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我想当主角
晏铃阴差阳错,找到了某大型国企综合管理部的实习机会。
所谓综合管理部,前身是总经理办公室,但业务越来越多,除了应对文山会海,还要兼管人事、宣传,甚至连工资表也要兼做,于是干脆更名。而所谓阴差阳错,源于晏铃的专业和手上的工作完全不相干,她学的是物理,如今做的呢?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大丫鬟”。
刚来那会儿,晏铃真的像个丫鬟。
她是小字辈,办公室里复印、发传真、接电话,开会时端茶倒水、聚餐时订房间等杂活都是她干。同室的张姐、李姐、王哥看起来对晏铃都不错,但谁都能使唤她,这样说吧,只要有人喊“谁来帮个忙?”这个“谁”就特指晏铃。
半年后转正,写总结时,晏铃发觉词穷。每天都在忙啊,每天都笑得脸上一小块肌肉疼,为什么落笔时竟没什么可写?晏铃扶着头,想了想过去在学校的日子,那时,她当班长,学习、参加社团、组织活动,每天她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每个学期结束都有成绩单或奖状来证明干过什么,现在呢?时光如流水,如白开水。更可恨的是,同事总将她的名字喊错,有时是“小张”,有时是“小王”,晏铃知道这都是以前在这儿工作过的人的名字。唉,她越发觉得自己像个干人一面的龙套。
“哪怕当丫鬟呢,也有柳五儿和金鸳鸯的区别。”晏铃握紧拳头,“不能总有我行,没我也行,我要做一个重要的人。”
怎样才能变得重要?只有去做最重要的事儿。
晏铃想了又想,通过这些日子的观察她已知晓,综合管理部的核心任务是写各式材料,而好笔杆子难求,领导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现有汇报、纪要、规章写作的不满。晏铃是理科出身,但文字功底一向不弱,她的问题在于怎样掌握这类文章的写作模式,以及让领导知道自己有意向此方向发展。
晏铃向领导提出借阅以前的各式报告时,领导有些诧异,但目光中明显流露出鼓励。“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机灵!”领导感慨地说。
此后的事不难想象,一个又一个深夜,晏铃嚼着糖提神,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第二天早上再忐忑不安地呈交给领导,悄悄观察领导的脸色……说实话,写报告总是枯燥,但晏铃看着人手一份自己写的东西时,又有一点满足感——我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人。后来这工作任务竟完全落到晏铃一个人身上。
晏铃变成了办公室里最忙的人,但忽然间,也成为最有权挑活儿的人。打杂的事即便她想做,但电脑里文档已经打开,标题已经写好,找她做事的人话到嘴边也只好咽下去,只剩一句“你忙吧!”
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好处。比如,每逢重大会议或活动,她的任务和别人不一样,也就被特批只做自己的事儿,倒也省心;又如倒休或晚来点,早走点,领导都笑眯眯无意见,晏铃的时间、节奏比别的同事宽松许多;更重要的是,渐渐地她把宣传这块儿的事情也接过来了,和各大媒体、单位各部门打交道,组织、协调、沟通,晏铃觉得她和两年前刚工作时完全不一样,老练也干练了许多。
不过,日子久了,晏铃又有些茫茫然。
她在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她的工作干得是不错,但做得再好也敌不过国企论资排辈的老规矩,前途在哪里,她不知道。万一有一天,她想离开现在的单位,走出去,她还有多少资本和别人竞争。还有,办公室、宣传工作说起来是万金油,她没有专业感,当笔杆子,做传声简,她已心生厌倦。
晏铃又像当年一样,埋头苦想。
单位、部门就是她的平台,这平台唯一让她觉得有亮点、有发展的工作内容就是人事。这些年,人事管理的相关政策不断出新,单位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而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平时,晏铃也多多少少能接触一些相关工作……晏铃决定报考人力资源师。
单位成立人力资源部时,晏铃是唯一一个有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
综合管理部的领导不愿放晏铃走,负责组建新部门的人力邀她加入,一切像是甜蜜的抉择。这时,整个单位不再有人把晏铃的名字喊成“小张”或“小王”,晏铃在博客里写道:“哪一件事不需要策划或经营呢?只要你想做好。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不仅为了谋生,也为取得自己生活的安排权——我想当主角。”
1 “第一学历”的杀伤力有多大
职业背景的底色让我闹心
故事一 “第一学历”的杀伤力有多大
故事二 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出身”不足吗
