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菲特为什么看中王传福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静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白手起家到成为汽车业内的黑马,更引来股神巴菲特于金融风暴中入股,从而一举登顶中国内地首富宝座。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决胜商海的秘诀是什么?对于巴菲特来说,王传福的魅力和价值何在?

本书将从他的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人才观念、商业模式等方面做深入分析解读。

内容推荐

巴菲特效应不仅仅表现在股市上强大的吸金能力,同时,利用巴菲特品牌,比亚迪可以更快实现国际化,打入国际市场。在此之前,巴菲特甚至承诺要把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推荐给奥巴马。利用资本上的优势,比亚迪还可以继续奠定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地位,从而更快实现王传福的“电动汽车梦”。

对于经历过危机的中国企业而言,中国内地首富王传福所采用的“低成本+技术+资本+产业链垂直整合+新能源”战略或许才是比亚迪可以成为2008年金融风暴中“剩者”的制胜武器,同时也是王传福的真正价值所在。

目录

前言:王传福成为危机中“剩者”的价值

第一章 巴菲特看中的人

 2009年1月,底特律车展上,巴菲特为了力挺王传福,不仅亲自来到车展现场,他甚至还主动佩戴了“BYD”的LOGO,表示自己是BYD的一分子。会谈结束后,巴菲特送给了王传福一个钱包,似乎在寓意他对比亚迪充满信心,王传福会帮他把钱包装满。

 要么偏执,要么输光

 他的创富故事比史玉柱更生动,比杨惠妍更激励人心

 “股神”投资比亚迪:资本家质疑,王传福拒绝

第二章 比亚迪创造中国奇迹

 1995年,王传福毅然辞去“铁饭碗”,怀揣借来的250万元,带着20名员工,在一个租来的旧车间里创办了比亚迪。1997年,比亚迪抢占了镍镉电池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16.37亿港元。员工从初创时期的20人增至2万余人。

 三年成为镍镉电池市场的老大

 八年成为全球“电池大王”

 比亚迪招股:王传福说“这些数字都很保守”

 比亚迪布局3C:郭台铭噩梦开始了!

 10亿骑自行车的老百姓都是潜在市场

第三章 巴菲特需要王传福的“技术概念”

 王传福或许和美国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坚信着同样的生存法则:“成功是一种了不起的除臭剂,它可以去除你过去所有的气味。”当比亚迪有朝一日成为像索尼或者东芝一样的企业时,它之前倍受质疑与否定的模仿式创新只能被看成是其成功的必然路径。

 突围:从OEM到ODM,再到OBM

 “一切技术都是纸老虎”

 在模仿中创新,比亚迪成为了“正在潜行的大鳄”

 从被告到告人:成功是一种了不起的除臭剂

第四章 新能源标杆吸引巴菲特

 从这些行动来看,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概念正在演变成新能源概念。比亚迪正在进入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在内的新能源产业。王传福希望把比亚迪打造成一家新能源产业企业,而这当然是吸引巴菲特的重要原因。他所苦心打造的“未来村”当然是其在资本市场上吸金的重要筹码。

 他给了汽车一颗电动的心

 王传福的核武器——铁电池

 王传福才是“未来村”的主人

 新能源产业神话何时上演?

第五章 比亚迪是中国式低成本的创新样本

 市场正在不断饱和,企业的利润越做越薄,降低成本成为了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出路。比如富士康,为了降低成本,郭台铭在富士康内部提出了“Cost Down”、“企业竞争=成本竞争”等概念。同为代工企业的比亚迪却可以比富士康更低价,甚至可以凭借成本优势从富士康抢订单。这样的低成本优势当然是比亚迪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所在。

靠低价成为“剩者”

 用人力革机器的命

 靠研发降低成本

 靠垂直整合降低成本

第六章 “有人才,才会有钱财”

 王传福通过营造“家”的文化,让员工对比亚迪产生了认同感,从而像王传福所说的那样:“你只有将他们照顾好,他们才会照顾好你的公司,进而照顾好你的利润。”显然,这才是作为企业家的王传福的真正目的。

 中国的学生不缺智慧,只缺机会

 3万名工程师才是竞争利器

 “买脑袋而不是买图纸”

