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宰相都有他的传奇人生,在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总能折射出每一个朝代的荣辱兴衰……为了让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历代名相都有所了解,本书精选了中国历史上自两晋到隋唐时期的15位名相的传奇故事,他们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却完全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本书无意于对这些历史人物妄加评论,我们只是将这些超重量级的官场人物的智慧、权谋、手腕及其趣味生活展现给读者,让读者们能够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花费较少的时间近距离地亲触他们,从中体味历史,感悟生活,收获智慧,提升层次。或许,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让你体会出一点什么。
本书为《图说历代名相》之第二辑。
本书主要选写了自两晋到隋唐时期的15位名相的传奇故事。
出身不俗的王导,豪言定北士,成为东晋开国宰相;美男宰相谢安风流儒雅,功成复潇洒;工作上的“老好人”房玄龄,却是闻名一时的“气管严”;皇帝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最后竟落得自缢而死的下场;皇帝见了就头疼的诤臣魏征,却与唐太宗同唱了一首“君臣和谐曲”;被人笑称“一只猫”的李义府,在微笑之中走上了宰相之位;李唐家的“保皇派”裴炎,终因惹怒武后身首异处惩恶护民的狄仁杰,被武则天敬称为“国老”;不愿投机的姚崇,几经沉浮,几居相位。堪称一代“救时宰相”;诗人出身的张九龄,成为清竣宰相的代表;李林甫最擅长整人,时人称之为“口蜜腹剑”;模范干部陆贽,即使领导劝告也不愿受贿;政治明星王叔文。勇于改革,迎难而上;守信还带的裴度。成为中兴唐室的正直宰相;李德裕则似一颗政治流星,瞬间划过晚唐天空,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
在历史沉浮中,这些历朝行政长官们,都有其独特的人生及传奇故事,在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中,也折射出每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
[世族:看大腕荟萃出王家]
回顾中国历史,当我们陶醉于隋唐帝国雄风的时候,向其前代看去,历史的影子虽然模糊却依稀可辨。没有东晋南朝的衣冠风流,没有北朝夷族的勇武强悍,也就不会有隋唐的国家大一统和盛世繁荣。但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混乱的时代,除历史研究者以外,国人多不愿面对这一段不以盖世武功为标记的历史。
魏晋时期,在今山东临沂住着一家琅邪(地名)王姓大族,这是北方最大、冠冕盛门、声势最显赫的世家豪贵。这个家族人文荟萃。祖上曾有秦将王翦、王贲这样的名将;远祖王吉好学明经,西汉室帝时征为博士、谏议大夫,出任益州刺史;传至第八代,王家又出了个古今闻名的孝子,就是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里“卧冰求鲤”故事的主人公——王祥。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王祥扶老携幼,举家南迁庐江,隐居二十余年,直到后母谢世后才出来做官,其时已年近六十。因为他出身高门,又以孝道扬名,故官运亨通,从温县县令做到掌国家仓廪的大司农、管土木水利的司空、太尉,晋武帝时官至太保,晋爵位为公。王祥族孙王衍又累官至司徒、司空、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琅邪王氏大族中的第十代,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历史名相王导。王导的祖父王览,担任过光禄大夫;父亲王裁,担任过镇军司马。东晋早期,文有王导,武有王敦,王氏兄弟子侄遍布朝廷重要职位。王氏家族善于在权力更迭或政局动荡时火中取栗,攫取权势,在王导手中发展到极致,超过他的任何前辈和后裔,何况他又有位极人臣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功勋,因此成为后代子孙的光荣与骄傲。王氏一族不仅在政界明星灿烂,文学风雅人物也是层出不穷。出身高干家族的王导,从小受到极其严格的家学训练。王导少时即有远见,胸怀大志,才智出众,“识量清远”,度量宏大。14岁时,陈留高士张公见他相貌不凡,惊奇地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看这少年的容貌志气,是个做将相的人!”王导曾向魏晋大书法家钟繇学习书法,即使在南迁丧乱之际,仍携带钟繇手书《宣示帖》过江,作为不断演习的法帖,终于模仿得惟妙惟肖。他的行书、草书都写得很出色,晋元帝、明帝都很叹服,并以他的字作为标准字体。琅邪王姓家族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除了王导之外,还有王恬、王洽、王劭、王荟、王虞、王敦、王玄之、王羲之、王凝之、王操之、王涣之、王献之、王淳之等。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法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去六人,致使东晋书坛,几成王家天下。最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在书法和文学方面从小深受王导的熏陶。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官职虽不显赫,却是中国书法大师。“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
