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唐鬼才(李贺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孟红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由此诞生。

这本由孟红梅编写的《大唐鬼才(李贺传)》是其中一册,描绘了李贺的精彩人生和他创造的辉煌艺术。

内容推荐

《大唐鬼才(李贺传)》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同寻常的人物传记作品。作者孟红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解构传主的一生,而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着重写了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得隽、举进士因讳遭毁、任职奉礼郎等决定人生命运和走向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下篇以李商隐为向导,通过对李贺姐姐的走访,引出李贺的外貌长相、个性特征,进而系统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命运结局等。作者把李贺生平事迹、性格命运同介绍李贺诗歌的名篇佳作紧密结合,在诗歌中寻找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更着重分析了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才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李贺的天纵奇才和悲惨命运。作品语言优美,充满感情,深具画面感。

目录

前言

楔子

上篇飞香走红满天春

引子

第一章 春关

第二章 奉礼

第三章 天上

下篇一心愁谢如枯兰

引子

第四章 昌谷

第五章 客游

第六章 春归

第七章 江南

第八章 鬼唱

尾声

附录一 李贺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独斟独饮,甚觉无聊,沈子明解开箧帙,想找些书来看。无意间触到一本厚厚的诗卷,就着灯光细看,却是与自己十五年形影不离的李贺歌诗集。诗在人亡,睹物思情,眼泪悄悄溢了出来。这么多年,不管走到哪里,无论失意得意,他都要带着故友的这本诗集。他放不下它,离不开它,它已深深地嵌入到他的生命,与他合为一体。今夜,它再次与他相对而望,一如既往地默默无语。可他却感触到了它的失望与痛苦。斑斑墨迹,如它抑郁忧伤的眼神,期待着他,质问着他,沈子明感到从未有过的惶恐与自责。这样的句子,只是停留在他的箧帙里,无疑是种浪费,是种犯罪。它应该得到世人的赏识,推崇,它应照亮世人的心灵,它应获得一双有力的手臂的托举。可这样的人在哪里?这么多年来,沈子明无时无刻不在寻觅配得上为它作叙的人。可人海茫茫,流俗汹涌,谁肯为它投以青睐的目光,掬上一杯相惜的眼泪?

沈子明叹息着合上了那些泛黄的诗页。灯花伤感地跳了跳,一道亮光在沈子明脑海划过。他一下想到了杜牧。不过此时此刻,产生这种想法,与酒无关,与风月无关,与好好无关,只与兼具才情才华家世名望的年轻诗人杜牧有关。

杜牧年少沈子明十几岁,但因都是世家之子,且杜、沈两家为世交,沈子明在杜牧十几岁时,就已视其为文友,多有来往。其时,杜牧经常住在其祖父杜佑于长安城南修建的樊Jll园。元和初,杜佑年逾古稀,并以宰相之职兼任度支使、盐铁使。而此时,他以三十六年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写的二百卷巨著《通典》已经竣工。为了减缓繁杂政务的压力,更为了潜心著作《通典》要义《理道要诀》一书,杜佑屡次请求致仕归园,然均未获得宪宗允准。但这并不影响他著书立说的计划,他在长安城南修建樊川别墅,晚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此度过。陪伴他的不仅有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更有他聪明伶俐的孙子十三郎杜牧

沈子明也经常到樊川园去。每去,都能见到小杜牧跟着祖父在书房里读书习文。书房是樊川园标志性的建筑。它在园主人杜佑的晚年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杜家宅院在长安城安仁里,始建于开元年间,为杜佑之父杜希望所建。它与其他世宦之家宅院最大的不同便是书房大,藏书多。尤其是到了杜佑这辈,门第愈高,书香愈浓。堂堂宰相之家,摆设用度倒不奢华,就是书多,满屋都是,书海书山,让人目不暇接。对此,杜牧也深以为豪。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浓厚的书香氛围,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杜牧年纪轻轻便显示出超人的文学才华。二十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二十三岁,一篇《阿房宫赋》名扬京都,并为他进士及第发挥了作用。据说,如果不是状元名额被人预定,说不定在太学博士吴武陵的大力举荐下,杜牧可能就得中头名状元了。不过,这也许只能算是杜牧的轶闻,正史无载,但从中却依然可以领略到杜牧那横溢的才华。 沈子明一定看过杜牧的《阿房宫赋》,也读过他的其他诗作,所以对年轻的诗人满怀敬佩。如果请他为李贺集作叙,倒是再合适不过。想到此,沈子明不再犹豫,提笔给杜牧写信,日:

