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下)
分类
作者 陈建伶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系列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共收录作品238篇,计60余方字。

内容推荐

香河县历来是北京之门户,近在京畿,历朝历代的经济大命脉大运河,又在香河境内穿过,文化积淀之厚,是有些县市无法比拟的。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共收录作品238篇,计60余方字,包括:《布谷鸟》、《五谷为什么只秀一个穗》、《风物传说》、《香河城为什么像北京》、《铁佛堂》、《安头屯》、《扁城——枳根城》、《义井》、《七郎塔》、《运粮河的传说》、《真武庙》、《陈半仙与收入寺》、《姚少堂与青泉寺》、《潮白河与青龙湾》、《竹马会》、《神幡》等故事。

目录

上卷

燕赵民间故事的特点及影响

廊坊传统文化古韵悠长

千载古郡文海飘香

神话

泥捏的爹鹿变的妈

精卫填海

布谷鸟

五谷为什么只秀一个穗

传说

风物传说

香河城为什么像北京

铁佛堂

安头屯

扁城——枳根城

义井

七郎塔

运粮河的传说

真武庙

陈半仙与收入寺

姚少堂与青泉寺

潮白河与青龙湾

竹马会

神幡

周元罗汉钱

十九罗汉

石猴盗酒

石狮子红眼

螺蛳王

碗墓

红庙

乞儿亭

人物传说

王二奶奶的传说

王二奶奶其人

王二奶奶和燕山老祖

王二奶奶和皇太后

王二奶奶不怪

王二奶奶堵决口

龙潭渡

寻鸡毛

张策的传说

笑和尚三戏张策

张策三让张殿华

戏洋奴

会武友

张策灭徒

张策剃头

大枪刘报仇

深山拜智能

蹶子腿康文胜

踢木桩

踢石槽

踢肚子

智化和尚访杨永

王四碰碑

佟大劲斗神力王

铜头和尚

小和尚赶庙会

生铁佛

名人传说

拜鲁班

鲁班显圣

菜淡

鲁班砍榫

罗成装死

王怀女挂帅

刘河间恶治药王爷

唐王三请张古老

刘伯温降妖

沈万三

一字千金

冯梦龙细察行乐图

刘罗锅子三对乾隆

刘罗锅子送寿礼

过目记账

借钱修坝

沙河深

陈则廉三折李鸿章

杜二滚子

京东八大怪

见死不救的祸神麻

“野巡按”李春荣

浑天黑地芮疯子

半截旋风杜永春

癞观音康月英

万里.飘车四拐

瞎蝙蝠张三

酒肉花和尚

清官传说

袁枚申奇冤

假女婿

知县审“皇上”

