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我从日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眼睛和手恣意在整齐的行列中漫游,恢复了混沌状态。一本书出乎意外地呼唤另一本书,跨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建立了亲密关系。一行记忆模糊的文字在另一行文字里找到了回声,理由是什么?在白天仍然说不清楚。如果早晨的书斋象征这个世界一本正经而且相当自以为是的秩序,那么,夜间的书斋似乎就沉浸在这个世界本质上混沌的一片欢乐之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夜晚的书斋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加拿大)阿尔贝托·曼古埃尔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夜深人静时,我从日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眼睛和手恣意在整齐的行列中漫游,恢复了混沌状态。一本书出乎意外地呼唤另一本书,跨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建立了亲密关系。一行记忆模糊的文字在另一行文字里找到了回声,理由是什么?在白天仍然说不清楚。如果早晨的书斋象征这个世界一本正经而且相当自以为是的秩序,那么,夜间的书斋似乎就沉浸在这个世界本质上混沌的一片欢乐之中。 内容推荐 继《阅读史》之后,《书斋漫步》生动讲述了书斋或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曼古埃尔在法国的家里策划修建了一个书斋,他受到这件事的启发,进而告诉我们书斋或图书馆怎样体现了许多个人乃至整个文明的回忆。本书轶事连篇,扣人心魄,从作者幼时的书架一直说到国际互联网的“全套”图书,从古代埃及、希腊到阿拉伯世界,从中国、罗马讲到“谷歌”。这里有已消逝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有撒缪尔?派匹斯的私人书斋:他给体积小的书本装上“高跟”,好让书架上的书整齐好看;还有文学家的书斋,狄更斯、博尔赫斯等等…… 曼古埃尔在书中还讲到诗人兼建筑家米开朗基罗的纪念碑式的图书馆,慈善家卡内基建立的图书馆,监狱里囚犯的口头“回忆图书馆”等。 目录 前言 书斋——神话 书斋——秩序 书斋——空间 书斋——力量 书斋——影子 书斋——形状 书斋——机遇 书斋——工作室 书斋——心思 书斋——岛屿 书斋——幸存物 书斋——遗忘 书斋——想像 书斋——品格 书斋——家 结语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意大利学者卢西亚诺·坎福拉查遍了所有资料后作了结论,说图书馆一定是个很长很高的厅堂,也是博物馆的通道。一侧墙上是看不到尽头的bibliothekai(这个词原本不是指“图书室”,而是指放书的架子或壁龛)。书架上方有题词:“医治灵魂之地”。bibliothekai墙的对面,有一些房间,作为学者居住或会议之用。还有一个房间是公共用餐的地方。 博物馆位于王宫附近,濒临大海。托勒密宫庭邀请来的学者在此享受食宿。根据公元前1世纪西西里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的说法,亚历山大城还有第二个图书馆,即所谓“子图书馆”,供不隶属于博物馆的学者们使用。“子图书馆”位于亚历山大里亚城的西南部,靠近色拉比斯神庙,馆内都是大博物馆藏书的复制本。 说不清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形象是令人恼火的。所有的编年史家(有著作流传下来的)似乎都认为描写图书馆外貌是多余的,这种傲慢也是可以理解的。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与狄奥多罗斯生于同时代,他详细描述了亚历山大里亚城,但是很奇怪,却没有提到图书馆。