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清易代(1大明叛臣)(精)/历史小说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吕向辉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裂的大时代,万历朝宫廷权谋层出不穷,边关大将杀良冒功;努尔哈赤借势而起,终成明朝心腹大患,吕向辉所著的《明清易代(1大明叛臣)》呈现了一幅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易代图景。

内容推荐

《明清易代(1大明叛臣)》是《明清易代》系列的第一本,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写起,一直到其与明朝决裂为止,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六年。努尔哈赤的先祖为明朝的“看边小夷”,屡受明恩。直到万历十一年,他的父亲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才借以起兵反明,除掉“内奸”尼堪外兰,与明军快意恩仇。此后,努尔哈赤顺风顺水,在女真各部族间远交近攻,纵横捭阖,终于从女真族的“破落子弟”成长成为 “后金天子”。

《明清易代(1大明叛臣)》由吕向辉所著。

目录

第一章 数典忘祖

第二章 父祖蒙难

第三章 借势兴兵

第四章 得报大仇

第五章 谁做太子

第六章 龙虎将军

第七章 雄霸女真

第八章 贪财皇帝

第九章 屠弟杀子

第十章 天命皇帝

第十一章 首战抚顺

第十二章 决战前夜

试读章节

辽东除巡抚、总兵之外,还有一位矿监高淮。高淮于万历二十七年到辽东,任职十年之久。高淮这个人对谁都不忿,唯独对李成梁毕恭毕敬。他在辽十年,搞得兵怒民怨,甚至有军兵造反之举。巡按御史何尔健为弹劾高淮,不敢公开送奏疏,派亲信偷偷赴京,结果还是被高淮查出,将差役关人大牢之中。就算是奏疏到了御前,又能奈其何。朝中弹劾高淮的奏疏已经不少,明神宗皆是“留中不发”。

在这之后的辽东巡抚尚有四位,最为知名者为杨镐。杨镐的色厉内荏,在日后的萨尔浒之战中表露无遗。最后一任辽东巡抚是李维翰,正当努尔哈赤攻击辽东之时,他派最后一任辽东总兵张佳胤前去救援,竟然不见张佳胤一面,一味地红旗催战。张佳胤全军覆没,李维翰被擒返朝。

部族:有枪便是草头王

努尔哈赤所属为建州女真,除此之外,尚有海西四部和野人女真。努尔哈赤家族早已衰败,建州女真内部四分五裂,其中的翘楚是王杲,由于他对明朝无礼,被李成梁挥兵剿灭;他的儿子阿太隐忍数年,意图替父报仇,同族之中的尼堪外兰泄其底细,潜引明军将其剿除。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即死于此役。

努尔哈赤家族与王杲关系交错,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他的堂姐是阿太的妻子;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又依附在王杲的卵翼之下。据说,王杲之败亡便是努尔哈赤祖父和父亲的背叛,由于事机隐秘,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并未暴露;李成梁攻阿太,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一说是为救女,一说是为明军劝降阿太。

李成梁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强者,也为努尔哈赤起兵提供了极佳的借口。努尔哈赤因祖父和父亲之死,将罪责加在尼堪外兰身上,得以四处对其追剿,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壮大。努尔哈赤将穷途末路的尼堪外兰赶至明朝边墙之内,还能够派人将其杀死。此举使努尔哈赤名声大振。

警惕努尔哈赤的并不是明军,而是海西四部。海西四部即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各有特点。地位最高的是哈达,其部长万被明封为龙虎将军,俨然是女真部落中的盟主。万老年昏庸,部落中衰败之象显现无遗;万死后,三子争位,更使得哈达日薄西山。最为强悍的是叶赫部,他们妄图继承哈达的地位。但哈达靠的是对明的忠诚,而非叶赫近乎挟制明朝。叶赫虽屡被明朝讨伐,但屡仆屡起,贼心不死。这两部距离明朝最近,称为“北关”“南关”。

