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金史》。
在金朝统治的120年间,北部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取得很大进步,金朝的历史地位是不应被忽视的。
《金史》在选目上,“本纪”全选,借以系统掌握金朝历史发展脉络;“列传”选择各方面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志”选地理、兵、食货和百官等志,可以从中了解金代社会经济发展和重要政治制度;“表”则仅选《宗室表》。在所选的本纪、列传和志中,兼顾其重要及有可读性的段落,而“表”则仅节选小序。译文力求准确、通俗、流畅、简洁。
《金史》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一,由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
辽成雍八年,五国部的没撚部谢野勃堇背叛辽国,鹰路受阻不通。景祖去讨伐,谢野进行抵御。景祖身披重重的铠甲,率众奋力迎战。谢野兵败,退走拔里迈泺。当时正值十月,冰却忽然化解,谢野不能在冰上行走,众人溃散。于是景祖凯旋。在归途中遇到逃亡者,占据险要地方,昼夜拒战,等到达部落时景祖的部众已经很疲惫了。于是去见辽国边将达鲁骨,向他陈述击败谢野的功劳。当到达来流水时,没有见到达鲁骨,旧病复发,死于家中,年五十四。天会十四年,追谥惠桓皇帝,庙号景祖。皇统四年,称其陵寝为定陵。五年,增谥景祖英烈惠桓皇帝。
第二子袭节度使,就是世祖,名劾里钵。生女直风俗,儿子长大就同父母分开居住。景祖共有九子,元配夫人唐括氏生劾者,其次世祖,其次劾孙,其次肃宗,其次穆宗。当劾里钵同父母异居时,景祖说:“劾者性情柔和,可治家务。劾里钵有器量聪明智慧,没有办不成的事。劾孙,也是个温柔和善的人。”于是让劾者与世祖同居,劾孙与肃宗同居。景祖死,世祖继任节度使。世祖死,肃宗继任。肃宗死,穆宗继任。穆宗又传给世祖之子,等到太祖阿骨打时,登上了皇帝大位。
世祖,辽重熙八年己卯年生。辽咸雍十年,继承任节度使。景祖的同父异母弟跋黑有二心,世祖怕他图谋变乱,格外注意防范他,不让他领兵,仅仅作为部长。跋黑遂诱使桓赦、散达、乌春、窝谋罕作乱,并离间各诸部,使他们对世祖有二心。世祖还是想抚慰他,关于此事在跋黑、桓赦等传中有记载。世祖曾买加古部锻工乌不屯的披甲九十件,乌春想以此事为借口挑起兵端,世祖将披甲还了回去,关于此事在《乌春传》中有记载。部中有流言说:“要想活着就依附于跋黑中,要想死去就依附于劾里钵、颇剌淑。”世祖听了这话,很是疑虑,又无从考察。于是就假装整理行装,像要到什么地方去的样子,暗中却派人扬言说:“有强盗来了。”部众听了不知虚实,他们当中有的去保护跋黑家,有的去保护世祖家,世祖由此便知道了兄弟部属的向背之心。
又过了数年,乌春来进攻,世祖抵抗。当时十月已过了一半,大雨昼夜下个不停,冰水满地,乌春不能前进。不久他后悔地说:“这是天意呀。”于是引兵退去。乌春住在阿里矮村的滓不乃家,而以兵包围他的弟弟胜昆于胡不村。兵退,胜昆擒获其兄滓不乃,请求当着世祖面杀了他,并豁免他的妻子儿女。世祖同意了。
桓皴、散达也举兵反叛,世祖派遣肃宗前去抵抗他们。当时。乌春兵在北边,桓皴兵在南边,其势十分强盛。世祖对肃宗说:“可以和解就与他们和解,否则就与他们决战。”结果肃宗兵败。正赶上乌春因久雨不停而退去,世祖率领非主力部队渡舍很水,经贴割水,捣毁了桓赦、散达的家。第二天,因大雾弥漫,而迷路,到了婆多吐水后才发觉。立即回到舍很、贴割之间,走到高处四处观望,看见有六人骑着马过来,大声呼叫,驱马攻击来者。世祖射死一人,活捉五人,经审问,知道他们是受卜灰、撒骨出派遣援助桓赧、散达的。世祖到了桓赧、散达所住的地方,把那里焚烧精光,杀了一百多人,旧将主保也被杀死。等到世祖回来,与肃宗相会,肃宗兵又败了。世祖责备肃宗屡战失利。世祖派人议和,桓赦、散达说:“如果把你拥有的盈歌的大赤马、辞不失的紫骝马给我,我就同意议和。”大赤马和紫骝马贰马都是女直名马,世祖没有答应。
桓赦、散达会同诸部进攻世祖,路经裴满部,因为它依附于世祖的缘故,放火焚烧了裴满部。蒲察部沙柢勃堇、胡补答勃堇使阿喜来通报遇到进犯,世祖让他们表面上表示顺服以保全自己。说:“如果交战要用旗鼓与他们区别开来。”世祖前去抵御桓赧的军队,将要出发时,有人来报告说:“跋黑在爱妾的父亲家吃饭,吃肉噎住了咽喉,死了。”于是派遣肃宗向辽求援,同时率领众人出发。命辞不失攻取海姑兄弟兵,不久知道海姑兄弟已有二心于桓赦,世祖遂想一并解决全部兼并,直奔海姑。有情报人员报告说:“敌人已经到了。”即将交战,世祖告诫辞不失说:“你先在脱豁改原地方摆好阵势,等我三扬旗,三鸣鼓,就扔掉旗子与敌人决战。死生就在今日,生命不足吝惜!”命裴满胡喜牵大紫骝马作为贰马,驰骋在阵地上。P5-6
《金史》,元脱脱等奉敕撰,凡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此外附《金国语解》1卷。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始议修辽、金二史;宋亡,又议辽、金、宋三史,但因正统问题争论不休而搁置。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决定辽、宋、金“各与正统”,开始修撰,次年十一月告成。参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颜、赵时敏、费著、商企翁,以及作为总裁官的帖睦尔达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侯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尤大,撰修辽宋金三史的发凡、举例以至书中的论、赞、表、奏等,主要皆出自他的手笔。
