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泥鳅(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尤凤伟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尤凤伟是位稳定的小说家,他的每篇作品几乎都寓意丰赡,直抵人心。去年的《金山寺》堪称反腐小说的精深之作,其对生活、对官场、对人性的生动剖析,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图解。这期的《风铃》写了一个看似荒诞实则真切的准推理故事:绑架未遂,被绑的主人公却落入说不清楚的“嫌犯”境地;老板本是想铲除隐患,没想到弄巧成拙,真丢了父亲的性命;而无辜者依然修脚,惨淡营生。小说浅表深里,寓意自成。《泥鳅》是该作品之一。

内容推荐

尤凤伟著的《泥鳅》写的是一群“从农村游到城市的鱼”。以主人公国瑞为代表的一批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怀着改善生活的朴素愿望走进城市。他们舍得出卖力气,甚至身体和尊严,但最终都没能真正为城市所接纳。国瑞的经历最具传奇色彩,他一度还过上了非常接近城市上层的“幸福生活”……

作者尤凤伟写过战争,写过土改肃反,写过土匪毛贼,但“都是遥远的事情与陌生的人物”,而长篇小说《泥鳅》,则标志着他的创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从追寻历史烟尘转入到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目录

前言

上部

中部

下部

试读章节

上部

当我们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境来叙说农村青年国瑞这一段颇有些光怪陆离的人生阅历时,他的案子已经终结。通常的说法是画上了句号,书卷气的说法是尘埃落定。国瑞走上了自己的归宿。其他案件相关人业已从案件的阴影中走出,轻松生活在明媚的阳光里。也许过不了多久,国瑞案件就会被人们遗忘,好像不曾发生;国瑞也会被人遗忘,好像世上并未有过这么一个人。如果说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一定会留下点什么的话,那就是司法档案库里的一摞约莫七八斤重的卷宗了。尚不知此类卷宗的法定存留时限为多久,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反正终有付之一炬的时候,到那时这个案件、这个人,便真正如那袅袅上升的青烟完全消失于尘世中……

然而无论怎么说国瑞的案子都是一桩怪诞而混乱不堪的案子,说它怪诞是指以往国内未曾有过此类案例,国外也不见得会有;说它混乱不堪是说该案从开始审讯到最后结案,案情一直扑朔迷离,像隔着一层窗户纸,捅不破看不透。公众知情人的说法,国瑞本人的说法以及案件相关人等的说法大相径庭。当然也有一致的地方,也不会没有一致的地方。然而众所周知,最终导致案子的判决出现偏差,不是那些被公认的事实,而是具有争议的方面,因为任何一种模糊不定的因素都会影响判决的客观公正。鉴如此要想将这个案子完全依照客观事实叙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尚能做到的仅是将公众知情人对事件逐渐形成的概念(可能有以讹传讹和杜撰的成分),案犯本人在司法审讯过程中的供述(也会有出入),以及案件相关人的证词 (不排除有伪证的可能性)原原本本告于读者。这样似乎有些不负责任,都也是没办法的事。唯一可以感到慰藉的是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众会明察秋毫。不会把太阳当成月亮,也不会把月亮当成星星。

首先借阅卷之便介绍国瑞其人。

(摘自卷宗一)

姓名?

国(gui)瑞。

国(gui) ?哪个(gui) ?

就是国家的国,做姓氏时念gui。

原籍?

山东省牟平县上庄镇国家。

什么?国家?

俺们村的村名叫国家。

出生年月日?

一九七四年农历七月初九。

政治面貌?

曾加入共青团。

学历?

高中毕业。

家庭成员?  祖父国隆,革命烈士……

死去的不要说。

哥哥国祥,小学教师;嫂子常爱华,农民;侄儿国涛,十二岁。

本人经历?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在本村上小学,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三年在县城读中学,毕业后回村干活,一九九六年进城打工。

有没有过前科?

前科?

就是犯没犯过法判没判过刑?

没有。

你进城打工是什么时候?

过了九六年春节。

开始在什么单位工作?

红星化工厂。

谁介绍的?

职业介绍所。

具体做什么工作?

污水处理。

干了多久?

半个月。

不干了?

辞退了。

又去了哪儿?

春光饭店。

谁介绍的?

还是职介所。

做什么工作?

杂活。

干了多久?

也是半月。

还是辞退?

嗯。

后来呢?

又去了另一家饭店,叫暖洋洋。

具体工作?

替伙房买菜、买海鲜、买粮。

干了多长时间?

一个周。

怎么又不干了?

辞退了。

辞退的理由?

说我不适合。

有什么不轨行为?

没有没有。

又干了什么?

又去一家建筑队当小工。

还是职介所介绍的?

我自己找的。  这样做违规,你懂不懂?