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焉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写毕,等不及天亮,连夜差人送与杜牧。

此刻的杜牧,因对张好好的思念,正孤枕难眠,辗转反侧。折腾到半夜,才刚醒了酒,有些睡意,却被舍外疾呼声惊扰。“一定有情况,快取火来!”杜牧一边唤人,一边起了床。打开门,却发现门外站着的是沈府苍头,手里拿着一封书信,说是沈学士亲笔所书,要交给杜团练。

杜牧纳罕地接过书信,想不通沈子明有什么话不能和他面对面说。同城而居,随时可见,且又是半夜,何苦如此时不我待的样子。但纳闷归纳闷,杜牧对书信的内容还是充满了好奇,回到屋内,便于灯下看了起来。

对于李贺,杜牧陌生而熟悉。陌生是因为他比李贺晚生了十三年,当他十三四岁,稍谙人事时,李贺已离开了长安,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擦肩而过,谁也没顾上回头看谁一眼。但是,对于李贺的名字和他的诗歌,杜牧却不陌生。他至今还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常听人们说起 “长吉体”,也曾读过李贺长吉的《雁门太守行》等歌诗。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奇诡瑰丽的句子依然清晰地记在他的心间,并对他的创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可杜牧总感到与李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李贺在天上,他在地下,他对李贺只有仰望而不能平视,更不用说去对李贺诗评头论足,作记为序了。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杜牧叹息着放下沈子明的来信,提笔给他回复。可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这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一封书信岂能承载沉甸甸的心情?不如明天去见沈子明,当面说清,免得生出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第二天一早,杜牧就来到幕府后宅沈子明住处。昨夜写信睡得晚,沈子明还没起床。见杜牧早早过来找他,自知当是昨晚书信所求之事,以为杜牧已应下,心内甚觉欣慰。不料,杜牧却说:“世人都谓李贺才华远超前人,我杜牧何德何能,敢为长吉作叙?”

沈子明见杜牧如此谦让,也不好多说什么。

过了几日,沈子明旧话重提,言辞恳切。杜牧无法推让,就说出了心中顾虑:“阁下对诗的研究广博深远,又完全了解李贺的长短得失。如今让我为李贺的诗作叙,恐怕不能达到阁下的要求,满足不了阁下的心意,反为不美。”P22-24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后记

初识李贺,已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说起这件事,首先还得感谢我的父亲。父亲是个爱书的人,那些陪他走过峥嵘岁月的书,不仅是他的好友,也是我儿时的伙伴。在父亲的藏书中,有本写“诗鬼”李贺的书,讲的是李贺小时候勤奋好学的故事。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我怕鬼,哪怕只是一个“鬼”字,都会让年幼的我浮想联翩,恐惧不安。于是,我不再读“诗鬼”的故事,也不再理李贺。直到十多年后,我当了老师,给学生讲李贺的《马》诗时,才开始慢慢喜欢上他,喜欢上他的诗。