金朝有较完善的修史制度,设国史院和记注院。国史院设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和编修官等,掌管监督、修撰国史事宜。记注院,掌修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还有秘书监设著作局,掌修日历,逐日记述有关朝政事务。金朝当代史的记录和撰写,除起居注、实录、日历以外,还修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当代政书、别史、杂史、传记等。如《大金吊伐录》4卷,《大金集礼》40卷等。金元之际,时局动乱,张柔、王鹗等为保存、抢救金朝史料作出重大贡献。张柔在汴京陷落时,独入史馆,取出金实录及秘府图书,入元后,献给朝廷。王鹗不仅致力搜集金朝史料,并在元初受命修金史。因此阿鲁图《进金史表》称,“张柔归金史于其先,王鹗辑金事于其后”。
元修《金史》由于有金朝实录、国史为依据,加之刘祁《归潜志》和元好问《壬辰杂编》、《中州集》小传等可资参考,资料较为丰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金代“制度典章,彬彬为盛,征文考献,具有所资”,而且“相承纂述,复不乏人”;又说,《金史》“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清人赵翼也说,“《金史》叙事最详核,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
《金史》虽有“良史”之誉,但也存在乖于体例、纪传不符、氏名不一、自相矛盾,以及某些重要人物不为立传等失当和疏漏之处。
《金史》较系统地记载了女真族的发展及金朝历史,其中关于女真及其有关各族早期事迹,多不见其他史书。《金史》的志较为详备,为了解、研究金代社会经济、各项制度、行政区域等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资料。《金国语解》一卷,用汉语标出并解释《金史》中某些官称、人事、物象、姓氏等女真语称谓,是解读《金史》及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金史》是研究金代历史最基本的资料。
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下面就如何看待金代历史略作说明。
金朝是女真族于12世纪建立的王朝,历时120年。在此期间,北部中国社会发生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金朝本土,而且对同时期的南宋以及后来中国历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是政治与制度方面。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之前,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建国后迅速进入阶级社会。随着女真社会由部落联盟发展为国家,其最高统治者也由部落联盟长一都勃极烈而成为皇帝。不过,这时的金代社会仍保留有相当多的女真族特点。完颜阿骨打称帝后,一度采用贵族议事制度——勃极烈制。许多军国大事的决策,须经勃极烈会议商议。到熙宗、海陵王时,金代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官制的确立,它既承袭了中原汉制的某些传统,又非一如汉制,而是有所保留和变通。金朝行台、行省之设,在我国行政区建置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后来为元朝承袭和发展,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如金朝科举制度,也是继承唐宋之制,并有创新。女真进士科的设置,在我国科举制度史上堪称创举,元朝设蒙古进士科,清朝设宗科,都与金制有渊源关系。又如,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巩固,对后世中国影响尤为重大。海陵王完颜亮于公元1153年从金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遂成为金朝的政治中心。后来元、明、清均以这里为都城。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是从金朝确立和巩固起来的。 二是经济方面。
