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舰中山舰喋血金口,成为武汉抗战史上悲壮一幕。由方耀强、简永福、祁金刚、曾凡宏编著的这本《金口,中华名舰第一镇》再现了“舰与镇”的旷世情缘。
全书共23万字,历时3年完成。该书以“一代名舰与金口古镇的旷世情缘”开篇,共分长江画屏、千年古镇、历史撷韵、文化神韵、兵家要塞、名人名士、中山舰魂、舰镇永辉等八章。
书中,作者以纪实手法和文学语言,展现了千年古镇与百年名舰长相守望的情怀,对名镇名舰文化进行了新的释读,为以中山舰博物馆为核心的金口旅游提供了难得的新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口(中华名舰第一镇)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方耀强//简永福//祁金刚//曾凡宏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代名舰中山舰喋血金口,成为武汉抗战史上悲壮一幕。由方耀强、简永福、祁金刚、曾凡宏编著的这本《金口,中华名舰第一镇》再现了“舰与镇”的旷世情缘。 全书共23万字,历时3年完成。该书以“一代名舰与金口古镇的旷世情缘”开篇,共分长江画屏、千年古镇、历史撷韵、文化神韵、兵家要塞、名人名士、中山舰魂、舰镇永辉等八章。 书中,作者以纪实手法和文学语言,展现了千年古镇与百年名舰长相守望的情怀,对名镇名舰文化进行了新的释读,为以中山舰博物馆为核心的金口旅游提供了难得的新读本。 内容推荐 方耀强、简永福、祁金刚、曾凡宏编著的这本《金口(中华名舰第一镇)》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金口的历史、生态、人文及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发掘了名镇优秀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克难制胜、勇于创造、矢志复兴的精神。 目录 序言 胡国璋 前言 方耀强 题记 一代名舰与金口古镇的旷世情缘 第一章 长江画屏 1.金水在这里流入长江 2.皇帝想看的金口名胜 3.槐山与佛教古刹 4.峰回路转话名山 5.蓝色精灵育碧湖 6.万里长江第一驳岸 7.江心绿岛铁板洲 8.写意金口老风情 第二章 千年古镇 1.涂川,大禹治水到这里 2.沙羡,县治最早冠江城 3.金口,汝南郡城三百年 4.口岸,黄金水道小汉口 5.商埠,石板古街聚繁华 6.帝都,青埠古砖有遗存 7.邮驿,水陆交织两繁忙 8.佳馔,风味美食传天下 第三章 历史撷韵 1.五里堤和四邑公堤 2.四邑分洪居字号 3.蒋介石题名“金水闸” 4.四邑粮仓,金水农场 5.李先念两次视察金口 6.岁月流金,金口流金 7.电排站与过江塔 8.军民共建显情怀 第四章 文化神韵 1.风中绝唱古诗文 2.水乡雕塑石拱桥 3.崇文重教好遗风 4.慈善义举传美名 5.多元宗教在金口 6.民风质朴张情怀 7.民间传说显神灵 第五章 兵家要塞 1.赤壁大战在金口 2.遗迹寻踪探三国 3.出兵涂口琅邪王 4.三战报捷太平军 5.北伐大军渡金口 6.中山舰沉亦忠魂 7.张轸金口举义旗 第六章 名人名士 1.少年壮志李求实 2.红军厂长唐义贞 3.唐氏三雄皆画杰 4.水利专家李鸿斌 5.故里情怀熊廷弼 6.画癫传奇李梯云 7.金口首善肖禹虔 8.段门三杰皆文章 9.情结舰魂汪世喜 第七章 中山舰魂 1.中山舰抗日壮烈殉国 2.最后十八个人的金口之夜 3.生死承诺不忘舰 4.长江金口祭忠魂 5.中山舰重现英姿 6.浴火重生,永驻金口 第八章 舰镇永辉 1.与水共生的中山舰魂 2.未能遗忘的金口古镇 3.金口,名舰名镇新注解 附录 金口与中山舰碑文选萃 金口与中山舰研究文选 本书主要资料来源 后记 试读章节 ●涂川,大禹治水到这里 1997年,金口对岸纱帽山的长江沙滩,阳光泛着耀眼的光芒,柔软的沙子印着一个人清晰的脚印,在诗意散步中,这个叫毛凑元的人没想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他不经意捡起沙子中一块骨头,就是这块骨头,经过古人类学专家鉴定,这是一件远古人类头骨化石。这个人年龄大约在25~35岁之间,可能不超过30岁。 毛凑元的脚印,第一次拉近了今天和金口一带远古人类的距离,让我们确知,远在1万~1.8万年前,金口就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地点。 在金口地域的金水河沿岸和长江之滨,考古人员发现了数10处距今5000至4000年之间的聚落遗址。说明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开疆拓域。精制的穿孔石斧、石铲、圭形凿和石家河文化的磨光陶器,迎来了金口地区人类文明的曙光。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金水滔滔,长江滚滚,一万年过去了,八千年也过去了,当金口在中国文字记载上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350年。据史料记载:“东周楚置沙羡于涂口”。 金水河,古名为涂川,涂川入长江处即为涂口。为何叫涂川,为何咸宁河到了这里就成了金水河,历史向我们讲述着那些久远的故事。 “东周楚置沙羡于涂口”,这条关于涂口最早的文字记录,说明春秋时期以前涂口已经是行政治所,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84年,武汉文物普查在金口发现一块刻有“涂川古道”的碑。这为涂口的文字记录找到了文物实证。 说到涂,就要说到大禹。据学者们考证,这个涂字与大禹有关。 相传夏禹治水时,曾登上金口的一座山观察水势。夏禹走后,人们思其治水有功,把这座山取名“禹观山”。《尚书·禹贡》载:“导蟠冢至于荆山,……导内方至于大别。”蟠蟓山,今陕西汉水发源地;导漾,疏导水;内方,今湖北汉川章山;大别,今湖北汉阳龟山。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为疏导汉水,从发源地一直来到汉阳龟山,而且到过金口。在禹观山上观察长江水势。因此。这里留下了大禹和涂山氏的传说。 大禹治水主要方法是导水,这与史记说法甚相吻合。大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十分顽强,但方法是“水来土挡”,结果劳命伤财,洪水越治越大。帝舜见鲧误事,便将他处死,令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吸取父亲治水的教训,采纳民工们的建议,疏导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史记上说大禹带着勇士出发,踏遍荒山野岭,用了几年的时间,走了几万里路,探明了各处的地形和水道。现在长江在金口上游的居字号来了个急转弯,被国家防总列为国家级险段,可见,当年大禹到金口就非偶然,或说并非子虚乌有。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为了获得涂山氏的支持。和这个氏族的一个女子结婚。《吕氏春秋·音初》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及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汉高诱注:“涂山在九江,近当涂也。”怀远县,汉代时为当涂县,属九江郡。应劭日:“禹所娶涂山侯国也”。大禹为了治水,不顾个人私事,而去南方巡视水势。这说明大禹的婚姻和涂山氏有关。《尚书·皋陶谟》说:“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这进一步证明,大禹娶的为涂山女子。 大禹治水过涂山,而且和涂山女子结婚,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传说。比如重庆长江段江中的夫归石,就传说是大禹治水来到江洲。江洲涂山的九尾狐感其功德,派她的女奴在路上等候,女奴就和禹到了涂山,不久他们结婚。结婚三四天,禹就去治水,一去13年不回,涂山女每日携子在江边盼望。日久天长,成为江边一块巨石,当地人称为“夫归石”,也叫“盼归石”。 大禹的妻子的确是一个贤妻良母,非常支持大禹治水。史记中说大禹和她才结婚就出去治水了,起初大禹怕她有意见,对她说,百姓们都遭灾受难,待我早日治服洪水,我们再团圆吧。大禹这一走13年,中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路过家门,屋里涂氏刚生小孩。第二次路过家门,涂氏抱着儿子站在门口招手,第三次路过家门,儿子十多岁了,在路上扑在大禹的怀里,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治水没有时间回家。 大禹治水成功,有他妻子一半的功劳。所以在全国各地纪念大禹治水的地方,有禹庙,就有涂庙,这是不奇怪的。 历史上是否真有大禹其人?大禹治水是否真的来过这里,或许并不重要。但是,涂川、涂口、涂川古道、禹观山,这是确确切切的久远记载。从篇洲湾到金口的长江大拐弯,形成有史以来的“居字号”险段,这里曾是洪水泛滥的地段。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方法,纪念大禹的导水之功。金口能在那么古老的年代就开始纪念涂氏,纪念大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文观念。 金口,伟哉! P34-36 序言 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平凡而独特的名镇风采。 一座千年古镇与一艘世纪名舰血与灵的交融,铸就了中国城镇史上的奇观,创造出中华名舰第一镇。这是中华民族坎坷而璀璨历程的缩影。名镇名舰,彰显中华民族之魂。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奔腾东来,在这里急转北上,迎接从成宁桃花山尖潺潺而下的金水河。江河珠联、钟灵毓秀,灵山倩影、水木清华,天地间孕育起一座如金石般刚毅透明、如水一样纯净宽容的中华名镇。 万余年前,这里就是先民活动的据点。“东周楚置沙羡于涂口”,遂成行政治所。东晋年间,金口侨置汝南,顿为移民城镇。“蜀楚帆樯金口下”,扼中部,接巴蜀,连吴越。古来风云聚会,商贾云集,兵家必争,治者角逐,文化繁盛,民风仁厚,也屡遭劫难。然而,每当硝烟散去,金口总是更加繁荣、坚强、豁达、妩媚,成就商贸名镇、军事重镇、文化古镇、工业新镇、生态绿镇。这里,不仅有“三台八景九庙一庵”的历史名胜。还有晋代陶渊明、宋代宋之问、明代王静、清朝段灿等的文粹绝笔,更有独具特色的滨水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名舰文化。