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明奇才方以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陶善才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1年10月18日,在安徽大学举办的纪念方以智诞辰40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陶善才先生——又一位方以智“超级粉丝”。在文化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今之世。安徽桐城方氏这个举世闻名的文化世家受到人们的追捧丝毫不奇怪;而我的先祖——17世纪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的“超级粉丝”也越来越多。陶善才先生多年来始终与一批研究者结为同好,关注桐城世家巨族,关注桐城古今名贤,并积累了大量的方氏研究资料。在方以智诞辰400周年之际,他爬梳剔抉,参互考寻,奋其独见,倾泻而成这本厚厚的《大明奇才方以智》,我一气读下来,深为叹服!

内容推荐

《大明奇才方以智》的作者是陶善才。

《大明奇才方以智》:

崇祯十二年(一1600年)春二月,因避地方民变而举家流寓南京六年之久的方以智,回到了故乡桐城。这位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成年后泛游江淮吴越问,四处交游,结识学友;同时又关心时世,谏议皇帝选贤用能,革除弊端;后于国破世乱之际,披缁为僧的传奇人物,饱含深意地写下了一篇看似平和、深读却句句扣人心弦的《龙眠后游记》,其中到底掩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目录

天地伤心久托孤  

——写在《大明奇才方以智》一书出版之.际 方无

自序:归去来兮

——献给我的桐城乡贤方以智诞辰400周年

第一章雷惊石破凤仪里

出身望族,栖风桂林

启慧东林.立志崇实

孜孜狷者,慕慕桐川

破蒙易理,负任荷薪

第二章、少年挟剑动江湖

开眼蜀闽,铭心家训

归养清芬,诲知纫兰

兴怀齐鲁,初识党争

怀恩□兰.偶感出世

第三章 龙眠山下有狂生

闭关泽园,纵横狂生

缔结五友,低砺文辞 

尝试通贯牙,苦求声又

流连毪晋,纵情狂生

第四章 操经同好起琅玡

从学白王,博约今古

第七章 人世何往非危地

感备同调,结习永言

辨气中江,隙起劝钱

赞誉元方,相斯抱膝

结怨皖髯,绝交世戚

第十二章 拔剑起舞蛟龙吼  第十二章

彷徨呋路,求指迷津

探求西学,矢志著述

自强抱蜀,别立七解

凭吊正学,感喟正之

第十三章 牵牛负轭总虚名 

辨气水火,终至扬镳

自矜春燕.辩白错认

布闻公揭.众志驱阮

颓然奄气,迷离署名

第十四章 愿投青玉换吴钩

伤桐兵燹,宣誓着鞭

潜心医学,筹谋出征

征战湖广,致力剿贼

绘图旋韵,愤慨和清

第十五章 江左狂生乱中老

悲歌明湖,失策招抚

伤怀浮渡忆旧椒岩

叹惋胜山,乘兴龙井

凌云天柱,志酬秋试

泣血父案,愤世天垢

第十六章 多才绝世古今奇

鸣钟血道.避世逃禅

驻锡青原,难发粤案

逐波万安,以全名节

试读章节

开眼蜀闽,铭心家训l

方以智这次回桐城,与同里亲戚好友相聚,自然就谈起了六年来流寓南京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幼时的随父母远游。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父亲方孔熠中进士,二甲二十五名,军籍。随即人选京师。方孔炤(159l一1655),原名若海,字潜夫,号仁植。他的号,本源于其祖父方学渐白沙岭宅前那“呈连理之祥”的枫、杞二树。他年少时即咏诗读经作文,俊朗有辞藻,但性格“果毅”不群,非一般文弱书生所能比。他不但具有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其祖、其父的易学思想,而且对明末开始输入中国的西学,也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对其子方以智产生的影响尤为深刻。

方孔炤人选京师时,其妻吴令仪带着六岁的儿子方以智、四岁的女儿方子耀,跟随夫君进京。吴令仪(1592—1622),字棣清。她自幼就勤学不倦,十四岁时许字方孔炤,师事孔炤二姐方维仪,善解禅偈,尤工诗词,人称其“词翰甚美”。方以智的聪颖早慧,也许与才女吴令仪的幼教不无关系。方以智曾在《慕述》中说:“吾母性善,秉宫谕诲。建幢幡林,通瞿输慧。敬事堂上,塞渊主馈……”以智妹方子耀(1626—1697),也是一代才女,她善诗工文,书法、图画皆酷肖,后来嫁给了同里孙临(字克咸,号武公),更演出了一番惊心动魄的人生故事。此是后话,在此不表。

当时在京师,从父亲与其同僚们忧心忡忡的交谈中,方以智得知,本是大明王朝建州卫左都督的努尔哈赤,不久前创立了八旗制度,并于赫图阿拉称帝,建立了金国(即后金),以“七大恨”为借口告天伐明。自幼就受到忠臣孝子观念教育的方以智,闻此消息,心中也陡然升起了一股怒火,恨恨地握紧了两只小拳头。