太傅郗鉴曾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郗培提亲,王导说“王家子弟任你挑”,并亲自带着姑娘一一挑选。郗氏是官宦世家,郗女璿也颇有秀外慧中之名。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族中的公子哥儿们一个个神气端肃,装模作样,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露着肚脐眼躺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年轻人,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郗璿亦善书,有些王羲之署名的书笺即是她代笔的。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大家,与其父并称二王。
除了书法,在文学、玄理、棋艺方面,以王导为首的王氏族人也有很高造诣,在当时独领风骚百余年!他的子孙,世代簪缨,这一家族在当时的名望越来越大,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无怪乎羊士愕咏出这样的诗句:“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志向:新亭会豪言定北士]
西晋怀帝时,皇室内部爆发了一场大混战,史称“永嘉之乱”。晋怀帝被匈奴俘虏并在次年遇害。王导面对西晋天下大乱的破碎江山,暗怀复兴晋室匡扶司马之志。王导自幼跟随父兄周旋于司马氏皇室之间,与琅玡王司马睿的关系尤为密切。他在晋室皇族中,一心推奉自己的铁哥们司马睿,立志要扶他称帝为王。司马睿对王导也特别器重,两人如同挚友。当时洛阳战火纷飞,一片混乱,王导多次力劝司马睿离开洛阳回到自己的封国下邳(今江苏徐州一带)。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晋室以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镇守统治下邳,司马睿求之不得,立即请王导担任司马,委以军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朝廷又以司马睿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移镇建业(今江苏南京)。司马睿移镇建业后,司马宗室诸王或先或后,投奔江南,当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作为龙。”
当时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荆扬二州,户口殷实。于是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迁,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当时司马睿政权初创,百废待兴,军力松弛。中原士族温峤南下抵达建业后,目睹法度未立,山陵夷毁,势单力孤,对前景深表忧虑,极无信心。温峤立刻去见王导,诉说自己的担忧。王导当即条分缕析地畅谈汉脉中兴的资源和有利条件,说得温峤欢欣鼓舞,躇蹰满志。两人畅谈世事,温峤越说越兴奋,简直热血沸腾。告别王导回来后,温峤高兴地对朋友说:“刚才见了管夷吾(管仲),今后再也不用发愁了!”从此,他就留在建业,助司马窖中兴王业。当时的另一名士桓彝见司马睿的实力十分薄弱,也很失望,终日忧惧,心中闷闷不乐,对人说:“因为中原战乱,我才来这里想找条活路,想不到这等寡弱,将来怎能成就大事!”后来他见了王导,谈论时事,王导口讲指画,议论风生,令彝心悦诚服。
这些北方人流寓江南,虽一时安定却经常心怀故土,每逢闲暇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开Party饮宴。有一次,酒酣之间,名士周顗叹道:“这里的风景没有什么不同,但眼前的江却不是彼时的洛河啊!”从前在中原洛河边,名士豪门定期聚会,高谈阔论,尽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新亭”、“风景”、“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情绪十分低落。看到这种场面,座中王导脸色一变,厉声说道:“我等本当努力效忠朝廷,光复神州,何至于像一群楚囚相对哭泣!真没出息!”王导分析时局,谈了自己的一套打算,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大家听了,萎靡颓废之态一扫而空,顿时振作起来,不禁高兴地说:“江左自有管夷吾,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王导被人们比作中国的第一个英明宰相管仲,一时成为惶惶失据的人们的主心骨与灵魂,在他身上寄托着中兴家国的希望,司马睿有了王导作辅,可谓如鱼得水。一次,他从容地对王导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王导回答说:“过去秦皇无道,老百姓讨厌乱政,以致农民暴动,诸侯并起。汉代与民休息,倡导‘无为’政治,故能由乱到治。自曹魏以来,直至太康之际,公卿世族,比豪斗富,政治败坏,不遵法度;上自王公,下至士人,无不贪于安乐,遂使奸邪之人有隙可乘。大王正要建立不世功勋,如同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必有管仲、乐毅之类的贤相、猛将存在,岂是小小的王国臣僚所能事前揣测议论的。愿大王深谋远虑,广择贤能。”当时,南渡的北方士族很多,其中不乏有用栋梁。慧眼识才的王导劝司马睿借机收罗人才,司马睿遂选取北方名士106人,都辟为掾属,号称“百六掾”,这些人才如刁协、王承、卞壶、诸葛恢、陈頵、庾亮等后来在东晋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他们从此团结一心,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很快建立起来。