“博物馆也是王官建筑的一部分,包含一个长廊,一个有许多座位的大厅和一间大房子——担任博物馆成员的学者们就在那里用餐。这就是他讲述的一切。在图书馆被毁后一百五十年后,纳奥克拉提斯的阿典纳斯写道:“我何必再说它呢?它已经永远留存在所有人的记忆中了。”图书馆本想成为全世界的记忆库,但它却没能巩固世人对它本身的记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它的庞大建筑、大理石雕刻和无数书卷所残留的一切,不过是它的许多条“存在的理由”而已。 建立图书馆的一条有力的理由是埃及人对不朽的追求。如果宇宙的形象能够集中保存在一个房屋里(托勒密国王就是这样想的),那么这个形象的每个细节——每颗沙粒、每滴水、国王本人等等——都应当占有一定的位置,由诗人、说书人、历史学家用词语记载下来,永远保存下去。至少必须保存到某一天有读者翻到指定的那一页为止。会有一行诗,一句寓言、文章的一个词,找到了它,读者就找到了他存在的根据,他也就获得了不朽。诗人维吉尔,小说家麦尔维尔,小说家康拉德以及许多史诗文学描写的英雄,都怀着这种亚历山大式的信仰。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像图书馆一样)是由万千个故事构成的,人们经过无数曲折的迷宫,被引向一个大彻大悟的时刻,那是专门为他们设定的。有的时候,在最后一刻,觉悟却没有得到,就像卡夫卡作品中的朝圣者那样,站在“规律的大门”(多么像图书馆大门)之外,在临死前才发现“门已经永久关闭了,因为它是专为你而开的。读者就像长篇史诗中的英雄一样,并不能保证获得不朽的觉悟。 在我们的时代,史诗的梦想已经被掠夺的梦想所代替。没有了它,技术却又创造了新的不朽的幻象。互联网向所有的人许诺,给他们一个位置,一个声音。这是我们的未知之海。古代旅行家想发现新宝藏,被诱惑在未知的海洋上航行。互联网也像水一样虚幻不定,无边无际,超越了凡人的理解能力,使我们把“不可捉摸”误解为“永恒”。互联网和大海一样容易蒸发变化,它的信息有70%维持不到四个月。它的好处就是变动无常,永远处于“现在”。中世纪的学者把这种特点当成地狱的定义之一。20然而,亚历山大里亚和它的学者恰好相反,他们从来不误解。过去”的本质,认为“过去”是与现在无休止的变化相连的。现代的读者阅读过去的书,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变成新的了。每一个读者都使某一本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不朽。在这个意义上,阅读就是使书籍复生的仪式。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不朽,它还要记录下已经记录和能够记录的一切。过去已有的记录要加以消化、摘录,形成新的记录,随着阅读与注解的不断发展,新的书籍和注解不断诞生出来。图书馆不只是永远保存书籍的地方,而且还是读者的工作室。为了保证它的利用,托勒密邀请来了许多国家的名流学者——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等人。请他们住在亚历山大里亚,付给他们可观的用费。却不要求有什么回报,只要他们好好使用图书馆的财富就行了。就这样,这些具有专门学问的读者得以熟知大量文献,总结他们阅读过的材料,为后世留下评论性的文摘。而后世又将这些文字缩减为进一步的摘要。公元前3世纪有一位弗利奥斯的提蒙把这些学者讽刺为Charakitai(意为“胡乱写作的文人”)。他说:“在人口众多的埃及大地上,许多charakitai被喂得饱饱的,整天在纸上乱写乱画,或者在缪斯的笼子里喋喋不休地争吵。” 由于亚历山大城学者不断摘要和评注的结果,在公元2世纪确立了一项认识论的重要法则,规定“最近期的文献代替所有前期的文献,因为后来的成果应当包罗以前的成果23。”根据这个看法,近代的作家马拉梅设想“世界可以归结于一本好书之中”。那就是说,只有一本书,包容了所有的书,它是这个世界的精华和总结。这规律也可以表现为前书是后书的预兆:《奥德赛》预告了霍尔登·考菲尔德’的历险记;女王狄多的故事预告了《包法利夫人》。