后来,我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对李贺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这位诗人老乡更多一分喜爱。作的需要,让我接触到了相对多的资料,对-李贺及其诗歌的探讨随之开始。三年四月,随着《千古长吉》一文在《牡丹》杂志的发表,我的“昌谷之旅”正式拉开帷幕。之后,我萌生了将李贺的生平写成长篇的想法,让他和他的诗穿过千多年的历史,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但我知道,这项工作对我来说任重道远,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我必须从最基础做起,从最细微做起,持之以恒,聚沙成塔。为此,我采取了在一般人看来很笨的办法,将李贺诗逐首背诵,研读,如李贺行吟般,“非大醉及吊丧曰率如此,过亦不复省”。1@4,向一些专家学者请教,还循着李贺的足迹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曾像李~}JiS样徘徊在西子湖畔的苏小小墓前,也曾寻章摘句于昌谷的山山水水间,更沉醉在书香浓郁的图书馆不知归期……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构思,二oo八年十月,我开始动手创作《雄鸡一声天下白》一书。那段时间,我在所有的业余时间,节日假期,甚至父丧期间,都能咬紧牙关,不分心,不走神,老僧入定般,坐于电脑前,指尖飞舞。

一年后,我完成了五十万字的书稿,交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不仅获得了河南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还入围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使我备受鼓舞,更坚定了在文学路上走下去的信心。但同时我又感到“昌谷之旅”不能到此为止,我的使命远远没有完成。可前边的路该怎么走,我没有想好,也找不到方向和路径。

困惑迷茫中,二。一二年的春天来到,我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了中国作协发布的“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公告及一百二十余位参考传主名单。其中第四十八位便是李贺。我心头一亮,随即按公告要求,申报了选题,提交了写作大纲。

一切进展顺利。二一二年八月下旬,作为第二批作者之一的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丛书工程创作座谈会。赴会前,我并不了解与会人员的具体情况。等签到入场时,我才知道这次会议的不同寻常。望着签到册上那些熟悉而令人仰望的名字,我一时愣在那里,手中的签到笔迟迟不能落下。后边的人已排起了队,静静地等着。我别无选择,稳定下情绪,第一次用草书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搁笔,离去,回望,感觉那三个字,就是万花丛中那棵纤弱丑陋的小草。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漠视我这棵小草。一次为期一天的座谈会,成为我人生的里程碑。如今,近两年过去,与各位老师也无联系,但有关他们的记忆已深深留在我心底。难忘中国作协副主席、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老师的随和儒雅、“落泪成金”;难忘黄宾堂老师的宽厚真诚,文史专家何西来、王春瑜、郭启宏老师的认真负责;也难忘编委会工作人员原文竹小姑娘,忙前忙后,默默无闻地做着大量的工作。去年底,第一批十部作品出版,按我要求,小原给我寄来了郭启宏老师的《千秋词主——李煜传》和周汝昌前辈的《泣血红楼——曹雪芹传》。这两部作品,一部为我打开了思路,一部为我指明了方向。

二一三年十一月初,《李贺传》终于脱稿,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经过两个月的等待,春节前夕,小原给我寄来了一个沉甸甸的邮件,那是史学专家组陶文鹏教授亲笔批注的评审意见稿。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陶教授逐一审查,严格把关,提出了十多条修改意见。改稿期间,他还主动打来电话,询问进展情况,亲自指导我修改。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让人动容!而作为文学组评审专家,刘茵老师提出的中肯意见,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在此,向二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出书在即,我的“昌谷之旅”再添新伴。作家出版社的田小爽编辑,用她的热诚和才能,从专业的角度,为白玉楼中的李贺归来洒扫道途。几年前,我的另一位老乡、女诗人李小平写过一首《归来啊,长吉——》,时至今日,其中的一些句子依然适合我此时的心情:

连昌河畔

我是你短墙外采桑浣纱的女子

我是你竹林边踏长风唱小曲的乡亲

我背负女几山的眼神

手捧洛阳牡丹 昌谷新笋

在家乡的春天一声声喊你

归来啊长吉

孟红梅

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满怀深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清丽的文笔,加上巧妙的艺术结构,展现了李贺的人生悲剧与诗歌天才,有一股勃郁、凄美之气弥漫纸上,读来令人感动。

文史专家陶文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