 比亚迪的“家”文化

第七章 “精英阶层必须值得信赖”

 像很多中国民营企业最初的成功一样,比亚迪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传福的个人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巴菲特之所以投资比亚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好王传福,这正好顺应了其所一贯坚持的投资理念“精英阶层必须值得信赖”。

 “一个脑袋说了算”

 最不缺的是人才,最满意的是管理

 “最关键的是要有冒险精神”

 成为梦想的实践者,成为员工的精神领袖

 大企业家,大社会责任感

第八章 赢在商业模式

 袋鼠有三个特征:长腿、育袋和自我奔跑。

 首先,通过踏实地打造自己的长腿,袋鼠跳得高且远;其次,袋鼠通过育袋,稳妥地培养小袋鼠(新的产业或者产品),并由此达到企业的发展与传承;最后,袋鼠习惯自我赛跑,在自己的跑道上,通过自我完善与进步,快速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袋鼠模式:造就一个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对手

 在创新和追随之间,选择一条中间路线

第九章 比亚迪同样需要巴菲特

 巴菲特效应不仅仅表现在股市上强大的吸金能力。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和王传福更像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就像索科尔所说的:“我们投资比亚迪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公司突破,寻找新的技术。这不光是金钱上的投资,而且是一种商业上的合作,是伙伴关系。”

一个站在中国首富背后的男人

 品牌力时代已经来临!

 巴菲特形象代言比亚迪电动车

附录一 王传福和比亚迪大事记

附录二 “狂人”王传福语录

附录三 别人眼中的王传福和比亚迪

试读章节

2009年年9月28日,“2009胡润百富榜”在海南公布了百富榜上的冠军和亚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夺得榜单冠军的是去年排名103位的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他以350亿元的身价位列2009胡润内地百富榜首位。随后,在2009年11月发布的《福布斯》亚洲版2009年中国富豪榜上,王传福同样被列为中国大陆首富。

成为首富后的王传福并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过他的感受以及他对于财富的态度,他这种“无语”的方式似乎在挑战人们对于财富的狂热。“我对财富没有什么兴趣,我更在意的是比亚迪能否改变世界汽车史。”曾经在公开场合叫嚣“没有对手,真无聊”的王传福当然有这样的霸气。

尽管各式各样的富豪榜排名已经被人们娱乐化,也尽管王传福的身价远不及2008年的首富黄光裕(430亿元)以及2007年的首富杨惠妍(1300亿元)。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关注到了低调的王传福和他一手打造的电池帝国比亚迪。并且,王传福的创富故事显然比已经锒铛入狱的黄光裕以及富二代杨惠妍的财富故事更生动、更丰富以及更激励人心。

金融危机中,中国制造受到严峻挑战,昔日制造王国的称号在此时成为了负担。在后危机时代,人们思索着中国制造业的出路。而同处制造业的比亚迪却没有遭受金融危机的震荡,甚至逆势上扬。2008年10月,比亚迪汽车销量达到15343辆,销售量甚至超过了捷达,成为当月单车销售冠军。显然,此时比亚迪是中国制造业的成功样本。

另外,王传福的个人经历也极具励志性和传奇性。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十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初中毕业时,母亲又突然去世。此时,王传福与哥哥王传方相依为命,家里唯一的遗产就是四间茅草屋。哥哥王传方成为了王传福的依靠,即便家里再苦,哥哥也要资助王传福上学读书。

懂事且早熟的王传福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进入大学后,王传福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更加勤奋与刻苦。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考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王传福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其专业领域电池的研究中。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王传福留在该院301室工作。工作两年后,年仅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的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

但是,王传福并没有就此满足。1995年,王传福毅然辞职下海,用借来的250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王传福“不知好歹”的结果。可是,王传福却认为,这才是自己追逐梦想的开始。在面对人们如雪片般飞来的质疑时,他用肯定的口气说:“我是研究电池的,我相信自己能做好,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公司刚成立时,员工只有20人,他们在一家废弃的工厂里上班。像珠海很多小企业一样,比亚迪最初也只能给国外厂商做OEM贴牌。但是,从比亚迪英文名字BYD(Build your dreams译为“成就你的梦想”)中,我们大抵可以窥测出王传福与那些小老板的不同——王传福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P7-9