懂。

懂为什么不去职介所?

我一直没拿到工资,拿不出中介费。

后来呢?

给天成搬家公司干活。

多长时间?

前后八个月。

又辞退了?

不是,我自己不干。

为什么?

这是陶凤的意见。

陶凤是谁?

她……她是我的同学。

女同学?

女同学。

她能左右你的事情,说明你们不仅仅是同学关系。她什么时候来的本市?

九七年春天。

说说当时的情况,就从这儿说起,要详细一些。

是。P1-5

序言

这套七卷本的小说系列是我创作三十年的主要成果,换句话说也是自己满意兴许也会让读者满意的一套选本。承青岛出版社的美意,能将这部分“代表作”呈现于读者面前,实在是一件高兴的事。应该说,这种规模的选本对于体现作家的创作面貌是有益的,是从实际出发的。任何作家包括优秀作家,于漫长时光创作出来的作品是良莠不齐的,如不加以选择,一股脑儿堆在读者面前,也是对读者的难为与不尊重,令其望而却步,实不足取。而反观数十年写作生涯,深知自己不属于那种天才型作家,而是经历了一个从蒙昧浅薄到渐渐成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明确无疑地体现在作品上。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对于这次结集出版在作品的选择上是严格的,比如两卷中短篇精选集是从开始写作到上世纪末近三十年间发表的百余篇作品中选出,严格辨识以及不含糊地淘汰,使留存下来的作品更具思想艺术性与可读性。

人们普遍认为我的作品好读,而好读是因为会讲故事。事实上故事与故事是大不同的。故事有优劣之分,构思一个好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尔后才是怎样讲。好故事又讲得好,才会成为一篇佳作,就是说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永远是一种主从关系,不可颠倒。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的写作,精品集中所收的作品,当是与“精”字沾边的,在今天读来仍具现实性,仍趣味盎然,“老故事”依然鲜活生动。对于两部中短篇新作集,顾名思义属于近些年的新成果,我几近是照章全收,这也体现出我对这部分作品的充分自信。毕竟已过了急功近利的写作阶段,一切从“好作品主义”出发。相信读者会一路读下去不会厌倦。就题材而言,除个别篇目,皆为书写当下现实生活的,笔触深入到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读者读了这部分作品会对新世纪以来的社会形态及国人的生存境况有一个较为真切的认知。会点头颔首:是的,这就是我们存身的让人亦喜亦忧的现实,会思考拥有几千年文明却伴以几千年苦难的中华民族该何去何从。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么,一旦人类不思考又当如何?看来只能“返古”成弱肉强食的森林生物,这正是历代推行愚民政策者所期盼的。还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视频、电邮等好玩的东西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精神消费。相比之下,老套的小说委实不好玩,娱乐功效是小说的短板。从本质上说,小说的面孔是严肃的,即使偶尔“娱乐”了一下,也会让人在笑过之后陷于思索。小说应是所有文艺形式中最具精神质量的。以深厚抗衡浅薄以清醒抵御蒙昧致使艺术的生命之树常青,这是我所理解崇尚的文学的功能。我深知,自己的文学观与写作和当下的文学大潮流格格不入,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是个认死理的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为《青岛短篇小说选》写的序言里如此表述:“我认为任何一部堪称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思想上都应是博大的,都应闪耀着真理与正义的光芒,都应对历史与现实承担着责任,同时在艺术上又是精心充满魅力的……”从那时到现在快三十年过去了,我对上述仍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我认为文学作品应具备钻石的品格:坚硬而有光泽。而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有责任、义务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真实地呈现出来,给社会进步以推力,非此便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充其量只是一个文字匠人。

在此需说明的一点是,本系列收入我的三部长篇小说《泥鳅》《樱桃》《衣钵》,《中国一九五七》与《百合的江湖》未能收入,前者是因为不便言说的“不可抗力”所阻(当是太不好玩),后者是版权所限,实为遗憾。然而想想也能释然,人间事难有圆满。正如古人苏轼所言:此事古难全。

诚挚感谢青岛出版社与本系列责编杨成舜先生,是他们的努力推动才使这一系列得以与读者见面。

尤凤伟

2015.5于青岛

书评(媒体评论)

尤凤伟是位稳定的小说家,他的每篇作品几乎都寓意丰赡,直抵人心。去年的《金山寺》堪称反腐小说的精深之作,其对生活、对官场、对人性的生动剖析,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图解。这期的《风铃》写了一个看似荒诞实则真切的准推理故事:绑架未遂,被绑的主人公却落入说不清楚的“嫌犯”境地;老板本是想铲除隐患,没想到弄巧成拙,真丢了父亲的性命;而无辜者依然修脚,惨淡营生。小说浅表深里,寓意自成。

——《小说选刊》卷首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7: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