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史记(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咱们现在所要研究的,有三个问题:其一,三皇五帝,到底是什么人?其二,他们的统系是否相接?其三,三皇五帝以前有无可考的帝王?

关于第一个问题①:除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所列的或说,似乎也是苗族的神话,汉族误拉来的不算外(见第三章第二节),《白虎通》的第一说和《尚书大传》本来相同。《尚书大传》“燧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可见得三皇是取天地人的意思;与《史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索隐》“泰皇当人皇”的说法正合;伏生就是秦博士之一;这两说一定是一说。《补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代宓牺立……一日:女娲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原注“按其事出《淮南子》也”。按见今《淮南子·览冥训》)则女娲就是祝融;《白虎通》第二说,和郑玄的说法相同。五帝的两说,就是后一说多了个少昊(还有《尚书伪孔传序》,把伏羲,神农,黄帝,算做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算做五帝,这是无据之谈。皇甫谧和造伪孔传的王肃,是一种人,所以他所做的《帝王世纪》,和他相同。这其间的关系,只要看丁晏的《尚书余论》就明白了。所以现在不列这一种说法)。咱们要辨别这两说的是非,就要人于第二个问题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黄帝以后,世系都是明白可考的。是《大戴记·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蠕极,蠕极产高辛,是为帝喾;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产句芒,句芒产蠕牛,蠕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傲;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这是《史记·五帝本纪》所本。

一种是把其间的年代说得极为辽远的。就是《曲礼正义》:“《六艺论》云:燧人至伏羲,一百八十七代。宋均注《文耀钩》云:女娲以下至神农,七十二姓。谯周以为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又《祭法正义》:“《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日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闽本宋本作一)千五百二十岁;次日帝宣,日少昊,一日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日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传十世,四百岁。”按古人所谓某某生某某,不过是“本其族姓所自出……往往非父子继世”(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据了《大戴记》的《帝系篇》,就说他《五帝德篇》的五帝,是及身相接,原不免武断;然而后燧人到帝喾,其间的世次年代,也决不会像《礼记正义》所引诸说那么远。《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日: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日:……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日三百年。”可见古人对于年代的观念,全然和后世不同(照孔子对宰予的说法,是连死后也算进去);这许多数字,全然不足为据。我们现在没有别的法子想,只好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姑且算是及身相接的(就是不及身相接,其间相去的年代,也必不远);燧人、伏羲、神农,姑且算他不是及身相接的(这几个君主,本来没有紧相承接的说法;而介居其间的君主,却又不能不承认他存在的;譬如女娲氏。司马贞说他在伏羲、神农之间,似乎不能就相信;然而《淮南子》既然记载他和共工战争的事实,《礼记》的《祭法》,又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一句,就是一个旁证;《白虎通》三皇的第二说,又列一个祝融;把《淮南子》核对起来,祝融和女娲就是一人;就又是一个旁证;有这两个旁证,就不能不承认了)。

目录

中华史记(上)

序例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祜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中华史记(下)

序例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绍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序言

我很想做一部《新史抄》,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情抄出来给大家看看。其原因如下:

中国历史是很繁的,要想博览,很不容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抄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鉴》专记“理乱兴衰”,《通考》专详“典章经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现在不同。近来所出的书,简是很简的了,但又有两种毛病:(1)其所谓简,是在全部历史里头随意摘取几条,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关紧要的;(2)措词的时候随意下笔,不但把自己主观羼人,失掉古代事实的真相,甚至错误到全不可据。

因有这种原因,所以我想做部书,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又用极谨严的法子,都把原文抄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但是,这种书已经不大容易做了。就做成了,也不大容易刻。

这一部书,是我历年在学校里教授所预备的一点稿子联缀起来的。虽然和《新史抄》的体例相去尚远,然而其中也不无可取之处。给现在的学生看了,或者可以做研究国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我这一部书和以前出版的书重要的异点如下:

(一)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其中上古史一篇,似乎以前出版的书都没有用这种研究法的。此外特别的考据,特别的议论,也还有数十百条。即如中国的各种民族(特如南族,近人所通称为高地族的),似乎自此以前,也没有像我这么分析得清楚的。

(二)读书自然不重在呆记事实,而重在得一种方法。我这部书,除掉出于愚见的考据议论外,所引他人的考据议论也都足以开示门径,可称是研究史学的人必要的一种常识。

(三)这一部书,卷帙虽然不多,然关于参考的书,我都切实指出(且多指明篇名卷第)。若能一一翻检,则这部书虽不过三十多万言,而读者已不啻得到二三百万言的参考书。且不啻替要想读书的人亲切指示门径。  (四)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但是随意摘取几条事实(甚且是在不可据的书上摘的),毫无条理系统,再加上些凭虚臆度之词,硬说是社会进化的现象,却实在不敢赞成。我这部书似乎也没这种毛病。

以上的话,并不是要自行表扬,只是希望读者诸君在这方面注意一点。至于这部书的体制,我还有几条要说如下:

(一)本书全用白话,取其与现在人的思想较为接近。但遇(1)文言不能翻成白话处,(2)虽能翻而要减少其精神,(3)考据必须照录原文处,仍用文言。

(二)全书区区三十余万言,“于历史上的重要事实,自然不能完具。但其详略之间颇有斟酌。大抵众所共知之事从略,不甚经见之事较详,有关特别考证之处最详。

(三)中国的历史,和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关系极多。要彻底明白中国史,必须于这诸国诸族的历史也大略叙述。但为篇幅所限,只得想个断制之法。其民族遂人于中国、变为中国之一民族者详之。其余便只能述其与中国关系的事情。我于这一部分也略有研究。将来若有机会,当再另做一部书,以飨读者。

(四)引据的书和举出的参考书,都注明篇名卷第。惟当然可知其在何篇何卷的,不再加注,以避繁琐。如某君时代某人之事,当然在正史某帝纪某人传中,某朝的赋税兵刑制度,当然在某史的食货刑法志内之类。

(五)纪年都据民国纪元逆推。(编者注:此版采用公元纪年)但若必须知其为某朝某君时之事,或须知其为西元何时之事,则或附注于下,或竟从变例。

(六)地名除与现今相同者外,均注明其为今何地。惟区域太大者,其势无从注起(如郡只能注其治今何地,势难尽注其所辖之地),请自用读史地图等参考。人地名有参照西史的,都于其下附注原文。

(七)双行夹注,为吾国书中最善之款式(可使首尾完全,而眉目仍清醒),故本书仍多用之。本书用双行夹注处,与用夹句号处不同,并请注意。

(八)凡引用成文处,除提行另写外,两头皆施“”号。删节处用……号。其(1)名词,(2)成语,(3)特别提出的名词或语句,(4)引用他人之言而不尽照原文抄录处,均用‘’号。

内容推荐

《中华史记(上下)》编著者吕思勉。

《中华史记(上下)》是吕思勉先生的第一部通史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华史记(上下)》以历史事件为经,以经济、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为纬,详细地记叙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制度变迁、社会风俗更易、疆域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等,内容极为丰富。

编辑推荐

《中华史记(上下)》编著者吕思勉。

《中华史记(上下)》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本书以严谨求实的观点,解析一幕幕击鼓传花的朝代替换,用真实求证的文字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变迁,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记忆。

中国历史是很繁的,要想博览,很不容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抄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9: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