序言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的成功企业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真正成功的企业不再是那些在顺境下赚了大把金钱的企业,而应该是那些在经历过一次次危机后,仍然屹立不倒并且大步前行的企业。如果以此来衡量,年轻的比亚迪或许是一个成功的企业。

早在1997年,比亚迪刚刚成立三年之时,就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由于受金融风暴影响,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很多电池生产巨头巨额亏损。当时,比亚迪生产的电池60%出口,电池价格的暴跌,对比亚迪的发展形成了很大阻力。但是,比亚迪并没有因为遭遇这场危机而倒下,而是凭借低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了镍镉电池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而刚刚成立三年的比亚迪也迅速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亿元的中型企业。这一年比亚迪的增长高达90%。

就这样,王传福把危机变成了机会,比亚迪不仅熬过寒冬,而且开始迅猛发展。1998年,世界上最大的电动玩具制造商日本Nikko公司,将巨额订单转至比亚迪。随后,飞利浦、松下、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大公司都转向比亚迪采购电池,比亚迪一跃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全球15%的市场份额。这一年是比亚迪成立的第八个年头。

具有野心的王传福当然不会满足于这样的业绩。2002年,他曾公开宣称:“三年之内我们将取代三洋,成为电池产业的全球老大。”为了完成这个目标,2002年7月,王传福率领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10.95港元,为当时H股股票最高发行价,融资16.37亿港元。此时,比亚迪的员工规模也从刚创办时的20余人,增至2万余人。

到2003年,王传福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电池大王”。业内曾流传一种说法:世界上每三部手机中,就有一块电池是王传福造出来的。凭借比亚迪股票在港股主板市场的优秀表现,王传福首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位列41名。同样是这一年,王传福当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王传福亲自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手里接过了“亚洲之星”证书。

但是,这并不是王传福故事的全部,也不是我们认为他有书写必要的理由。当然,他凭借成本优势成为危机中“剩者”的表现也绝不是巴菲特看中他的主要原因。那么,对于巴菲特以及靠廉价制造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王传福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2008年,比亚洲金融危机更猛烈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汽车业同其他产业一样迅速陷入了危机之中。美国本土汽车三巨头通用汽车、福特公司以及克莱斯勒公司相继陷入危机。尤其是通用汽车,2008年通用亏损额高达309亿美元,并且不得不在2009年6月1日,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12月底,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营业利润将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这是丰田汽车71年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德国大众汽车因为深陷财务危机,向德国政府提出了100亿元的贷款,用来加强大众在销售方面的财务开支。菲亚特也于年底宣布,已关闭意大利本土14家工厂。韩国五大汽车制造商——现代、起亚、GH大宇、雷诺三星和双龙,受销售下降影响,也通过停产、缩短工作曰等方式实现减产。同样,中国汽车业也在遭受着来自金融海啸的袭击。有数据显示,2008年约有八成的汽车经销商亏损。

2003年进入汽车业的比亚迪同样遭受着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同1997年时出现的情形一样,比亚迪却异军突起,成为了金融寒冬中的一匹黑马。它的完美表现似乎使其再次拥有了把危机转换成机会的魔力。

2008年9月,比亚迪主打车型F3的总销量达到12455辆,10月销量达到15343辆。其在10月份的销售量甚至超过了捷达,成为当月单车销售冠军。2008年上半年年报显示,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约94‰2008年9月,比亚迪甚至创造了中国本土品牌第一的“神话”。这一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仅仅5年。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宣布投资比亚迪,斥资2.3亿美元购入比亚迪10%的股份。而让入难以想象的是,此前世界股神巴菲特第一次向王传福伸出橄榄枝时,却遭到了王传福的严词拒绝。因为当时巴菲特想投资5亿美元入股20%,王传福担心那样会稀释管理团队的股权,而且审批流程复杂,国家不一定能批准,因而拒绝了巴菲特。以致股神不得不在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采访时,对美女记者抱怨说:“中国人很伟大,现在竟然有中国公司拒绝让我入股。”虽然在投资比亚迪时,遭遇了最初的挫败,可是,股神并没有就此死心,他最终以2.3亿美元购入比亚迪10%的股份。这是在投资中石油后,巴菲特入股的第二家中国企业。

那么,在世界汽车产业的低迷期,巴菲特为什么会看好同处汽车业的比亚迪?这一次比亚迪成为“剩者”的制胜武器又是什么?

