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两千年前,古人用水滋润干燥的人类环境,使之适宜居住; 两千年后,水浪费和水污染将现代人重新置于“水之战”; 两千年来未曾满足的“渴”; 凝聚成一段水、权力与文明的博弈历程。 《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阐述水、权力与人类文明的博弈历史。作者史蒂文·米森、休·米森实地考察了肥沃新月地带的费南谷地、古希腊的克诺索斯王宫、纳巴泰的卡兹涅“宝库”、古罗马的引水渠和卡拉卡拉浴场、古代中国的都江堰、吴哥王国的“内陆海洋”、美洲玛雅文明和印加帝国的马丘比丘等10处治水文明遗址,讲述古人如何控制、利用和争夺水资源以及水如何影响文明兴衰的历史。 水历史研究不仅是国际兴盛的学术现象,而且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本书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且发人深思,是水历史研究领域一部值得推荐的佳作。 内容推荐 21世纪比石油更珍贵的资源是水,比核泄漏更严峻的威胁是水危机,比领土争夺更可能发生的是“水之战”。 史蒂文·米森、休·米森编著的《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回顾10处古代治水文明遗址,反思千百年前古人如何控制和争夺水权。书中讲述了苏美尔人通过灌溉技术创造出第一个人类文明;纳巴泰人在沙漠王国佩特拉建立了一座“水的天堂”;古罗马修建宏伟的引水渠,在公共浴场大肆“挥霍”水资源;李冰修建都江堰,成为绵延两千年的工程奇迹;吴哥森林里的“内陆海洋”寄托了高棉人的宗教信仰,这片古老的蓝色国度至今仍能从太空上一眼辨出。 水资源的管理与争夺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兴衰。中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水危机困扰,尤其需要学习人类管理水资源的经验。《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生动有趣且发人深思,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水历史研究佳作。 目录 序言 关于水历史研究 郑晓云 致中国读者 致谢 第1章 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1 探讨过去 1.2 2l世纪的水资源管理:失败与成功 1.3 水资源管理能解决水资源危机吗? 1.4 水利工程和人类历史 1.5 水与权力 1.6 我们如何生存? 1.7 古代世界之旅 第2章 水的革命 黎凡特水资源管理的起源,公元前150万—前700年 2.1 从尤比迪亚开始 2.2 第一批现代人和欧哈洛的一个露营地 2.3 定居时代 2.4 耶利哥——前陶新石器时代 2.5 水资源管理与农耕文明的起源有必然联系吗? 2.6 费南谷地水流的动力和象征 2.7 农耕村落的出现 2.8 参观贝达、巴札和古威尔1号 2.9 第一个水坝:在贾夫盆地 2.10 第一批水井:在塞浦路斯和海里 2.11 有陶新石器时代的水资源管理 2.12 青铜器时代的水利发展 2.13 走进历史——《圣经》中水的精神 2.14 最后一站——耶路撒冷 第3章 “黑色的田野一片雪白/广阔的平原积满了盐” 水资源管理和苏美尔文明的兴衰,公元前5000—前 3.1 文明曙光初现 3.2 两河流域之间的地区 3.3 文明的建立:欧贝德和乌鲁克 3.4 统一与分裂的循环 3.5 解读泥板和地貌 3.6 灌溉的重要性 3.7 应对洪水、淤泥和土壤盐分沉积的挑战 3.8 洪水、饥荒和诸神 3.9 生产力、贸易和水上交通 3.10 盐碱化的原因、后果和如何避免 3.11 苏美尔的盐碱化命题 3.12 反对盐碱化命题 3.13 盐碱化命题得到辩护:城邦政府的失职 第4章 “水乃上善之物”——底比斯的品达,公元前476年 米诺斯、迈锡尼和古希腊的水资源管理,公元前2100—前146年 4.1 米诺斯文明 4.2 克诺索斯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 4.3 在法伊斯托斯收集径流 4.4 “地下圆坑”是蓄水池吗?来自皮尔戈斯的证据 4.5 迈锡尼水力学,公元前1900—前1150年 4.6 考古现实和荷马神话 4.7 迈锡尼的土地开垦 4.8 梯林斯的“赫拉克勒斯任务” 4.9 古希腊:雅典的供水 4.10 科林斯人和位于萨摩斯岛上的欧帕里诺斯隧道 4.11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水的描述 4.12 希腊科学:水泵和水钟 4.13 希腊化世界 第5章 佩特拉的“水之天堂” 沙漠之王纳巴泰,公元前300—公元106年 5.1 纳巴泰人:从牧民、强盗到市民 5.2 纳巴泰与罗马的关系 5.3 纳巴泰的水资源管理 5.4 内盖夫沙漠 5.5 胡马伊玛和最长的纳巴泰水渠 5.6 佩特拉市区的水利系统 5.7 峡谷小道中的水和仪式 5.8 从卡兹涅宝库到市中心 5.9 园林水景建筑群 5.10 斯特拉博的告别语 第6章 引水渠与浴场 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公元前400—公元800年 6.1 想挥霍就挥霍 6.2 浴场 6.3 古罗马的供水 6.4 