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下雨了,可是雨怎么是黄色的呢?别急,还有五颜六色的雪花、只在天上飞的雨丝,从天而降的冰雹里竟然藏有大鲤鱼……雷也响起来了,狂暴的雷电在天地间炸响,万物为之惊恐。雷电也有偏心时:它为何专打奶牛,雷灾村为何要整体搬迁,死亡谷里埋藏着什么秘密?在“天公”的导演下,古刹里竟然发生了闹鬼事情,沙漠里降下了皑皑白雪,花仙子弄错了季节,青蛙反季节“相亲”,燕子们聚在一起“赶集”,湖里的怪物原来与大风密切相关,看似美丽的雾竟然是隐形杀手……
气候异常不但使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大变脸”,而且还使一些美丽的地方正在失去原有的风采,“人间天堂”九寨沟的水正逐渐减少,海螺沟的冰川在慢慢融化——好了,就此打住,赶紧翻开姜永育编著的《呼风唤雨》,一起去感受大自然呼风唤雨的神奇魅力吧!
姜永育编著的《呼风唤雨》这本气象小百科,以一个个惊奇又充满趣味的小故事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气象世界。翻开《呼风唤雨》,你将会看到五颜六色的雪花漫天飞舞、万物为之惊恐的雷电在天地间炸响、气候异常等导致自然界发生的神奇变化,还有天公给人类玩的绚烂之极的光影魔术。这本书将带你走进奇妙无穷的风云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去欣赏世界上的美妙风景、去探寻万千气象背后的秘密。
千年古井呼风唤雨
井,一般是供人们生活取水之用。但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却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人们为免遭雨淋,所以轻易不敢揭开井盖。
这是一口什么样的古井,它呼风唤雨的奥秘何在呢?
神秘的千年古井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名山县境内,海拔1400多米,山上草木葳蕤,古木参天。山上气候十分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当地人常用“蒙山天气喜无常,一日三变小孩脸”之说来形容。千年古井,便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山顶一带群峰陡峭,危岩兀立,唯有古井所在的地方稍显平坦。据传古井为种茶始祖吴理真所凿。《中国茶经》记载:“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僧徒种茶的最早记载。”为取水浇灌茶园,吴理真即凿古井。
据考证,此井已有一千七百年以上的历史。井由三层石柱围就,井口直径不足一米,并被一块雕龙的石板盖着。饱经岁月沧桑,古井边青苔丛生,砌井石板历经千年打磨光滑如镜。井边的石墙上,刻有“甘露”、“古蒙泉”、“龙井”等不同风格的字体,旁边附有古井的来历和说明。
对此千年古井,《雅安地名文化趣谈》和《雅州通览》均有描述,并特别指出其“上覆石板,不可轻而揭取”,《名山县志》中亦记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县志中解释,只要揭开盖井的石板,滂沱大雨便会从天而降,而只要盖上石板,雨便会消停,故民间有“板揭即雨,板盖雨停”之说。
古并呼风唤南
在蒙顶山一带的农村,村民对古井十分敬畏,因为“向古井求雨,一般都会有求必应”。
蒙顶山一带的降雨十分丰沛,很少遇到干旱年景。但在历史上,周围农村曾遭遇过几次大旱。每遇干旱年头,当地人亦不慌乱,因为只要备上祭品,前往古井求雨便能一解干渴。据说,求雨的仪式十分隆重,男女老少必须非常虔诚,不但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最后揭井盖的人,还须得是未婚的童男。揭开井盖后,只要大喊三声,不多时天空便云遮日隐,很快便会下起滂沱大雨来。待到雨下够了,人们再去盖上井盖,雨就很快又会止住,云散日出,天空又是一片湛蓝。
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不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一部分村民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都没有耽搁。“几乎每次打开井盖,不久都会下雨。”当地人这样描述古井的神奇。
时至今天,当地村民仍对古井的神奇感到敬畏。2005年7月,村民余君华带领一些人负责铺筑古井周围的路面。完工后,为清洁古井,他请来工人清除井底的淤泥。工人揭开井盖,刚刚开始清淤,好好的晴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全身都淋湿了!”经历过那场大雨的工人仍心有余悸。
“平时我们都不敢揭盖子,怕被雨淋。”负责在蒙顶山景区打扫卫生的当地村民李华说。因为村民们都知道井的秘密,所以人们路过井边时,都显得小心翼翼,更不敢轻易去揭井盖,有时看到有不明就里的外地人揭开了井盖,都会赶紧上去盖住石板。
那么,古井为何能“呼风唤雨”呢?
呼风唤雨的奥秘
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浪,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历经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作恶人世,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P2-4
安徽教育出版社邀我主编一套《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一辑16部已于2012年9月出版,忙了将近一年,第二辑13部又要问世了。
《少年科学院书库》有什么特点?“杂”,一言以蔽之。第一辑,数理化天地生,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什么都有一点。第二辑,更“杂”,增加了文理交融的两部书:《万物之灵》和《生命的奇迹》,还增加以普及科学方法为特色的两部书:《探秘神奇大自然》和《气象科考之旅》。再编《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三辑的时候,文史哲,社会科学也会编进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存。
《少年科学院书库》为什么编得这么“杂”?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科学家具备广博的知识,需要真正的“博士”,需要文理兼容的交叉型人才。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在继承全人类全部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够在科学技术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不久前,我同四川大学的几百名学子进行了一场博览群书与成才关系的互动式讨论。我用大半辈子的切身体会回答了学子们的问题。我说,我是学理科的,但在川大学习时却把很多时间放在读杂书上,读中外名著上。当然,课堂内的学习也很重要,是一生系统知识积累的基础,我在大学的课堂内成绩是很好的,科科全优,毕业时还成为全系唯一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但是,不能只注意课堂内知识的学习,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要博览群书,汲取人类几千年创造的文化精粹。
不仅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读了许多杂书,我从读小学时就开始爱读杂书。我在重庆市观音桥小学读书的时候,便狂热地喜欢上了书。学校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谢高顺老师,特别喜欢我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谢老师为我专门开办了一个“小小图书馆”,任命我为“小小图书馆”的馆长。我一面管理图书,一面把图书馆中的几百本书“啃”得精光。我喜欢看什么书?什么书我都喜欢看,从小说到知识读物,有什么看什么。课间时间看,回家看。我常常坐在尿罐(一种用陶瓷做的坐式便桶)上,借着从亮瓦中射进来的阳光看大部头书,母亲喊我吃饭了也赖在尿罐上不起来。看了许许多多的书,觉得书中的世界太精彩了。我暗暗发誓,长大了我要写上一架书,使五彩缤纷的书世界更精彩。这是我一生中立下的一个宏愿。
博览群书使我受益匪浅,走上社会后,我面对复杂的社会、曲折的人生遭遇,总能应用我厚积的知识,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取得人生的成功。
现在,我已写作并出版了72部书,主编了24套丛书,包括《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新世纪老年百科全书》《青少年百科全书》《趣味科普丛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花卉园艺小百科》《兰花鉴别手册》《小学生自我素质教育丛书》《四川依然美丽》等各种各样的“杂书”,被各地的图书馆及农家书屋采购,实现了我的一个人生大梦:为各地图书馆增加一排书。
开卷有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我期望读者们耐下心来,看完这套丛书的每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