乌拉部的疆域最为辽阔,因其地理位置最为靠北,可以从野人女真中抢掠人口,其潜在势力不容忽视。最为弱小的是辉发部,在海西与努尔哈赤之间摇摆不定。

叶赫见到努尔哈赤的壮大,心生不满,在恫吓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纠合九部联军讨伐努尔哈赤。所谓九部联军,除了海西四部之外,尚有蒙古两部、建州女真的三个小部落。

此一役努尔哈赤大获全胜,史称“古勒山之战”。而此时,距离努尔哈赤兴兵仅仅十年。在此役中,努尔哈赤还获得一枚重要的棋子,那就是擒住了哈达部的贝勒布占泰,致使在日后,努尔哈赤能够摆布哈达。努尔哈赤还借助明朝的抗倭援朝之役,要助天朝剿灭边寇,尽管明朝廷没有同意,但认为其忠心可嘉。在李成梁的策划下,努尔哈赤得以被封为龙虎将军,成为女真中的第一人。

努尔哈赤依次灭掉哈达、辉发、乌拉,并将叶赫打成“残山剩水”,自保不暇。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自称“后金天命皇帝”,当然他尚不敢“露布天下”,只是窃号自娱而已;到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布告天“七大恨”,偷袭抚顺,这才算是公开地与明朝彻底决裂。此时距离李成梁之死已经四年之久。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英雄才能制得了英雄。内阁、中枢、边吏、部族如此,努尔哈赤为女真部族不世出的英雄,明朝无人能制。待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出镇辽东,努尔哈赤才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努尔哈赤反旗竖起,明朝朝野大震,称“东事起”。明朝朝廷调兵遣将,意图犁庭扫穴,灭此朝食。明与女真之间的一场大决战,一触即发。

努尔哈赤祖上是阔过的,但到了他的祖父宁古塔六贝勒一辈,在女真人眼中,已经变成了破落户。那么他的祖上又是如何风光以至于败落的?

从肃慎到女真,女真一族的来历在史书中历历如绘。女真建国大金,成为日后所有女真人的强盛之梦,这是女真人在史书中写下的最强悍的一笔。

唯独皇太极在建号改元之后,改部族之名为满洲。以至于官方文牍都搞不清楚“满洲”之号的由来,这是皇太极为后世子孙留下的一个难题,号称博学的乾隆皇帝对此名号由来的解释也模棱两可,所谓数典忘祖,此其一。

皇太极不仅自造部族之名,还将自己的姓氏改为爱新觉罗,而其原有的姓氏却已经泯灭元考。所谓数典忘祖,此其二。

努尔哈赤的四世祖因避元末之乱,辗转到朝鲜境内。明成祖加以招揽,并另设建州卫进行安置;五世祖叔侄争印,为避免其内乱,正统皇帝另分建州左卫安抚。明朝对于女真,格外施于恩典,努尔哈赤反加以“七大恨”。所谓数典忘祖,此其三。 满洲作为女真正式的名号,是在皇太极称天聪皇帝期间。此前,满洲被称为女真。至于为什么又从女真改称满洲,是因为要避辽兴宗的名讳,辽兴宗名耶律宗真。

为什么改作“满洲”呢?就连作为努尔哈赤孝子贤孙的清高宗乾隆皇帝也搞不太明白,他在《满洲源流考》中确定“满洲”的来源是西藏来献丹书,其中称努尔哈赤为“曼殊师利大皇帝”。曼殊师利是释迦牟尼的师祖,“曼殊,华言妙吉祥也。”“满洲”即来源于“曼殊”的音转。

在这本书的后面,他又笔锋一转,提到是由肃慎而珠申而满珠而满洲。傅斯年称“同在一书,而有二说;同在一人,而有二说,足证此号之源,清盛时本无定论”。不仅如此,乾隆所说的西藏喇嘛在“我朝光启东土”之时,每年都会派使节来献丹书。这是明显的自抬身价。清朝入关之前,西藏达赖喇嘛派专使东来只有一次,那是在皇太极崇德七年,距离清朝人关只有两年的时间了。

官方的说法已经不足以取信。有清一代,人们不敢提出质疑;民国之后各种推论层出不穷:

一是来源于靺鞨时期,称渠帅为“大莫弗瞒咄”。经考证,渠帅和“大莫弗”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大头目大酋长的意思。至于“瞒咄”,则非常有可能是人名。