王导成为无可争议的北方士族领袖,不仅仅因为他的位高权重,更由于他是舆论宣传的旗帜、玄理清谈的翘楚;他不仅仅是权倾朝野的重臣大佬,也是众望所归的思想领袖。但是由于魏晋士人不崇尚著书立说,他的学说也就没有多少传世。东汉之士以名节为重,魏晋之士以旷达为风。魏晋时期思想和文化的主流是清谈和玄学,这是对传统儒术和礼法的一次彻底的反动,带来了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风气。那时的士人讲究“旷达”。王导便是这方面公认的代表。
P4-8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他们总揽政务,在历史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其权力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政治局势能否稳定、天下能否长治久安。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产生了无数的宰相。而每当在大治大乱中,都会涌观出一批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贤相。
他们竭尽忠诚,在他们的心里,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于一切,忠君为国思想深扎心里,他们的忠肝义胆,可昭日月。纵使身处险境,他们也能依靠自己的才智,有声有色的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的篇章。他们的功德名垂青史,万古流芳,为世人所称道、所景仰、所效法。
这其中最应提及的要属管仲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依靠他的聪明才智,使齐国成为当时的霸主;而后秦国的商鞅、范雎、张仪等著名宰相也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被称为“千古一相”的李斯,更是能力非凡,他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华夏大地上诞生了无数的杰出宰相,西汉的萧何、曹参等,东汉的马援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等,偏安一隅的东晋的王导、谢安等。盛世大唐更是涌现了一大批贤相,像有“房谋”之称的房玄龄、一代诤臣魏征、备受争议的裴炎、惩恶扬善的狄仁杰、五朝元老姚崇、晚唐朝廷的政治流星李德裕等等。而宋代也不乏杰出代表,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越老却越倔强的寇准、邋遢成性的官场楷模王安石,等等。大明王朝亦是相星璀璨,这其_申以铁腕改革重振大明的张居正最为杰出。中国最后一封建王朝清朝同样也出现了不善领兵的曾国藩、洋务巨擘李鸿章等人物。
当然,在封建社会的宰相之中,有贤相存在,就同样也有奸相的存在。他们臭名昭著,为天下人所唾弃。他们对待君主阿谀逢迎、对待人民横征暴敛;在任期间贪赃枉法、榨取民脂民膏;为达目的阳奉阴违、结党营私。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秦二世时期的奸佞宰相赵高了,他祸国殃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导致了秦国的灭亡。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擅权误国的流氓贾似道、以青词换得大权的严嵩、贫贱中发家的美男子和砷等,无不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可以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败类,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一个宰相都有他的传奇人生,在他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总能折射出每一个朝代的荣辱兴衰……
为了让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历代名相都有所了解,我们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到晚清之间的数十位宰相,其中,贤相有之,奸相亦有之,他们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却完全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
我们无意于对这些历史人物妄加评论,我们只是将这些超重量级的官场人物的智慧、权谋、手腕及其趣味生活展现给读者,让读者们能够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花费较少的时间近距离地亲触他们,从中体味历史,感悟生活,收获智慧,提升层次。或许,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让你体会出一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