专家点评:人才消费注重学历出身 选择通道致力提升自我
我的龙套还要跑多久
故事一 我想当主角
故事二 丢不掉的店小二命
专家点评:职场角色不因权力而来 认清自己不做牵线木偶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
故事一 学榜样不是印假钞
故事二 非主流也能后来居上
专家点评:争相努力源于外在标准 塑造自己寻找成就来源
从垫底到领跑有多远
故事一 不愧对任何一个岗位
故事二 所有努力都不会自费
专家点评:把握当下寻找潜在机遇 理清目标做好个人规划
马儿总有离开伯乐的一天
故事一 听坊间伯乐上“私教课”
故事二 你不能把职业理想拴在别人身上
专家点评:前辈提携只是成功外因 把握机会树立职业自信
要么“抢风头”,要么受冷落
故事一 一开始,我没有认为这会是一场较量
故事二 我们俩从始至终就是竞争关系
专家点评:主动出击把握点滴机会 有效合作力求达到双赢
2 人生从怀才不遇开始
办公室资历:就是比你早一年
故事一 十一份礼物变成两份
故事二 我是干活的小破孩儿
专家点评:放平心态正视资历存在 推己及人学习做人做事
不幸成了一个“蘑菇”
故事一 从满怀欣喜速降到大失所望
故事二 烦人差事中的意外收获
专家点评:忍受寂寞做好点滴小事 持之以恒期待厚积薄发
该说话的时候成了“哑巴”
故事一 “小耳朵”成了团队的尾巴
故事二 校园愤青变成职场“潜水员”
专家点评:固有行为模式被职场放大 适应工作环境需转变心态
同事是个工作狂
故事一 谁都别跟我提“榜样”
故事二 谁才是那只笨鸟
专家点评:压力困惑源自内心冲突 自我负责培养成人心态
实习同伴亦敌亦友
故事一 我们没有可比性了
故事二 我们只是对方的假想敌
故事三 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专家点评:调整思维适应外部变化 端正态度把握发展机会
3 他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
别太把上司的推心置腹当回事
故事一 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故事二 难道我会错意了
专家点评:远近亲疏隐藏双方期待 退出游戏避免关系物化
电梯里的尴尬相遇
故事一 不到半分钟的相遇让他头疼一年
故事二 坐电梯还是爬楼梯要视情况而定
故事三 实在不行就掏出手机假装发短信
专家点评:狭小密闭带来身心窘迫 礼貌尊重化解交往困惑
如果身边有个“操心帝”
故事一 坚强后盾突然掉了链子
故事二 你只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
专家点评:过于热心无法真正体现自身价值 感受善意在关系中学习建立边界
强势的同事怎么合作
故事一 你非得踮起脚尖装旗杆
故事二 肥胖的手指
专家点评:展示强大源于内心自卑 适当示弱坚守心理底线
累人累己的“好好先生”
故事一 她为何总是尽力满足别人的所有要求
故事二 太好相处的家伙也让人头疼
专家点评:牺牲自我未必改善人际关系 适度拒绝更能建立工作信任
4 谁没有“中枪”的时候
如果被上司抢了头功
故事一 宋佳被组长彻底害了
故事二 到底谁该为我那天的伤心负责
专家点评:挫折体验影响个人发展 理智对待控制不良情绪
为这样的上司挡箭值得吗
故事一 我是上司的挡箭牌
故事二 怎么一点好处都没落着
专家点评:替人受过难免心存期待 主动修炼重写职场格局
职场上的帮倒忙
故事一 热心助人反而伤害了她
故事二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专家点评:好心出手反而落下埋怨 彼此宽容争取实现互惠
为什么被黑的人是我
故事一 如果同事参了你一本
故事二 前辈给我上了一课
专家点评:工作游戏隐藏物质心理基础 同事角力破坏公平竞争环境
受伤总是难免的
故事一 最大的伤害来自最信任的人
故事二 置身事外仍躲不过权力斗争
专家点评:积极面对敢于承担后果 梳理情绪力求正向转化
5 知道你的老板在“潜水”吗
为何别人把我当空气
故事一 不知不觉被集体甩了下来
故事二 他好像一直就没有开窍
专家点评:张扬个性别忘遵循规则 拿捏尺度尽量融入团队
人见人怕的“祥林嫂”
故事一 例会成了私事曝光会
故事二 人见人愁的“吴祥林”
专家点评:公私不分难免遭遇尴尬 把握原则以防授人以柄
小心你的公共空间
故事一 微博就像一台“监控器”
故事二 他是怎么搜到我的呢
专家点评:公共空间避免一味抱怨 提升自我兼顾双方诉求
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惯性
故事一 要不要给“热心”定个限度
故事二 当生活被“帮忙”扯得支离破碎
专家点评:一味讨好满足自尊需要 提升自己改变交往模式
都是“大嘴巴”惹的祸
故事一 被有意无意的闲聊给坑了
故事二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专家点评:论人是非触犯人际规则 理清源头加强自我管理
帮你播种职场的“可能性”
