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国内迄今第一部全面解读和诠释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经营理念与管理思想的作品,完整展示了潘石屹的战略思维与行动轨迹。
以彰显中国本土优秀企业家精神旗帜和行为标杆为特色的系列财经图书,如《马云如是说》、《牛根生如是说》等畅销书出版后,CCTV、新浪网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连载,并且《马云如是说》、《牛根生如是说》获得“2008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奖。再次重磅推出《潘石屹如是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潘石屹如是说(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
分类 | |
作者 | 韩征痕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国内迄今第一部全面解读和诠释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经营理念与管理思想的作品,完整展示了潘石屹的战略思维与行动轨迹。 以彰显中国本土优秀企业家精神旗帜和行为标杆为特色的系列财经图书,如《马云如是说》、《牛根生如是说》等畅销书出版后,CCTV、新浪网等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连载,并且《马云如是说》、《牛根生如是说》获得“2008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奖。再次重磅推出《潘石屹如是说》。 内容推荐 二十多年来,在曾被外资力量把持的零售、通信制造、网络等行业里。成长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家,他们带领中国企业探索出了一条非凡的成功之路,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企业家的强大力量和独特智慧。本系列图书忠实记录并深入剖析了这些教父级的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翔实过程,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关于中国企业家智慧的饕餮盛宴,我们衷心地希望他们的胆识、眼光和境界,能成为后来者的榜样;他们所经历的困境、遭遇过的坎坷、付出的代价。能成为后来者的借鉴经验。如能实现这一宗旨和目的,那便是我们这支创作团队和编辑们最大的欣慰了。 目录 第1章 “万通六君子”——潘石屹论创业过程 生活的触动 理想与执著 “万通六君子” “第一桶金” 让自己找到胆量 分家:离开万通 玩转SOHO概念 上市:占据制高点 第2章 小的是美好的——潘石屹论经营理念 大型“小公司” 学会与市场对话 “我只想专心卖房子” 只做房地产一项 只做房地产下游 我的长项不是酒店经营 “钻石原则” “资产轻盈” 最关键的是保守 低潮进货 第3章 “无为而治”——潘石屹论管理 “简单原则” “末位淘汰制” “99朵玫瑰” “末位淘汰制”的效用 “末位淘汰”的“槛” “争议”与“反思” 把“末位淘汰制”引入方方面面 “无为而治” 放权:取消来自上面的高压 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 利用企业文化达到“无为而治” 网络状结构 第4章 打造时尚品牌公司——潘石屹论品牌策略 时尚品牌公司 重视设计 定位高端 一个人品牌与公司品牌 娱乐明星的做派 领导者的个人形象 树诚信品牌 第5章 炒作就是广告宣传——潘石屹论营销手法与公关 炒作即广告宣传 替别人拍广告 内部刊物也是广告 “搜索营销” 挖人事件:坦诚对待媒体 氨气事件:绿色承诺 第6章 鼓励创造精神——潘石屹论创新 创新需要冥想状态 核心竞争力是创造力 创新的产品总会有争议 创造需求,引导市场 “密码正确”理论 第7章 学会面对投诉——潘石屹论客户关系与售后 认真对待批评 学会面对投诉 无理由退房“升级版” 第8章 产品与股票的错位——潘石屹论融资与上市 “按揭”预售融资 首次上市失利 时来运转:二次上市成功 第9章 用明天来思考今天——潘石屹论房地产开发 地段、地段、地段 用明天来思考今天 不做中低档产品 打通投资与租赁市场 搭建投资平台 进行租务管理 帮助租户度过养商期 给中小型企业建写字楼 商业地产转型 “一二三法则” 市场的需要 居安思危 摆脱住宅地产思维 第10章 追求细节,而非豪华——潘石屹论SOHO建筑精神 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 多元化建筑 民主化的建筑 SOHO之后是什么 融合是一种趋势 城市无须功能分区 社区与城市相融合 创造CBD繁华 追求细节,而非豪华 里程碑式的建筑 第11章 细数地产风云人物——潘石屹论地产人物 王石 冯仑 任志强 易小迪 第12章 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潘石屹论成功法则 要有自己的判断 海南房地产出现泡沫 对现代城充满信心 放弃住宅开发 “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 善于倾听者最受人欢迎 保护我们的是诚实 第13章 让思想回到“零”的状态——潘石屹论工作与生活 脱贫的榜样 婚姻就像跳探戈 父子交流是很重要的 将自己“清零” 主动寻找外力 慈善是一种精神 第14章 成为一个“元素”——潘石屹论杂碎 潘石屹论博客 潘石屹论IT 潘石屹论摄影 成为一个“元素” 附录:潘石屹个人档案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生活的触动 潘石屹出生在中国西部甘肃省的一个小村子里。