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福地闽风写春秋/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楚欣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安溪访茶记

茶,乃安溪一张绿叶红镶边的名片,上面写着乌龙茶大家族许多成员的名字,最显赫的当数“铁观音”。

作为闽南人,五六十年前读小学时就听说过铁观音茶,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第一次到安溪。那时这个著名的茶乡乃“国定”的贫困县,给人的印象是水土严重流失与经济的欠发达。2007年暮春时节,笔者有幸随省炎黄采风团再次来到这里。此时的安溪已是“旧貌换新颜”,成了“全国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所见所闻是城乡的繁荣与青山绿水,变化之大令人刮目相看。

走进安溪,寻访铁观音发祥地,西坪自然是第一站。那天,阳光明媚,我们一行乘车从县城出发,过龙门,经虎邱,沿着山路迂回而上,最终在山坡向阳处的古书轩旁停下,然后徒步走到“茗圣坊”。那里有一座石构牌坊,几丛茶树,人称是诞生“王说”的遗迹。所谓“王说”,即认定铁观音原产于尧阳村。当地有个故事说,书生王仕让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在书轩旁发现一株长得很奇特的茶树,便把它移植于圃内,经过精心栽培,采制成品,色香味俱佳。第二年,王仕让奉诏入京,特意带上此茶,送给礼部侍郎方苞。方不敢独享,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大加称赞,还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为由,赐名“铁观音”。

西坪不仅有“王说”,还有“魏说”,即认定乌龙茶原产于松岩村,而且也有故事。说是松岩村农民魏荫,敬奉观音十分虔诚,每天都要在菩萨前供上一杯清茶,几十年不断。清雍正三年(1725年)的一天夜里,魏荫梦见观音菩萨前来指点,说打石坑有株珍贵的茶树。第二天一大早,他赶到打石坑,果然在悬崖绝壁上发现一棵奇异的茶树,不禁大喜过望,挖了回来,放在一个破铁鼎里栽植,经过细心管理,制成品后很受好评。由于是观音所赐,又沉实如铁,魏荫便为它起名“铁观音”。

社会上对王、魏二说看法不一。笔者则以为,既然都是口口相授的传说,今人就不必花工夫为它们仲裁是非,还是各听其言,在品尝香茗之时尽情回味民间文学带给人的精神享受。

怀着这种心态离开西坪,随主人去金谷参观“生态茶园”。什么是“生态茶园”?原来,安溪传统种茶,茶山不能有树,茶园田岸必须劈草,加上制茶的燃料是木柴,需要砍树,这就造成水土流失。为了改变状况,他们破除旧习,制茶改用电,种茶注意保护生态,即山头种防护林,茶园行道间隔种树,每亩十棵。此外,茶园里套种绿肥,田岸种藤本植物。采取这一系列措施后,人称“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的生态茶园,得到了普遍推广。

距“生态茶园”不远处有一户茶农,前些日子接待过朱铬基同志。这是一座三层建筑,主人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二楼,那里有制茶的各种工具,房间却没有装修,而是留着泥土的粗坯,为什么这祥做?据说朱镕基同志也曾提出疑问。主人说是出于制茶的需要,因为用现代材料装修的房间对茶叶的质量会有严重影响。听了解释,品尝主人泡的铁观音茶,大家意犹未尽,又问他的收入如何。回答是,每斤粗茶能净赚十块钱,一年产量大约一万斤,一年的纯收入十万元左右。我请教一位陪同参观的同志,年收入十万元属于何等水平?回答是中等档次。

告别茶农,前往“中国茶都”。这是国家农业部批准设立的全国重点茶市,建筑面积十八万平方米,拥有一千八百间商铺,两个交易大厅。茶叶贸易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进行,年交易额超过十亿元。“中国茶都”不是一般的市场,它配套齐全,风格独特,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与交流于一体。我等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茶艺表演,欣赏了有三层楼高的福源大茶壶和反映制茶工艺全过程的石雕文化柱,特别是茶诗长廊,镌刻着几百首咏茶诗篇,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P1-2

后记

古人云,“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近七八年来,笔者有幸参加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与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的“走进八闽”采风活动,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快乐与和谐的氛围。

