣战。
第十八章 你咋恁傻呀!日本人说建桥是为给两岸百姓造福,可他们一旦建好,就会把部队
运过河去,屠杀我们的父老乡亲啊……
第十九章 头儿啊,能和你在一起生活许多年,我已经满足了。只要不死,我写一本书,肯
定比《鲁滨孙漂流记》精彩百倍。
第二十章 放我们进去吧,让我们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吧!中国人民,是受战争之苦最深的呀
……我们一定要看到这庄严的时刻,一定要看到杀人魔王的末日……
第二十一章 果然是中国的宝剑厉害,这可是秦始皇时期的文物,这可是正宗青铜兵器,怪
不得大日本帝国会失败……
第二十二章 娘啊……我的亲娘!儿在叫你呢,你听见了么?娘啊娘啊,离开你,儿就像失
了魂魄似的……
后记
“天耶,我的天呐……”这女人厉声叫着,就觉得自己来到了天上;蓝蓝的天空中那一团团白云,该是柔软的棉被。香郁的风里,飘荡着优美的谣曲。一条条七彩丝线,从千里万里伸过来,她探出手去,抖抖颤颤地抓了又抓,眼前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天堂圣境;那么美好的花园里,盛开着鲜艳夺目的花朵,呈现着各式各样的美食,让她亢奋无比,激动万分……
是的是的,这不是地狱!这儿,没有罗刹,没有小鬼拿着勾命簿来勾她的性命,也没有阎罗王瞪着眼睛喊:“你注定受罪,该在地府里炼狱……”
这儿的确是天堂。“天堂……”她拼命地喊叫起来:“我到哩……我看见哩……”眼中放射出希冀的光芒,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来。
然而,她什么都没抓住,就被焦急万分的兄长孔秀才拉住胳膊,嚅嚅地安慰道:“妹子呀,甭急、甭急,是快到哩!”
同行的赵四爷,这时也把帽儿戴端,擦着脸上的汗,说道:“弟妹,你好生躺着,贵贱别动弹……”
一阵紧张之后,这条小船从上游急驰而下。两个光膀子的艄公见情况紧急,更加拼命地摇橹划桨,嘴里发出“嗬嗬”的响声,船儿箭一般地在峡谷中飞奔。
此处,便是黄河从上游往下来的咽喉要道,谓之“虎狼湾”。两岸青山壁立,如刀劈斧削一般,相传正是当年大禹王治水时留下的遗迹。
黄河从山谷里跃出,桀骜不驯,浪花飞溅,一片雪白,腾起层层烟雾,阳光折射在上面,在天地间呈现出一道七彩霓虹,真可谓是“美哉壮哉”。难怪诗仙李白当年过虎狼湾时,会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赞叹。
从上头往下望,却是另一番景色,好一条滔滔大河,居然变成了一条细长的白练,缠缠绵绵萦绕着青山。那小船就像一片落叶,飘荡起伏,时隐时现。
忽然,人们眼前一亮,小船驰出了峡谷,进入一片开阔之地。
船上的女人伸着颤颤的手掌,仍然向天空抓呀抓的,嘴里不住在喊:“痛煞我哩……活不下人哩……唉吆唉吆,更痛得要命呀……”
这女人腹痛,痛得颇蹊跷,从己亥年末疼到了庚子年头。几个月下来,越疼肚越大,竟到了无法行走的地步。
上游禹王滩的父老乡亲见状皆说:世纪交替,便生怪事,该不会是妖气附了体吧?
