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还具有相当浓厚的扬善惩恶、伸张正义的色彩,流淌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大仲马编著的《基督山伯爵》中“善”的代表人物是老船主莫雷尔,“恶”的代表人物是丹格拉尔。老船主莫雷尔诚实守信,他曾冒着政治风险多方营救被捕的唐代斯,并接济照顾唐代斯贫病交加的老父亲。即便在他自己的货船频繁出事,濒临破产的情况下,他仍信守借款协议,履行还款义务。善有善报,在莫雷尔陷入绝境,几近自杀时,唐代斯慷慨无私地帮助了他。这是书中“扬善”的主要内容。更为惊心动魄的是书中对“惩恶”的描写。基督山伯爵花了九年的时闻,为他的复仇做了充分的准备:揭露了菲尔南的丑史,使他名誉扫地,最后开枪自杀;羞辱丹格拉尔,并让他在投机中破产,逼得他潜逃;披露维尔福活埋私生子之罪,使他身败名裂最后发疯。他用不同的方式报复了自己的三个仇敌。善恶有报的故事结局。读了让人舒畅快意,拍手称好。这种畅快也正是作者的情感流露。
大仲马编著的《基督山伯爵》内容介绍:当职位高升,前途无限;当所爱在怀,喜宴当庭,谁能说他是一个倒霉的人?
当同事祝婚,朋友开怀;当情敌持杯,法官秉公,谁曾想他会蒙冤入狱?
然而,倒霉的就是他,下狱的也是他。
黑狱中何日能出头?此冤此恨何日得报?
这是一个未知,也是个已知。已知的是主人公定有出头之日、复仇之时,未知的是他怎样才能完成这一历程。
狱中奇遇、神奇越狱、秘密宝藏、曲折复仇、别样爱情、灵魂救赎……这个魅力四射的复仇故事从十九世纪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一起来翻阅《基督山伯爵》吧!
一八一五年二月二十四日,从士麦那起航,取道的里雅斯特和那不勒斯的三桅帆船“法老号”,驶近马赛港,加尔德圣母院上的嘹望员发出了信号。
一名领港照例马上驾艇离开码头,绕过伊夫狱堡,要在莫尔吉永岬和里永岛之间登上大船。
圣若望堡的平台上也照例很快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须知航船驶抵马赛,在这里始终是一件大事,尤其像“法老号”这样一艘本地货船。“法老号”是在弗塞老船坞建造并装配的,船主也是本城人。
“法老号”缓缓驶向港口。船上只张着二层的三块方帆、大三角帆和后桅帆,行进得十分缓慢,显得哀愁漠漠。观望的人都本能地感到情况不妙,纷纷猜测船上究竟出了什么事。然而,航海的行家们却认为即使有变故,也不可能是航船本身,因为它行驶完全正常:艏斜桅的支索放开,已经准备下锚了。领港正指引“法老号”驶进马赛港逼仄的入口。有一个青年站在领港身边,他动作利落,目光敏锐,正监视航船的每一个操作,并复述领港的每一道命令。
人群中的这种隐隐不安的情绪,特别触动了一位看客。他等不及航船入港,就跳上一只小船,在雷泽夫湾迎上“法老号”。
船上那个青年海员看见来人,便离开领港,摘下帽子走到船边,俯在舷墙上。
那青年二十来岁,细高挑的个头,长着一双漂亮的黑眼睛、一头乌黑的美发。他的神态显得沉毅而果敢,这是自幼就同艰险搏斗的人所具有的特质。
“哦!是您呀,唐代斯!”小船上的人喊,“出什么事啦?为什么船上一片悲伤的气氛?”
“出大事啦,莫雷尔先生!”青年人答道,“让我特别悲痛的丧事:船行驶到奇维塔韦基亚一带海域,我们失去了好船长勒克莱尔。”
“货物怎么样?”船主急忙问道。
“货物平安抵港,莫雷尔先生,我想这方面会让您满意的。但是那位可怜的勒克莱尔船长死了。”
“掉进海里啦?”
“不是,先生,是得脑膜炎死的,临终时痛苦极了。”
说着,他转向船员,喊道:
“全部收帆!”
