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漫漫,沉淀着中国的建筑历史。就像是一杯浓浓的苦茶,让人回味无穷。而粱思成的名字就在这沸水中不停地起伏。时光荏苒,粱思成的学识与品格都随着清水慢慢变色,越来越浓,越来越苦,直至沉人杯底,沁人人心。
粱思成,一代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他不止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更是一个立足于人类文化角度的世界主义者。他在学术上的追求,在感情上的执著。都让我们后世之人钦佩不已。而上天成就了如此的他,也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感叹。原来血脉真的是很神奇的东西,它让人们一代一代地繁衍、生存下去,可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却依旧有那互相感染、互相牵连的根。当文化渗透到了生命里,便会得到永恒的延续,梁思成就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作为梁启超的儿子,无疑,粱思成是幸运的,因为父亲的显赫和思想塑造了如此优秀的他。
一八九八年的夏天,身为老师的康有为带着学生梁启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天真的他们期望着自己可以通过支持年轻的皇帝,实施激进的改革来拯救当时的国家。然而,这也只是个想法而已。随着维新变法由于保守的政变以失败而告终,作为戊戌变法领袖人物之一的梁启超也因此离开了中国,流亡到了日本。
当时的他,虽然只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但是却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一身的精力和才学去释放,去展现。
而谈及梁启超的婚姻,他不到二十岁便早早地结婚了。他的妻子是一位比他大四岁的贵州女子,名叫李蕙仙。在这样一段看似不般配的婚姻中,作为丈夫的粱启超,立志要以探索和开拓更广阔的世界为自己的目标与责任,而作为妻子的李蕙仙,实在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子了,以至于她的其他情况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点,那就是保守如她,缠过的小脚,封建的思想,老旧的思维,总是让人觉得她的一生都被禁锢在囚牢之中。 尽管如此,李蕙仙还是满足于恪守传统。一八九三年,李蕙仙在广东生下了她和梁启超的第一个孩子——女儿梁思顺。五年之后,李蕙仙带着女儿到了日本,和流亡中的丈夫梁启超团聚。
经过了那些动荡不安的漂泊岁月,梁启超一家三口在日本的生活相对比较舒心和安定,女儿梁思顺乖巧可爱,那逗人的小模样让初为人父的梁启超倍感欣慰。但在那样一个封建守旧的年代,家里需要一位男性继承人来给家族传宗接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众人心知肚明的,作为这一任务的执行者,李蕙仙的心里如明镜一般地清楚。
很快,作为标准好妻子的李蕙仙再一次怀孕了,这次,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原本是件大喜事,却反而成了悲伤的故事,这个小小的男婴在生下来之后不久便夭折了,一家人的欣喜也落了空。
女人的生育年龄是有限的,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似乎怀孕的几率也越来越小。这个时候的她,已经三十三岁了,可是却只给梁家添过一个女儿。或许李蕙仙对于自己的基本职责还是很清楚的,她知道为梁家传宗接代是她最大的任务。这个识大体的女人还给梁启超找了一个适合的、可以为他传宗接代的女子,但最后还是李蕙仙自己先生了一个男孩作为继承人,而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成为中国建筑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
一九零一年四月二十日,梁思成出生在日本的首都东京。作为梁家人期盼已久的长子,梁思成似乎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便承担着一种重大的责任,这种责任,即便是在他日后遭受磨难的艰苦岁月里,也不曾削减半分。
就在粱思成出生后的第三年,那位李蕙仙给梁启超找的妾室也生了一个男孩,名叫梁恩永。多了一个年纪相仿的弟弟固然是好的,因为小男孩们在年幼的时候彼此多了一个玩伴,身为兄弟的他们在青年时期是好朋友,成年以后,两人又都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清政权的统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也由此掀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而与之重生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粱启超。因为这样的喜讯,意味着他不再需要继续过流亡国外的漂泊生活了。对于全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一九一二年,归心似箭的粱启超带着全家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中国。