借官审岳父

罗汉赊酒

姐妹坟

智捉玉面狐

义和团传说

水灌洋耗子

火烧洋教堂

炮轰魁星楼

痛杀洋毛兵

铜菩萨

火神爷

大铁船

枣核镖

柳红英

铁老黑

下卷

动植物传说

紫花地丁

凤仙花与水筋菜

化食草

骡子、蝼蛄、马齿菜

金鸡

金猪

神鸟

地闷子鸟

柳花精

急红眼的大山羊

虎王

精猴子

南山坡的故事

猴子戏老虎

白脖狐狸

黄鼠狼拉鸡

恶狗栽赃

方鸟蛋

鸡是怎么来的

猫和狗的传说

老虎吃师傅

地鹋公主

其他传说

麻姑节的传说

一斤为什么定成十六两

十三层的传说

故事

幻想故事

锯大缸

骡子王

石猴的儿子

刘伯温讨封

王三小成仙

煮石子

宝葫芦

神网

仙骨草

分水草

隐身草

冰房子

紫荆簪

人头大供

城隍爷受贿

三女斗妖

花开花落

疤癞女

小黄三报恩

两个新娘子

花手绢

武生捉鬼

小水妞斗鲶鱼姥

贺咋咋捉妖

黄龙岗

生活故事

泥塑的媳妇

巧媳妇

路大劲的传说

传家宝

大年三十站粪堆

旱地打鱼

后母害子

秀秀

三义桥

孝友变村名

周泰看瓜

大槐树

月照莲池

甄店不真贾庄不假

谢进与张诚

三迁改家风

草沙河

棚匠铺

夫妻井

王二小的故事

白宝衣

压浪杠

玉狮子

活菩萨

拆拆被明明心

孝贤牌

董平卖狗肉

蛇郎

金猪

金蛤蟆

聪明哥哥和傻弟弟

柴巴狗

当康

村姑与秀才

尼姑与醉汉

财主和农夫

拿嘴请

一坛元宝

元宝换窝头

干一半歇一半

吃炖肉

找阎王爷告状

赛穷

认贼侄儿

秀才求雨

张神仙

好听故事的国王

蒙英的故事

祖传

爬瓜

卖桃

轻功

偷艺

骨气

犒劳

乡丁

老年

笑话

狗没肝

糖烧饼没有奶水甜

笨媳妇

你饶我我饶你

贼刷锅

得病就死

贾公正分银子

圣贤愁

不借“活驴”

数我不行

不知足

贴对联

说大话

八哥学话

饭桌上卖树

不善动脑

瘸腿诗人

卖王八

结巴婆媳

盆碴儿

“真龙”出壳

新鬼

月下白幡

铁红了别摸

附录 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很早以前,有一年柳河发了大水,浮边浮沿的。一只大笸箩顺水漂到了柳河庄,笸箩里坐着两个吓坏了的小女孩。“救人哪!”看见的人大声喊,打柴的刘大登时跳进大水里把孩子救上来了。两个孩子也真知道事,一齐跪下喊:“爹…眼里泪珠一个劲地往下流。

这两个女孩本是孪生姐妹,可细看也能分得出来:姐姐凤妮脸蛋红,妹妹水妞头发黑;姐姐显得俊俏,妹妹长得水灵。刘大把她们俩当成亲闺女,乡亲们待她俩赛爹娘。感动得小姐俩从小心里就叨念长大一定得报答乡亲们。

刘老汉每天要到柳泉山去打柴。凤妮、水妞蹦蹦跳跳地跟着拾柴打捆。从此柳泉山的鸟叫得都欢啦,刘老汉的脸上愁纹全笑开了。

转眼过了十来年,凤妮、水妞都长成大闺女了。凤妮有个甜脆的嗓子,那歌声能把黄莺比跑了;水妞有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来的东西不比天上的织女差。

人常说:“山里的金子有黄也有白,同飞的凤凰有高也有低。”渐渐,姐妹俩就显出不一样了。每天进山回来,总是凤妮背个大柴捆,乡亲们都夸凤妮勤快;每天做饭,凤妮端上来的总是香饭菜,偶尔水妞端来却是胡馍馍。刘老汉一个劲地夸凤妮行,水妞听了也不争。

这一天,刘老汉得了病,凤妮水妞替爹爹进山,山里的景色可真让人爽快呀,凤妮一来就奔了小溪边照去啦,嘿,小模样真比天上仙女还俊呢!水妞自个儿忙活了两捆柴,刚要喊姐姐回家。忽然,林子里传来“喳——喳——”的惨叫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黑蟒要吞掉一只山鹊。水妞壮了壮胆要过去,凤妮急忙拉住了:“哎呀,妹妹,你别多管闲事,这太危险了!”

水妞一咬牙:“不能见死不救!”提着板斧窜过去,照准黑蟒就是一家伙。那黑蟒没有防备,“嗷——”地叫了一声,撒开山鹊,就地一滚,一阵黑旋风就没影了,地上洒了一摊黑血。

姐妹俩正一打愣,咿,山鹊也没了,站在她们面前的是漂亮的年轻女子。那女子笑盈盈地说:“两个好妹妹,谢谢你们救了我!”

