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桑榆忆往(博雅人文)(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伯伟编著的《桑榆忆往(博雅人文)(精)》是著名学者程千帆的学术性自传,有他的个人回忆,更多的是关于个人治学经验的总结。大部分内容是由与门人的谈话资料整理而来,读来令人如沐春风。全书分为劳生志略、音旨偶闻、书绅杂录三部分。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过,此次新版,由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重新整理,并增加了约三分之一的内容。

内容推荐

张伯伟编著的《桑榆忆往》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分为四部分:“劳生志略”,记录程千帆一生读书治学的不平坦经历;“音旨偶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侃、刘永济等大师宿儒,程千帆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音容笑貌,录而为文,正可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书绅杂录”,程千帆晚年移砚南京,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等身著作次第问世,又言传身教了一批优秀弟子,学生们将其晚年口述治学经验辑录成帙,以飨学界;“友朋评议”,收录程千帆朋友、弟子对其学术成就的评议。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不仅使后人得以瞻怀前贤风采,更是一本指点读书治学门径的参考书。

目录

题 记 张伯伟

劳生志略 程千帆口述 张伯伟整理

一 引子

二 家世及早年求学经历

三 接受现代教育

四 四川和武汉

五 反右运动与"文革

六 晚年生活

七 我的著作

音旨偶闻 程千帆

一 忆刘永济先生

二 黄季刚老师逸事

三 我与黄季刚先生

四 《汪辟疆文集》后记

五 《珍庐诗稿》序

六 友杏庵遗集跋

七 吴白匋先生诗词集序

八 赵少咸先生遗著序

九 圭翁杂忆

十 王闿运与袁世凯

十一 读《蠲戏斋诗》杂记

十二 琐记汉寿易氏与寒家世谊

书绅杂录 张伯伟编

一 书绅录 蒋 寅 巩本栋 张伯伟记

二 闲堂师语 程章灿记

三 打好基础,拓宽视野

——与硕士生的一次谈话 张宏生整理

四 敬业·乐群·勤奋·谦虚

——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谈话 巩本栋整理

五 老学者的心声

——程千帆先生访谈录 程章灿整理

六 两点论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 张春晓整理

七 贵在创新

——-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问答 巩本栋记

友朋评议 张伯伟编

一 文学发凡序 殷孟伦

二 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 周勋初

三 千帆诗学一斑 舒 芜

四 评程千帆、吴新雷先生的《两宋文学史》

——兼谈文学史编写的若干问题  赵昌平

五 程千帆教授学术之品格

──《程千帆选集》评介 蒋 寅

六 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莫砺锋

七 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

——评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陶 敏

八 "行道救世,保存国粹

——程千帆先生的精神遗产 张伯伟

试读章节

三 接受现代教育

一九二八年的秋天,我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从私塾学习改进新式学校,从汉口来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三年级,作为一名插班生,开始接受了八年正规的现代教育,直到一九三六年大学毕业。

我在金陵中学学习了四年,开始从多方面接触现代科学。我至今怀念在中学时代给我教益的几位语文老师:带着浓重安徽口音的张剑秋先生,他的诗人风度和抒情性的讲授是非常富于吸引力的。泰州林从周先生永远是那么容止闲雅,谈笑从容,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流进了学生的心田脑海。余姚黄云眉先生,后来是海内外知名的明史专家,在上高中三年级课时,一个学期只为我们讲了一篇曾国藩的《圣哲画像记》,事实上却是以此为纲,上着国学概论的课。这种概论式的宏观论述是我在私塾学习时所不曾接触过的,所以“受之者其思深”。由于我在作业中发表了一些对李商隐诗的谬论,黄先生还特地将我叫去,勉励有加。这些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是我难以忘怀的。

在高中时,我遇到一位极好的化学老师,宁波王实铭先生。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我对化学兴趣大增,成绩也极好。一九三二年八月我升入金陵大学时,原先准备读化学系,但当我去注册交费时,竟然要付一百多块钱。我父亲当时失业,无力负担,于是我遍查各系交费情况,发现中文系只要化学系的一半,我就进了中文系而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也似乎有些偶然。人生道路是被偶然所决定的呢,还是有其必然性,对此,我感到迷惘。我不知道偶然性只是在诸必然性的交叉点上出现的说法,能否说明这个令人迷惘的问题。这样,我就没有机会当戴安邦等老师的学生,却做了黄侃、吴梅诸位老师的学生。我想,如果当初成了戴老师的学生,我也会在配位化学方面作出成绩来,不会当戴老师的不争气的门徒的。