二是来源于建州女真首领的尊称。建州女真的第一任首领是阿哈出,投降明朝后赐名为李诚善;第二任是其子释加奴,被赐名为李显忠;三传之后是其孙李满住。据史学家孟森先生考证,这三位首领在建州女真中都被族人称为“满住”。直到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招降朝鲜部队后,其部才在朝鲜元帅姜弘立面前称努尔哈赤为“满住”。孟森先生认为,建州女真头领的尊称即为“满住”,之后的皇太极就以首领的尊号易为部族之名。但李满住的结局很惨,被明军抓住杀了;这样的人,未必会进人努尔哈赤父子的法眼。

第三种说法:“满洲”是上古时期所谓九夷之一的“满饰”的音转。皇太极及其手下大臣未必有此广博的历史知识,能够想起这样一个非常古老而且久弃不用的名字;就算是想起来,也不会采用如此冷僻的一种称呼。

还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居住地。建州女真居住的地方叫作“万朱”,这在朝鲜的史料中可以翻检出来;所谓建州是明朝官方的称呼,建州女真则称呼自己为“万朱”。另外还有种种的说法,比如来源于猪,据说有一位女真酋长曾经避难于猪圈,因此而得名;还有来源于辽东特产东珠等。但这些说法更有些不靠谱了。

综上种种,满洲部族之得名最有可能的是乾隆帝的说法与孟森先生的解释合二为一,异族和本族的尊称成为巧合。

清朝的皇帝在宫内常被称为“佛爷”,如同宋朝的皇帝被称为“官家”,明朝的皇帝被称为“老爷”一样。皇太极的名字可能是努尔哈赤随意命名,但与蒙古和明朝接触后,知道彼方称储君为“台吉”“皇太子”,乃认为皇太极得位是天定。人名可以巧合,部族之名也算是有此因缘,可谓前后呼应。

尽管“满洲”之名的由来被搞得扑朔迷离,但是在皇太极确定女真官称之前,其来历在史书上均有迹可循。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他们的先人就派出使者朝贺,进献的礼物是“楮矢石砮”,也就是以桔木为杆、青石为簇的箭。这是满洲先民与中原王朝最早的通使记载,当时他们的族群叫作肃慎。此后,肃慎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不绝于史书,这种长箭也成为他们送给中原王朝必备的礼物。

汉朝的时候肃慎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挹娄”又改称为“勿吉”,隋代“勿吉”又叫作“靺鞨”。

唐时,靺鞨一分为二,辽东之北为黑水靺鞨、辽东之南为粟末靺鞨。朝廷在黑水靺鞨设立黑水都督府,归节度使卢龙军辖制;册封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在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粟末靺鞨,通行的文字就是汉文。

P2-5

序言

内阁:世间已无张居正

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丞相之后,将“丞相不得复立”作为祖制,大臣有建议复立丞相者杀无赦。明太祖为开创之主,明成祖为篡逆之君,其精力和能力完全可以独理庶政。就算是明成祖,也设立了内阁,其大学士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备顾问。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后世子孙生长于深宫,其才具和精力无法与祖宗相比,越来越借重于大学士。

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士有了相权,只是没有相的名分而已。明太祖废相之前,有左右两相,以左为尊。第一对搭档是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第二对搭档是左丞相徐达、右丞相汪广洋;第三对搭档是左丞相徐达、右丞相胡惟庸。这四位丞相中,徐达因为常年统兵在外,始终只是挂了一个虚名,实际上的丞相只有三位。

内阁“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而得名。大学士不仅没有僚属,也没有定额。尽管如此,内阁仍是明朝权力最大的机关。

明朝历朝多有贤相、能臣,张居正是最后一个贤能之臣。“欲知宰相贤否,视天下治乱。”在张居正主政期间,万历初期明朝官场政清风正;张居正死后,明神宗来了一个极大的“反动”,从励精图治到荒怠政事。“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政治也是如此,从勤政到怠政,往往是在统治者一闪念之间。