“你……”

“哦,我是柳泉山的花神,这黑蟒是犬牙山的蟒精,他多次打我的鬼主意;我不依,他就想吃掉我,霸占柳泉山。多亏了你们这一斧子,不然……哎呀,快,到我那儿去坐一会儿吧!”

“遇见神仙啦!”姐妹俩惊喜地跟着花神走去了。刚转过一道山坡,就看见了一座漂亮的花园,嗬,这里满是奇花异草呀。年年到山里来,怎么没见这么个好地方呀!姐俩看了半天看不够。忽然她们发现了一朵像鸡血一样红的花,好看极了,姐妹俩都看着迷了。花神看出了她们的心事,就说:“这是鸡血凤仙花,是一种世上稀有的花,有了它,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们喜爱,就送给你们吧!”

水妞一听急忙摆手:“不,不,我们不贪图荣华富贵…凤妮却一拉妹妹衣襟:“姐姐的好意,我们收下了!”

花神把花交给她们,又说:“以后有什么难处,就对山里喊三声‘花神姐姐’,我就会来帮助你们!好,再见吧!”花神说完,突然起了一阵清风,姐妹俩一愣神的工夫,花神和奇花异草全没影了,只剩下手里的凤仙花,你说邪兴不邪兴?

该回家了。这回凤妮不像往常了,她让水妞背大柴捆,自己捧着凤仙花不撒手了。

“凤妮、水妞得宝啦!”喜讯很快传遍全村。男女老少争先恐后来看宝花。嘿,这花放屋子里,满屋子金光闪闪。凤妮抢先告诉了大家:“这仙花能给咱们带来幸福,有什么难事也不用愁啦!”大伙儿也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可真是柳河庄乡亲们的福气花呀!”凤妮对着花儿唱呀唱,把百灵、杜鹃全引来了;水妞望着花儿绣呀绣,把蜜蜂、蝴蝶全招来啦!

大海波涛有起有伏,人间日子有甜有苦。这年秋天,柳河忽然又翻脸了,没几天工夫就把柳河庄一带变成了一片苦海,大水一过,庄稼精光,地里到处水汪汪的。这饥荒咋熬呀?年轻人要去讨饭。上年纪人说:“柳河十八滩,穷苦都一样,柳河庄人怎去夺穷弟兄的口头粮。”

“那到底咋办呀?”乡亲们愁啊,想啊,忽然想起了福气花。凤妮连忙说:“是啊,如果把花送进京城,一定能换回好多粮食,就让我走一趟吧!”乡亲们齐声称赞凤妮勇敢,也对这枝仙花充满了希望。

凤妮走了。乡亲们等呀,盼呀,等五天不见回音,盼十天不见口信,到了三七二十一天头上,京城里突然来了人,说是凤妮姐献花有功,那俊模样又被皇上看中了,如今已做了贵妃娘娘,特地来接爹爹和水妞。

乡亲们一听,好像晴天响霹雷;刘大、水妞见了信,气得浑身直哆嗦。水妞几下子把信撕碎了,几句话把京城人打发回去了。好心的乡亲们含着眼泪劝:“你们父女俩走吧,逃出去一个是一个……”

“不,柳河水喂大了我,我至死都是柳河人!”水妞一个劲地摇头。

“那也不能一块都饿死呀!…

“为了全村人,我想再进一趟深山。”

“进山?”一句话提醒了白胡子老爷爷,“对了,这可能是一条生路。听我爷爷说过,那年闹天灾,有人从北面山里偷来一种水菜。只是年长日久,不知那菜在什么山上,不妨去问问花神娘娘。”

水妞要进山,好是好,可大伙也犯了愁,两只鸟要是都飞了,让刘老汉怎么活呀?

水妞擦去了刘老汉眼边的泪:“爹,乡亲们,放心吧,我水妞至死心也向着柳河村。”年轻人要陪水妞一块去,水妞谢绝了:“只有我认识找花神的路,人多了反而不方便,请相信我吧!”

