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志摩风往哪里吹(附徐志摩经典诗歌第2版民国人文温暖插画纪念版)/阅读大中国人物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敏君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敏君著的《徐志摩风往哪里吹》全新升级版,五大看点不容错过:

全力再现民国浪漫诗人徐志摩跌宕起伏的一生,写尽他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对美的执着、对爱的渴求。

知足插画家覃苗为本书倾心创作30幅精美油画,用直观的笔触带你走进徐志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语言典雅精美,富于节奏性。用有情的文字写有情的人生。

穿越回民国现场,体会独特的时代风情。

不仅有徐志摩、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纠葛,还有胡适、鲁迅、陈西滢、周作人等民国大家的文坛旧闻。

内容推荐

徐志摩,一个为爱而生的诗人,他像所有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一样,用悲壮的方式结束了短暂而丰富的一生。有人说,徐志摩再走下去,或许会长大,孩子总有一天会看清现实的样子。只是上天不愿意再给他十年,所以,徐志摩永远怀着单纯的信仰、赤子的天真,在民国文人步履庄重的沉稳序列里,欢跳着向前。今天,有关徐志摩的爱恨,都离不开一个名为“时代”的镜头,透过它,所有人的形象都被嵌入“民国”的相框,站定了各自的位置,也许这是评价一个人最恰当的方式。

敏君著的《徐志摩风往哪里吹》就这样带着对徐志摩的爱与同情回到民国现场,与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走进他们的内心,体会那一代人的爱与梦、生命与死亡。

目录

你的明媚我的忧伤

 婚礼是自由的挽歌

 一个人的婚姻

 沙士顿的“同居”生活

 志摩的遗弃

 离婚,笑解烦恼结

康桥别恋

 当爱遇到林徽因

 康桥的名士们

 “我要回国找她”

 失败而蹩脚的追求

 泰戈尔来华

新月风流

 石虎胡同七号

 新月俱乐部

 世上另一个我

 泪浪之争

 志摩的音乐与鲁迅的刀锋

 自负的绅士气

那场热恋的倾城

 小曼是古城光艳的风景

 爱是寂寞的玩笑

 欧游漫录,爱的疗伤

 小曼的挣扎

 功德圆满的离婚宴

徐志摩的晨报

 接手《晨报·副刊》

 自己人的文艺圈

 著名的闲话事件

 文人们的“政治疯话”

苦涩难言的再婚

 古怪而尴尬的婚礼

 新月书店上市记

 婚姻的泥潭

 再别康桥

 北平,不如归去

 古城的旧情旧人

 想飞

只剩怀念

 说不出的“我爱你”

 你的离去,我的孤寂

 过山过水过硖石

试读章节

沙士顿的“同居”生活

在英国伦敦郊区有个地方叫sawston,徐志摩说,那里是“沙士顿”。他还说,那里有座小屋,是他与张幼仪同居的地方。“同居”,并不是用来形容夫妻共同生活的词。像徐志摩这样,将爱情视作宗教的人,在情感上始终也没有承认过他与张幼仪的婚姻。

在他眼里,那场婚姻徒有一个空洞的躯壳,张幼仪只是与自己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以合法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女人。当初在硖石老家,他就从未正眼瞧过张幼仪。他的视线也总是像掠过空气那样,掠过这个父母送来的妻子。但现在,他得把这个与他不搭调的女人接到身边来,在这个异国郊区的小屋里,日日面对面,怎么想都不是滋味。

这个女人为什么就不能有些风情呢?在马赛接到她的时候,她竞还穿着土气的旗袍,说什么那是她精心挑选出的。既然到外头来,就得有点洋气不是么?这身旗袍太不入眼,与法国的气质太不协调。还是带她去买了一身当下时髦的衣裳,圆顶帽、连身裙、黑丝袜、亮皮鞋。挺好,可你瞧她那个样子,别别扭扭。乡下土包子就是乡下土包子,不知道新潮,不知道接受外面的好。

她连照个相,都拘谨成那样。不就是靠近一些拍个合照?多正常、多简单的动作。既然你把我当丈夫,亲近一点又有什么关系?你看法国大街上的情侣,哪个不是见了面先来一个热烈的拥抱?可她,还守着那份家教。传统传统,矜持压抑,这样的女人,死守在传统里,不知道要逃跑。

既然来了,就让她见识见识外头的风景和人事,所以带她走了一圈。看埃菲尔铁塔,看巴黎圣母院,看凡尔赛宫,看枫丹白露。这些景致很好,但她不懂这里的历史、故事与情调。也懒得与她细讲,走马观花,匆匆看了一圈,还是早点转飞机去英国的好。

直到很多年以后,徐志摩还记得那次乘机的经历。他记得,张幼仪从一上飞机开始,就窘迫得拎不清。腿痒去抓,结果,那细腻的丝袜就因她的粗陋破了洞。那双脚,在柔软的皮革里不安分地扭动。唉,乡下土包子。她后来竟是要吐了,可她居然抓过了帽子,幸亏他还算机灵,换了纸袋……“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他终于没有忍住,还是说出了奚落的话。结果,他话还没说完呢,自己竞也吐了起来。后来,徐志摩回国当老师的时候,在一次课堂上跟学生们说起这次经历,他对自己的这次出丑这样解释:“想来是因为天气恶劣……这一路吐着,从巴黎吐到了伦敦。”但他没有告诉学生们,他因这次吐,而被那个他看不上的女人小小回击了一记:“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那话音里,分明有点报复的小小快意。

