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丛书》首次推出了30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的30个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权威专家袁行霈、唐明邦、赵逵夫、王兆鹏、唐浩明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权威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
这本《孟子(名家注评本)(精)》是其中一册,在书中徐洪兴先生对《孟子》的字音词义、风俗习惯及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和晦涩费解的词句作了详细的注解和简要考证,可以帮助读者籍自学方式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孟子(名家注评本)(精)》中徐洪兴先生对《孟子》的字音词义、风俗习惯及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和晦涩费解的词句作了详细的注解和简要考证,可以帮助读者籍自学方式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译文】齐宣王问道:“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业,可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是不谈齐桓公和晋文公事业的,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不曾听到过。如果一定要我说,就谈谈称王天下吧?”
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天下呢?”
孟子答道:“安抚民众就可以称王天下,那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的。”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能安抚民众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又问:“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我听您的近臣胡龅说,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便问:‘牵牛上哪儿去?’那人说:‘准备杀了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见它吓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没有罪而被处死似的。’那人问道:‘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您说:‘怎么能不祭呢?拿只羊代替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种好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百姓们都以为大王吝啬,我却知道大王是于心不忍。”
宣王说:“对,果真有老百姓这么想,齐国虽然狭小,我还不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吧?我就是不忍心见它吓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没有罪而被处死似的,所以才用羊去代替。”
孟子说:“大王莫怪老百姓以为您吝啬。拿小的羊去换下大的牛,他们怎么会知道您的真正用心呢?大王要是真可怜它无罪而被处死,那牛与羊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不禁发笑说:“真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在起作用?但我确实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换牛的,也难怪老百姓要说我吝啬。”
孟子说:“没关系,这正是表现仁爱的一种方法,因为当时大王只见到牛没见到羊。君子对于那些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宣王听后高兴地说:“《诗经·小雅·巧言》里讲:‘别人有想法,我能揣摩得到。’这话好像就是在说先生似的。我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经先生这么一讲,我心里有些触动和明白了。那么,这种心思为什么就能适合于称王天下呢?”
孟子说:“有个人向大王禀告:‘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未梢,却看不见一车木柴。’大王会同意他这种说法吗?”
宣王说:“不会。”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恩惠已达到禽兽的身上,却不能让老百姓得到好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气;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老百姓得不到安抚,是因为不愿施行恩惠。所以大王不能称王天下,只是不肯做,并不是没有能力做。”
宣王问:“不肯做和没有能力做,有什么不同的区别?”
孟子说:“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对别人说:‘我没能力做。’这确实是没能力做。替年迈的长辈按摩肢体,对别人说:‘我没能力做。’这是不肯做,不是没能力做。所以大王不能称王天下,不是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称王天下,是属于不肯替年迈的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家的长辈,进而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小辈,进而也爱抚人家的小辈。那么,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转动一件小东西那样容易了。《诗经.大雅·思齐》里说:‘先教育自己的妻子,再教育自己的兄弟,然后推行到自己的封邑和国家。’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好心推广运用到别人的身上而已。所以,能推广恩惠,就能保有天下;不能推广恩惠,连自己的妻儿也保护不了。古代的圣贤明君之所以能远远胜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么,只不过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的恩惠能施及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好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的,而人的心思尤其需要这样。请大王仔细衡量一下吧!难道大王非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目危险,与诸侯结下怨仇,然后才感到痛快吗?”
宣王说:“不,我对此有什么痛快呢?我只是谋求我非常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大王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来听听吗?’’
宣王只是笑,不回答。
孟子问道:“是为了肥美的食品不够吃?还是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或者是艳丽的美色不够看?美妙的音乐不够听?侍奉左右的亲近宠臣不够使唤?这些,大王的臣下都能充分供给,大王难道为的是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国土,使秦、楚等大国都来朝见,自己君临整个中原,安抚四方不同部族的地区。照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好比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宣王问:“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还更严重呢!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不会带来什么灾祸;照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去做,一定会有灾祸在后面。”
宣王说:“能把这道理讲给我听吗?” 孟子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那么大王认为谁会得胜?”
齐宣王回答:“楚国人会得胜。”P12-15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