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领域的名家之争》是一部盛大的历史记实,唇枪舌剑,剑拔弩张,争议连台,论战不断,本书邀您走入10场鲜为人知的技术领域名家之争。读者从中了解到科学家如何与宗教领袖做斗争、如何与其他科学家进行论战,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接收并获得荣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技术领域的名家之争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美)哈尔·海尔曼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科学领域的名家之争》是一部盛大的历史记实,唇枪舌剑,剑拔弩张,争议连台,论战不断,本书邀您走入10场鲜为人知的技术领域名家之争。读者从中了解到科学家如何与宗教领袖做斗争、如何与其他科学家进行论战,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接收并获得荣誉。 内容推荐 鼎鼎大名的发明家、震撼世界的新发明,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远不是想象那样理所当然。重回100多年前的事实幕后,走近我们心中的大师,您将了解神圣的巨人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每项新技术的问世都有激烈的争论如影随形。唇枪舌剑,剑拔弩张,争议连台,论战不断,本书邀您走入10场鲜为人知的技术领域名家之争。 目录 鸣谢 简介 第一章 奈特·路德与工业革命 第二章 戴维与斯蒂芬森之争 第三章 莫尔斯与杰克逊和亨利之争 第四章 爱迪生与威斯汀豪斯之争 第五章 福特与塞尔等和美国授权汽车制造商联盟之争 第六章 赖特兄弟与柯蒂斯,夏努特,爱德,怀特黑德和其他之争 第七章 塞尔诺夫与法恩斯沃斯之争 第八章 瑞克瓦与朱姆沃尔特之争 第九章 温特与柯林斯之争 第十章 里夫金羽孟士都公司之争 后记 译者感言 试读章节 舍伍德森林。有谁会不把舍伍德森林和罗宾汉(Robin Hood)——那位中世纪英国传说中的勇敢英雄联系起来呢? 尽管他的所作所为不容于法,但却被视为英雄豪杰,因为在13世纪的传说中,他和他的“快乐伙伴们”总是劫富济贫。所以,传说中的小约翰(Little John)、塔克修士(Friar Tuck)和那位温柔可人的女仆玛丽亚(Maid Marian)也都一起闻名于世。 700年后,舍伍德森林又走出一位传说式的人物——奈德·卢德(Ned Ludd)。罗宾汉的快乐伙伴们和卢德派成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爱的兴趣等。更重要的是,卢德派不是快乐伙伴,他们做的是严肃的事情。事实上,他们的行为都与商业有关。 火山爆发 1811年3月11日,卢德派的传奇故事起源于一个名叫诺丁汉的小郡,那里距离罗宾汉的舍伍德森林不远,现在是一个重要的棉织品和花边制造中心。那年的整个冬天,巨大的纺织机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诺丁汉周围的乡村家庭和工厂。而在那里,纺织工人们多年来一直操作着手动的织布机。 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包括电动织布机、宽幅织袜机和针织机在内的快速电动设备其实进驻纺织工业的时间已长达几十年,不过最近的贸易问题使工厂主削减了工人的工资,随之而来的还有食品价格的飞涨,工人们顿时陷入了贫穷与饥饿的困境。这一切使诺丁汉的问题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不满的工人向充满同情心的城镇市民痛诉自己的遭遇,他们将矛头对准了雇用他们的工厂主,因为是他们削减了工人的工资,并要求工人生产“缩水”的袜子。这种袜子由宽幅的薄面料生产而成,经过剪裁后织成袜子的形状。它们的质量远不及真正手工纺织的袜子,不过价格便宜,且无需技术工人就可以生产,而那种更为昂贵的织袜机被称为宽幅机。 工人们群情激昂,准备行动。然而,多个“权力部门”——主要是王室军队和工厂主花钱雇佣的打手——在街道上维持秩序。大约晚上9点,人群最终开始散去,城镇市民和工厂主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那些效仿罗宾汉的不幸的工人们只是隐藏在黑暗之中,一群愤怒的工人向附近的阿诺德前进。午夜时分,他们闯入从工厂主那里租赁了恼人机器的家庭。破晓时分,60多台巨大的织袜机被捣毁。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爆发的怒火还在迅速燃烧。袭击通常是不意而来,之后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由于工厂主们的位置过于分散,所以很难——大多数情况是不可能——联合起来抵御袭击者。袭击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在任何地点,有时甚至就发生在白天。工人们还经常在同一个夜晚袭击多个不同的地区。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运动的初期,袭击者就开始针对特别的工厂主和特别的机器发起行动。 自始至终,饱受委屈的工人们都清楚,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除了要向任意一个倾听者做口头的解释以外,他们主要是向反对党派发放书面通知,或贴出面向公众或皇室的公告。