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家栋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建蒙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建蒙的《孙家栋院士传记》的主人公孙家栋院士,被航天界同事评价为“他为人做事有自己的主见,不投机、不浮夸、不吹嘘自己、不随波起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航天工程技术专家,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仿佛是一颗穿云而过的卫星,默默地环绕地球造福于人类……”

通过本书,读者可再一次回顾了卫星发射、中国航天对外开拓等惊心动魄的航天活动。

内容推荐

王建蒙的《孙家栋院士传记》以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事业主要开创者之一孙家栋的人生旅途为主线,讲述了孙家栋的传奇人生和成功经历,浓缩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闪光轨迹,体现了老一代航天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

目录

第一章 求学之路

 1. 先祖北上闯关东

 2. 步步登高求学路

 3. 机遇成就有心人

第二章 苏联寒窗

 1. 牛皮箱包忆往昔

 2. 过关闯将读预科

 3. 苏联留学情满怀

 4. 品学兼优上榜首

第三章 导弹刺天

 1. 攻读飞机缘导弹

 2. 良师益友钱学森

 3. 自主神剑刺破天

第四章 卫星苍穹

 1. 踏上探索空间路

 2. 临危受命搞卫星

 3. 面对总理说真话

 4. 中国卫星翱太空

 5. 继往开来有新人

第五章 群星闪烁

 1. “实践一号”长寿命

 2. 遥感卫星天外归

 3. 静止卫星定点难

 4. 太空闪烁二代星

 5. 南南合作结硕果

第六章 航天入世

 1. 跻身国际大市场

 2. 航天合作破险阻

 3. 历尽波折放外星

第七章 探月征程

 1. 开启深空探测路

 2. 开创探月里程碑

 3. 探月伟业三步走

 4. 绕月技术难度高

 5. 人类探月变奏曲

第八章 “嫦娥”绕月

 1. 探月开创新纪元

 2. 发射前夕细准备

 3. “嫦娥一号”赴月宫

 4. 胜利时刻洒热泪

 5. “嫦娥二号”续辉煌

第九章 “北斗”普照

 1. 谋篇环球布“北斗”

 2. 惊心动魄射“北斗”

 3. 坐镇西昌发射场

 4. 宏图大略初告成

第十章 奋斗人生

 1. 姻缘造就终身情

 2. 有惊无险传奇事

 3. “两弹一星”功勋奖

 4. 国家最高科技奖

 5. 航天路上不停歇

孙家栋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先祖北上闯关东

闯关东的说法在中国大地流传了数百年。据史料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起驾由盛京(今辽宁沈阳)迁都北京,沿途发现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心生一念,若移民开垦,岂不带来滚滚财源?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下令:“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清廷一纸告示,吸引了大批山东人在白山黑水间淘金、垦荒、放山。所谓放山,就是挖人参。人参比金子还贵重,挖人参辛险异常。

有民间传说,闯关东中的第一个放山人是山东莱阳人孙良。他原是个穷苦的长工,听说长白山有种名叫“棒槌”的植物,便与同乡张禄跋山涉水到了长白山,翻山越岭去挖人参。俩人干了三年,挖了不少人参,商定再分头干三天,然后打点行装回山东老家去。谁知张禄一去,再也未归。孙良急了,到处寻找,找了七天七夜也没找到。干粮早吃光了,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蜊蛄河旁边。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捧了几口河水喝,看见水底有只蜊蛄,抓来活嚼生吞了。待身上有了点力气,他抓起一块尖石,在一块大石头上刻画着: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古河往上寻,三天吃个喇喇蛄,不见兄弟不甘心!写完,便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此传说有多少演绎无从考证,但山东人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的鲜明特征却也有证可查。在当时天灾人祸的逼迫下,山东人闯入关东得以在东北与人和睦相处,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信任,获得了生存的空间。

相传,孙家栋的祖上第七代兄弟俩不堪家中的贫穷日子,结伴由山东牟平逃荒闯关东,一路北上来到东北辽宁省。兄弟俩刚刚见到黑土地,还没有来得及分享拓荒屯地的喜悦,就不幸彼此失散。从此孙家栋祖上爷爷,只身来到现在的辽宁省盖县安顿下来,转眼就是百年。

