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样读资治通鉴(帝国落日从汉明帝到汉献帝)/中国权谋大解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锐圆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复原历史现场,解读权术、权谋和权力的一部大书。翻开《资治通鉴》,除了阴谋,就是杀伐,怎样排除异己,怎样消灭敌人,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历历在目。本书用今人的视角、生活体验及现实发生的事例,重新解读《资治通鉴》,教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掌握人生最简易的方法。

内容推荐

该书以鲜明的个性跃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使294卷的《资治通鉴》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令人忘而却步,与普通读者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使历史变得亲近了许多。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是该书最大的特点。该书在还原历史现场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以现代意识对当时制定政策的策略、用人的方法、战争中敌我双方的用兵战术和心理揣摩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专制、权力人格、政治斗争以及政治手段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另一种认识。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解读历史反观当下,因为历史的经验也昭示着卓越的管理智慧。本书的文笔兼具尖锐辛辣和轻松幽默的风格,读起来有生动之感,让人重温了文史不分家的传统。

目录

375.心有千千结

376.抓大事

377.皇帝动口也动手

378.为什么热衷于大规模迫害

379.合格皇帝

380.“正确评价”汉明帝

381.“马列主义老太太”

382.大国禀赋

383.时代楷模

384.士大夫的两个战场

385.皇帝折腾和文人相斫

386.童工皇帝

387.窦氏灭亡弹指间

388.邓后两次易储

389.政权师权一把撸

390.美丽皇后邓绥

391.三年守孝

392.矫激

393.老樊名高实枇糠

394.皇帝眼里无忠奸

395.“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396.跋扈将军

397.书生幼稚病

398.贵族共和立新君

399.丧气

400.皇帝和太监的交情

401.亢奋情绪蔓延

402.皇帝也需要表扬

403.段子引发的一场灾难

404.以崇高的名义

405.党锢之祸

406.政府退化为黑社会

407.小人得罪不起

408.王道和法治不相兼容

409.大动乱肇始

4lO.中央权威大涣散

411.奸雄出世

41 2.地方权重

413.设计内乱

414.何进揽权

41 5.邀请武人干预

41 6.曹操的“一狱吏足矣”

41 7.引刀横揖袁本初

418.盟主坚定地掣肘盟军的行动

419.割据开始

420.脐脂自照不须灯

421.蔡邕为什么同情董卓

422.强权之下的文人媚骨

423.王允的历史机遇

424.阴沟翻船

425.一言兆乱

426.收复失地的合法性

427.乱世乱作为

428.战争中的人质问题

429.第一吕布

430.让徐州给替死鬼

431.迎奉汉献帝的利弊分析

432.道德强迫症

433.“白马义从”今安在

434.献帝这只羊

435.挟天子先令袁绍

436.不争议

437.孔融让梨

438.屯田策

439.袁术称帝

440.杀与不杀

441.着手破曹意踌躇

442.曹袁庙算

443.“景升父子皆豚犬”

444.贻误战机

445.许攸给曹操一个机会

446.继父兄余烈

447.“袁强曹弱”细追问

447(补).鲁肃版“隆中对”

448.中年焦虑症

449.底线

450.取死有道

451.地方治理

452.乱世的思想者

453.奔袭乌桓

454.隆中对,说的对不对

455.歌以咏志,咏的是什么志

456.刘备“掩护难民”

457.鲁肃的战略构想

458.曹操错误的起点

459.初出茅庐

460.看看谁和孤保持一致

461.周瑜的计较

462.冬天里的一把火

463.战后格局

464.让做官的装穷没坏处

465.剖白心迹

466.周瑜的火车

467.“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468.反西凉

469.“守二代”刘璋

470.解除心理障碍的特效药

471.“善处人父子之间”

472.苟或反曹案大起底

473.益州重组

474.悲凉一问

475.再说宽严

476.耗不起了

477.崔琰案

478.魏其不昌乎

479.魏其已衰矣

480.成都一片雾迷离

481.成都一片雾迷离(续)