古罗马的引水渠 6.5 卡拉卡拉浴场 6.6 崭新却残缺的罗马 6.7 最长的罗马供水线 6.8 克森拉格姆引水渠 6.9 野蛮人和旱灾 6.10 参观地下水宫,享受洗浴 第7章 “拿铁锨的百万劳力”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公元前900—公元907年 7.1 两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7.2 山脉、河流、季风、淤泥 7.3 军阀和皇帝 7.4 大禹和治水思想 7.5 从传说到历史,一次灾难性洪水的证据 7.6 “深淘滩,低作堰” 7.7 疲秦之计,事与愿违 7.8 为城市供水 7.9 运河、水力和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 7.10 三峡大坝 7.11 再次挖深河道:黄河走向数字化 第8章 “水利城市” 吴哥国王的水资源管理,公元802—1327年 8.1 发现吴哥 8.2 吴哥的国王 8.3 第一批水库建设者 8.4 把天堂建在地球上 8.5 在寺庙废墟中寻找一座“水利城市” 8.6 变动的降雨量和粮食供应 8.7 质疑“水利城市”的假设 8.8 “水利城市”维持着水流 8.9 吴哥的水资源管理 8.10 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失败 8.11 西池 第9章 未孕育的文明 美国西南部霍霍坎文化的水利灌溉,公元1—1450年 9.1 并未完全失落的霍霍坎文化 9.2 供水起源:索诺兰沙漠的狩猎采集者 9.3 运河与灌溉 9.4 斯内克敦的聚落发展和挖掘工作 9.5 应对旱灾和洪水 9.6 运河系统中存在集中计划或者合作吗? 9.7 球场、贸易和盛宴 9.8 古典时期的文化转型 9.9 灌溉系统是为了试图管理或者掌控权力吗? 9.10 “那些消失的人”? 9.11 新的旅程 第10章 睡莲怪物的生与死 水与玛雅文明的兴亡,公元前2000—公元1000年 10.1 玛雅文明的兴亡 10.2 季节性沼泽、沼穴和浅洼地:不可能出现文明的地方 10.3 维持生活,交纳贡品 10.4 蒂卡尔的水库 10.5 埃兹纳的运河 10.6 卡拉克穆尔:四周都是水 10.7 多种多样、无处不在的水管理系统 10.8 关于水的图像学 10.9 走进地下水世界 10.10 王室中心的水和宗教仪式 10.11 玛雅文明的崩溃 10.12 睡莲怪物之死 10.13 睡莲怪物之美 第11章 圣谷中的水诗歌 印加帝国的水利工程,公元1200—1572年 11.1 印加文明的成就 11.2 印加人之前的灌溉和文明 11.3 文明、气候和灾难 11.4 印加人是谁? 11.5 印加帝国 11.6 宾厄姆重新发现马丘比丘 11.7 卢央广场成为大型排水池 11.8 马丘比丘的喷泉 11.9 印加蒂蓬的水上公园 11.10 水利之诗 11.11 蒂蓬聚落 11.12 昔日的圣谷与现在的圣谷 第12章 未曾满足的“渴” 寻找水源,探索过去 12.1 证据不足、观点偏颇 12.2 创新与雄心 12.3 水与权力 12.4 水是永恒的追求 12.5 希望还是绝望? 12.6 前景黯淡 12.7 前景乐观 12.8 警示,而不是教训 12.9 未曾满足的“渴”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6章 引水渠与浴场 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公元前400—公元800年 如果有人说罗马世界过去正在发生跟水有关的事情,对你来说还算新闻吗?我相信不算。随便去古罗马帝国的任何地方看一看——无论是欧洲、北部非洲、小亚细亚还是中东,你都会发现古罗马人管理水的证据:引水渠、水井、水库、水坝、蓄水池、喷泉、排水沟、厕所,当然还有罗马浴场。引水渠常常规模宏大,譬如法国的加尔桥,差不多有50米高,275米长,桥上的罗马尼姆引水渠横跨加尔河。浴场的规模也很大:罗马卡拉卡拉浴场修建之时,每天雇佣9000名工人,花了5年时间才竣工。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水利考古发现:无论去哪里,从英国北部到埃及南部,都有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罗马人对水的需求。另外,我们看到的证据只是九牛一毛,还有数千公里的水渠藏在山坡和峡谷中的地下。它们都是为了满足罗马人的一种“渴”,这种“渴”并不一定是为了水,而是为了水可以带来的东西:权力、骄傲和声望。 6.1 想挥霍就挥霍 罗马的农村人和城市人肯定都需要可靠的水源,因此就有必要输送、储存和分配水。水磨需要在水的驱动下把粮食磨成面粉,采矿业需要强大的喷水进行开矿,农业也需要用水来灌溉农田。贵族精英和边境军团的每个人都要讲究个人卫生,因此都需要厕所和卫生间。即便如此,真的需要兴师动众地去管理水吗?加尔桥和卡拉卡拉浴场真的需要设计得如此辉煌壮观吗?罗马的每个城市真的都需要用不断流水的喷泉为市民止渴吗? 当然不是。一方面,水被用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对水的控制巩固了掌权者的地位——使他们的权威合法化,并且增强了他们的权威。特雷弗·霍奇(TrevorHodge)教授对此深信不疑,他的著作对罗马的供水系统进行了最详细的研究,他还对引水渠、浴场和水磨等各种工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霍奇在1992年的开拓性著作中解释说,几乎毫无例外,罗马城市都是依靠简单的水井和蓄水池供水发展起来的。