如果说此时比亚迪的制胜武器仍然是低成本战略,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金融危机使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珠三角地区靠廉价制造的企业在金融海啸中哀鸿遍野。如果比亚迪的优势也仅仅在于其低成本优势,它也不可能成为幸存者并得到巴菲特的青睐。

在同行看来,比亚迪之所以异军突起,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掌握着核心技术,尽管其掌控核心技术的方式在人们看来多少有些拧巴。

众所周知,王传福是工程师出身,所以他异常重视技术,重视创新。而他所提倡的创新方式虽然倍受争议,但却是最实用不过的。他提出的创新是“在模仿中创新”。比亚迪的汽车工程师,首先要学会的不是研发产品,而是要学会拆车。为此,比亚迪每年都要划拨出一部分资金购买奔驰、宝马、丰田等高档车,研究这些车型的特点,而后,利用一切技术手段规避人家的专利,为己所用。

对于这种做法,很多人都很不屑,认为比亚迪天天叫嚷着要创新,实际上却在模仿国外企业,纷纷指责其抄袭了别人的设计。对于这种质疑,王传福从不回避,但他却强调,模仿不是抄袭,他是在合法的范围内规避专利风险。就像他所说的:“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把专利技术剔除掉,非专利技术的组合就是我们的创新。专利需要尊重,但可以回避。”

靠这种创新方法,比亚迪迅速在汽车研发技术上取得了成果,研发了中国最快突破10万台销量的自主品牌车型F3。同时,这种“在模仿中创新”的方式,还可以省去大量的研发费用,进而在廉价劳动力之外,比亚迪找到了降低成本的有效路径。

但是,王传福清楚,这些靠模仿创新的方式并不能使比亚迪处于领先地位,也不是比亚迪发展的长远之计。就像他所说的“我们不以模仿产品为目的,以最终掌握开发平台为目标。”于是,王传福利用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垂直延伸产业链,进军电动汽车领域。

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推出了混合动力车F3DM。F3DM使用的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比亚迪申报了700多项国内外专利。可以说,铁电池技术是一种比较大的技术突破,欧美汽车公司之所以在电动汽车领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在电池方面取得突破。而比亚迪的铁电池,极有可能成为颠覆性技术。

通过对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占有以及对整条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王传福使比亚迪成为了新能源领域的标杆,而这才是比亚迪吸引巴菲特的真正原因。与其说巴菲特在投资比亚迪,不如说巴菲特在投资未来的汽车产业。就像胡润所说的:“王传福顺应了科技、新能源创新和环保的趋势,引导了一个新的世界汽车行业格局。”

当然,如果比亚迪要在电动汽车领域商用成功,像王传福所说的“能把比亚迪先进的低成本、高品质制造模式向汽车业移植,使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竞争格局发生大的变动”,其要走的路还很长,为新技术比亚迪仍需要烧掉很多钱。但是,当它“傍上”股神巴菲特后,其在股市中的圈钱能力恐怕是连王传福都不敢想见的。

2009年,比亚迪的股票疯涨了近10倍,巴菲特投资的2.3亿美元迅速变成了23亿美元,而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则以身家350亿元成为中国内地首富。股市圈得的钱当然是其研发经费的重要来源。

巴菲特效应不仅仅表现在股市上强大的吸金能力,同时,利用巴菲特品牌,比亚迪可以更快实现国际化,打入国际市场。在此之前,巴菲特甚至承诺要把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推荐给奥巴马。利用资本上的优势,比亚迪还可以继续奠定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优势地位,从而更快实现王传福的“电动汽车梦”。

对于经历过危机的中国企业而言,中国内地首富王传福所采用的“低成本+技术+资本+产业链垂直整合+新能源”战略或许才是比亚迪可以成为2008年金融风暴中“剩者”的制胜武器,同时也是王传福的真正价值所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