所有通知或公告的落款处均署名“奈德·卢德”或“卢德大众”,甚至是“卢德王”。很显然,工人们是从这一地区的一个叫做奈德·卢德莱姆(Ned Ludlam)的年轻人的故事中获取了上述名字。这一说法存在着不同的版本。 根据其中的一种说法,奈德·卢德莱姆是一个针织工学徒,可能还有点儿弱智。一天,他的父亲要求他继续干活,盛怒之下,他操起铁锤将机器砸成碎片。1964年的《简明牛津英语字典》(Shorter Ox ford EnglishDictionary)认为他精神错乱。不过在1902年《英国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另一版故事中,他是乡村孩子们恶作剧的对象。一天,他为了追逐一个嘲笑他的孩子而跑进了一户人家,家中刚好放有两台织袜机。由于没能抓住那个孩子,他便将愤怒宣泄在这两台机器上。P1-2 序言 如果有人问起你,是谁发明了矿工安全灯,你应该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知道!”那么,谁发明了电报?谁发明了汽车?谁发明了飞机?谁发明了电视?对于这些问题答案的争议,曾在技术史上发生过漫长而又激烈的冲突。《技术领域的名家之争》一书使我们有机会走进这些矛盾和争议的背后,看看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实际上,科学里的纠葛比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更加复杂、更加有趣。 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新技术的应用是怎样在19世纪的英国激起卢德派的暴力活动;托马斯·爱迪生为什么会在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较量中失利,这可能会解释我们今天区域性停电事件的原因;一个粗鲁无礼却又绝顶聪明的小小海军上将,如何促使美国海军研制了第一艘核潜艇,并最终发展成整支核舰队。你还会发现科学家们为了争当第一个绘制人类基因图的先锋而互相倾轧,还有一个可怜的科学家为了将基因改良生物体商业化而绞尽脑汁,却终生不得其所。 《技术领域的名家之争》一书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科学家们不同寻常的个性和彼此之间的明争暗斗。同时,我们还将清晰地看到这些技术是如何日新月异地发展和改变着这个世界。此外,本书生动、翔实、公正的叙述更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争议如何铺平了技术的使用道路、专利如何获得批准和执行、新技术如何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还深入为读者分析了当今的反科学思潮运动及其对社会和科技未来的影响。《技术领域的名家之争》是一本生动、丰富而又简单易读的科普读物。无论你是科技发烧友还是对科技心怀恐惧,无论是喜欢看历史读物还是传记作品,甚至喜欢看别人争吵,这本书都将是你的明智选择。 哈尔·海尔曼(Hal Hellman)著有《科学领域的名家之争》(GreatFeuds in Science)和《医学领域的名家之争》(Great Feuds in Medicine)以及其他书籍。他常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真理报》(Omni)、《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当代心理学》(PsychologyToday)以及《德国国家地理杂志》(Geo)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如今哈尔在纽约大学教授科普协作,同时也是福特汉姆大学和菲尔莱狄更斯大学的写作课讲师。 后记 人类对科技的恐惧由来已久。过去,人们甚至对文字都充满敬畏。在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德罗》(Phaedrus)中,苏格拉底给斐德罗讲了一个关于埃及神明特泰(Theuth)创造文字的故事。特泰向国王赛穆斯(Thamus)展示了文字的威力:文字将赋予埃及人更强的记忆力,会使他们更加聪明。 但是,赛穆斯认为,创造者也许并不总能对他创造事物的用途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他认为文字给人类带来的东西也许同特泰的预言正相反。文字会让人们变得健忘,因为有了文字人们便懒得去记忆;人们会习惯性地将他们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头脑;没有适当的教导而仅从书中获取信息,他们看似学识渊博,实际上却很无知。他们给人智慧的假象,实则令人生厌。而且,一旦书面的作品“有了问题……还是要依靠它的创造者来解决”。 这是最早的一个范例,说明任何东西都难免会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这个所谓的“规律”虽不常应验,但却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恐惧。企业家、律师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科学与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大自然。 培根和他的支持者都坚信人类应该懂得如何控制大自然。而有人却对其持有异议,甚至认为上帝也会反对这种想法,他们害怕涉越雷池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现代科技比培根的想象更为先进和强大。