大型引水渠只是在城市建立很久之后出现的,霍奇把这种水渠描述成纯粹的奢侈品——它们被用作卫生间供水。卫生间也许是一种奢侈,但是在罗马人的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他们对水的铺张浪费是一种关于权力、财富和身份的政治宣言。城市喷泉不断喷涌而出的水,庞大的引水渠中不断流淌的水,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这些遗迹现在成了罗马帝国最壮观的纪念品。霍奇认为,罗马的水渠向世人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水?嗨,我们多的是,想挥霍就挥霍。” 其他学者的观点更为深入。在一次有关罗马供水系统的采访中,博诺(Bono)和博尼(Boni)教授说:“在古罗马,人们把水当成神来崇拜,主要用于卫生和艺术。水源充足被认为是富华的象征,因此也是权力的体现。”大量的水被用来洗浴,研究罗马浴池的著名学者英奇·尼尔森(IngeNielsen)教授认为,在罗马世界,洗浴同“吃饭、喝酒和欢笑”一样重要。即使修建浴池非常复杂,代价昂贵,它们仍是殖民地和新征服的城市上首先建立的建筑;所有的城市都要修建最大最奢华的浴场,以此作为城市的骄傲。如果条件许可,他们同样也会建造引水渠,特别是那种壮观的拱桥——这种建筑完美地体现了罗马人推崇的品质:坚固、宏伟、实用、文明。 6.2 浴场 如果一个人不洗浴,那么他既不是罗马人,也没有被罗马化。洗浴绝不仅仅指一系列把身体洗涤干净的桑拿、热水澡、冷水澡或按摩,浴场是罗马文化生活的中心。在最大的浴场,人们可以从事运动、艺术和文学,而所有的浴场都是社交闲聊的中心。西塞罗①这样写道:“每天宣布公共浴池开放的锣声悦耳动听,要胜过学校中哲学家的讲话声。”但是,塞涅卡②写给卢奇利乌斯的一封信描述了公元1世纪罗马某个行省的一座浴场里的气氛,让人感觉浴场并没有西塞罗描述得那么迷人: 我的住所恰在一所卫生间之上。各种嘈杂之声,穿墙过屋,令我对自己的听觉深恶痛绝,这一点不难想象!譬如,一位绅士挥舞重物奋力锻炼,无论是真在用力,还是假装用力,我都可以听到他在咕咕哝哝,他呼出憋住的气时,我能听到他在急促地大声喘息。也会碰到懒惰之人,满足于廉价按摩,听到手不断敲击他的肩膀,用掌还是用拳,敲击声会有所不同。还有比赛计分者大声宣布比分,这简直是锦上添花了。除此之外,偶有蛮不讲理的喝酒闹事者或者被捕的扒手,总是喜欢在卫生间欣赏自己声音的吵嚷者,还有跳入泳池乱嚷和乱扑腾者。 这些声音还算好听,想象一下声音尖利刺耳的拔毛发者,为了宣传的目的,他不断大喊大叫,绝不住嘴,除非是他在给别人拔腋毛,折磨得受害人大声喊叫。不断变换叫卖声的蛋糕贩,香肠贩,糖果贩——所有卖食物的小贩都大声叫卖,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调。 罗马人的浴场和洗浴现象继承自希腊人,但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希腊人的卫生间源自公元前5世纪,不如罗马浴场的名气大。通常,人们认为卫生间是不道德的地方,主要是为年迈体弱者准备的。地位更高的是“体育馆”,这里不仅举行体育活动,而且举行教育、社交和文化活动。参观雅典体育馆的罗马上层阶级得到启发,回去后修建了皇家大卫生间或者浴场,除了洗浴之外,这里还可以从事类似希腊体育馆的一系列活动。在建造水渠之前,洗浴用水主要依靠水井或者蓄水池,因此规模受到限制。在庞培城的斯塔比亚浴场进行的考古活动证明了这一转变过程。这些卫生间最初建于公元前5或前4世纪,主要靠水桶从水井取水;后来,人们用踏车把水提升到水池,之后采用更大的踏车,到了公元前1世纪末,他们开始建设水渠。水渠建成后,卫生间开始扩大,成为一种大型建筑,包括冷水室、温水室和热水室,还有游泳池和运动区,全部都装修得富丽堂皇。 水并非罗马浴场需要的唯一资源;这里还需要燃料,最初是供木炭火盆使用,后来是供公元1世纪出现的火炕式供暖系统使用,当然烧水的锅炉也需要燃料。公共浴场的燃料来自国家森林,私人卫生间就需要为燃料付出一笔不小的费用。 无论哪一社会阶层的人,浴场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洗浴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不仅反映在浴场的数量上,而且文学和碑刻文献中也都提到了浴场和洗浴。浴场应该按性别严格区分,但是西塞罗等作家常常惋惜说,人们并非总是这么做。可以想象,浴场也是小偷频频光顾的场所,而上层社会则经常带着奴隶来看管财物。进入浴场通常需要支付少量的入场费——有文献说入场费是一个铜币(quadrans)①,比买一条面包的费用少多了。到公元2世纪,整个帝国的浴场已经具有了标准的建筑形式:半圆形穹顶以及形状呈弧形。英奇·尼尔森描述过浴场的建筑风格,也含蓄地谈过洗浴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认为这些已经形成了一种牢固的文化概念。这种说法也适用于引水渠:罗马人去哪里,哪里就会出现引水渠,仅仅在高卢就修建了300条之多。 尽管洗浴的文化意义显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回避一个事实:看到水、触摸水、浸入水中是修建罗马浴场的根本原因,市内的喷泉和水神殿也是如此。为什么水对于罗马人的思想和文明有如此大的影响呢?