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初,24岁的杨晦离开河北省定县省立第九中学,远赴厦门集美学校,担任师范部国文教员。但是,没有待几个月,杨晦又背上行囊,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这年秋天,他在北京的孔德学校中学部谋了一个教职。同年,18岁的冯至从北京大学预科转入本科,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吸纳为浅草社的成员了。暑假期间,北京的浅草社成员在中山公园举行了一次茶会,在会上,冯至与陈炜谟相互认识,并逐渐成为了好朋友。通过浅草社组织者林如稷的介绍,冯至还与正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陈翔鹤开始通信。不久,冯至又在北大国文系教授张凤举的家里遇见了杨晦,A.认识后相互往来,成了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时,孔德学校校址在北京东华门内北河沿,与北大第三院毗邻,杨晦住处的窗户正对着北大三院的操场。每当傍晚时分,冯至经常到操场散步,有时敲开杨晦的窗子,两人一内一外就说起来。如果夜色已深还没有说完,冯至就越窗而人,接着话题谈。经过冯至的介绍,杨晦与陈炜谟、陈翔鹤相互认识,不久,为了珍贵的友情,陈翔鹤干脆放弃了复旦大学的学习,来到了北京。这样,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4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如同手足①。1924年,浅草社的组织者林如稷出国,社员志趣不一,《浅草季刊》的稿子长期搁置未能出版,《文艺旬刊》也难以为继。这个时候,浅草社已经名存实亡了。这一年秋天,杨晦已经转到山东济南第一师范国文专修科任教了。其他人也是天各一方。到了1925年初秋,大家似乎是被某些说不清楚的情感牵扯着,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北京。陈炜谟从南京旅行回来,冯至也从老家返回了北京,陈翔鹤已然在北京西山过了一个暑假,杨晦也从济南回到北京。“大家都是莫名其妙的互相念着,吸引着,愿意彼此早早的聚在一块来,谈谈自身别后的寂寞和辛苦。”②在一个傍晚,他们四人相约在首次开放的北海公园,讨论创办刊物的事情,计划在文学创作和外国文艺介绍方面做一点切实的工作。他们坐在水边一棵参天古树下,蝉鸣声在耳边急促而凄厉地响着,为北国的初秋平添了些许凄清和萧瑟。天空显得特别高远,西边的天空有一抹晚霞,暮色苍茫。这时,天际有一颗巨大的流星滑过,随后不知从什么地方又传来几声钟响。冯至好像受到了钟声的启示,他说,刊物叫作“沉钟”好不好?大家迟疑了一下,觉得还不错,又想不出更为合适的名称,最后就同意了冯至这个建议。
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个名称来源于德国著名剧作家霍普特曼在1896年写的童话象征剧《沉钟》,该剧表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尖锐矛盾。故事发生在德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铸钟师亨利为了铸就一口洪钟,历经艰辛,却始终不得成功。他左右摇摆在以他的妻子玛格达、牧师、教师、理发师为代表的世俗社会和以情人罗登德兰(林中仙女)、魏迪肯、尼克尔曼(水妖)、“林魔”为代表的仙界之间,迷惘不已。经历了种种艰辛,他终于铸造了一口震慑妖魔的大钟。但在往山上运输的途中,林妖施展魔法将这口大钟推下山去,沉人山下的湖底。亨利不甘心失败,决定在山上再造一口新钟。他沮丧地离开妻子,走到山上,与象征艺术的林中仙女罗登德兰相爱。在山上造钟的日子里,他非常思念妻子。这时,亨利的两个孩子抱着盛满母亲眼泪的水罐,上山找到亨利,说母亲玛格达已经自沉湖中,并且敲响了沉钟。亨利惭愧万分,就暂停了造钟,抛开罗登德兰下山去探望妻子,但他遭到世俗的嘲弄。
P16-18
早在几年前,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常听师友们谈论杨晦先生,那时候觉得杨先生不仅学问大,资历高,而且人生经历丰富,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不想毕业后竟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位一度让自己有高山仰止之感的世纪学人。
《杨晦评传》是王岳川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初稿已于2009年底完成,原定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统一推出,但因丛书各书稿进度不一,该计划曾一度搁浅。后经王岳川先生多方努力,改由黄山书社出版,评传的宗旨也由突出通识性与大众性转向强调学术性与思想性,遵照出版社与业师的意见,本书修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在60多年的学术研究与教学生涯中,杨晦在创作、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评传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在史料爬梳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传主的学术思想展开集中而充分的评析。特别是杨晦的外国文学翻译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此前学界少有人问津,评传于此用力稍多。在写作过程中,本书力求将历史与逻辑的方法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传主在中国现代学术演进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影响进行分析评述,另一方面综合考察传主在各个领域的学术经历与成就,借以归纳传主的学术性格与思想特质。
评传的写作与修改,得到了业师王岳川先生的鼓励与支持。在酝酿写作的过程中,老师的及时点拨为书稿的撰写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同时,杨晦先生之子、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杨铸先生对我写作本书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他不仅多次慷慨惠赠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提供珍贵的照片,还多次耐心地解答我的一些疑难问题。此外,我的博士师弟胡淼森君亦为本书查找资料图片,出力不少。同时,还要特别提到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的尤锡麟先生,他为拙著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心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胡喜云先生也为本书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书稿中的部分内容曾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发表于《文史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此,谨对以上诸位老师和朋友的关怀支持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在当今学术著作市场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本书最终能被黄山书社接纳出版,的确让我深感庆幸。
由于作者学术视野与水平等方面的局限,本书肯定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方家指正!
