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遭到了无礼待遇的马嘎尔尼愤愤不平地返回了本国,在离开前他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而就在短短五十年之后的1840年,这句话就得以应验!
自1840年开始,利用区区七千名远征军打败了偌大的大清帝国的列强终于明白了这个沉朽不堪的老大帝国的脆弱与不堪一击,他们开始伸出爪牙、露出狰狞面容、抽出藏在衣服里面的刀剑,准备对着这块肥美无比而没有抵抗能力的肥肉大快朵颐。
假如你对于中国遭受列强入侵的经历尚且不够清楚,那就一起来重温一下那些逝去的过往烟云吧,相信你会从中体会到一个时代的落幕与一个文明古国就此沉沦的无奈与悲凉。
为了牟取暴利、打开中国市场,在茶叶、瓷器交易中处于贸易逆差的英国开始了丧尽天良而严重违背国际道义的鸦片贸易。到了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输入量极为惊人,不仅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白银,物价腾贵,更是养肥了一大批丧心病狂的鸦片贸易商,使得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英属印度政府及鸦片贩子获得暴利,造就了连同英国议会与贸易商的鸦片贸易关系网。
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于6月3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销毁鸦片两万多箱。1840年6月,恼羞成怒的英国侵略者为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以“破坏贸易自由”的名义对中国开战。英国侵略者依仗其船坚炮利的优势,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侵占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汗华丽”战舰上签署了鸦片战争和约,宣告着古老的中国在外敌的入侵面前不堪一击。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万元,其中6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5、另订关税则例。清朝政府将以公平的原则颁布一部新的关税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作为近代列强强加于中国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预示着古老的东方帝国真正成为近代国际中落后而贫弱的一员,而昔日强大的军队与政府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显得虚弱无比。自此,从前的“天朝上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遭受着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在沉沦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掠夺到了相当多的权益,然而西方侵略者的野心和胃口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因为中国闭关锁国的国策与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使得市场闭塞,西方侵略者想象中的对华输出并没有取得他们料想中的增长。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特权与利益的侵略者们开始向清政府索要更多的特权与优惠。
1854年、1856年,英国联合美国、法国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照会,妄图获得更大的利益。三国的外交照会中包括开放中国内地、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要求,结果全部遭到拒绝。1856年10月,贼心不死的英国政府以“亚罗号事件”为侵略借口,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英法联军远征军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中国,花了不多的时间就攻陷了广州。1858年(咸丰八年)4月,联军北上来到大沽,英、法、美、俄四国专使向清政府递交了外交照会,限令清政府于六日内答复他们的侵略要求,否则就将发动战争。
P3-P5
在邹容出生的时候,垂垂老矣、奄奄一息的清王朝已经走过了最光辉的岁月:昔日身披重甲浴血沙场的八旗铁骑已经迅速退化为只会遛鸟斗狗的纨绔子弟,只知道领着每个月的“铁杆庄稼”,成为一无所长的废人;曾经大清国的文治武功都已经荒废废弛,只留下一个空架子还有着些许的威慑力和最后的荣光;一度领先世界的生产技术与强悍国力在一群文恬武嬉的文武大臣和“养于深闺之中,长在妇人之手”的废物皇帝的糟蹋下已经不成样子,徒留下一个大而穷的大清帝国任凭雨打风吹去。
即使是这样,即使还有着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这个空架子也吓不住来自西方的船坚炮利的侵略者了。在经过鸦片战争等战争的试探之后,清朝终于像那只被带到贵州的驴子一样暴露出了真实实力,而贪婪成性的侵略者们欣喜地发现——哦,这个身体庞大的家伙其实没什么本事,根本不能抗衡我!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一个个条约就如同咬在中国人身上的血盆大口,不仅吞噬着中国人的血肉,更破灭着中国人的将来。
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沉沦。
在邹容逝世的时候,苟延残喘了几十年的清朝终于走向了它的末路,再也控制不了局面,革命党、保皇党、正统党,各种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先恐后地在这个大舞台上亮相,展示着自己的政治思路和改良方案,清政府灭得了戊戌变法,杀得了一个革命党,毁得了一个《苏报》报馆,却不可能毁灭全天下的革命志士。
就在邹容逝去不到六个年头,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以“铁路国有”的名义要收回当时已经是私人财产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愚蠢之极的清政府还做着“千秋万世,皇统无疆”的美梦,以为人民会乖乖地将所有的财产和权利奉上。
然而,不是了。
经过邹容义愤写就的《革命军》,有了陈天华以死明志的慷慨悲歌,有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争先恐后的捐躯许国,中国人再也不是清政府以为的任打任杀的奴隶。
他们聪明了,他们智慧了,他们觉醒了,他们知道了这世界上还有着“民主”、“自由”的概念,明白了人民有权利为自己争取利益,明白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一次知道了我们这些如同草芥一般的“草民”原来比起那些高高端坐于朝堂之上的达官贵人更加重要。
于是,他们奋起了。
湘、鄂、粤、川等省的人民走出家门,走上街头,开始了正义的反抗。他们虽然手无寸铁,虽然肉躯不坚,却有着自己的坚定与独立。运动在四川省进行得尤其激烈,川蜀大地的人民们纷纷组织起了“保路同志会”,他们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相约以“破约保路”为宗旨,运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
他们的行为受到了清政府的镇压:1911年9月7日,清朝走狗、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还派出军警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他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
清廷本以为,清朝官员们本以为,这种残酷与血腥足够吓倒“无知草民”,足够将他们的勇气彻底毁灭。然而,他们错了,他们不知道,革命的火焰虽然微弱,但是一旦有燃气,就会星火燎原。
1911年9月年荣县独立,这是全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脱离清政府的政权,是为“保路运动”的高潮部分。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而就在起义胜利后的不到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自此宣告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社会各界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彻底灭亡。由此,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正式宣告灭亡。
今年距离邹容逝世已经一百零九年了,一百多年的星霜岁月没有抹去邹容的伟大情操,反而让他更显伟大。今日世人的生活显然不可同邹容那时同日而语,我们没有必要专门受苦来感受那时的艰辛——然而,在我们享受着民族崛起之后的幸福时,请不要忘记,正是邹容这样的无数有名无名的革命烈士的牺牲,才换来今日的悠闲悠游。
不必时时铭记,但是请不要忘记。
毕竟,勇士不畏惧死亡,他们却不愿意被遗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董尚所著的《邹容传/中国人格读库》讲述邹容短暂的一生,是以推翻满清王朝、革新中华为己任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他的《革命军》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它喊出了中华民族谋求革命独立之呼声,所以问世之后风行海内外。章太炎称之为“义师先声”,章士钊主笔的《苏报》誉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不朽之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董尚所著的《邹容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