更有些老婆婆们望着她日渐长大的肚子说:报应啊报应……当年大禹王冲犯了河伯,那河伯怀恨在心,总和咱禹王滩过不去,让女人一辈辈受苦受罪,要么生下怪胎,要么生下死胎,要么生下葡萄籽……
女人的娘家是世代书香门第,本不信这一套。孔秀才让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可妹子老是肚痛不止,求遍名医,用尽秘方,总不见效。
有天晚上,他急得怎么也无法入睡,就在窗棂上挂上了吉祥符,念着祈祷赞辞,渐渐,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
他看见,端庄慈祥的鲤鱼娘娘,安坐在庙里,周围青烟袅绕。她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莫急莫慌,不要惧怕河伯!尔等不是来求过愿么?行行行,我这就给你们送子……”
听到这儿,他兴奋地大叫一声,“对哩对哩……”猛然惊醒,起来看时,眼前一片漆黑,四下里寂静无声,只有黄河的水,千年百代,永不停息地哗哗啦啦从禹王渡流过——鲤鱼娘娘已不知所踪。再仔细听听,那河水,仿佛就是鲤鱼娘娘在说话。
一骨碌爬起身,他精心地将辫子梳理好,兴致勃勃来到妹子家,见到妹子肚子疼得满炕打滚,李家大院一片慌乱,他赶紧把鲤鱼娘娘托梦的事情说了一遍。
李家闻言大喜,都说“是哩是哩,咋就把向鲤鱼娘娘祈求之事忘哩”,让他赶紧带着妹子,乘船过虎狼湾,来中游的鲤鱼滩还愿,以求平安。 都说黄河是天河。当这条天河从青藏高原顺势而下,掠过高山,流过荒野,进入黄土高原之后,便百流归槽,在千沟万壑之中弯弯曲曲地穿行,夹杂着沉重的黄土,形成了昏黄如泥的九曲十八滩。而后,分出南北,一泻东流……
然而,黄河并不是永远一往无前的。流着流着,就又变得逶迤跌宕,一路呼啸,进入了三滩——上游禹王滩,中游鲤鱼滩,下游蛤蟆滩。据说,于冥冥之中,黄河三滩命运相连,息息相关。
对于黄河这三滩,自古以来,各有说法;即禹王滩富,鲤鱼滩贵,蛤蟆滩荣。
虎狼湾上游的禹王滩,便是禹都。几千年前,大禹王劈山理水,降伏河伯,平定九州,大治天下的营盘就在这儿。大禹王设立的禹王渡,经历过时世荣辱,仍然兴隆如初。沿黄河晋豫陕三省的货物贸易,许多都在这儿集散。因此,这儿成了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从唐宋而下,这儿就有商埠买卖,直到今日,禹王渡早已是商铺林立,人气旺盛,生意红火,富甲一方。
所谓中游鲤鱼滩贵,就贵在了大槐树上面。据说鲤鱼滩那大槐树,是洪洞大槐树的连理兄弟,虽然两树不在一处,却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是华夏民族之根。更奇妙的是,大槐树经过了千年百代的修炼,成了树精。因为当年大禹治水,得罪了河伯,让河伯老发脾气,动不动就发洪水或闹天干,使河沿百姓苦不堪言。为此,大槐之妻舍身救民,从树上跳进了河里,化做红尾鲤鱼,专治河伯,保佑着黄河上中下三滩的百姓……人们为了纪念鲤鱼娘娘,也为了感谢祖根大槐树,就在树阴之下,专门修起了鲤鱼娘娘庙。年年岁岁,三滩的父老乡亲,无论富人穷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来此虔诚拜祭祈祷。
下游蛤蟆滩之所以荣,是因为河水冲出虎狼湾,走过神奇的鲤鱼滩,流着流着,河面顿时变宽,水势也平缓了许多。然而,这滩并不平静,却十分奇险——水在河中形成无数的暗流,又有无数的浅滩,所以上溯的船只,经常在此搁浅,纤班汉子也时常在此舍命为往来行人拉船。这蛤蟆滩,是因了蛤蟆精的鼓噪而得名。而这蛤蟆精,本是鲤鱼娘娘的水中帮手,共同挟制河伯。后来,蛤蟆精既乐在水中游戏,又留恋岸上的生活,就渐渐演化成了两栖动物,亦水亦岸,左右逢源……千百年来,每逢春秋,便能听到成群结队的蛤蟆聚集在滩上,一起鼓噪,如歌如雷,实为黄河一道奇景。禹王滩和鲤鱼滩的人们都说,蛤蟆滩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所以能够谓之“荣”——荣者,如草之适时,如木之繁盛。
船儿走着走着,竟然打起转儿来。
孔秀才惊恐地喊:“快快,快划快划,到大漩涡哩……贵贱不能松劲!”