从张居正死后到万历驾崩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明神宗用的辅臣达到十八位,可称“十八罗汉”,但大都是泥塑的,没有金身罗汉。明朝万历年间的历任首辅,最为知名的便是申时行,从万历十一年九月至万历十九年九月,整整在首辅位置八年;再一个便是王锡爵,他是申时行的老同事,就任首辅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内阁的时间却长达十年;第三名是沈一贯,担任首辅的时间仅四年,但在内阁期间,首辅赵志皋长期养病,沈一贯尽管没有首辅之名,但其主政时间之长超过任何一位万历时期的首辅,达到十二年;叶向高与之有些类似,自万历三十五年人阁,一直到万历四十二年致仕,也有七年时间任首辅;最后一任首辅是方从哲,主政七年。

万历年间的内阁或者缺员不补,或者阁臣称病,内阁中甚至常常会出现只有一位大学士的情景,号称“独相”。沈一贯、叶向高、方从哲都是如此。

明神宗对于张居正的刚强极为反感,内阁专用“软熟之人”;相比张居正的以严苛得罪天下,申时行、王锡爵以宽厚为名,实际上是在因循政事,但君臣相得,如鱼水之欢。申时行是状元出身的宰相,章奏留中正是出于他的建议。章奏留中,皇帝便可对奏章上奏报的政事不加以处理,致使政事停滞,于是明神宗怠政的毛病越来越大,此又是君臣之间“相辅相成”。

万历朝最大的政事有三件,一是“国本”之争,明神宗意图由爱子福王朱常洵继位,朝臣则力挺皇长子朱常洛,于是君臣之间转成意气之争。二是缺官不补,从朝廷到地方,官府衙署空其半。朝臣一则是鉴于舆论的压力,担心有专擅之讥;二则是确实该补,于是屡屡出奏,向皇帝申请而不得,便恳请辞职。三是矿税监的存废,朝臣请旨,明神宗留中不发;太监上奏,朝发夕下。

这三条大政,牵扯了万历朝臣的大部分精力。先是君臣之争后是臣与臣之间互立门户,形成党争,甚至于后世将党争视为明亡的一大关键。其症结便在于没有是非标准,皇帝不加以裁决,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对地处偏远辽东的努尔哈赤的崛起,尽管当时有大臣提出警告,但朝中无人放在心上。

兵部:中枢主持亦无人

明朝的兵部,威权极重,集军政军令于一身,号称“本兵”;中枢原本指朝廷,而明朝则专指兵部。由此可见兵部的位高权重。

明朝最为有名的兵部尚书便是于谦。他建功立业,得享大名,是在正统年间。当时蒙古瓦刺也先在土木堡擒住明英宗之后,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由兵部侍郎升任本部尚书,率部守卫京师。他决策定疑,慷慨一战,终于使也先无所获而去。

到了明嘉靖年间,明朝确立了一项制度,便是中枢之臣与边臣之间轮岗,由兵部到边疆任职,再由边疆调转兵部。如此一来,掌兵的大臣既熟悉边务又知晓朝中大局,宏观与微观双修,战略与战术同练,中枢、边疆两不乏才,的确是经久之制。但随着朝局的轮转,此一项制度渐渐荒废。

在努尔哈赤兴起及其叛明之前,明朝的兵部尚书有十二位。需要说明的是,如同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一样,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俱为总督或者巡抚的加衔。这样总督或者巡抚便可拥有弹劾官员、辖制武将的权力。如此,加衔的兵部尚书不在计算范围之内,只算是中枢的本职官员。

担任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时间最长的是石星,从万历十九年八月至万历二十五年二月,达到六年,次之的是他的前任杨一鹗和后任田乐,均为期四年有余。石星的主要工作是应付援朝抗倭之役。

从万历三十年起,兵部甚至很长时间内没有专门的兵部尚书,或者是其他部的尚书兼署,或者是本部的侍郎代理。兼署兵部时间最长的是萧大亨,达到六年之久。而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开始对海西四部用兵。