482.关公之骄是刘备惯出来的

483.关公崇拜是国人搞出来的

484.天命

485.说曹操

试读章节

376.抓大事

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春,正月,辛未,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玉佩以行事。礼毕,登灵台,望云物。赦天下。

三月,临辟雍,初行大射礼。

……

十二月,护羌校尉窦林坐欺罔及臧罪,下狱死。林者,融之从兄子也。于是窦

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于亲

戚功臣中莫与为比。及林诛,帝数下诏切责融,融惶恐乞骸骨,诏令归第养病。

关于后汉以来儒学和政治的互动,看了一些前人的论述,还是晕头转向。

我发现,最能把人搞晕的,就是理论和学术,尤其是中国这种微言大义的学术,各有各解,莫衷一是。

西汉的儒家学说,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士大夫皇帝的一种制约,他们创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把天象灾难的解释权拿到手,和皇帝的行为挂起钩来考核,日食一次教训皇上一次。后来,刘家子弟确实荒唐得不成样子,所以又出现了让刘姓皇帝让位的说法,“再受命”的思潮在后来颇为流行。

王莽实践了一次“再受命”,结果他治理国家没有水平,天下大乱。

新、汉之际,人心惶惶,所以谶纬流行,大家都在利用这玩意儿,给自己制造舆论。到了后汉第二代的汉明帝,谶纬不甚流行了。谶纬这种东西乱世有需求,到了治世,天下定于一,皇帝由我坐,再出那么多蛊惑人心的预言,就会直接威胁到当下的政治稳定。稳定高于一切,学术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得统一到这个中心上来。

刘秀和他的子孙当时有一个不能不思考的课题,为什么中央会出现修正主义?为什么王莽可以篡夺俺们刘家的天下?以后再出现王莽这样的野心家,应该怎样防止他们上台?

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这面旗是不能更换的,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两百年不变。但是,学术要为帝王家服务,要为当下的政治服务,要与时俱进,和政治社会实践相结合。总之,要急皇帝哥哥所急,想皇帝哥哥所想,为解决万岁的内心焦虑而理论创新。

首先,“再受命”这一类东西,绝对是精神污染,谁再鼓吹就让谁下狱死,这是红线,不许碰;“天人感应”之类,也最好少宣传,这玩意儿皇上不好控制,容易被一小撮坏人利用。要让思想统一,最好的办法——没错,办学校!

统一教学大纲,统编教材,再加上思想上靠得住的教师队伍,关键最后一条,思想合格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做官,齐活。

刘庄上台以后,第一件事是“关心”前太子哥哥,哥哥挺配合,来年就“翘”了;第二件事就是临幸“辟雍”,举行盛大的仪式,宣示帝国尊师重教的基本国策。

“明堂”、“辟雍”都是复杂的专门建筑,复杂程度估计和正负电子对撞机差不多,不知道是尧、舜还是周公设计的,后来失传了。但是要大兴儒学,没有这样的建筑又不够专业正规,所以,在汉武帝时代,就嚷嚷着要修明堂,因为没有图纸,还有些别的原因后来没有修成。到了刘秀晚年,明堂、灵台、辟雍等都建好了,没有这玩意儿就跟没有国家大剧院和国家体育场鸟巢一样,你怎么搞高雅艺术?怎么办奥运会?

汉明帝刘庄,在学术上没有什么自己的特殊见解,他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公开活动,告诉百官和老百姓,他在做一件事情:尊重儒术;他把自己的老师桓荣封为国宝,天天捧着,给了他一切能给的荣誉。老师病了,他去探望,流下难过的泪水;老师死了,他亲自送葬,皇帝身体力行,就是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敬重权威。

后汉时期,洛阳的太学规模很大,这是现在考古工程证明了的,太学遗址在河南省偃师县佃庄乡太学村附近,东西两区共有约五万平米。皇帝临幸辟雍,仪式很庄严,做得非常有仪式感,这就有点向宗教靠拢了。通过仪式养成一种执敬的人生态度,思想上的钉子户就没有了,造反派也就不会出现了,像王莽那样擅自解释经典的野心家也就失去生长的土壤了。