赵四爷说道:“你且照顾好她,我也添把力……”就来到船头,和光膀子的艄公们一起划起船来,嘴里也“嗬嗬”地发出怪声,拼尽全力与漩涡搏斗。
“天杀的李忠义,你在哪里……”女人又尖叫起来,声音更加凄厉,更加悲惨:“天底下哪有这样绝情的汉子,我……疼啊……我恨啊……”
孔秀才瞪圆了眼,忙不迭上来安慰,说道:“快哩,快哩,到鲤鱼滩便能见到他哩……”一边颤颤地说话,一边抬起脸眼朝前张望。
女人叫骂的李忠义,便是她的男人。
这李家,是禹王滩有名的大晋商,生意不仅做到了中原,还做到了北京,甚至做出国门,远达蒙古和俄罗斯。
按族谱而论,李家算得上是老子李耳的后裔传人。当年,李家先人得道之后,骑大象云游天下,过函谷关时,将那大象化做青牛飘然而去,其后代无论是务农的还是经商的,都善于养生修行,善于奇思妙想,善于坚守信念。 李家大院造得十分气派,在禹王滩的街面之上,一提起晋商李家,人人都会跷起大拇指的。
因为李家世代经商,坚守行规,义重如山,口碑极佳。而且李家与另一晋商大户赵家世代合伙,几百年来从没有因为钱财问题红过脸,正所谓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晋商做生意最讲究的是个“义”字。凡是能把生意做大的,都是出了名的义商。
有一回,家里来了一伙蒙古人做茶叶生意。货物和钱财交割清楚,他们赶着骆驼西出塞外之后,却发现自己携带的财袋遗在了禹王渡。由于路途遥远,兵荒马乱,商路不畅,就再也没有回去寻过。
几十年过去了,老蒙商临死之时,对儿子说起了当年那件事。年轻力壮的小蒙商,子承父业,又到黄河沿沿来做生意。他经历了千难万险找到这儿时,发现李家把父亲那财袋一直存着,却从未打开过。
(摘自上部P1-3)
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作品一经脱稿,作者便不再有发言权了。因为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想要说的话,在作品中或直截了当或委婉曲折地全说过了,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客观的文本,至于怎么看,怎么评价,似乎是读者的事情。然而,由于这部书稿酝酿太久,折腾的时间太长,首先要过编者这一关。因此,我思虑再三,认为有必要说一些无关宏旨的多余的话,也算是朋友间的交流吧。
都说十年磨一剑,其实这部书成书的过程远不止十年,期间的酸甜苦辣我不愿提及,不愿博得廉价的同情,认为以苦作乐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方式。
记得读研究生时,我将《黄河志异》的部分初稿呈给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先生讨教时,他给了我许多写好这部长篇的勇气和信心。在这十多年中,我用稿纸写过一遍二百万字的《黄河谣》,但由于是用“意识流”的方法写的,只考虑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的激’隋,而忽略了接受主体。那个时候,我还拜访过萧乾老人。老人家认为我探索中国的意识流精神很好,但这种写法不太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方式。在写法上,我是转了一个大圈,后来才领悟到《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传统经典的魅力所在,于是不再追逐所谓的文学潮流了。
近些年,我写过文艺理论著作,写过社会报告文学,尤其是建国五十周年出版的《共和国建国纪事》,获得优秀图书奖之后,又激活了我的黄河情结。为了写作,我先后沿黄河在内蒙、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直至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游历,出版过二十余本报告文学及游记散文。黄河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人物和故事,每每折腾得我吃不好睡不着,常常失眠,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感到如若不听黄河的呼唤,不把我的黄河造出来,就无法在这个世界存活下去似的。
于是,我就再一次审视过去那二百万字文稿,并重新结构,以无法抑制的激情,把这个似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我认为小说尤其是大部头小说,绝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如坝内的洪水,积聚到非要决堤之时,才进行一次总宣泄,然后冷静审视这些激情,分流疏导,理出头绪,现出精神。近三年来,我改了三稿,觉得“差不多了”,才诚惶诚恐拿出来。