这最后一声令下,桅帆全部落下,船只凭着惯性向前移动,几乎觉察不到。
“现在,您愿意就上船吧,莫雷尔先生,”唐代斯看出船主急不可耐,便说道,“喏,您的会计丹格拉尔先生从舱室出来了,您想了解什么情况,他全能告诉您。我还得去招呼下锚,让船降半旗致哀。”
只见丹格拉尔出了舱室,朝船主走来。他看上去二十五六岁,天生一副媚上欺下的哭丧相。这账房先生的职务本来就惹人讨厌,水手们还都看不上他那副德性,因此憎恶他的程度,可与喜爱唐代斯的程度相比拟。
“哦,莫雷尔先生,”丹格拉尔说道,“您知道不幸的事了吧?”
“嗯,知道了,可怜的勒克莱尔船长!他可是个忠厚正派的人!”
“尤其是个出色的海员,他为莫雷尔父子公司这样的大公司经营买卖,在大海和蓝天之间过了大半辈子。”丹格拉尔答道。P1-2
如果进行一次民意测验,询问在古今中外的通俗小说中,哪一部在世界上拥有最多的读者,而且从出版至今一直是畅销书,那么回答《基督山伯爵》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基督山伯爵》一八四四年在《辩论日报》上连载,就引起极大的轰动,一百多年来始终畅销不衰。该书译成多少种文字,发行了多少亿册,又有多少人捧读过?这种费时费工的大规模调查,想想就觉得不会有人去组织。但是译者在大伸马的祖国法国逗留期间,却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有趣到了滑稽程度的问卷调查。
事情发生在基督山伯爵城堡。不过,这座城堡不是建在基督山岛上,而是建在巴黎西部远郊的圣目耳曼昂莱。那里有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行宫;也正是在那儿,大仲马写出了《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脍炙人口的小说。大仲马把那里看做第二故乡,并以基督山伯爵自居,他一心想当堡主,却苦于没有自己的城堡。一八四六年的一天,大仲马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位于圣日耳曼昂莱山脚下,俯临塞纳河。他便买下一片坡地,请来一位建筑设计师,说道:“我要造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配一座哥特式小楼,建在小湖中央。花园要建成英国式的,带几条小瀑布。”
“这我可办不到,仲马先生!这是一座黏土山丘,您造起楼来,要滑进塞纳河的。”
“您尽可以挖到岩石层,建造两层地下室。”
“这样一来,造价会高达二十万法郎!”
而大仲马的回答,足以刻画出他那豪爽的性情:
“但愿如此!”
整个计划如期实现。一八四七年七月二十五日,这座新建筑命名为基督山伯爵城堡,应邀前来庆贺乔迁之喜的客人有六百多名,盛况空前。更加令人惊叹的是,这种盛况持续了几年,每天食客如云,高朋满座;其中许多人,大仲马连姓名都不知道。可见他的名气比起基督山伯爵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基督山伯爵城堡在风风雨雨中,历时一个半世纪,几经易手,也显出了沧桑老态,作为文物亟待修缮。果然有喜爱大仲马的作品而愿意出资者,最有名的要数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可以说他爱屋及乌,他出资将基督山伯爵城堡整修一新,并改成博物馆,使大仲马文友会有了落脚之地。
无独有偶,英国的一位富婆,是大仲马小说迷,她愿意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大仲马文友会,只要该会根据她列出的问题,举行一次问卷调查。这是百万英镑的巨额捐赠,大仲马文友会当然不敢怠慢,哪怕英国富婆所列的问题多么令人啼笑皆非,也要当做富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严肃地印在问卷上。译者到基督山伯爵城堡参加书市的时候,就目睹了工作人员分发问卷的情景。
那场景有趣极了:人们看了问卷,就像欣赏奇文那样兴奋,以各自的情趣和想象力,认真地回答了这样的问题(这里仅举出有关《基督山伯爵》一书的一小部分问题)。
埃德蒙·唐代斯得到的财宝,您估价有多少?他使用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您认为剩下的财宝,仍埋藏在基督山岛上,还是转移到了别的地方?书中有什么暗示或线索?
您认为这批财宝下落如何?是否被后人发现?您看到什么历史文献上记载了此事?
基督山伯爵和海蒂扬着白帆消逝在海上,您认为他们会到哪里定居?您是否获悉他们后裔的消息? 如此等等,M题共有二三十个,印了满满两大页。同样滑稽的是,有些答卷者也灵感大发,写下稀奇古怪的答案,同英国富婆的问题相映成趣。
读者朋友们,看完了《基督山伯爵》,你也可以回答英国富婆提出的问题,不必根据什么可靠的消息或文献,只要发挥想象力就行了。
李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