进入大学以后,现代文、现代的科学和现代的意识,对我来讲受益匪浅。我跟王绳祖先生学欧洲近代史,从维也纳会议讲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跟陈恭禄先生学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讲起。还有一门社会科学概论,是一门通论课,教社会学两个星期,经济学两个星期,法律学两个星期,人类学两个星期,等等,都讲得很扼要,讲完就考试。授课教师名叫虎臣,是个回教徒,后来去了美国,一直没有回来。他博学多能,也非常会讲课。所有这些课程,使我由一个完全接受鸦片战争以前的知识的人,通过两年的训练变得“现代化”了。我也由过去的读写“之乎者也”,开始写新诗和白话文。然后再开始接受在今天我们看来是国学大师的训练。三十年代南京的高等学府中,大师云集。有的我获得受业门下、亲承音旨的机会;有的虽未尝从学,却也曾进登龙门,有所请益。现在想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跟黄季刚(侃)先生学过经学通论、《诗经》《说文》《文心雕龙》;从胡小石(光炜)先生学过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甲骨文、《楚辞》;从刘衡如(国钧)先生学过目录学、《汉书·艺文志》;从刘确杲(继宣)先生学过古文;从胡翔冬(俊)先生学过诗;从吴瞿安(梅)先生学过词曲;从汪辟疆先生(国垣)学过唐人小说;从商锡永(承祚)先生学过古文字学。我是金大的学生,但中央大学老师的课我也常跑去听,因为那个时候是鼓励去偷听的。我曾向林公铎(损)先生请教过诸子学,向汪旭初(东)、王晓湘(易)两先生请教过诗词。汪辟疆先生精于目录学和诗学,虽在金大兼过课,但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我也常常带着问题,前去请教。

中大的管理很松,那时找到一个同乡就可以躲在学生宿舍里,钱也不交,就这样读四年。像佘雪曼先生就完全是在中大偷听出来的。他口齿很好,字也不错,还会画画。后来在南洋大学教书,再后来到香港办了个雪曼艺文院。像这样的人,以前旧社会中可以产生。金陵大学就不一样,有秩序,办事有条理,不像国立大学那样随随便便、纪律散漫。整个金陵大学的学风,不只是国学的,而是对待整个的学问的态度,她那种教会学校的严格对我有大的好处。我一九七八年回到南京大学,那时教务处一些很老的,从金大一直留下来当职员的,都非常能干。

……

P10-12

序言

本书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取名《桑榆忆往》。全书由四部分构成:

程先生生于一九一三年,亲历了二十世纪的许多动荡岁月,其不平坦的一生,正应了庄子所谓“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坎坷的经历可以成就一诗人,却往往难以成就一学者,“文章憎命达”所表达的无非是“诗穷而后工”。因此,当我们面对其损失了十八年黄金岁月,从八十年代以来完成的二十多种著作时,又如何能不兴悲欣交并之情?读书诵诗,知人论世。述“劳生志略”。

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和四川,聚集了不少大师宿儒,程先生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名德重望,耳濡目染。昔司马越有云:“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程先生将其闻见录而为文,正可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述“音旨偶闻”。

“白头想见江南”的程先生,在晚年再度移砚南京,开始了其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其等身著作的次第问世,更有一批弟子在学术界的崭露头角。学生对老师的教导,信受奉行,珍同拱璧,一如子张退而“书诸绅”。兹辑录成帙,以飨同好。述“书绅杂录”。

对程先生的学术,今人多有评论。本辑选录了八篇,其中三篇出于门弟子之笔。先生每以蕲春黄君之语勉励诸生:“学业既成,师弟即是朋友。”弟子虽不敢以友朋自视,而先生辄恒以成为友朋相勖。今汇集为一,以志努力方向。述“友朋评议”。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五日

受业张伯伟谨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