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邓正红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把握低碳、转型、升级、竞合等经济新趋势,抓住当前企业中形形色色的成本现象,以独创的企业软实力理论,对成本内涵进行全新的诠释和深度的剖析,告诉企业“成本刀”不仅是削减成本的“砍刀”,更是矫正成本的“手术刀”,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保持成本、利润与价值的平衡。

邓正红编著的《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首次提出“成本软实力”的概念,中国软实力建设委员会强力推荐!

内容推荐

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落实到企业中,就是要提升成本软实力。基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上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增强成本软实力已成为我国企业最为紧迫的任务。成本软实力重在降低、改善、创新成本,让硬成本持续变软,不断提升成本价值,努力化解高成本压力,促进企业从粗放型增长转向节约型经济、从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品在“微笑曲线”中的价值地位。

《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由邓正红编著。

《左手价值右手利润(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首次提出了“成本软实力”的概念。

目录

第一章:成本杀手:要利润还是要价值

 ●下刀留心——成本是支撑价值的根本

 ●同质竞争——混乱的成本厮杀

 ●利润死水——成本山穷水尽

 ●价值洼地——现场捉襟见肘

 ●裁员减薪——推平小成本耸起大成本

 ●合作苛刻——给紧张的产业链埋下隐患

 ●竭泽而渔——付出更大的生存代价

 ●削质充量——让企业吃不了兜着走

第二章:成本创新:左手抓价值,右手抓利润

 ●创新思维——跳出传统成本管理圈子

 ●创新流程——提升运营绩效,加快资金流速

 ●创新业务——利用合作使价值链持续增值

 ●创新模式——以更少的投入赢得更多的回报

 ●创新价格——在波动中最大限度攫取利润

 ●创新渠道——疏通实现价值的利润流

 ●创新技术——用现场智慧推动资源精益配置

 ●创新市场——摆脱竞争,开创价值新天地

第三章:成本责任:超越利润的价值追求

 ●成本宗旨——实现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

 ●成本境界——追求利润又不唯利润是图

 ●成本担当——将履行社会责任视为投资

 ●成本核心——做精做强,领先同行

 ●成本共享——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价值

 ●成本底线——以保证品质为根本

 ●成本个性——没有价值就是累赘

 ●成本定律——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第四章:成本文化:在价值氛围中创造利润

 ●成本观念——正确看待节约与花钱

 ●成本准则——以更少的耗费创造更大的价值

 ●成本契约——企业舍得为员工投入,员工自觉为企业创效

 ●成本习惯——从种瓜得豆到种豆得瓜

 ●成本潜力——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成本多

 ●成本活力——员工乐起来,成本降下来

 ●成本团队——充分沟通,减少内耗

 ●成本标杆——追求卓越,彰显价值

第五章:成本执行:价值没有折扣,利润持续保证

 ●成本操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成本绩效——全力以赴,速战速决

 ●成本落实——把成本钥匙交给员工

 ●成本细节——让成本更精确、更真实

 ●成本标准——保证成本恰到好处

 ●成本改进——眼睛盯住市场,工夫下在现场

 ●成本协同——超越自我利益,顾全成本大局

 ●成本专注——立足岗位,将降本增效进行到底

后记——成本博弈没有终局

试读章节

●低成本优势在渐行渐远

应该说,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欧美部分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将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发展和富有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中国今天走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勒阿恩·马多克爵士在1982年的《新科学》杂志上告诫人们:“珍惜传统、古建筑、古典文化和典雅的生活方式是有价值的,不过在科技的世界,固守过时的生产方法、旧的生产线、旧市场、管理者或工人的陈腐态度,则是一剂自杀的药方。”

无可置疑,“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甚至约有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是制造业贡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以势不可当的草根韧性打破计划经济的堡垒,盘活了中国经济,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就业机会,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本土制造型企业。“中国制造”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指点江山,甚至在世界市场中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低成本优势。

在中国,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以及劳动力等价格明显被低估,这些低成本的资源曾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乐园,并让“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工厂林立的世界工厂。无数的打工者在这里找到工作,也有无数个老板在打价格战。他们不管自己的生产是否需要创意和管理,他们只关心哪家同类工厂的价格又降低了。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都靠着“低成本优势”这个法宝抢占世界市场的制高点。然而,这种所谓的“低成本”好日子似乎要到头了。2008年7月,石油的价格飙升到每桶140美元,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但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无可争议。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充裕,勤劳能干却不廉价。接踵而来的还有人民币升值、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压力,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能走多远?应该说,低成本优势在渐行渐远,而且也走不了多远了。