那次飞行,一路无话。

飞机落了地。徐志摩站起来走向舷梯。机场来了两个中国人,是接机的友人。他很开心,一扫飞机上的沉闷,脸上生动了起来,几乎是冲下了舷梯。与来人拥抱,用的是洋人的方式;他们的交谈,也用洋人的话。张幼仪静静立在一边,她无法参与,她没有被介绍,仿佛不存在。窘迫,无聊,那个男人为什么一直提他的裤子?另外那个人的脸为什么一直在抽搐?好不容易得了空当,问丈夫:“这是你的朋友吗?”可她只等来一个轻蔑的眼神。丈夫扔下她,转身离开。她步步跟上,心想,那样举止没分寸的朋友,也人不了她的眼。

看起来,丈夫还是那个在硖石的丈夫,但她可以变成更新潮的她。她没有缠过脚,她也上过师范学校,如果能在英国好好读几年书,学识和修养都丰富起来的话,就一定能配得上他。张幼仪以为自己总有一天可以跟上丈夫的脚步,可慢慢地,她发现,她已被丈夫隔绝在心门之外,就连敲门的机会也没有;慢慢地,她还将发现,她的到来,竞无意间挡在了丈夫追爱的路上。而此时,她只是想不明白,既然不是思念,既然不是需要,丈夫那封盼着她早日出国的信,又要如何解释?其实,这一切都是二哥张君劢的好心成全。

这还得从1918年说起。P20-23

序言

提起“民国”,印象里总有一股烟草气息弥漫在那个时代的空气里,呛人扑鼻。那时的知识分子,跃马横刀,在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转型时期,面对残酷现实,挥动他们犀利的笔刀。刀光下,变革与热血便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我很难想象,那个时代也曾是徐志摩生活的年代。因为当他身边的朋友,乃至对手都手持刀剑时,他偏偏捧着鲜花,在那弥漫烟草气息的空气里,散发着不属于当时的淡淡香气。

我爱他,不爱他,都是因为这香气。

很难爱他——他忍心让妻子堕胎,只求与他真正爱的人结合;他在国家危亡之际,写得最多的是情诗;他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关注最多的是自己的内心;他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弃现实不顾,低头实践自己的浪漫理想。

也很难不爱他——他用十年开创了中国近代诗坛上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这个以情诗闻名的诗人,也曾放下诗歌,发表一系列政论文讨论中国未来国运,目光长远,看得透彻;这个过分浪漫的男人说过,死在战场上是今日诗人最好的归宿;在绝望与希望角力,光明与黑暗未分明的年月,他是这样一个人:至死那一刻,他都相信人间有爱、有美、有自由。

爱徐志摩,爱他热烈的浪漫,恨徐志摩,恨他缺少冷静的哲思。但或许正因为徐志摩少了鲁迅冰山似的冷酷与理性,而在“残缺”中成就了他的另一种“完美”。所以,他的情诗,最终竞能穿透那个时代呛人的烟草味,清新而倔强地活在人们心里。

也许,徐志摩与鲁迅式人物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追求理想的方式不同。徐志摩与所有人一样,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爱与美,只是,当别人选择了用尖利的武器雕琢理想时,徐志摩偏偏选择了以诗作为实现的手段,而他同时也选择了女人作为理想的落脚点。

无论是美丽的化身曼殊斐儿,还是从他诗里走出的林徽因;从日本女郎一低头的娇羞,到新加坡朱古律女孩浓得化不开的绚丽,都是他对美丽柏拉图式的追寻。最终,徐志摩把浪漫信仰投射在陆小曼身上。

这个明媚动人的女子,貌美出众,才华横溢。她与曾经的徐志摩一样,被困于婚姻的牢笼。徐志摩遇到她,便温柔而坚定地介入,激起陆小曼被自己埋没的意志,使她努力认清了自己的方向。于是,一场疾风骤雨的爱情,成全了两人神圣的婚姻与自由。当徐志摩将陆小曼真正拥在怀里时,那真实的触感仿佛承载了他所有“诗化的生活”。这便是徐志摩追求自由的方式,用爱与女人承载他的关于美的理想。

但生活与诗想从来就只能站在理想的两端互相遥望。徐志摩关于美的理想,圆满在婚礼上,却最终被现实的利刃摧残。还是梁实秋先生的评价中肯,他说徐志摩太单纯,以为理想可以托着他飞在云端,但最终却在现实中折了翅膀。当初飞得多高,如今便跌得多痛。无奈中,徐志摩只得挥挥衣袖,理想的云彩留在回忆里再也带不走。  所以,当他身体里所有的爱在现实里流尽时,也许只有命运知道,太复杂的现实容不下太单纯的信仰。他像所有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一样,用悲壮的方式结束了短暂而丰富的一生。这个为爱而生的诗人曾对他的朋友说:“我要把生命留给更伟大的事业呢。”但这事业却终究未完成。有人说,徐志摩再走下去,或许会长大,孩子总有一天会看清现实的样子。只是上天不愿再给他十年,所以,徐志摩永远单纯着,怀抱着赤子的天真,在民国文人步履庄重的沉稳序列里,欢跳着向前。

今天,有关徐志摩所有的爱与恨,都离不开一个名为“时代,,的镜头。透过它,所有人的形象都被嵌入“民国”的相框,站定了各自的位置,也许这是评价一个人最恰当的方式。但无论何时,赤子般纯情的理想,哪怕实现的方式再不现实,也总能从时代烟尘里透出点亮光来。

敏君

2015.10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后期制作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许长荣、上官紫微、王光波、史慧莉、丁敏翔、李倩、张云、杨茜彦、张平、黄桂月、胡明媛、吴虹展、刘默、王阳、陈思思、李琳、周凯、韩佳媛、罗舒予、邓青、赵智、齐艳杰、杨艳丽、张艳芬、周珊、李伟军、李惠、刘健、于海英、姜波等。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