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本书覆盖的历史阶段),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技术带来的问题是否超越了社会的承受能力?现代技术带来的风险是否比利益更大?各种各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多年。 但是,正如您在本书中读到的所有科学名家之间的争论,只有最后一个(杰利米·里夫金和孟士都)才真正涉及这个重要的问题。第八章的埃尔默·朱姆沃尔特之所以反对核能发动机,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而并非因为担心核能的潜在危险。要记住,这些卢德派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恐惧者。 在最后一章提及的技术恐惧决非偶然。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情感发展必然导致最终对技术的恐惧。 培根生活的年代以及工业革命期间,尽管偶尔也会爆发技术恐惧情绪,但人们大多对科学和技术的新发展表示赞同。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普遍对科学和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认为科技将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的新发展前所未有地得到了人们的鼎力支持。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2年后,美国人登陆月球,这些壮举都激发了人类对科学和技术的热情。1959年,C.P.斯诺(C.P.Snow)宣称不了解基础科学就是无知。 但是从那以后,形势发生了奇怪的逆转。斯诺的警告早已时过境迁,一场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学术运动告诉人们没有所谓的客观科学,因而评价科学并不一定需要科学知识。纽约大学教授多萝西·奈尔金(Dorothy:Nelkin)曾写过多篇文章探讨科学和社会的关系,奈尔金认为尽管活动家们号召公众的责任心,“但是美国成年人中只有5%具备科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并评价有关科学与社会关系的争论,有能力关注科学政策方面的问题”。我们只要到书店看看有多少个书架摆着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书,有多少个书架摆着神话、占星术和类似图书就会明白其中的就里。 美国人对工业力量的不信任情绪越来越高涨,这也许是源于众多公司问题的曝光。1973年,美国特拉华州大学历史学家尤金·S.费格森(Eugene S.Ferguson)建议应该让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应该如何利用科技的讨论中来。费格森认为:“目前为止,公众对科技的参与主要是对已经或即将进行的项目进行反馈。只有在法庭上,他们的声音才不会被忽视。” 显然,正如第十章所说,局势已经发生了改变。虽然在过去的25年里,公众对科技的态度基本保持乐观,但是对技术的质疑却有增无减,许多利益组织也对技术的发展施加了压力。 最终的结果怎样呢?技术争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我收集资料、寻找技术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时,我发现除了最后一章之外,引起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对技术的恐惧。 书评(媒体评论) “非凡的见地,深入探查了技术发展……我很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普通读者及科学爱好者阅读。” ——《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 “海尔曼为我们讲述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书里有许多如今我们难得一见的激烈争论。” ——《自然》(Nature) “有趣而翔实的叙述,让我们看到科学家们不同寻常的个性,有时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也会互相争吵谩骂。” ——《出版者周刊》(PublI shet‘s Weekly) “引人入胜的新书,详述了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论战。” ——《邮政快报》(Courier Mail) “在不破坏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枯燥的科学历史变成了有趣的读物。” ——《基督城快报》(The Christchurch Press) “《科学领域的名家之争》是一部盛大的历史记实,读者从中了解到科学家如何与宗教领袖做斗争、如何与其他科学家进行论战,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接收并获得荣誉。” ——《书景》(Bookviews)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