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在安徽大学举办的纪念方以智诞辰40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陶善才先生——又一位方以智“超级粉丝”。在文化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今之世。安徽桐城方氏这个举世闻名的文化世家受到人们的追捧丝毫不奇怪;而我的先祖——17世纪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的“超级粉丝”也越来越多。陶善才先生多年来始终与一批研究者结为同好,关注桐城世家巨族,关注桐城古今名贤,并积累了大量的方氏研究资料。在方以智诞辰400周年之际,他爬梳剔抉,参互考寻,奋其独见,倾泻而成这本厚厚的《大明奇才方以智》,我一气读下来,深为叹服!
《大明奇才方以智》的作者是陶善才。
《大明奇才方以智》:
崇祯十二年(一1600年)春二月,因避地方民变而举家流寓南京六年之久的方以智,回到了故乡桐城。这位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成年后泛游江淮吴越问,四处交游,结识学友;同时又关心时世,谏议皇帝选贤用能,革除弊端;后于国破世乱之际,披缁为僧的传奇人物,饱含深意地写下了一篇看似平和、深读却句句扣人心弦的《龙眠后游记》,其中到底掩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开眼蜀闽,铭心家训l
方以智这次回桐城,与同里亲戚好友相聚,自然就谈起了六年来流寓南京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幼时的随父母远游。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父亲方孔熠中进士,二甲二十五名,军籍。随即人选京师。方孔炤(159l一1655),原名若海,字潜夫,号仁植。他的号,本源于其祖父方学渐白沙岭宅前那“呈连理之祥”的枫、杞二树。他年少时即咏诗读经作文,俊朗有辞藻,但性格“果毅”不群,非一般文弱书生所能比。他不但具有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其祖、其父的易学思想,而且对明末开始输入中国的西学,也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对其子方以智产生的影响尤为深刻。
方孔炤人选京师时,其妻吴令仪带着六岁的儿子方以智、四岁的女儿方子耀,跟随夫君进京。吴令仪(1592—1622),字棣清。她自幼就勤学不倦,十四岁时许字方孔炤,师事孔炤二姐方维仪,善解禅偈,尤工诗词,人称其“词翰甚美”。方以智的聪颖早慧,也许与才女吴令仪的幼教不无关系。方以智曾在《慕述》中说:“吾母性善,秉宫谕诲。建幢幡林,通瞿输慧。敬事堂上,塞渊主馈……”以智妹方子耀(1626—1697),也是一代才女,她善诗工文,书法、图画皆酷肖,后来嫁给了同里孙临(字克咸,号武公),更演出了一番惊心动魄的人生故事。此是后话,在此不表。
当时在京师,从父亲与其同僚们忧心忡忡的交谈中,方以智得知,本是大明王朝建州卫左都督的努尔哈赤,不久前创立了八旗制度,并于赫图阿拉称帝,建立了金国(即后金),以“七大恨”为借口告天伐明。自幼就受到忠臣孝子观念教育的方以智,闻此消息,心中也陡然升起了一股怒火,恨恨地握紧了两只小拳头。
第二年(1617年)夏四月二十七日,方孔炤改任地方官,抵嘉定(即今之四川乐山)任知州。吴令仪耽于家事未能及时随行。不久,她写诗寄丈夫:
寄潜夫子
君去觅封侯,金闺第一流。
文成知虎豹.价重骋骅骝。
诗思春归锦.乡心月在楼。
素琴随彩鹚,忘却捣衣秋。
方孔炤接信后,思乡思妻之情愈加急切,随即写信回家,让吴令仪携子女乘船前往四川。在家仆的护送下,吴令仪母子一路上真是辛苦异常,从其所作的《江上久泊》《遣怀》两首诗可以看出:
江上久泊
三暮三朝下峡愁,解维还击楚江头。
乡关有路应须到,只恐明年又远游。
遣
怀
几树孤村外,空船倚暮云。
风来衰草色,日去荡潮纹。
群雁江边语,凄猿雨后闻。
无端钩月小,人影各单分。
其中,《遣怀》入《御选明诗录》。吴令仪临行前及路上所作的这些诗,方以智与妹妹方子耀很快就会吟诵。
吴令仪这次来川,还带来了方大镇的一封信。对初人仕途的方孑L熠,如何清正廉直地做官做人做事,不被当时腐糜官场所同化,方大镇还是放不下心来。尽管儿子在身边时,方大镇经常言传身教;儿子出远门前,也已经反复作了叮嘱,但鉴于当时官场的现实,方大镇还是对这个自幼就有些傲世轻狂的儿子不放心,担心他不由自主地浸染恶习,做出有辱门风、对不起朝廷和黎民百姓的事来。为此,他思之再三.多次写信给方孑L熠,与其做深入的笔头谈心。
据方中履(方以智幼子)所著《汗青阁文集》中的《曾祖廷尉公家书记》篇记载,方孔炤初登第时,方大镇所寄之信的内容为:
前寄书四语:勤以办职,谦以待友,慎以出言,廉以临财。兹更益三言:退食之
暇当探览国朝典故,毋玩偈于博弈;当择天下有道名贤相与师友,毋与小人作缘;
当向晦而息,毋夜饮辨色而兴,毋晏寝调摄不爽身,其康强然后可以任重而道
远也。
……
P29-30
天地伤心久托孤——写在《大明奇才方以智》一书出版之际
方无①