第二年(1617年)夏四月二十七日,方孔炤改任地方官,抵嘉定(即今之四川乐山)任知州。吴令仪耽于家事未能及时随行。不久,她写诗寄丈夫:

寄潜夫子

君去觅封侯,金闺第一流。

文成知虎豹.价重骋骅骝。

诗思春归锦.乡心月在楼。

素琴随彩鹚,忘却捣衣秋。

方孔炤接信后,思乡思妻之情愈加急切,随即写信回家,让吴令仪携子女乘船前往四川。在家仆的护送下,吴令仪母子一路上真是辛苦异常,从其所作的《江上久泊》《遣怀》两首诗可以看出:

江上久泊

三暮三朝下峡愁,解维还击楚江头。

乡关有路应须到,只恐明年又远游。

怀

几树孤村外,空船倚暮云。

风来衰草色,日去荡潮纹。

群雁江边语,凄猿雨后闻。

无端钩月小,人影各单分。

其中,《遣怀》入《御选明诗录》。吴令仪临行前及路上所作的这些诗,方以智与妹妹方子耀很快就会吟诵。

吴令仪这次来川,还带来了方大镇的一封信。对初人仕途的方孑L熠,如何清正廉直地做官做人做事,不被当时腐糜官场所同化,方大镇还是放不下心来。尽管儿子在身边时,方大镇经常言传身教;儿子出远门前,也已经反复作了叮嘱,但鉴于当时官场的现实,方大镇还是对这个自幼就有些傲世轻狂的儿子不放心,担心他不由自主地浸染恶习,做出有辱门风、对不起朝廷和黎民百姓的事来。为此,他思之再三.多次写信给方孑L熠,与其做深入的笔头谈心。

据方中履(方以智幼子)所著《汗青阁文集》中的《曾祖廷尉公家书记》篇记载,方孔炤初登第时,方大镇所寄之信的内容为:

前寄书四语:勤以办职,谦以待友,慎以出言,廉以临财。兹更益三言:退食之

暇当探览国朝典故,毋玩偈于博弈;当择天下有道名贤相与师友,毋与小人作缘;

当向晦而息,毋夜饮辨色而兴,毋晏寝调摄不爽身,其康强然后可以任重而道

远也。

……

P29-30

序言

天地伤心久托孤——写在《大明奇才方以智》一书出版之际

方无①

2011年10月18日,在安徽大学举办的纪念方以智诞辰40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陶善才先生——又一位方以智“超级粉丝”。在文化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今之世。安徽桐城方氏这个举世闻名的文化世家受到人们的追捧丝毫不奇怪;而我的先祖——17世纪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的“超级粉丝”也越来越多。陶善才先生多年来始终与一批研究者结为同好,关注桐城世家巨族,关注桐城古今名贤,并积累了大量的方氏研究资料。在方以智诞辰400周年之际,他爬梳剔抉,参互考寻,奋其独见,倾泻而成这本厚厚的《大明奇才方以智》,我一气读下来,深为叹服!

方以智曾说:“我生何不辰,天地遂崩裂。”出生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末世里,方以智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本书作者并没有按传统传记手法来写方以智,而是把笔墨侧重放在对其青少年时代全景式扫描上,力求通过这一扫描,来探究方以智成才成长中的一些不解之谜:如方以智成长于一个既古典而又带有近代色彩的封建家族,这对他的一生到底有何重要影响?他自幼研习诗文.继承传统家学,为什么偏偏喜欢浪奔于江湖?他遵长辈之训耕读于家塾“泽园”.为什么又不甘枯窗冷坐.常常放浪山水?他是一介文弱书生,为什么能与一班同窗好友策马挥剑、奔突沙场?他强烈反对八股取士,为什么又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他渴盼入仕并班列干朝,为什么又咒骂朝臣。甚至敢讥讽皇帝?他一心想名噪东吴,为什么又想隐居起来勤勉著述?他沉浸在国乱家破的悲伤中,何以又与复社名流一起纵情秦淮艳色?他一向赞赏任侠结党,何以又与东林复社积极参与的党争保持距离?等等。

尤为强烈地吸引读者关注的是。方以智何以在颠沛流离中完成那些卷帙浩繁的惊世之作?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学术式微,而对于《通雅》一书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真正的语言学巨著。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必读著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贡献巨大的鸿著。方以智青少年时代的成就,正是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而他从年少时就开始着笔撰述的《通雅》、《物理小识》至今影响巨大,内容更是涉及哲学、文学、音韵学、训诂、历史、天文、数学、医学、美术、军事、物理、化学等诸多方面.令人叹为观止。对此,作者也在这本书里围绕方以智勤苦为学进行了一定的揭示。