詹冬华
2012年3月24日于南昌
2015年8月15日改定
近百年来,中国美学文论学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断扩张中,艰难地生产着自己的文化和美学新思维,在欧风美雨中不断吐纳吸收的同时变更着自己的美学文艺学立场。然而,当美学和文论边界不断扩大化的时候,中国美学文论身份却出现了辨识上的危机。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集团没有形成,甚至可以说在长达一个世纪之内,学者们在一个一个地细读、消化、评论西方美学家文论家,却没有看到中国美学文论界整体性地对中国百年来的美学家文论家加以整体研究的著作。
尤为严重的是,中国美学界文论界在对整个西方美学界文论界加以研究的时候,已经从宏观研究进入到微观研究层面,对西方古典美学家文论家、西方近现代美学家文论家、西方后现代美学家文论家的研究著作已多不胜数,而整个西方对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了解和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这种文化美学上的不对等性,导致中西美学界文论界产生了巨额的“文化赤字”。这种“文化赤字”可能引发的“文化战争”危险,迄今仍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一、中国美学家文论家需在国际话语中重建身份
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其当代美学文论的前沿话语是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的。中国面对世界,世界不可能背对中国。东方大国的美学文艺学在失去自我身份后亟需重新反省并获得自我身份: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西化浪潮之后重新检讨中国美学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全盘西化的美学文论研究的盲视中走出来,重新以“走近经典”的文化高度和精神厚度,审视中西文化深层对话时代中的中国美学文论身份;从西方美学文论的中国化到中国美学文论经验的世界化的转型中,关注文化创新与文学理论创新的同步性,进而守正创新一一“走近经典”并“创新经典”。
不同的价值立场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文化宗教层面的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潮流。多元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希腊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不断消长,此起彼伏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整体性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大分裂,世界正在走向新的多元化、多样化。
当代西方文论的全球扩张,深层原因是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全球播撒。现代性使当代西方艺术具有了文化霸权的话语平台。现代性与科技发明和殖民主义相关,短短200年就使得西方成为世界霸主。但反过来,现代性也让西方和世界深受其害。因为在现代性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几百年历史中,世界告别了“王道”而成就了“霸道”,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并走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于是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开始放弃价值升华的追求,现代艺术家开始感受世界堕落般的“恶心”。艺术家堕入了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的泥潭,对人类后殖民未来充满了悲观意绪。 西方乘着全球化的翅膀开始了文化霸权的飞翔。霸权是一种在文化领域中争夺“领导权”或“控制权”的话语,将历史上属于某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扩张化,使之成为人类对西方话语权力的普遍认同。于是,话语权力不是作为强权而是作为权威而得到行施,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政治化。人类在价值崩溃中彻底地世俗化,人类精神生态失衡已经习焉不察地成为意识形态符码。
当然,在一个相互交织并消解冷战思维模式的共存时代,如果没有西方“他者”的“镜像”,我们就无法清晰地审视中国文化的“自我”。通过文化镜像深度的自我审视,将有助于把东西方文化的对抗转化为不同文化体制的创造性互动,从而使本土性真正与全球性获得整合,使中国文论创新在不断明晰丰富和深度拓展中,推进“中国形象”的立场定位。在全球化文化互动中从事中国美学播撒和新理论输出,形成中西双向的“理论旅行”。一种对等互动的“旅行”,使本土文化艺术和理论反思能够真实地发生和生成在这片厚土之中,完成从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之后的“文化输出”。在美学文论创作方式、本体结构、接受方式、传播机制、价值功能等方面都产生转变的时代,真正的美学文论前沿践行者,当通过自己的笔歌墨唱,为21世纪中国美学文论的自我创新和输出提供坚实的文化观念和价值重建地基。
走近经典为了继承,创意经典为了图新,美学图新为了精神原创,这表达了我对中国美学文论界整体高于并超越前人的美学观念、美学形态、文论方法、文论传播的某种文化期待。“守正创新”是生命精神喷发状态,而“原创力”是文化软实力,可以表征美学文论新的大国形象。
当代美学家文论家努力的方向是文论原创性,只有真正走近经典的美学家文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美学文论大家,也只有不断创出新经典的原创型美学家文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美学文论大家。可以说,在当代西方美学文论研究了30年以后,应推出一大批不断创新的中国美学文论精英。只有中国美学文论大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才可能从发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到推出一个新的理念一一中国文论的文化输出!美学文论国际互动是新世纪中国文论的文化战略,这意味着,新世纪美学文论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走出去”而成为世界的!表明从本土主义文化出发应该提出世界主义的美学文论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水平开创性学术丛书出版困难的时期,黄山书社决定推出这套《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令人感佩。首批推出朱光潜、宗白华、杨晦、季羡林、王元化、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胡经之、童庆炳等十位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的评传。评传在“评”的方面突出对所评专家学术成果的评介,在“传”的方面则尽可能地钩沉出所评专家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趣事,使其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丛书的出版,力求打破多年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对国外思想家了解较多,而国外对中国当代思想家却知之甚少的局面,为中国当代“文化输出”做一些推动性工作。
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能对这些经历了20世纪欧风美雨的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让更多的读者领略和认识这些跨世纪美学大家的审美风采,从而推动新世纪中国当代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国际化。
是为序。
王岳川
2015年1月8日子北京大学
詹冬华著王岳川主编的《杨晦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的一种,全面展现了杨晦先生在文艺理论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坚忍不拔的思想个性。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杨晦开始从事中外文艺批评,对曹禺的评论尤见功力。20世纪50年代以后,杨晦的学术视野扩展到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对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思路明晰,叙述全面,文笔平实。
詹冬华著王岳川主编的《杨晦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20世纪的美学大家和文论大家的精品文化书。该书对杨晦的学术成果和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钩沉起学术经历和人生趣事。本书图文并茂,客观、精准的评述了传主的思想与人生,文字简洁、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