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经四川进入甘肃迭部、岷县、兰州、玉门、敦煌等地,沿途写下了大量有关甘肃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甘肃人民当时的生活状况。张金凤编著的这本《范长江陇原行》详细记述了范长江此次甘肃之行并清晰地展示出甘肃20世纪早期的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范长江陇原行/华夏文明之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金凤 |
出版社 | 甘肃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经四川进入甘肃迭部、岷县、兰州、玉门、敦煌等地,沿途写下了大量有关甘肃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甘肃人民当时的生活状况。张金凤编著的这本《范长江陇原行》详细记述了范长江此次甘肃之行并清晰地展示出甘肃20世纪早期的形象。 内容推荐 范长江以《中国的西北角》名垂中国新闻史,在这篇报道中,他对甘肃有极大篇幅的描写。时间过去了许多年,当年的中国西北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金凤编著的这本《范长江陇原行》再从第三者的角度和历史的眼光审视当年青年范长江的陇原之行,别有一番意义。 目录 在读书、革命中追求理想 记者生涯 光彩人生 初人甘境 岷河两岸 无情洮河 水鸦片肆虐,民生日蹙 洮河上游 摩登杨土司,开明西道堂 民族风情 甘南藏族同胞的生活 从拉卜楞寺到河州 金城过客 初到兰州 汉家烟尘在西北 驻足秦州 天水风物 弱水三千 无一瓢饮 昔日酒泉 昏天黑地 古意凉州 昔日武威 红军与长征 范长江对红军长征的报道及影响 真相险中求 西安事变真相的呈现 用多元化的视角展现多元的甘肃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风云激荡的1927年初,已经迁到当时革命中心武汉的黄埔军校到重庆招生。范长江此时还是一个不满18岁的青年,从同学那里得到黄埔军校招生的信息,就立即征得父母的同意,赶去报考,但还是迟到了一步,黄埔军校在重庆的招生工作已于一天前结束。范长江不想再回内江去,便找到当时正在重庆的同乡黎冠英,通过他的介绍,进入了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中法大学重庆分校是共产党员吴玉章创办的一所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学校坐落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嘉陵江畔。在学校中除了正常的课程外,还有各种专题讲座,如时事、政治、经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社会发展史等等。这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范长江感到新鲜,更重要的是学校的这些课程打开了范长江思想的窗口,范长江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们一道在街头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讲演。 1927年3月24日,停泊在长江上的英美军舰悍然炮轰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事件”。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民众纷纷掀起抗议运动。重庆反英大同盟在中国共产党四川地方委员会的领导下,邀请各界代表开会,于3月31日召开了工农商学各界群众大会,抗议示威,并举行游行,范长江是中法大学师生队伍中的活跃分子。而此时的,四川军阀在蒋介石的秘密指使下,对这次示威进行了血腥镇压,导致了城内死者一百二三十人,城外不知其数的惨状。范长江在这场屠杀中尽力维护同学们的安全,和暴徒进行殊死搏斗,最后筋疲力尽倒在遇难者的血泊之中,经过艰难的挣扎,才死里逃生,到姑父家避难。“三三一”事件后,白色恐怖仍在山城回荡,中法重庆分校也因平日宣传革命思想被暴徒查封捣毁了。范长江也被明令通缉,被迫离开重庆,到了武汉。 经过几天艰苦的行程,范长江到达武汉。不久,由于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他和几名重庆的受难者一起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当了学生兵,随军转赴南昌。1927年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南移,途经抚州、瑞金等地,最后驻守潮州。1927年9月底至10月初,范长江所在的学兵营在潮州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攻,终因寡不敌众,潮州失守了。撤退中,范长江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当时,南昌起义部队的总指挥部设在汕头,范长江只身赶到汕头,谁知大部队已撤走,他成了流落街头的乞丐。这时,因连日作战、疲惫奔波和生活无着落,范长江染上了疾病,险些丢掉了性命,幸得人施药搭救,才免于一死。 曲折的经历,严峻的现实,使范长江产生了“从书中寻求解答”的思想,并为自己制定了从读书中找出路的方针。1928年上半年,范长江从报纸上看到一则中央党务学校招生的启事,并且一律公费,就立即去了南京。 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了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并按照学校的规定加入了国民党。范长江人校后,便一头扎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东西方各国有关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1929年下半年,中央党务学校改名为中央政治学校,他选学了乡村行政系,试图“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但现实很快就击碎了范长江的理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的烈火燃遍了中华大地,但在国民党南京政府鼻子底下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却无动于衷。象牙塔内的范长江再也坐不住了,他积极领导校内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呼吁人民抗日。一天晚上,学校点名之后,他挺身而出,愤怒斥责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要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许多同学为他的演说所感动,失声痛哭,非常赞同和支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学校当局秉承政府的意志,极力压制学生的抗日活动。教务长罗家伦亲自找到范长江,对他施加压力。学校当局的阻挠,使宣传队中断了活动。范长江对此极为痛心,不愿再在这样的学校里待下去了,决定“脱离中央政治学校”,寻找别的出路。一个星期日,他在同学的帮助下,悄悄离开了中央政治学校,同时宣布脱离国民党。离校时,他在给学校的一封信中公开阐明自己的教育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和个人的兴趣与修养,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把学习离开了现实,就是等于科举时代的‘诗词歌赋’等,完全为无用之学!” 1932年初,22岁的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以维持生活,其余的时间全用在读书上。经过一番努力,1932年秋,他考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 P2-4 序言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参与谱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长廊作为古代西北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锋面和前沿地带,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历史舞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融合之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因此,甘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华夏的“民族走廊”(费孝通)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自古就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甘肃,是相传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兴盛于距今4000-5000年之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以其出土数量最多、造型最为独特、色彩绚丽、纹饰精美,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甘肃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冶金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不仅如此,大地湾文化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的考古还证明了甘肃是中国旱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是中亚、西亚农业文明的交流和扩散区。