作者还在抉隐探微中抽丝成练,如:通过方学渐“修谱”一事,既廓清了桐城方氏与徽州方氏关系,又暗示了方以智“崇尚实学”的源头实际上来自其曾祖方学渐——这位桐城方氏学派的开创者;通过方以智与阮大铖的交恶,第一次解剖了几乎不为人知的方阮两家世戚、世交关系,而方以智是两家断交的导火者,也为自己此后遭难埋下了伏笔;围绕方以智与复社君子、秦淮名妓的交游,还第一次比较全面深入地探究了他不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署名的原因。

如果说黄仁宇是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年份,来解构三百年的明代历史的话,那么本书作者则是以崇祯十二年为故事发生的原点,以主人公方以智为中心,来具体反映晚明的朝政、官场、读书人和民生民情。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一个似乎不为人们所看重的历史年代为叙事切入点,通过转换视角和叙述方式.不断引发读者的深思,触动读者的心灵。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激发陶善才先生写作本书的灵感,竟然是以一篇比较难懂的古文《龙眠后游记》。方以智这篇写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不足3000字的游记,在陶善才的倾力探幽发微和金针密织下。幻变成了几百年前一幕幕真实的人和事。

尽管方以智的《龙眠后游记》只写了“三天”游历,但通过陶善才的利刃解剖.我们回溯到方以智的青少年(三十岁之前),同时仿佛置身于明末那个沸鼎同煎的时代,朝廷内外、官场上下、儒生野老、才子佳人、忠勇权奸、敌寇乱民,各色人等纷纷走上舞台来尽情表演。读完本书,我感到作者切实做到了:写好“这一个”、兼顾“这一群”,写好“这一家”、兼顾“这一国”,写好“这一年”、兼顾“这一时代”,让人们不仅了解旷世奇才方以智的成长轨迹,而且因此了解他那显赫的文化世家及其文化“链条”,他的故里桐城何以会成为明清文化重镇,他所处的那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的士子所思所想所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天何止三十年,甚至可以说是“三天看透三百年”!

学界一般认为,方以智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但研究者也发现,青少年时代的方以智却被人目为“狂生”,何也?读完此书后你会认识到,方以智的“狂”可能与一般的“偏激狷狂”不同,比如根本不同于明季学者李贽的故作惊世骇俗之狂。我以为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方以智在青少年时代,身边聚集了一班有思想、有才华的年轻士子,他们在行为上都表现出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才情,“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谓天下狂生”,方以智在诗文中也多以“狂生”、“江左狂生”、“龙眠山下一狂生”等自称。二是方以智从青少年时代裁表现出来与众不同的思想和学术风格?“作诗不入时人眼”,“操笔是非,举止异趣”,“好不祥之言”,“喜悲歌”、“仗剑而行”.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可谓时人眼中的“狂生”。而书中与方以智有关的一系列人物,无论是布衣客、读书人,还是为官者,似乎都兼有傲世独立的“狷狂”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陶善才是以方以智故乡人的眼光来解读青少年时代的方以智。他不仅借方以智之眼描摹了桐城的秀丽山水、纯朴乡风、世态人情包括在明代就风靡一时的桐城民歌、被称为“江淮第一城”的桐城古城格局等,还巧妙穿插了以方氏为中心的若干桐城世家大族以及方以智出生处、少时读书处、游历处、同邑学友、亲戚故交、家族脉系的梳理,其考证的细致与精到,令人信服。因此,这本书一定程度上称得上是一部明代的桐城人文地理文献。这为不是桐城人的外地研究者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参考资料。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点体会是,作者似?-受到方以智散文创作“别立一体”写法的-启示.把自己完全地融入到书中:有时是一个旁白者,有时又是方以智本人,有时则是与其对话的朋友,甚至是与其对立的敌人。在全书结构和细节着笔上,作者也是颇有匠心。如每一章都以方以智的一句诗为题,以《龙眠后游记》里一句看似寻常,实则寓意很深的话为引子,作适当概括性的阐发后,再逐波荡开涟漪,并熔记叙与议论于一炉.笔致潇散,转承顺畅。既有宏阔的大历史事件,如明末农民大起义、清军入侵等:也有细微生动的小故事情节,如方大镇“教子为官”、方以智“同学赛文”、左光斗“智斗阉党”、复社君子“合力驱阮”、秦淮河畔“佳丽选美”等。此外,作者还从古籍中发掘出不少方以智及其相关人物的诗作,充溢着晚明那种刺讥当时、忧愤时乱和悲劲苍凉之风,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方以智曾以“天地伤心久托孤”之诗句,期许在时代的艰苦焠炼中重新点燃意志的火花.在天地的阴寒磨炼中迎来阳气复生的希望。然而,他却在清统治者的打压下沉默了三g余年!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以智的研究正在不断趋热,各种学术研究著作相继问世;今年又是方以智诞辰400周年,前不久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学者在安徽大学举办了纪念活动;而即将出版的《方以智全集》也成为安徽省文化建设的盛举,举世瞩目。在寒风凛冽的隆冬时节,《大明奇才方以智》的出版,又为正在兴起的“方以智热”增添了一朵别致的浪花,似乎在向世人宣告,研究方以智的春天已经阔步走来!

2011年冬月于合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