就书名而言,着实叫我煞费苦心,修改过十次八次,先是《黄河志异》,最终定名为《黄河谣》。按照陌生化和远方崇拜的阅读心理分析,我写黄河,全书呈现出来的生活,皆都属于民间传闻传奇和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称之为“志”,便是历史。所谓“志异”,便是奇异或者不一样的黄河历史。
一
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色彩斑斓的伟大世纪。作为一个有魄力、有胆识的文字工作者,应该直面这一历史,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那个世纪所发生的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阐释。
我之所以定位于“社会传奇”,就是要对上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历史,以黄河的名义(华夏子孙的名义),做一次“何为黄河之魂”的总发言(包括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方面),并不在乎现代史有些什么结论或者评述。
本书洋洋洒洒几乎囊括了上世纪前半段中国社会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第一部涉及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抗辱、慈禧太后西逃、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第二部涉及老军阀混战、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吴佩孚张作霖联手打败蒋介石冯玉祥、北伐战争、国民党清党运动、共产党遭屠杀等;第三部涉及国民党新军阀中原大战、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西安事变等;第四部涉及全国抗日运动、如何度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日本抓劳工、东京国际审判、新中国即将诞生等。
我写历史,不是惟历史而历史,而是让主人公“经历”这些事件,并在这些经历中,表现出他们独特的爱憎情仇。其原则就是如同法国大作家雨果先生所言:“诚然,我的小说都涉及到了重大历史事件,但是我只把这些历史作为人物的背景来处理,我只是‘挂’历史而不是真正要写历史。”更重要的是,我用我的眼睛,把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志怪历史,用人人都能理解、都能发生共鸣的自然而又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
传奇性是这部小说的基本风格。中国历来就有把小说和传奇等同的传统。我这本书只写了一个人,就是“黄河之子”——河子一个人的传奇。上述那些历史事件,他全都亲历过。从这个角度讲,本书似乎就有了史诗品格。而这史诗又是一个人的史诗,我成功避免了其他写史诗作品那种所谓的博大凝重,老少几代人平铺直叙的方式,虽然死掉的和活着的人物众多,但躲开了所谓第二代、第三代成长起来之后,他们的风头压过主人公的现象。从出生到五十岁,一切故事,都是河子一个人的故事。
说到传奇,我的原则是“无奇不传”。凡是我认为无法用传奇来吸引人的事情,一概不写。《水浒传》是英雄好汉传奇,《三国演义》是王侯将相传奇,《金瓶梅》是市井人生传奇,《红楼梦》是女儿传奇。无疑,我的《黄河谣》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我却有意识写成一部“社会传奇”。
所谓社会传奇,还有一些话需要说。我不写一般性的生活,而是在展示我多年研究后的“专利”。我写的每一部都力图“专利揭秘”,都有强烈的悬念性,尤其是对黄河人的最真实最隐秘的生存状态,进行了一次文学艺术的大曝光——我可以说,我揭秘的这些黄河人的生活,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不曾出现过的,这或许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譬如第一部中慈禧身世的揭秘、官匪一体的独特现象揭秘、鲤鱼娘娘与河伯显灵的揭秘、河侠日弄人反而被人借种的揭秘;第二部中吴佩孚身世的揭秘、黄河人典妻习俗的揭秘、司马迁后人跑戏风俗的揭秘:第三部中匈奴后裔与华夏后裔人种的揭秘、陕北女枷的揭秘、人变鬼鬼还阳风俗的揭秘、闯王李自成家族的揭秘、阎锡山身世(从出生到最后,几乎写了此人的一生)以及与日本人关系的揭秘;第四部中中日历史文化渊源的揭秘、日本军队建立秘密要塞的揭秘、日本建立秘密医院的揭秘、周作人与吴佩孚(此人从生到死,几乎贯穿四卷书)在民族大义面前真实态度的揭秘、黄河花园口被炸揭秘、东条英机隐私的揭秘、土肥原贤二家族历史的揭秘、东京审判战犯揭秘等等。尤其是对黄河人独一无二的生存状态的揭秘,我认为是几十年来民俗学上的一个突破。