潘石屹这个山村的孩子之所以会选择走出去,与他幼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小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饭,饥饿。其他东西还可以承受,就是这个饥饿是没办法承受的。这点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包括后来从商,比较看重金钱,觉得有了钱就能解决吃饭、教育、看病这些问题……这还是受小时候缺衣少食的影响比较大。 潘石屹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他的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的学校,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石屹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两年后,潘石屹考进了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 1984年,潘石屹从石油管道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对数字天生敏感的潘石屹很快博得了领导的赏识,被确定为“第三梯队”,并被送出去进修。但潘石屹对机关生活并不满意。他回忆道:“整个管道局里,除了输油调度处每天在做事外,别的部门全都无所事事,只会给人添麻烦,包括我自己。” 大家都守在机关里坐着,我觉得20岁出头就在机关里坐着,开始比较新鲜,什么都不干,工资还比较高,下面的人还给我们送点苹果、大米什么的。有的下面单位还给我们送豆腐皮,大家高高兴兴的。但是坐了半年时间,觉得特别没意思。 在廊坊最后有半年多时间觉得自己也是闲待着的,在一个机关里,有将近1000人,真正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不是很多,剩下的人都是干部,干部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干。所以我对下海的愿望特别强烈。 后来单位新分来一个女大学生,潘石屹陪着她去仓库领桌子和椅子。 我记得我们办公室分来一个女大学生,我们处长就说,小潘,你去帮她抬张桌子去。结果这个女大学生特别挑剔,再加上那时候桌子质量也不好,她就说这个桌子这里不行,那个桌子那里不行什么的。我等得不行了,就说,这不就是一张桌子吗,赶紧抬回去得了。 她就说:“小潘,这个桌子我可得坐一辈子啊,当然得好好挑了。”这句话给我的感触特别深,我回去后看了看我的桌子,又看了看我的茶杯,想想就一辈子这样渡过吗? 正在思变的时候,潘石屹遇见了一位在刚刚开放的深圳创业的老师。老师告诉他在深圳有很多机会,也能赚到很多钱。潘石屹问:“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老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就说你身上的衬衫,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买两件,这样一件穿脏了你就可以换另外一件。” 这也许是有人第一次对他解释财富是怎么回事。虽然此时的潘石屹对财富几乎没有认识,然而,在后来的万通时期,潘石屹被公认为是财商最高的,很多人都称其为“潘老财”。潘石屹说道:我觉得钱对人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出生在农村,从小就缺吃少穿的,加上我妈妈常年瘫痪。我对财富的追求,也许这也算是很大的一个动力吧! 潘石屹回忆说: 记得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领46块钱的工资,加上8块钱的野外补助。而就在那一年,我两个妹妹相继考上大学了。我当时的工资一分为三,把其中的两份寄给她们。活下去是最基本的要求,再加上生活的触动,1988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 一个机关的小干部下海各方面的障碍还是很大,当然我办公室的同事对我都很好,我临下海的时候写一份停薪留职的申请,结果我走了以后,组织部唯一给我下发的文件就是潘石屹被除名。所以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确实觉得非常的沮丧。 其实,1988年的潘石屹,并不明白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潘石屹后来讲述了自己下海的心路历程。我辞职是因为那是一个开放而令人激动的年代,国家领导人的言行,如当时胡耀邦穿一身西服都能给人的观念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我慢慢觉得,我在机关的工作完全是多余的、没用的。可能我们机关只有一个部门,就是输油管理的调度室有用。我感觉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多余的、不能给社会带来价值的环节,迟早会被淘汰掉的。 P3-5 序言 潘石屹,江湖人称老潘,甘肃天水人,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但头脑敏捷身手矫健。而正是这个相貌平平的甘肃人,早已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明星人物”。 潘石屹是各种电视节目、网络聊天以及平面媒体的座上宾。有时候,你打开电视机会看见他坐在那里神侃,翻开报纸又会发现他是一个重磅人物。中央电视台曾评价道:“潘石屹不是最有钱的,他的公司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他和他的SOHO中国绝对是最吸引眼球的。” 潘石屹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观察和思考任何问题,百分之百都是用商人的眼光。 作为“万通六君子”之一,曾有人评价说:“在万通创业的历史中,冯仑和潘石屹的合作是天作之合,缺一不可。