明朝的边患号称“北虏南倭”,即蒙古和倭寇。倭患肆虐一时,在嘉靖年问为最盛,主要在东南沿海骚扰。而蒙古始终为明朝北方的一大忧患,历任兵部尚书无不以抵御蒙古为最大的职守。土木堡之变后,蒙古势力达到极盛;盛极而衰之后,张居正主持“俺答封贡”,消边患于无形之中。明朝所要应付的主要是蒙古的小股抢掠,使其再不能越过长城一步;而明朝的兵部有很大的一部分职责就是与蒙古“讲斤头”,争论封赏之物的多或少,朝贡人数的多与寡。

努尔哈赤叛明前夜,明朝兵部尚书为黄嘉善。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发布告天“七大恨”后偷袭抚顺之际,明朝的兵部尚书处于缺员状态。时任兵部尚书的崔景荣于二月封印出城,七月黄嘉善就任,次年十一月便告病在家。黄嘉善任兵部尚书时已经年过七旬,倒并非辞于艰难。

前面提的萧大亨任兵、刑两部尚书十三年,时值明末,党争甚烈,内外矛盾迭起。他厌倦党争,多次上书请退。他于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去职之时,年龄高达七十七岁。萧大亨可谓得其天年,万历四十年去世时为八十一岁。

边吏:文恬武嬉乱辽东

辽东的边吏,首屈一指的便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他的功业也是建立在平定蒙古之上,其爵位“宁远伯”即得益于此。对于女真部族,包括李成梁在内的所有辽东边吏,都是剪其强、扶其弱,保持女真部族四分五裂的局面,分而治之。

努尔哈赤正是弱的一方,而且父祖被明军误杀,是孤儿的身份,更易博得同情。由此,努尔哈赤在边吏的眼皮底下,东征西讨,渐渐统一了女真部落。辽东边吏在其弱时,甚至暗中扶持;在其强时,就无能为力了。可见此前的女真强者,并非真强,所以辽东边吏敢于一战;努尔哈赤也并非真弱,一旦崛起,无人能制。

李成梁镇守辽东前后三十年。初任辽东总兵时为嘉靖四年,到万历十九年遭弹劾罢职,历时二十二年;复任辽东总兵是在万历二十九年,到万历三十七年解职,又是八年之久。在他初任和复任之间的十年时间里,辽东总兵八易其人,其中两个人还是他的儿子。在他死后,又有两个儿子任辽东总兵。

统算下来,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叛明的三十五年间,李成梁父子任辽东总兵的时间近十八年。其余另有十位辽东总兵,他们的任职长则两年,短则数月。

当时的辽东巡抚也有十六位之多,在李成梁初任阶段与其共事的有李松、顾养谦、郝杰三位。此时李成梁尚有所作为,但其主要目标仍为蒙古。辽东呈楔子状,三面皆敌,两面是蒙古,一面是女真。辽东巡抚若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得到李成梁的鼎力相助,否则终是虚妄。

在李成梁复任阶段与其共事的则只有赵楫一位。他的运气不好,在辽东巡抚位时正值李成梁暮气已深。因辽东镇守无人,明廷方才起用已经七十六岁的李成梁。而且李成梁还有一个说不出的苦楚,那就是因为抗倭援朝之役,他的精锐家丁大部分战死。明朝将军打仗,作为先锋的便是家丁。李成梁相当于赤手空拳做镇守,如何敢和努尔哈赤交手?

最不可宽恕的是,李成梁竟然与赵楫联手,主动放弃了辽东东部的宽甸四百里疆土。这是李成梁初任辽东总兵之时打下来的,现在竟然以难以防守的名义弃守。努尔哈赤当然不会放弃这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到手的土地。

这是努尔哈赤得以兴起的一大关键。明朝能够控制边夷,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便是互市,其中粮食是一大宗贸易。宽甸的土地经过辽民三十年的耕种,已成熟地。

辽东除巡抚、总兵之外,还有一位矿监高淮。高淮于万历二十七年到辽东,任职十年之久。高淮这个人对谁都不忿,唯独对李成梁毕恭毕敬。他在辽十年,搞得兵怒民怨,甚至有军兵造反之举。巡按御史何尔健为弹劾高淮,不敢公开送奏疏,派亲信偷偷赴京,结果还是被高淮查出,将差役关人大牢之中。就算是奏疏到了御前,又能奈其何。朝中弹劾高淮的奏疏已经不少,明神宗皆是“留中不发”。