所谓传奇,我是把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最高层的波澜壮阔与社会最底层的隐逸无奈,通过主人公河子,有机而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水乳交融地汇合在一个大故事之中,都是想象和联想的产物,我认定,情节即智慧。
二
从空间上,我写的是一“条”黄河,写一条我心中与别人不一样的那条黄河,它是九曲十八弯的形状,每一曲每一弯都有传奇,都有血泪。四部之中,涉及到的地域有黄河上游宁夏、内蒙(书中绥远)、陕北(上世纪曾经是一个省)、中游的山西(第三部几乎全部故事发生在这儿)、陕西、河南、直至下游的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历史上的东瀛)。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别具匠心,有意而为之。
从时间上,我是要写这部社会传奇,总体为1899年主人公河子孕育至1949年河子五十岁这一段天翻地覆的历史,期间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即将诞生三个历史跨度。
结构上,第一部《三滩云雨》为“哑铃型”,即河子出生与白龙旋风覆亡这两头重大,中段河子成长期相对细小,期间伏下阎大浪与四个儿子根子、王不屈、王不隐、王不移的蹊跷身世、成长经历和个人志向,为第二部这四人的社会态度、政治取向和命运,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部《河东河西》有两层意思,一为在黄河人看来,命运无常,从来都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二为切实的河东河西人们不为外人所知的隐秘生活。其结构为“双线型”:主线是河子为财宝、为女人梅花与结拜兄弟张万有、李瑞鑫、王不屈之间的恩怨情仇,副线为老河侠陈永年、妫栓虎与河子之间的恩仇传奇,以及根子、王不屈、王不隐、王不移四兄弟在历史大动荡时期各自的表现及命运。双线时而分离,时而交错,也可以看做是编辫子或者是麻花型。第三部《人间有鬼》结构为“辐射型”,即以那个天地暖昧的清明鬼节为轴心,分别辐射出河子的四个爱情传奇:即他与发妻梅花的故事、他与“军中之花”牡丹的故事、他与陕北女娃兰花花的故事以及他与留学女杰水仙的故事。每一个女性,都是一种花的象征符号,她们的生活,她们的性格,与这种花的本真习性相映成辉,呈现出悲剧艺术最完美的特质。第四部《上善若水》结构为“模块型”。处在民族危亡之际,河子等黄河人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他们似乎也找到了理想的避难之所,甚至称王封地,此为一个模块;他们的美梦被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坂垣征四郎、松井石根等人的后代一次又一次打破,于是河子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复仇,最终把自己亲手造的黄河大桥毁掉,体现了“上善若水”的生存态度,此为第二模块;河子被掳去日本当劳工,以及在日本的复仇传奇为第三模块;最后回归黄河,直到迎接解放,为第四模块。需要提示的是,我完全可以如金庸、梁羽生们那样,把四本书打通,一泻千里。但我写的是有据可查的《黄河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不能瞎编乱造,所以特意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现状,分别写了四个开头四个结尾,让人的心多次紧张,多次惊怵,多次浩叹,既有利于集约性地浓缩性地表现那一个时期的人物和故事,又四部浑然一体,最终构成了老子哲学中的一个特大的“太极圆”图像,正所谓返璞而归真。
三
全书写老子生平,及其李斯、李重、李其、李自成等历代后裔的旷世传奇,突出了二十世纪李道之、李道衍、李道生等爷辈一代,李忠义(河子父亲)、李淑惠(河子姑妈)、蓝大顺(河子岳父)等父辈一代,尤其通写了河子这一代李氏传人的生命传奇,正可谓赫赫老子家族,传承清晰、脉络分明,实为华夏第一族的族谱。
与李家相互交错在这五十年中一脉相承的,又写了其余七个家族的兴衰历史:以阎千山、阎锡山、阎大浪、阎五娘、阎玉水、鱼儿等为代表的阎氏家族;以赵四爷、阎赵氏、槐花、梅花等为代表的赵氏家族;以王荣耀、王荣诚、根子、王不屈、王不隐、王不移、霞霞等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以张旺树、张旺水、张万有、张万福、张万财等为代表的张氏家族;以妫栓虎、妫嫫嫫、杏花、妫兴娃等为代表的妫氏家族;以吴佩孚、吴东南、师巧儿、马漂萍、党香美等为代表的吴氏家族;以李自成后裔(也是李氏支脉)蓝大顺、蓝仲顺、蓝季顺、兰花花、蓝青青等为代表的蓝氏家族一一而这七个家族或者联姻或者结拜,全都围绕李氏家族运转,共为八大家族传奇志异。