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水对于生命必不可少;即使是最奢侈的罗马水利工程也得有其实际用途,特别是对城市居民来说。比如,卫生间排出来的水有时候用来灌溉农业和花园。17要从整体上概括罗马人对水的态度,必须同揭示罗马世界复杂性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因此,为了探索功利价值和政治思想的复杂结合,本章主要讨论罗马帝国最大的两个城市的供水情况,一个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另一个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P147-152 序言 关于水历史研究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本阐述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之间关系的著作《流动的权利》,堪称水历史研究的一部佳作。在收到此书的中文译本样书之后,我前后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进行了认真阅读,不仅补充了很多新的知识,也有很多新的感受。近年来我本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参与了很多世界水历史著作的编撰工作,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历史丛书,同时也到了数十个国家进行水历史的考察研究工作,组织学术活动等,对国际水历史研究的进展和活动较为熟悉。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到很亲切,书中很多内容也正是我本人最近几年致力于学习和研究的,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的水历史,同时书中引用到了我的一些好友的著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感到这本书有以下一些特色:一是这本书是基于多学科基础上完成的、体现多学科特色的科学著作。这本书反映了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较好地应用了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学科方法。作者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基于自己的考古学和历史学技能,亲自前往不同的地区,通过历史遗迹的现场考察,验证历史文献的有关记录以及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以此来还原人类社会的历史,展现历史上水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关系,包括社会生活、宗教、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关系,这又是作者在书中注入的人类学元素。应该说在这本书中,我更为看重作者亲历了书中所展示的历史线索中的每一个现场,尽管很多都已经是历史遗迹。这也使得这本书和一般的历史著作相比较,有更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并且通俗易懂。 这本书的第二特色是通过跨地域的考察研究,构建起了一部人类的水文明史。作者博大的研究带领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段的典型个案中阅历了公元前 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随后顺着历史的进程分别考察研究了古代约旦及欧洲的希腊、罗马,亚洲的古代中国、吴哥以及南美洲的霍霍坎、玛雅文明和印加帝国等等古代文明的兴盛衰败和水的关系。作者在书中选择的是代表性的区域和个案,虽然作者已经说明书中并没有涉及人类水文明中的全部典型个案,例如古代埃及水利工程、中亚的坎儿井水利工程等,但是这本书所涉及的地区和个案已经使读者顺着历史线索对古代人类的水文明有一个完整的阅历,已经构建起了一部关于人类水文明的历史,在这一点上作者做出了新的贡献。 这本书的第三个特色是通过大量资料揭示了水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水在人类文明产生、形成和发展、乃至于衰败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在书中不仅探索了水和当地的权力结构形成的关系,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水的治理获得权力、构建起自己的权力大厦的,例如古代罗马宏大的水利工程背后的政治涵义,这已给读者指出了一条通过水认识人类政治生态的途径。但是我认为作者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政治学的分析,而是展现了水和人类文明之间更博大的关系,例如文明如何因水而兴起,因水的成功管理而兴盛,又如何因水而衰败,这典型地反映在例如玛雅文明的兴衰等个案中。