2011年10月18日,在安徽大学举办的纪念方以智诞辰40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陶善才先生——又一位方以智“超级粉丝”。在文化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今之世。安徽桐城方氏这个举世闻名的文化世家受到人们的追捧丝毫不奇怪;而我的先祖——17世纪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的“超级粉丝”也越来越多。陶善才先生多年来始终与一批研究者结为同好,关注桐城世家巨族,关注桐城古今名贤,并积累了大量的方氏研究资料。在方以智诞辰400周年之际,他爬梳剔抉,参互考寻,奋其独见,倾泻而成这本厚厚的《大明奇才方以智》,我一气读下来,深为叹服!
方以智曾说:“我生何不辰,天地遂崩裂。”出生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末世里,方以智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本书作者并没有按传统传记手法来写方以智,而是把笔墨侧重放在对其青少年时代全景式扫描上,力求通过这一扫描,来探究方以智成才成长中的一些不解之谜:如方以智成长于一个既古典而又带有近代色彩的封建家族,这对他的一生到底有何重要影响?他自幼研习诗文.继承传统家学,为什么偏偏喜欢浪奔于江湖?他遵长辈之训耕读于家塾“泽园”.为什么又不甘枯窗冷坐.常常放浪山水?他是一介文弱书生,为什么能与一班同窗好友策马挥剑、奔突沙场?他强烈反对八股取士,为什么又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他渴盼入仕并班列干朝,为什么又咒骂朝臣。甚至敢讥讽皇帝?他一心想名噪东吴,为什么又想隐居起来勤勉著述?他沉浸在国乱家破的悲伤中,何以又与复社名流一起纵情秦淮艳色?他一向赞赏任侠结党,何以又与东林复社积极参与的党争保持距离?等等。
尤为强烈地吸引读者关注的是。方以智何以在颠沛流离中完成那些卷帙浩繁的惊世之作?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学术式微,而对于《通雅》一书却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真正的语言学巨著。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必读著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史上贡献巨大的鸿著。方以智青少年时代的成就,正是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而他从年少时就开始着笔撰述的《通雅》、《物理小识》至今影响巨大,内容更是涉及哲学、文学、音韵学、训诂、历史、天文、数学、医学、美术、军事、物理、化学等诸多方面.令人叹为观止。对此,作者也在这本书里围绕方以智勤苦为学进行了一定的揭示。
作者还在抉隐探微中抽丝成练,如:通过方学渐“修谱”一事,既廓清了桐城方氏与徽州方氏关系,又暗示了方以智“崇尚实学”的源头实际上来自其曾祖方学渐——这位桐城方氏学派的开创者;通过方以智与阮大铖的交恶,第一次解剖了几乎不为人知的方阮两家世戚、世交关系,而方以智是两家断交的导火者,也为自己此后遭难埋下了伏笔;围绕方以智与复社君子、秦淮名妓的交游,还第一次比较全面深入地探究了他不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署名的原因。
如果说黄仁宇是通过万历十五年这么一个极其普通的年份,来解构三百年的明代历史的话,那么本书作者则是以崇祯十二年为故事发生的原点,以主人公方以智为中心,来具体反映晚明的朝政、官场、读书人和民生民情。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一个似乎不为人们所看重的历史年代为叙事切入点,通过转换视角和叙述方式.不断引发读者的深思,触动读者的心灵。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激发陶善才先生写作本书的灵感,竟然是以一篇比较难懂的古文《龙眠后游记》。方以智这篇写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不足3000字的游记,在陶善才的倾力探幽发微和金针密织下。幻变成了几百年前一幕幕真实的人和事。
尽管方以智的《龙眠后游记》只写了“三天”游历,但通过陶善才的利刃解剖.我们回溯到方以智的青少年(三十岁之前),同时仿佛置身于明末那个沸鼎同煎的时代,朝廷内外、官场上下、儒生野老、才子佳人、忠勇权奸、敌寇乱民,各色人等纷纷走上舞台来尽情表演。读完本书,我感到作者切实做到了:写好“这一个”、兼顾“这一群”,写好“这一家”、兼顾“这一国”,写好“这一年”、兼顾“这一时代”,让人们不仅了解旷世奇才方以智的成长轨迹,而且因此了解他那显赫的文化世家及其文化“链条”,他的故里桐城何以会成为明清文化重镇,他所处的那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的士子所思所想所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天何止三十年,甚至可以说是“三天看透三百年”!