所谓采风,原指搜集民歌,始于商周时代,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老的《诗经》就是它的重要成果。“走进八闽”采风,内涵则大大扩展,是一种深入基层反映县域经济与文化现状的文学活动。参加者多为福建省活跃在当今文坛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虽不敢说是“群贤毕至”,但称“少长咸集”倒是不折不扣。因为队伍中既有七八十岁的长者,更有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

对于笔者来说,这是一次接触实际、向群众学习、了解时代进步态势的绝佳机会,从中获得了过去在课堂上、机关里所不曾得到的知识和一些闻所未闻的事例,特别是对自己所生活的福建这片土地的认知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说,参加了“走进八闽”采风活动,才真正体会到做一个福建人的自豪与责任。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采风活动的倡议者与组织者,感谢各地接受采访、为我提供材料以及服务的各界人士。

本采风集所记述的人与事,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历史上的,故名《福地闽风写春秋》。文章不以内容分门别类,而是按采风时间的先后排列顺序。

“走进八闽”采风活动还在有计划地进行,将直至全省所有的县(市、区)都走遍。因此,我要祝愿它的最终圆满成功。

楚欣

2015年1月8日于福州石薯斋

目录

安溪访茶记

自然与文化的骄子

惠安——魅力石文化

从何朝宗到当代瓷都德化

风景越来越好

 ——福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边界贸易

历史上的福安三贤

名人与花卉

金砂“朝圣”

文化枫亭

一座寺院与古今两位名人

湄洲祖庙览胜记

文人、诤臣、义军统帅

 ——追寻黄道周的人生足迹

万木林中观奇树

苏颂——同安的骄傲

山坳里的文明与开放

 ——走进培田古村落

可咏、可觞、可驰骋

 ——走进航城琴江满族村

钨业“航母”的引领人吴冲浒

寻找刘克庄

父子双杰

 ——施琅与施世纶

一生爱国志两首《贺新郎》

 ——宋代词坛豪放派大家张元干

叔侄双贤青史流芳

 ——贡川镇宋代名人陈罐与陈渊

印象萌源

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现代企业

 ——访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平和土楼的报告

互为因果的李春烨与尚书第

一条街与两座寺庙

冯梦龙与寿宁

走近“西山先生”

从马巷厅到翔安区

“一心中国梦”的郑思肖

五十年再访“榜山风格”发祥地

红色小镇的传奇

走街串巷逛“汀州”

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与清流苏区

江继芸——不应被忘却的民族英雄

半城山色半城湖

叶向高与福庐山

海沧老街与莲塘别墅

“仙境”与“理窟”并存

穿行于往昔与现实之间

 ——走访屏南县漈头村

私人修史的杰出者郑樵

古韵悠悠,新貌粲然

 ——漫游美丽乡村后坊

后记

序言

何少川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反映的都是有关福建的题材,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从《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中选取编辑而成的。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自2007年春安溪有关方面邀请采风创作起,至今已应邀走进53个县(市、区),出版了52册集子(其中包括应省有关部门邀请采风创作的专集)。这套丛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丛书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编写。写作和编撰过程中,得到各地党政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八年多来,在采风和编纂丛书过程中,共有1400多人次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投入,是福建省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成果丰硕的采风创作活动。作者老中青结合,有名老作家,也有初涉文坛的文学爱好者,有来自省里的,也有市、县的。到目前为止共创作了1100多万字作品,为福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先进文化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展示福建风貌,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决定,拟选取撰写丛书作品数量较多的作者,分期分批出版个人专辑,汇编《“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专辑每册字数在20万字左右。收入专辑的文章主要选自“走进丛书”,不足的可补上撰写福建内容的纪实文学作品。第一批出12册,以后视情况将继续出版。

内容推荐

楚欣同志上世纪50年代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语言文学功底深厚,采风团成员誉之为“活字典”。他是《炎黄纵横》杂志主编,在该刊“读史札记”栏目上已发表百余篇古今人物记略。他的《福地闽风写春秋》文集有三分之二写当地古代人物,如德化的瓷圣何朝宗、东山的“义军统帅”黄道周、晋江的父子双杰——施琅与施世纶、泰宁的李春烨、寿宁的冯梦龙,等等,无不贯古通今,让一位位古人鲜活于当今。

编辑推荐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

楚欣所著的《福地闽风写春秋》为丛书之一。

青山绿水,黧瓦土墙,老街深巷,耕读人家,像一首散文诗,也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肇基者的一种尊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9: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