最值得称道的是流淌在金口血脉中的那种仁厚大义。太平义军三捷、北伐义师渡江、中山舰喋血殉国、张轸起义,以及民间公益善举,忠义延绵,世代传承,彰显中华优秀品质的魅力。 寄托水师强国的梦,1910年8月清朝海军向日本三菱造船所订购永丰舰。1913年1月,它编入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服役,先后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护国战争,并迎来孙中山在舰上指挥反击叛军。为纪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表彰永丰舰的不朽战功,国民政府将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以录其不次之功”。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与日机殊死搏斗,喋血金口。“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在全世界的注目中缓缓打捞出水,重显英姿。2008年10月入馆陈列,永久地偎依在金口的怀抱,开启了新的航程。 中山舰孕育于图兴之梦,建功于鼎新救亡,重光于振兴盛世。从订制到服役,从殉难到重光,中山舰穿越了跨世纪的百年征程。中华民族图强复兴的坎坷,从被奴役到站起来,从积贫积弱到初步繁荣,都镌刻在它风雨沧桑的伤痂里、弹痕中。它的罗盘上永远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求索、磨难、荣誉、梦想……成为中华民族图强进步的经典缩影。 中山舰旅游区将古镇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名舰、名镇、民族之魂的新阐释。中山舰博物馆犹如鸣笛起航的巨型战舰,雄踞金鸡湖中。馆内中山舰英姿如故,馆外纪念碑气贯长虹。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挽危澜而奋起,拒强敌而决胜。人们在这里吟奏名舰喋血壮歌,倾听古镇仁义诉说,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永恒。 凝视名舰的神韵,轻叩名镇的脉动,眺望名舰殉国与重光处,涛起云涌,铁血飞虹。染红了长江金水,烧红了金口灵山秀湖,映红了地球东方的天际。透过那经天纬地的中国红,我们看到的正是中国人绵延五千年融汇人类文明砥砺升华的光焰: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屡遭挫折而喋血奋起,面对强敌而英勇无畏,矢志复兴而奉献牺牲。我们彻悟的正是那和合生生、克难制胜、矢志图兴的中华精神。 名舰永生,名镇绚丽。金口,以名舰、名镇、民族之魂的璀璨光焰放射无尽的活力。世界上,许多悠久的历史文明,有的盛极一时而变异,有的辉煌百代而泯灭,惟优秀的中华文化持续辉煌,永远奔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光耀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敢于用鲜血与智慧书写历史的伟大民族,将永远在磨难与奋进中岿然屹立,在牺牲与创造中繁荣兴盛! 后记 本书为集体创作的产物。书稿由简永福、方耀强共同拟定提纲:由曾凡宏撰写初稿;方耀强、祁金刚再行修改,补写章节,并由二人最后统稿、定稿。 成书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支持者。武汉市原副市长、市创新学会会长胡国璋亲自参加调研。市政府副秘书长唐惠虎、市文化局副局长郑自来多次过问本书,鼓励出版。江夏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敏审读提纲。金口街党工委、街道办事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街党工委书记贺国华、街办主任邹克祥和他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很多具体意见。忘不了金口街党政机关诸同志积极配合现场踏访,忘不了金口的“老海军”、“老码头”、“老渔民”、“老农户”、“老住户”、“老干部”,是他们对金口的热爱,进一步促成本书出版。 武汉市社科院卢伟为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并作精心校订。 张忠辉,一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在一次又一次的金口行走中,为本书提供了难得的照片。 感谢上述各个方面的支持者。特别感谢,武汉出版社以最快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出版。 本书写作,是对金口的一个新的释读,一次新的探索,一种情愫表达的新方式。或因如此,疏漏舛误,在所难免。但只要大家能够从中读到一个方面的心得,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行文至此,终觉释然。 最后,恳请大家不吝教正。 作者 2010年9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