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水的历史,去理解人类的文明,或许我们对人类的发展历史会有更多新的认识和思考。总之,我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受会比我在上面总结的更多。 从水的角度去解读人类的历史,不仅是当前国际上兴盛的一种学术现象,它与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也有直接的关系。最近几十年来,水历史的研究和活动、推广应用空前活跃,重访 (revisit)水的历史也成为人们频繁提及的话题,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也想借此机会谈一些看法,这样会有助于读者对这本书的价值的理解。在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到达了一新的高峰,与此同时我也面临着严峻的水危机、包括人类自身不断扩大的用水需求所带来的水供给不足、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水环境破坏、污水排放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以及干旱、洪涝等水相关的灾害等等。我们的地球上有超过10亿人缺乏清洁的生活用水,有26亿人没有和水相关的入厕、沐浴等卫生设施(Bond.T,2013)。城市化、各种产业发展对水的需求还在不断扩大,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在加剧,人类所面临的水危机对可持续生存带来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和水的传统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现代水供给方式带来了人和水之间传统关系的改变,今天人们更多地将水作为一种消费品,作为一种用货币就可以从供水公司、商店中购买的商品,城市人获得水的途径往往只有三种:商店中出售的瓶装水、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天上下雨,水管理的责任已经退缩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企业中,和广大的民众已经脱节。笔者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当今社会中人和水的关系远远不及传统社会,尤其是农耕社会密切,大多数的城市中传统农耕社会中涉及水的宗教观念、仪式等已消失殆尽,人们对水和人类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渐渐淡漠了。因此,对水历史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水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树立正确对待水的意识以及建立起一种人水间的可持续关系,这一点对于化解当代的水危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用水的历史经验和历史上的技术进步对于当代的水管理也是非常有益的,这一点作者在书的最后也已做了很好的总结。历史的经验在当代的水管理过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应用,这也是探索水历史的一种重要价值,例如历史上的水灾害和水环境研究对于今天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很多国家中水历史的专家研究直接参与到了今天的气候变化应对工作中。科学研究和文献资料已经较好地证明了关于水和污水管理的大多数技术原理并非今天的成就,而是可以追溯到 3,000至4,000年以前(Angelakis,A.N.2013)。因此,学习历史上水管理的经验教训并应用到当代的水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利用中,仍然是必要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历史的经验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同时要传承历史的有益经验,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水不仅是生活的基本资源,同时也是政治和经济制度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水历史研究还可以丰富科学研究,推动科学发展。水历史研究吸引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进入这个领域共同研究,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新的前沿领域,不仅有益于科学发展,对化解当代的水危机,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也同样有积极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对水历史的研究空前活跃,不仅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的积极推动,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水历史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的努力,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我认为是在 1999年协调成立了国际水历史学会。