学界一般认为,方以智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但研究者也发现,青少年时代的方以智却被人目为“狂生”,何也?读完此书后你会认识到,方以智的“狂”可能与一般的“偏激狷狂”不同,比如根本不同于明季学者李贽的故作惊世骇俗之狂。我以为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方以智在青少年时代,身边聚集了一班有思想、有才华的年轻士子,他们在行为上都表现出狂放不羁的个性和才情,“人人以我等狂生,我等亦谓天下狂生”,方以智在诗文中也多以“狂生”、“江左狂生”、“龙眠山下一狂生”等自称。二是方以智从青少年时代裁表现出来与众不同的思想和学术风格?“作诗不入时人眼”,“操笔是非,举止异趣”,“好不祥之言”,“喜悲歌”、“仗剑而行”.不为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可谓时人眼中的“狂生”。而书中与方以智有关的一系列人物,无论是布衣客、读书人,还是为官者,似乎都兼有傲世独立的“狷狂”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陶善才是以方以智故乡人的眼光来解读青少年时代的方以智。他不仅借方以智之眼描摹了桐城的秀丽山水、纯朴乡风、世态人情包括在明代就风靡一时的桐城民歌、被称为“江淮第一城”的桐城古城格局等,还巧妙穿插了以方氏为中心的若干桐城世家大族以及方以智出生处、少时读书处、游历处、同邑学友、亲戚故交、家族脉系的梳理,其考证的细致与精到,令人信服。因此,这本书一定程度上称得上是一部明代的桐城人文地理文献。这为不是桐城人的外地研究者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参考资料。
这本书给我的另一点体会是,作者似?-受到方以智散文创作“别立一体”写法的-启示.把自己完全地融入到书中:有时是一个旁白者,有时又是方以智本人,有时则是与其对话的朋友,甚至是与其对立的敌人。在全书结构和细节着笔上,作者也是颇有匠心。如每一章都以方以智的一句诗为题,以《龙眠后游记》里一句看似寻常,实则寓意很深的话为引子,作适当概括性的阐发后,再逐波荡开涟漪,并熔记叙与议论于一炉.笔致潇散,转承顺畅。既有宏阔的大历史事件,如明末农民大起义、清军入侵等:也有细微生动的小故事情节,如方大镇“教子为官”、方以智“同学赛文”、左光斗“智斗阉党”、复社君子“合力驱阮”、秦淮河畔“佳丽选美”等。此外,作者还从古籍中发掘出不少方以智及其相关人物的诗作,充溢着晚明那种刺讥当时、忧愤时乱和悲劲苍凉之风,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方以智曾以“天地伤心久托孤”之诗句,期许在时代的艰苦焠炼中重新点燃意志的火花.在天地的阴寒磨炼中迎来阳气复生的希望。然而,他却在清统治者的打压下沉默了三g余年!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以智的研究正在不断趋热,各种学术研究著作相继问世;今年又是方以智诞辰400周年,前不久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学者在安徽大学举办了纪念活动;而即将出版的《方以智全集》也成为安徽省文化建设的盛举,举世瞩目。在寒风凛冽的隆冬时节,《大明奇才方以智》的出版,又为正在兴起的“方以智热”增添了一朵别致的浪花,似乎在向世人宣告,研究方以智的春天已经阔步走来!
2011年冬月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