2005年,前商务部长薄熙来向欧盟的官员算了一笔账: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一席话击中“中国制造”的要害——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缺乏自主品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中国99%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因而成为世界性的“技术洼地”。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严峻,技术洼地的负面效应最终会显现,中国企业一直倚重的成本利器,变得越来越钝了,尤其是对外出口企业,中国商品的低价诱惑在逐渐消失,而他们又由于无品牌、无技术,海外采购上并不接受成本上涨后的涨价,提价意味着市场萧条,不提价意味着亏损,令很多企业进退两难,因而企业倒闭被淘汰在所难免。

价值洼地使得“中国制造”在提价中相对被动,而质量问题又成为制造业的一大软肋。许多国家越来越多地对“中国制造”的质量表示担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监管门槛,每提高一次,总有一批企业遭淘汰。国外机构对1994年到1997年全球成长最快的200家公司的调查表明,这200家高成长公司给其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平均达到45%。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全球成长最快的200家企业中,只有16%的公司能够保持10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我国的高科技公司在近20年间,有近90%的企业被淘汰。

“中国制造”有近200个产品产量独居世界鳌头,但其大多品牌籍籍无名或者贴上其他国家的知名商标,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却搭不上品牌价值的顺风车,产品的含金量就低了很多。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战,也不是软件的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现在国内企业需要洗脑的地方很多,但最紧迫的是要扭转观念落后、管理粗放、执行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要在转变观念、精细管理、强化执行上狠下工夫,才能开创企业新局面。

有家药企刚刚起步,资金很不充裕,有一批价值数十万元的六味地黄丸,配料时在其中一个配料锅里发现了一块不明物体。事故发生后,不少员工认为其实只要把这一锅物料废弃,同批其他产品的质量是不会受到影响的。然而公司的领导层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整批产品销毁。命令下达后,全厂震惊,在销毁现场,不少人还痛心地流下了眼泪。从表面看,这家企业的做法显得过于冒险,但日后的事实证明,其良苦用心收到了奇效,从此以后,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该公司的六味地黄丸凭借上乘的质量信誉,迅速占有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后来每一位员工在谈起类似几起危机事故时都面色凝重。看得出,这些事件对他们的震撼之深、影响之大。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处理得当,危机可转变为契机,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和引导,如何加强宣传教育,这也是企业经营者观念转变的一个案例。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培养了一批有希望的企业,也“宠”出一批懒汉企业。就好比过惯了好日子的人,心底总认为好日子还在延续。其实,这是阻碍中国企业进步的最大的精神绊脚石,这种维持现状的观念不打破,中国企业就很难脱胎换骨,重新获得生长的力量。在笔者看来,企业一旦萌发“安生”的念头,就意味着面临生存危机。这种潜伏的危机来自企业本身,而且迟早会发生,只是中国30多年来持续增长的大好经济形势为“安生”的企业们提供了苟延残喘的平台,使企业本身潜伏的危机一直推延发生。

不可否认,转型中的很多企业正遭遇着各种不同的困难。糟糕的公司可能在抱怨中消亡,普通的公司在逆境中辛苦经营,唯有优秀的公司会在变革中成长和壮大。经济转型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打破坛坛罐罐”的机会,可以重新建立规则。从表面看,这是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从深处看,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P22-24

序言

在高速发展了30多年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高成本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节能减排成本和出口成本快速上升,导致以往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举步维艰。

近年来,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土地与环保等生产条件、人工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和国际反倾销等众多因素的急剧变化,加速了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当企业丧失成本优势,将会怎样?是择机转行或转型;是以偷工减料作为应对策略,苦苦挣扎;还是选择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加大创新及研发投入?在高成本压力下,中国企业正面临着生死抉择,亟待寻找一条新的生存路线。

从总体来看,企业应对高成本压力有四条基本途径:一是从粗放型增长转向节约型经济;二是从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抛弃那些容易引发成本上升的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四是通过变革提高企业效率抵消高成本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之所以对于要素成本的上升敏感度很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产业大多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依赖低廉的要素投入来获取微薄的利润。缺少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靠低劳动力成本、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换取利润,将使企业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

“中国制造”走到了十字路口,是保持“中国制造”的现状,靠日渐丧失的低成本优势存活,还是蓄势待发,在阵痛中实现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毋庸置疑,“中国创造”才是中国企业化解高成本压力的唯一出路。

由“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在于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在“微笑曲线”中的地位。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进行产品升级、技术升级、生产升级、管理升级、经营升级、市场升级、资本升级,通过升级来改善成本,提升价值,这样才有出路。这是一个阵痛期,至少需要三五年,就看谁反应快。

高成本时代,重新洗牌是必然的,不变只能等死,变了可能找死,但变了更可能死里复生。升级必然产生蝶变,蝶变才能使企业脱胎换骨,涅檠重生!

高成本压力带来威胁,也能导致改变,孕育突破和希望,这必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强的生命力!

高成本压力也使成本产生革命性的转化,形成新的成本力量,这就是成本软实力!