冯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验和智慧的精粹,而潘石屹身上则体现了商业文化的创造力、过人的精明和富有效率的执行能力。没有冯仑,潘石屹无法在创业初期获得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必须但又很稀缺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而没有潘石屹,冯仑则无法在海南赚得第一桶金后,迅速地在北京房地产市场搅得风雷滚滚,风生水起。” 潘石屹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同样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所开发的每一个项目都在商业上取得空前成功,SOH0中国的销售额及纳税额连续多年在中国地产行业名列前茅。 2007年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创造了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IPO。2006年至2008年,SOHO中国连续三年入选《财富》杂志中文版评选出的“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全明星榜。 潘石屹在管理上崇尚“无为而治”。至于如何做到“无为而治”,潘石屹表示:“我对管理的态度是‘无为而治’,这并不是说在具体措施和制度上我们是无所作为的。‘无为而治’是每一位管理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这是结果,不是过程。”“小到办公司,大到管理国家。如果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意愿,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而不是把事情强加于人,这是最好的。” 潘石屹提出了“极少主义”,他说自己真正想做的是“小公司”,他认为“小的就是美好的”。“事实上,市场上绝大多数公司也都是小公司,小公司才是自然的状态。小公司应该是液态的,无论市场是方的还是圆的,公司都可以倒到里面去,充满每一个缝隙。做好小公司,首先要有小公司的心态,企业领导者先不要贪大。” 事实上,即使今天SOHO中国已经上市,其在组织架构上仍是超扁平化,潘石屹可以直接对一个具体职员做出工作部署。潘石屹说道:“越是端着架子的企业。组织结构图越复杂,层级越多。这样的公司效率就很低。扯皮的事情也随着金字塔的层数呈几何级数增加,这样的公司创造不出价值。” 潘石屹的经营思想也是两个字——简单。“经营思想要简单,简单就有效率,简单的话成本就低。同样的目的,如果搞复杂,效率就会低,成本就会高。” 潘石屹认为SOHO中国的制高点之一是品牌。“在市场发展和建立之初,把自己的公司塑造成名牌企业。当市场成熟后,名牌和非名牌之间就有了天壤之别。短短12年的时间,sOH0中国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潘石屹曾公开称,我就是我们公司的CI。“我们家的小孩喜欢看唐老鸭、米老鼠,我就给他们买(唐老鸭、米老鼠的)光盘,然后又是卡片、玩具、书包,等等。我就想,一个虚构的卡通人物,光挣我们家钱就挣了多少!看来,人物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于是我就想,我应该不比卡通人物差,干脆我就做唐老鸭吧。” 潘石屹曾谈到他所理解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花钱买不来的东西。在充分市场化的情况下,凡是你可以花钱买来的东西,你的竞争对手可以花更多的钱买到的东西,都很难构成你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一定要有别人花钱买不来的东西,这东西是市场上没有办法交易的,这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房地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创造力,即生产和研发能力。” 多年来,潘石屹一直专注于房地产开发销售,很少涉足其他行业。“我对在万通的那段经历作了反思,万通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多元化经营,摊子铺得太开,到全国各地去投资。所以我得到的教训是,一定要专业化经营。1995年初从万通出来后,我就下了决心,今后只做房地产一项。” 韩征痕 后记 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查询、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从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由于资料来源广泛,兼时间仓促,部分资料未能(正确)注明来源及联系版权拥有者并支付稿酬,希望版权拥有者见到本声明后及时与我们联系(E—Mail:qygcj@126.com)。在此表示感谢与歉意。 此外,要特别感谢陈宗卿、进祥、程丹、朱直平、方井荣、符志甜、王强梅、符智敏、麦孙愉、刘爱香、卢运强、符忠辉、高保发、古德智、桂婷妹、郭乐平、刘兴英、韩山元、何金木、何曦、洪明全、林接龙、胡福带、王德亮、文光波、黄成亮、邓强、卢东秀、黄秋兰、黄友成、卢灵友、吉梅英、李其彦、吉雄、柯琼芳、陶昌浪、黎祥龙、李兵、杨谋深、陈立、梁国洁、邓悦林、韩乐、文英持、梁康祥、李振球、符树雄、廖小霞、林德华、吉世雄、刘锦桂、黄伟山、刘一龙、柳国才、王瑞根、吉秀卫、吴昌花、李尾安、卢运华、李振导、陆钟晓、吕宾、陈玉壮等人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才使得本书得以尽快与读者见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