太学建成,一是民间的研究经典的专家会边缘化,对经典解释(这从来就是一件重要的事)的话语权归于了朝廷。大量的年轻知识分子到京师求学,一方面对帝国笼络人才有好处;另一方面,也容易让知识分子集聚起来。这也是个麻烦事,汝南太守欧阳歙“度田不实”,下了大狱,他的学生有千余人静坐。对于当权者来说,不办教育不行,办了教育也麻烦。

把兄弟看好喽,自己的权力就不受威胁;把天下优秀的年轻人都看好喽,我们家的皇权就世世代代不受威胁。明帝上台伊始,所作所为,皆关系国本,着眼长远。这位二世皇帝相当了不起,后汉压根没有出现很多朝代出现过的二代瓶颈问题,绝对没有出现衰神二代。

明帝刘庄还颁布了“云台二十八将”名单,表彰功臣,但对这些功臣的子弟亲戚,如果不守规矩,一样严打。窦融在刘秀那里极受尊重,窦融的从兄弟窦林犯罪(欺罔罪),结果是小窦下狱死,老窦被皇帝下诏严厉批评。老窦吓坏了,哆哆嗦嗦,赶紧写辞职报告。

三下五除二,刘庄把几件大事一办,一看效果蛮好,权力稳固,四海归心。没有什么麻烦了,在上台第二年,刘庄就出巡一趟,去了革命圣地长安,拜拜祖宗,顺便给萧何、霍光这两位名臣扫扫墓,朝廷百官自然有了学习的榜样。P4-6

序言

我们中国可能缺石油,但从来不缺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问题是,能够汲取这种历史经验和掌握历史智慧的人并不是很多。

《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的专用教材,讲兴衰,讲治乱,讲权力的本质,讲管理和用人的经验,当然也包括很多失败的教训,这些教训都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写就的。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太沉重了,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读《资治通鉴》吗?回答是:有必要。不论是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个人生存的微观角度,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历史并无太大的差别,毛主席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哪些人应该读《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原来的读者锁定皇帝,今天皇帝不存在了,那么,领导者、管理者、头头脑脑都应该读。窃以为,怎么管理好中国人,《资治通鉴》比进口版的HBA教材要高明得多:反过来,被领导的、被管理的、打工的,也应该读,参与权力游戏的人都应该知道规则。

《资治通鉴》是用文言文写的,尽管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有语文课,但是很多人仍然不能流畅地阅读文言文,怎么办?那就跟着锐圆一起读。看锐圆用现代眼光跟踪中国历史进程,现场解读权术、权谋和权力的本质。

你算老几?凭什么听你的?

锐圆只能算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有这个自信来解读《资治通鉴》,是因为:

我是1963年出生的人,经过毛泽东的革命时代,邓小平的改革时代。又跟着江泽民走进新时代,接着又进入科学发展的时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的解读和清代的王夫之不一样,和生活在台湾的柏杨也不一样,锐圆虽然不敢奢望能和他们一样成为《资治通鉴》的权威读者,但是相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我这一代,了解认知中国历史是从“批林批孔”这个特殊的切入口开始的,被灌输教条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农民起义推动历史发展”;到了愤青的年龄(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都在进行文化反思,我们被告知“历史积淀”正在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后我们这一代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要赚钱,要供楼,要奋斗,也有焦虑。仅以我个人而言,做过记者,卖过楼花,在企业打过工,自己也办过广告公司,在中国很多地方生活工作过,这些普通而又典型的经历让我具有“这一代”的历史视野。

我对历史的解读,不一定是高明的,但肯定是真诚的。细心的读者也可能会发现,我的观点和态度在解读过程中是有调整和变化的。本书的第一部,大部分内容是1986年到1992年写的,从2006年开始,我在天涯网“煮酒论史”上完成了秦汉部分,而且将继续书写以后的部分。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前后认识的变化,我尽量把这种“原生态”保留了,可能是从幼稚到成熟,也可能是从激进到保守。

如果说《老子》是认识论,《论语》是世界观,那么,《资治通鉴》就是中国人的方法论。

伟大的著作不仅需要通读,更需要读通。让我们一起读通《资治通鉴》吧。

2009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1: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