从那个年代开始,孙家祖上就在这极其普通的草甸子村安营扎寨,辛勤劳作。

草甸子村北被称作北岭,村南则被称作南山。大自然将北岭、南山打理得格外风调雨顺。

北岭黑壤沃土、草木茂密、蝶飞灵影、蜿蜒起伏,金秋季节抬眼望去,紫红的葡萄、鲜红的山楂、粉红的苹果、金黄的鸭梨……好一派大自然点缀的美景。

所谓南山,其实也就只有三百多米的高度,由于山体直立陡峭倒也有几分壮观。山上大树参天,灌木林密,飞乌嬉闹,群兽争斗,山坡遍地桑木郁郁葱葱,映衬出一幅和谐的天然图画。

南山下来的潺潺溪流,经过草甸子村注入北岭,年复一年地养育着草甸子村的世代村民,浇灌了北岭的黑壤沃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孙家栋的祖父虽然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在草甸子村方圆百里却是公认的思维清晰的明智人。他屯垦劳作、圈禽养畜,把日子调理得有声有色,令草甸子村人家大为羡慕。星移斗转,凭借自己的辛劳耕作和与邻为善的美德,孙家在这块风水宝地里繁衍后代,人丁兴旺。百余年过去,到了孙树人这一代,孙家的本家弟兄、叔伯大爷加在一起已有四十好几口子。

孙家栋的祖父生育了五个孩子,前四个都是闺女,到了老五终于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宝贝儿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孙家栋的父亲出生后,祖父给他取名为孙树人。

别看孙家栋的祖父目不识丁,但潜意识里敬佩那些有文化的读书人,立志要送儿子进学堂读书。当时,孙家正值鼎盛年代,但却没有一个人入过学堂,于是,孙树人到了读书的年龄即被父亲送出去读书。

孙树人又名孙成谋,字百如。孙家栋的祖父送他到距草甸子村两里路的马甸子私塾上学。孙树人苦读死背《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在这些“之、乎、者、也”的知识典库里,聪明好学的孙树人积累了学问,他知书达礼,成为草甸子村名副其实的“状元”。

P2-4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版《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后记

应中国宇航出版社之约完成了《孙家栋院士传记》一书的写作。书稿完成那一刻,我却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因为应该写的内容实在太多,而我却受写作水平限制和因写作时间断断续续,而总觉得仍没有把孙家栋的精彩人生写出来,尤其是没有完整地将他的性格写出来,没有把他在中国航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做的贡献以及他所参与的事件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也许是留给读者的缺憾。

第一次写孙家栋,是2000年宋健同志主编《“两弹一星”元勋传》,那次写的只是23位科学家中的一位;

第二次写孙家栋,是2007年中国探月工程进入关键时刻、嫦娥一号卫星即将发射升空,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奔月——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

第三次写孙家栋,是2009年探月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成真,又恰逢孙家栋80华诞,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星系我心——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孙家栋》;

第四次也就是这次写孙家栋,除了对《星系我心——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孙家栋》进行修订,延长时间跨度,还补充了孙家栋十多年来为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工程呕心沥血以及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内容。此书出版之际,也恰是孙家栋85华诞。

孙家栋70岁后不仅在航天科技领域方面的事务增多,而且在国家发展战略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愈重。80岁后,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更是有所侧重,他的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国家战略发展研究会议上;厚积薄发,他的各种奖励、称号、赞扬,更多地出现在屏幕和报端媒体;身为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更是事无巨细,每一次卫星发射都会准时坐镇在发射现场的指挥控制室,那个年纪、那么繁忙、那样一种身体状况,他竟然没有缺席过一次。尽管他在亿万民众中的声誉和影响力极大,但他却依然保持低调,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屑于做那些凑热闹、出风头的事情。孙家栋的航天界同事评价他为人做事有自己的主见,不投机、不浮夸、不吹嘘自己、不随波起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航天工程技术专家,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仿佛是一颗穿云而过的卫星,默默地环绕地球造福于人类……

通过写孙家栋,使我又一次回顾了自己曾经经历的卫星发射、中国航天对外开拓等惊心动魄的航天活动,使我情不自禁地勾起了对参加航天发射活动的许多美好回忆。

如果读者能以此书开阔航天知识视野,能从孙家栋身上获取人生启迪、踏上心想事成的旅途,将是我写作此书最大的希望和心愿。

感谢孙家栋秘书李钢同志精心编撰了较为详尽完整的《孙家栋大事年表》,感谢孙家栋夫人魏素萍对我的鼓励。感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李颐黎研究员对此书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从李颐黎研究员修改的字里行间可看出他的认真,修改意见制成的表格尤如卫星研制中心测试记录。同时对本书提出修改意见的谭邦治同志、周晓飞同志一并致谢。还要感谢封面摄影张建设老师。感谢为本书编辑出版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中国宇航出版社张铁钧副社长、黄莘编辑!

王建蒙

2013年12月19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