“西北多民族共同融合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甘肃的史前时期”,甘肃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是“氐族、西戎等西部族群的文化遗存,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融互动,形成了多族群文化汇聚融合的格局,为华夏文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田澍、雍际春)。周、秦王朝的先祖在甘肃创业兴邦,最终得以问鼎中原。周先祖以农耕发迹于庆阳,创制了以农耕文化和礼乐文化为特征的周文化;秦人崛起于陇南山地,将中原农耕文化与西戎、北狄等族群文化交融,形成了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早期秦文化。对此,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前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与道德传统”,后者“铸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两者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横贯甘肃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联系西域和欧、亚、非的重要通道,在很长一个时期承担着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使命。东晋十六国时期,地处甘肃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曾先后有五个独立的地方政权交相更替,凉州(今武威)成为汉文化的三个中心之一,“这一时期形成的五凉文化不仅对甘肃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且对南北朝文化的兴盛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张兵),并成为隋唐制度文化的源头之一。甘肃的历史地位还充分体现在它对华夏文明存续的历史贡献上,历史学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慨叹道:“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j匕)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江东和河西(此处的河西指河西走廊,重点在河西,覆盖甘肃全省——引者注),后来的河西文化为北魏、北齐所接纳、吸收,遂成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华夏文明曾出现断裂的危机之时,河西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使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实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链条。隋唐时期,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国际化都市,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顶峰。自宋代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全国经济重心遂向东、向南转移,西北丝绸之路逐渐走过了它的繁盛期。 ……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积累多年的文化和出版资源为基础,集省内外文化精英之力量,立足学术背景,采用叙述体的写作风格和讲故事的书写方式,力求使“丛书”做到历史真实、叙述生动、图文并茂,融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真正成为一套书写“华夏文明之源”暨甘肃历史文化的精品人文读本。同时,为保证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编委会邀请了甘肃省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以及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审稿,以确保图书的学术质量。 《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4年8月 后记 《范长江陇原行》一书的写作,让我再一次仔细阅读了范长江的作品;再一次深切体会了范长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再一次被范长江作为一名记者所具有的情操、品质、知识所折服。 范长江的通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从他的通讯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信息,而且也能获得工业、农业、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教育、交通、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种种情况。范长江的通讯材料丰富,语言生动,感召力强。他用记者敏锐的眼光,精辟的见解向民众发出了一篇篇表现时代特色的通讯,使人民对中国的西北不仅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渐渐有了理性的深入。范长江的通讯时而大处着笔,时而小处落墨,从社会的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时代的画卷。 范长江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他的作品时代感强,具有特色,而他的高尚品质也是每一个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范长江不追名逐利,具有牺牲精神。他认为,记者“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的事情”。“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要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记者,非有高度的牺牲精神不可。”范长江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记者。他说:“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 范长江深深懂得作为记者的职责和最根本的要求,他的每一篇通讯都是不畏艰险,深入新闻第一线,细致采访的结果;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自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范长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主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99。他喜欢读书,也读了大量的书,尤其爱读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在做记者时,新闻报道坚持实事求是,在领导工作中,他也时刻强调新闻要真实:“我们必须以客观之态度从事新闻工作,我们绝对不能挟丝毫私人情感于新闻工作之中,是非善恶,我们不能论人,只能论事。”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 1970年10月23日,范长江在河南确山逝世,但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鼓励青年记者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献身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1991年,中国记协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旨在促进中国新闻界学习和发扬范长江献身于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此书的写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重读了范长江的作品,也慢慢地对自己原本陌生的甘肃有了初步的了解,渐渐看到了甘肃美丽的身影,看到了甘肃深邃悠远的文化,看到了甘肃英武豪迈的气概……这也都加重了我对甘肃的向往。 我还要感谢范长江先生及其作品,感谢沈谱先生对作品的整理,使得我们能系统地读到范长江的作品,也对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能完成,得益于我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乔云霞教授的支持和鼓励,在此致以我诚挚的谢意!本书的写作也得到了河北大学领导的支持和2011新闻1班学生们的帮助,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爱人和孩子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张金凤 2015年5月于保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