从哲学上讲,全书始终贯穿了老庄道家思想。我以为,黄河文明的根基是老庄,孔孟的儒家、佛学的释家,皆是树干或者是树叶。因此,全书四部中反复出现的大槐树,便是华夏民族之根(吴佩孚、于右任、冯玉祥、阎锡山、陈嘉庚等一大批历史人物,都自称是大槐子孙)。我在黄河沿岸考察中,内蒙、陕西、山西、河南等许多人都自称是大槐后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氏族图腾现象。我翻阅了山西洪洞县志、运城市志、陕西合阳县志、山东荷泽市志等方志,都有“大槐树是华夏之祖”的历史记载,并且如今仍在山西洪洞的那棵大槐树,早被海内外华人华裔奉为祖树,年年举行拜祖仪式,拜谒的子孙达数十万众。我的家谱就记载我们是大槐子孙。近年来,许多作家去参拜过大槐树,并且写了不少这方面的传记散文。我从头至尾用了几个象征体,比如大槐树象征华夏民族之根;大象以及象幻青牛象征李氏后裔的生存态度;羊皮书象征道家智慧和河侠历史等。又比如,和合玉凝结着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记得台湾新党主席访问大陆时,人民大学赠送给他的最高礼物便是“和合二仙图”。
另外,我认为小说中的一切情节,都是作家想象出来的神话。数十年来,我对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传闻特别专注,在这四部书中,均有体现。第一部从头至尾,写了“黄河鲤鱼娘娘与白龙旋风斗争”的传说。在那个蒙昧的时代,人们几乎生活在神话之中。把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神话,与血雨腥风的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用一个“鱼精——河伯”的神话与一段历史巧妙对应,写出梦里梦外的关系来。第二部把河东河西流传千百年那“典妻”的浪漫传奇典型化、通俗化,让人物在这个秘不外传的世界里充分表现自己的情爱和仇恨。第三部用“人变鬼、鬼还阳”的独特民俗来写出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文化上又用中华五行学说统领全篇,即梅花为水命,兰花花为木命,牡丹为火命,水仙为金命,河子为土命,五行相生相克,相克相生,其中金木水火又围着中央的土命河子旋转轮回,体现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第四部用一个流传千古的“秦始皇派五百童子下东瀛寻找长生不死药”的传闻为总线索,把历史拉到两千多年前,然后又收回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写中日的历史渊源及其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那段历史,有清晰准确的描写。当然,在黄河流域,妇孺皆知的那段传说,比任何文学作品更有魅力。而全书的结尾,我却写出黄河的大象,它是一条现头不现尾、逶迤伏挺的“巨龙”。顺便说一句,小说就是小说,既不是历史书又不是哲学论著,最忌讳作者抛开人物和故事,一览无余地高谈阔论,也忌讳作者动不动就跳出来阐释“意义”。所以,我必不可少地引用了一些典籍,但却故意不去说明,而我千挑万选,呈现出来的故事和人物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我的哲学心得。简单说,主人公河子的生命从“无”到“有”(有了短剑,勇气之源;有了《黄河行纤图》,智慧之源等等),经过一个大大的生命轮回,最终放弃短剑、交出智书,达到了“无”的境界。
泰戈尔说:“一百年后,读我作品的人,你是谁呢?”而我写了五十年的往事,我想对当下的读者说,《黄河谣》是“行”与“读”的结晶。许多年来,我多次观赏过豫剧、秦腔、眉胡、上党梆子、陕北腰鼓、蒲城皮影、合阳木偶等,也参观过陕北剪纸、山西面花、陕西刺绣展览等,与许多民间艺人成了莫逆之交。在此,我感谢那些生活在艺术中的朋友们长期的哺育和帮助。同时,在写作中,我参阅了《中国通史》、各地方志、《华山传闻》、《运城民间故事》、《合阳民俗》、《上党史传》,以及《日本史》等大量资料。另外,近两年来,我侄子凯祥大学毕业后为我当助手,帮我整理、打印文稿,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试想,如若没有上述这些条件,《黄河谣》是无法完成的。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张鸿疆
二○○六年七月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