国际水历史学会成立以来,对国际水历史的研究和应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际上已经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标志性的成果包括已经出版的由挪威奥斯陆大学特吉- 特沃蒂教授主编的9卷本《水的历史》和即将出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卷本《全球水历史》丛书等。中国作为一个备受水资源困扰的国家,同样需要向历史学习,尤其是向整个人类历史学习水管理的有益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这就需要推动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水历史,需要大众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基于此,我相信《流动的权力》一书的出版给中国的读者提供了一部好的读本。 郑晓云 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2014年初春于昆明 后记 2008年太湖蓝藻事件,《纽约时报》撰文“中国水污染已达极限”;2011年中国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全国“较差——极差”水质比例高达55%;2013年环保部证实多地出现饮用水危机,“中国癌症村地图”剑指饮用水污染,山东淄博地下水污染严重,村民被迫凭票用水。 时至今日,水已经成为比石油更珍贵的资源,水危机已经成为比核泄漏更严峻的威胁,“水之战”已经比领土争夺更可能成为冲突爆发的根源。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人对这一危机比较冷漠,富兰克林曾说“只要水井不干,我们就不会了解水的价值”,这一点实在令人扼腕。 本书作者史蒂文·米森是英国最高学术机构不列颠学术院院士,著名史前史考古学教授,他通过实地考察苏美尔、纳巴泰、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印加等地区的早期文明遗址,爬梳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如何认识水的实用性和经济潜力以及如何管理和控制水资源的历史。历史上不乏一些雄伟宏大的治水项目和水利工程,苏美尔人利用灌溉技术孕育了第一个人类文明;纳巴泰人在沙漠王国佩特拉建立了一座“水的天堂”;罗马修建11条雄伟的引水渠,对水的肆意“挥霍”彰显出庞大帝国的豪迈姿态;李冰顺应道家理念修建都江堰,创造了绵延两千年的工程奇迹;吴哥森林里的内陆海洋寄托了高棉人的宗教信仰,这片古老的蓝色国度至今仍能从太空上一眼辨出。 放眼当下,人们从现代化水利建设中探寻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出路,本书则认为那些湮没在上古洪荒中的治水文明遗址,一直都在无声地解说着千百年来人类与水和谐共处的要诀,这值得我们深思,公元前256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的训示“天时不可违”,将成为现代人类解决水资源危机的“警世通言”。这部水文明历史,不仅为我们重新解读人水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更有助于面临水危机的我们以史为鉴,以知兴替。 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水历史研究权威郑晓云先生为本书挥毫作序,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令本书增色不少。译者岳玉庆亦多次与作者沟通,确保译文准确流畅。在此一并向二位致以诚挚的感谢。 作者浸淫考古学多年,术业专攻,对历史的考证及评判与我们不尽相同。且个别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也尚无定论。经版权所有者授权,我们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审慎而适当地编辑处理,其余则保留了作者的原意表达。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读者服务: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流动的权力》阐述水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之间的关系,堪称水历史研究的一部佳作。 ——郑晓云,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