或者说后书是前书的回声:福克纳的小说回应了阿特琉斯家族的命运;简-莫里斯的旅程得益于伊本·赫勒东的航行。 这种联想阅读的直觉使亚历山大图书馆馆员能够建立若干复杂的文学世系,也使后来的读者能够在某个小说人物的琐细故事中——(《项狄传》或《泽诺的意识》,或者在最离奇的梦魇中——沙迪克·海达亚或胡里奥·科塔萨尔的作品中找到宇宙的详细描写,找到自己胜利或苦难的场景。在我任何一本书的任何一页里也许埋藏着我在这个世界上秘密经历的完美叙述。正如亚历山大图书馆馆员们所发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学瞬间都必然与其他所有瞬间相连。P22-25 序言 我向来喜欢游荡(即使没什么收获),我像只追逐猎物的猎历,看见鸟儿便大声狂吠,把猎物追遍了,该追的却没去追(想什么都干,什么也干不成)……我真心诚意地诉苦:我读了许多书,旦漫无目的,缺少好方法;我在图书馆里碰到各种各样的作家都狼狈地绊了跟头,未能获益,因为我不讲艺术,不讲秩序,没有记忆力和判断力。 ——罗伯特·伯顿,《忧郁之剖析》 起点是一个问题。 除神学和幻想文学之外,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我们的宇宙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缺乏意义,缺乏明显的目标。然而,怀着异样的乐观精神,我们却不断从卷册中、书本中、电脑芯片中,从图书馆一架又一架的图书孽,尽一切力量去收集无微不至的信息,苦心孤诣地想给世界找到一点类似意义和秩序的东西。我们完全清楚,不管我们怎样努力朝好处想,我们的追求是注定要失败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呢?虽然我早就知道这个问题很可能找不到答案,但是看来寻找一下还是值得的。这本书就是讲述寻找的故事。 我对于这种无穷无尽收集信息的努力非常感兴趣,超过了对确切日期顺序以及姓名的兴趣,因此,我几年前动笔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再编一本图书馆的历史或一本图书技术史(这类书已经多得很了),而只想表述我的惊异心情。一个世纪以前,史蒂文森写道:“在一个无法取得成功的领域内,我们人类却从不停止努力,我们当然会认为这是感人至深,令人鼓舞的。” 不论是我自己的书斋或是与公众分享的大图书馆,都是令我着迷的地方。从我能记事的时候起,我就受到它迷宫式逻辑的吸引,感到理性(或艺术)可以统管一大堆杂乱喧闹的书籍。置身于书丛之中,我有一种冒险的快感,我迷信某种字母或数字的排列方法会把我领到美好的目的地。书籍一向就是神圣艺术的工具。诺思洛普·弗莱在他的笔记中写道:“大型图书馆真有语言魔力以及心灵感应的无比神通。” 怀着这种愉快的幻想,我花了半个世纪来收集图书。我的书非常慷慨大度,不对我提出任何要求,却给我各种教益。彼特拉克给一位友人写道:“我的图书室是充满学问的,尽管它属于一个没学问的人。”我的图书也是一样,它们比我所知道的要多得多,我真心感谢它们会容忍我的存在。我有时会感到自己辜负了我享有的特权。 爱是需要学习的,爱书也要学习。一个人初次踏进充满书籍的房间,不可能凭本能知道怎样做事,怎样守规矩,可以期待什么,得到什么。他可能感到恐惧——由于纷乱,由于广阔、寂静,由于监视,由于他不知道的一切引发的联想——甚至在学会了规矩礼节,懂得了门径,发现人们都很友善之后,某种畏惧的心情还会残留着,驱之不去。 在傻乎乎的青年时代,朋友们都梦想在工程界、法学界、金融界和政界干出一番大事业,我却梦想当个图书管理员。但是我生来疏懒,又毫无节制地爱好旅游,于是又另作打算。现在我已经五十六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痴》中说,“这是开始真正生活的年龄”),我又回到了早年的理想。虽然我无权自居为图书管理员,但是我的书架日益增多,其界限已经与整个房屋混淆不清,我就生活在这些图书之中。这本书的名称本来应该叫做《周游我的房间》。遗憾的是,两百年前大名鼎鼎的扎维尔·德·迈斯特已经占得先机了。 阿尔贝托·曼古埃尔 2005年1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