按照企业软实力理论,成本是对生产要素耗费的量度,属于硬实力范畴,成本改善、成本优化体现的是企业软实力,换言之,将企业软实力应用到成本管理上,就是促使成本持续得到控制、优化、改善和创新,形成成本优势,增强成本竞争力。成本是硬实力,改善成本靠软实力,将软实力融入成本硬实力中,就形成一种持续改善成本的力量,就是成本软实力。

成本软实力不是简单的“成本+软实力”组合,而是将企业软实力作用到成本上产生新的价值,获取超额利润,这也是企业软实力的特性决定的。价值创新是企业软实力的最高形态,成本是支撑产品或服务价值的根本,创新价值必须从根本上实现创新,所以,成本创新是成本软实力的最高形态。成本软实力具有软、硬双重特性,也是企业成本活动的内生力,其作用不只限于企业内部,对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也起到协同、整合、创新的作用。

在合作、共赢的战略联盟时代,企业要强化对相关利益者的协调,必须靠软实力,也只有靠软实力才能将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等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利益主体聚集在一块,通过整合各方面的核心能力,为实现共同的价值创造而齐心合力,从而最大化地发挥价值链竞争优势,持续实现各环节的成本降低和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

“成本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是软实力思维和成本博弈相结合的产物,顺应了企业从硬实力竞争向软实力经营转变的要求,为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发挥、为企业综合价值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为企业成本管理实现突破开启了新的思路。

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落实到企业中,就是要提升成本软实力。基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上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增强成本软实力已成为我国企业最为紧迫的任务。成本软实力重在降低、改善、创新成本,让硬成本持续变软,不断提升成本价值,努力化解高成本压力,促进企业从粗放型增长转向节约型经济、从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在“微笑曲线”中的地位。

后记

成本博弈没有终局

成本是企业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企业做不完的事情。

成本总揽企业全局,企业每一个细部的绩效都以成本论成败。

成本由量与质组成,常常以量的增减谋求利润,以质的保证引领量的波动。

成本没有意识形态,因为融入了企业的经营追求,才显示出不同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

成本反映企业的实力,企业一切实力因为有了成本,才可发挥,才可度量。

成本硬实力,那只是量的概念,成本软实力,才是质与量的统一。

成本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让简单的事情变精细,让精细的事情彰显责任与能力。

成本是企业中流动的血液,一切业务流程没有成本流,就变得苍白无力。

成本是利润的推进器,没有成本,利润就会干涸,就成了无源之本。

成本是资本的变身,资本也有成本,那是小成本,资本创造价值,方显成本本色。

成本有两把刀,一把是砍刀,专砍浪费,一把是磁刀,将成本吸引到刀刃上。

成本有两个空间,在现场精益制造、精益创造,在市场成全价格、沉浮对手。

成本贯通产业链,将上中下游紧紧攒到一块儿,共担风险,共创价值,共享成果。

成本是一张网,将不同的成本点、成本线交织在一起,让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编织。

成本是一根完整的时间轴,有历史成本,有本期成本,还有未来成本。

成本是一个小宇宙,有原始成本也有辐散成本,有看得见的显性成本,还有看不见的暗成本,利害大的暗成本又称成本黑洞。

成本是一座信息库,由过去算盘账本的信息孤岛变成现在资源在线共享的信息汪洋。

成本没有对手,真正的对手是企业自己,不是成本卓越,而是要卓越改进成本。

成本有距离,因为成本有标杆,成本没距离,因为成本要沟通。

成本是一个很单薄的铁环,倒下去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的圈子,立起来、滚起来才是充满生机的成本运动,当然这取决于企业对成本方向的把握,对成本惯性的保持,对成本轨道的铺设。

完全的成本包括质量成本、安全成本、责任成本、环境成本……这样的成本可在企业行使一票否决。

成本需要会计,但不只是财务人员会计,企业所有人员都要会计。

市场是个大世界,企业是个小世界,成本就是企业的全息微观。

成本是企业成败之本,是企业价值之本,是企业运营之本。

成本有极限,成本改进无极限,成本创新无极限,成本沟通无极限。

成本竞争有结局,成本博弈永远没有终局!

书评(媒体评论)

邓正红将其独创的企业软实力理论运用于成本领域,首次提出“成本软实力”的概念,比较符合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为中国低成本制造向中国高价值创造转变,为中国企业拓展新的利润源开启了新的思路。“成本软实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新名词。也不是简单的“成本+软实力”组合,而是要将企业软实力作用到成本上产生新的价值,获取超额利润。

——管益忻 中国决策科学院院长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的突破更多是某个产业链环节的普遍的突破。而不是个别产业的突破。但是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开始做的,其实是一个产业链的升级换代。中国企业肯定要从制造走向应用研发,再走到原创研发,再走向品牌和渠道。但是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太复杂的结构性的东西,中国企业就缺乏实力。

——曾鸣 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