金朝统治期间,北方中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东北地区得到开发,中原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作物种类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也很发达;手工业在辽宋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中火器制造业、雕版印刷业等,均达到很高水平。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商业、与邻国贸易及货币流通也发展起来。交钞的使用和随后取消交钞兑界之制,使之成为无限制通用的货币,在中国纸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不过,金朝晚期的通货膨胀也是历史上所罕见的。
三是文化方面。
金代在文化科技的某些领域里,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医学等,都取得很大成就。如女真人创造女真大小字,为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字作出了贡献;汉语语言学出版了几部对后世有影响的著作;文学既延续宋文学的传统,又形成本朝特色,并且出现了元好问等杰出文学家;艺术中的书法、绘画等已达到很高水平。此外,金代的天文、历算、数学和医学等也有重大发展。金代文化从金初没有文字,到中后期“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其发展是相当迅速的。
对金代文化的历史地位,从金末到元清,都有较高的评价。元好问说金源“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元人修《金史》称:“金用武得国,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清人赵翼说:“金代文物远胜辽元。”可见金代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是社会生活方面。
金人的社会生活,诸如服饰、丧葬、宗教等,既受到中原汉人影响,又对南宋和后世产生一定影响。女真人的某些服饰,在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乃至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都有流行,颇受欢迎,曾遭南朝官府的明令禁止;金人的火炕,至今仍是北方一些农村居民的起居之所;北方流行的火葬虽非始自金代,但在当时得到推广;女真人中盛行的萨满教后来在清代满族中仍很流行;金代兴起的新道教——全真、大道、太一诸派到元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五是民族融合方面。
金国境内,除女真人外,还有汉、契丹、奚、渤海人等,由于频繁的战事以及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秩序而采取相关措施,造成人口大量流动,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联系与融合。尽管金王朝没有实现中国的统一,但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过很大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民族斗争与融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往往也是在观念上关于所谓华夷、正闰问题讨论最为活跃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时期。金初太祖、太宗时期,称宋为“中国”,金朝自为正统的观念尚不明显,到熙宗、海陵时期,这一观念有了新的发展。海陵王反对重诸夏而夷狄及以在域内区分正统与僭伪的正统论。这种华夷狄平等的主张,固然同他的政治雄心相联系,为其统一江南制造舆论,但不可否认,他对传统观念的否定和批判是符合历史发展大势的。到世宗、章宗时期,金朝社会发展到了鼎盛阶段,统治者的正统观念也益形强烈。这一观念,对推进金代各民族融合,推动北方文化发展,以及对后世特别是元清两代产生了一定影响。金代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实践与理论上,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综上所述,在金朝统治的120年间,北部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取得很大进步,金朝的历史地位是不应被忽视的。
本书在选目上,“本纪”全选,借以系统掌握金朝历史发展脉络;“列传”选择各方面有代表性的重要人物;“志”选地理、兵、食货和百官等志,可以从中了解金代社会经济发展和重要政治制度;“表”则仅选《宗室表》。在所选的本纪、列传和志中,兼顾其重要及有可读性的段落,而“表”则仅节选小序。译文力求准确、通俗、流畅、简洁。不过限于编译者的水平,无论在选目还是译文方面,必然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尚请读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