在这之后的辽东巡抚尚有四位,最为知名者为杨镐。杨镐的色厉内荏,在日后的萨尔浒之战中表露无遗。最后一任辽东巡抚是李维翰,正当努尔哈赤攻击辽东之时,他派最后一任辽东总兵张佳胤前去救援,竟然不见张佳胤一面,一味地红旗催战。张佳胤全军覆没,李维翰被擒返朝。

部族:有枪便是草头王

努尔哈赤所属为建州女真,除此之外,尚有海西四部和野人女真。努尔哈赤家族早已衰败,建州女真内部四分五裂,其中的翘楚是王杲,由于他对明朝无礼,被李成梁挥兵剿灭;他的儿子阿太隐忍数年,意图替父报仇,同族之中的尼堪外兰泄其底细,潜引明军将其剿除。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即死于此役。

努尔哈赤家族与王杲关系交错,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他的堂姐是阿太的妻子;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又依附在王杲的卵翼之下。据说,王杲之败亡便是努尔哈赤祖父和父亲的背叛,由于事机隐秘,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并未暴露;李成梁攻阿太,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一说是为救女,一说是为明军劝降阿太。

李成梁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强者,也为努尔哈赤起兵提供了极佳的借口。努尔哈赤因祖父和父亲之死,将罪责加在尼堪外兰身上,得以四处对其追剿,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壮大。努尔哈赤将穷途末路的尼堪外兰赶至明朝边墙之内,还能够派人将其杀死。此举使努尔哈赤名声大振。

警惕努尔哈赤的并不是明军,而是海西四部。海西四部即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各有特点。地位最高的是哈达,其部长万被明封为龙虎将军,俨然是女真部落中的盟主。万老年昏庸,部落中衰败之象显现无遗;万死后,三子争位,更使得哈达日薄西山。最为强悍的是叶赫部,他们妄图继承哈达的地位。但哈达靠的是对明的忠诚,而非叶赫近乎挟制明朝。叶赫虽屡被明朝讨伐,但屡仆屡起,贼心不死。这两部距离明朝最近,称为“北关”“南关”。

乌拉部的疆域最为辽阔,因其地理位置最为靠北,可以从野人女真中抢掠人口,其潜在势力不容忽视。最为弱小的是辉发部,在海西与努尔哈赤之间摇摆不定。

叶赫见到努尔哈赤的壮大,心生不满,在恫吓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纠合九部联军讨伐努尔哈赤。所谓九部联军,除了海西四部之外,尚有蒙古两部、建州女真的三个小部落。

此一役努尔哈赤大获全胜,史称“古勒山之战”。而此时,距离努尔哈赤兴兵仅仅十年。在此役中,努尔哈赤还获得一枚重要的棋子,那就是擒住了哈达部的贝勒布占泰,致使在日后,努尔哈赤能够摆布哈达。努尔哈赤还借助明朝的抗倭援朝之役,要助天朝剿灭边寇,尽管明朝廷没有同意,但认为其忠心可嘉。在李成梁的策划下,努尔哈赤得以被封为龙虎将军,成为女真中的第一人。

努尔哈赤依次灭掉哈达、辉发、乌拉,并将叶赫打成“残山剩水”,自保不暇。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自称“后金天命皇帝”,当然他尚不敢“露布天下”,只是窃号自娱而已;到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布告天“七大恨”,偷袭抚顺,这才算是公开地与明朝彻底决裂。此时距离李成梁之死已经四年之久。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英雄才能制得了英雄。内阁、中枢、边吏、部族如此,努尔哈赤为女真部族不世出的英雄,明朝无人能制。待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出镇辽东,努尔哈赤才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努尔哈赤反旗竖起,明朝朝野大震,称“东事起”。明朝朝廷调兵遣将,意图犁庭扫穴,灭此朝食。明与女真之间的一场大决战,一触即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3: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