还是柳河滩,还是柳河水,当初走着又说又笑的两姐妹,如今只剩她孤孤零零一个人。

柳泉山还是那么美,山林草木还是那么青,可水妞哪有心思看山景呀?她心如火燎地走呀走,终于按着花神姐姐的话,找到了百花园。

“好妹妹,还是要那神奇的仙花吗?”花神还是那么笑盈盈的。

“不,凤仙花只增添了富贵人的欢乐,凤仙让穷苦的姐妹变了心!”

水妞的话使花神红了脸:“那……你求我做什么呢?”“我要找的是一种甘甜水菜,它能帮助穷苦人度过那苦春天!”

“噢,你说的是水筋菜,可惜它不在柳泉山。”“在哪?”

“由此往北走,再翻过九道山岭,就到了犬牙山。犬牙山有个主峰,上边有个清水潭,潭边长满了水筋菜。吃了它,可以让人精神倍增,有了它,就能熬过苦春天!”

“姐姐请告诉我,水筋菜怎样才能在柳河滩上扎下根?”

“清水潭边有水筋菜种,只要摘下它,种到哪,长到哪。不过,好妹妹,犬牙山主正是那黑蟒精,你去那儿可九死无一生呀!”

“为了全村人,我死也甘心!花神姐姐,再见吧!”

“慢着!”花神从衣中取出金刚凿,一个金弹弓和两颗弹丸,“好妹妹,这是盘山山神最近送给我的宝贝,你带去自有用处。看来再好的言语也难动摇你的心,你就去吧,可千万要小心!”花神说到这,眼里流出了泪花。P328-331

序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磋商,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乒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香河县是个不满30万人口的小县,在文化上却不敢妄自菲薄,总是在力求上进。《儿童文学》杂志社和《民间文学》,杂志社先后在香河建立了创作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河县的作者正式出版了各种文集近百部,形成了一个被省委宣传部称赞与表扬的“香河作家群”。

这次,我们接受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的组稿任务,文联负责人立即向县委、政府做了专门的请示汇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委书记杨文华同志甚至亲自为此项文化工程筹措款项。领导同志的关怀使所有参加这项任务的工作人员备受鼓舞,干劲倍增。历时六个月,整理入卷作品238篇,计60余方字。

香河县历来是北京之门户,近在京畿,历朝历代的经济大命脉大运河,又在香河境内穿过,文化积淀之厚,是有些县市无法比拟的。此外,香河县又拥有一批相当有水平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每年发表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数量是可观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只是我们这次接受任务时间太紧迫了,没有精力像1988年搞三套集成那样漫天撒网,深入采风。我们采取了四条措施,一是把以前发表的作品做了一下精选,选取一些最能反映香河风土人情的经典作品。二是征集近年来我们民间文学作者发表的民间文学作品,征集上来后分门别类地进行仔细筛选,剔除了一些重复的、缺少地方特色的作品,把这部分作品,作为我们这次入卷的主体。三是,在2007年文联曾经组织了一次《文明生态古韵来》的采风活动,这次活动完成了数十篇作品,稍加删改就能为我所用。四是对全县的业余作者下了一个通知,凡是手头有民间故事作品,尚未拿出去发表的,请尽快复印一份送到文联。这样,我们一共征集了300余篇民间又学作品,然后,我们按照《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出版细则,系统地做了编排整理,历时半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香河卷》。

在此成书之际,我们颇为感慨。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时刻关怀着“香河作家群”的各级领导和文艺界的朋友们。感谢香河县县委书记杨文华,县长张贵金,县委副书记张显强,县委宣传部部长纪彦玲,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建生,副真长马文龙等领导同志亲自关心和过问,筹措资金、组织队伍等等。这些都为香河卷的顺利完稿铺平了道路,是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实在令香河的业余作者们欣慰和感动。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编者学识粗浅,此书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与专家们给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