这本书是给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们,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编的。
很久以前听到一个话题,说的是如何把自己退回到一个实习生。这位成功人士从老本行里退出来,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每天他都需要把自己退回到一个实习生的状态,去接受新东西,做新决定。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第二天。
那天我正在开车,突然就很感动,觉得这位成功人士也好,职场大咖也好,是真心地愿意退回到最初的状态,去投入眼前这件事。
实习生这个阶段有多么难得,只有走过了回头去看,你才会发现。这是你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阶段,它并不长,最多也就三年左右的时间.很快你就会褪下新人的外衣,成为标准的职场人士。之后你当然也会经历波折,但是很容易被记忆过滤掉。而初入职场那几年,你遇到的那些人,经历的那些事,就像一个时间锚一样,能够迅速就把你拉回到那个什么都不懂,一切需要自己去试错排错的初始阶段。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在30岁左右完成了职业转换,很少有人在35岁之后再考虑转型。这就是职场中的30岁现象。没有初入职第一个阶段的摸爬滚打,第二个阶段就会比较被动。
社会学家鲍曼把后现代的人格分为两种,一种叫作观光者,一种叫作流浪者。观光者是那些主动变化者,他们首先厌倦了自己的环境,观察到新欲望的产生,于是果断走出舒适区。流浪者是那些不得不走的人,他们的走是因为环境厌倦了他们的存在,他们别无选择。
我们都无法预知第二个阶段会迎来什么,但可以做到的是,在第一个阶段让自己更快地成长成熟。在每一件事上,都用高水准要求自己,当高水准成为一种惯性,那些对付的、刚及格的,或者没有拿到高分的,在自己这儿首先就过不去。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是在什么时候种下了这些“可能性”,只是种得多了,接下来的机会也就多了。
本书的内容,是近几年关于实习生阶段诸多话题的积累。
如果说将近十年的编辑职业中我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对谁说话”决定你如何运作手中的文本。同样的一个选题,编辑和作者讨论的时候用的是一种语言,最终呈现的时候,用的很可能是另外一种语言。前期运作阶段,怎么全方位都是必要的,可是到了最终版本,全方位一定是最让人厌烦的。
我们的说话方式是从讲故事开始。当然,这些故事对于解决你的职场困惑很有意义。我们精挑细选了这些困惑。比如,如果同事参了你一本,到底谁该为我的伤心负责,例会成了私事曝光会,要不要把职业理想拴在一个人身上……谁都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你不难从中找到你的菜。看过故事之后,你还会看到这个话题的“专家解读”。如果把阅读顺序倒过来,你可能就会有一点不爽,为什么让我去听一堆大道理?我没有时间,我还有更有意思的事去做。
我们的注意力就是这样挑剔。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没意思,一定不愿意在它身上投入哪怕一分钟。但是,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有趣,它不声不响就把你吸进去了,那么,你耗费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也无妨。这本书当然不是给专家以及同行看的,所以我们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同时传达编辑部对这些话题的态度。但是有没有达到目的,读者说了算。
郭韶明
在郭韶明、方奕晗主编的《加油吧实习生》中,26组实习案例加26篇资深专家点评,每一组故事与点评针对一个实习中的现实问题。这些实习生们的故事中,既有典型的错误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专家点评更直击要害,拨云见日。有时不是问题太复杂,而是初涉职场的你难免迷失。让本书为你在实习阶段指点迷津,助你抢占职场先机。
郭韶明、方奕晗主编的《加油吧实习生》切入话题均为实习阶段所常见和重要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并由专家根据职场一般规则给出通透的分析和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指南,是非常实用的实习生实战手册。
本书体例独特、新颖,以“故事+点评”为形式。故事内容具有代表性,故事场景均为实习,目标读者会很容易有代入感和亲切感;故事点评的专家均为职场培训和心理咨询领域,提供的分析和建议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