往事如风,将生平飞落如雪的悲苦,尽数吹散开来,如同蝴蝶的翅膀掠过干涸心海。无论时隔多久,故乡总是格外亲切。他们原本的家是在天津意大利的租界处,而当他们全家从日本回来以后,又有了第二所房子。那是一所西式风格的房子,由意大利的建筑师设计而成。那栋房屋足足有三层楼之多,比之前的老房子还要宽敞明亮,白色的石头成了一垛垛的墙,隔开了一个个的屋子,显得是那样的洁净与清雅。就如同一个款款绅士,风度翩翩。
房屋最上面的两层是给梁启超做藏书室用的,下面一层则分布着卧室、大厅、餐厅,以及其他接待客人的客房和仆人的休息处。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数梁启超的书房。
他曾经给自己取了一个奥秘的名字——“饮冰老人”,以此来标明他的著作,作用就如同我们现在写作时所用的笔名。由此而来,梁启超还在自己新书房的门上挂上了一块写有“饮冰室”的牌匾,每个见到它的人都感叹不巳,那“饮冰室”三个字真是夺人眼球,不容忽视!P3-6
夜深人静,看着曾经落在纸上的一字一句,不禁让人思绪连篇,回味绵绵。凝心静坐,身边的一切似乎都已静止,只有那时间还在自顾自地逆流,有邪么一刹那会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民国年代,回到了那个有林徽因和粱思成的诗意境界。
几十年来,很多人对于林徽因的认识都只停留在了诗人这个层面,似乎女子和诗歌总是能很好地联系起来,如此顺其自然的联系也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但才女终归是才女,林徽因还有属于自己的另外一面——她也是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清新美丽、才华卓越的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热恋的女子,是金岳霖一生向往的女子,是粱思成一生守护的女子。如此的林徽因,仿佛是一位高傲的女神,清纯、美丽又富有才华,她几乎成为了完美的化身,让男人向往,让女人羡慕。
曾经,我也会惋惜,惋惜林徽因没有走过康桥的那段柔波,惋惜那个以她的幸福为幸福、甘愿孤独一生的痴情男子。可是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是我没有读懂林徽因,没有读懂她的爱情与理想。她能写诗,通哲学。懂建筑,这样的林徽因其实更适合高雅的建筑艺术。如此,她与梁思成便是早已注定的因缘;亦是如此,一代风姿卓越的才女与一介倜傥博学的学者,成就了那个年代的传奇佳话。这样一对伉俪情深的学者夫妇。仿佛是那站在云端上的神仙眷侣,坚强地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份坚持与不易,直叫人心生敬仰与钦佩。
她的才情,她的倔强,她的不服输,她对梦想的辛苦追逐……每一寸光华都是夺人眼球的绚烂,每一丝明艳都是引人流连的钦佩。
有这样的女子作为终身伴侣,粱思成是幸福的,或许也是不易的。因为她太优秀,太活跃了,他必须要求自己也同林徽因一样,如此,才能配得上她,只因为自己的那句“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优秀的人,总是能酝酿出优秀的人生,虽有遗憾与曲折,但最终辉煌!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P3-6
时间的飞鸟掠过水面,唤醒一个美丽芬芳的梦。一行行沾着露水的诗句,带着清晨的气息,排成了队。池中的莲花,悄然绽放。
林徽因,下笔写来,也如空谷幽兰。而她的人,也如同她的名一样美丽。人们隔着时空看她,看她的诗,也看她的爱情。
在半个世纪前的烟雨民国,她幸得三位蓝颜知己。一位是“具有赤子之心又如孩子一样”的浪漫诗人,一位是携手走过半生的谦和夫君,一位是为她终身未娶的痴心学者。
面对爱的选择,这个女子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智慧。她知道,人生并非只有温暖的四月天。诗人的爱,如同刹那芳华,虽然美丽,却不能持久。
人间四月天的梦,固然动人,可人间总还有残秋寒冬,一个女人最需要的,是能够许她圆满,许她安稳,不离不弃的同路人。
于林徽因而言,粱思成是她一世的牵挂与温暖。在爱的路上,她迟疑过,也彷徨过。可粱思成始终以宽阔的胸怀,包容了她。
他看她在太太客厅自由挥洒。许她将情人逝世的飞机残骸挂在床边,听她讲述“爱上两个男人”的痛苦,也陪她走遍了中国两干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伴她守在贫穷的李庄。
他不言语。不争抢,却用一生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婚前,粱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讲了吗?”这就是爱情。
一个是真正的大丈夫,值得人生死相许。一个是完美女人,值得人守护一生。
林徽因死后,粱思成另娶林洙。世人慨叹,完美爱情的保质期原来如此短暂。可是,相信后来的那个女子,即使填补了梁公生活的空白。却永远无法以林徽因一样的步伐,与丈夫精神相伴。
1965年,粱思成出访巴黎。他在日记里写:坐在巴黎街头的咖啡店,头晕鼻塞,涕泪横流。不想在巴黎久呆,也不愿出去逛。
这是他与徽因蜜月旅行的地方,彼时彼刻,他已睹物思人。
作为艺术领域的大师。和爱情童话的典范,他们的名字依旧鲜活。在那个时代里,他们谱写荣耀,也经历苦难,每一道岁月的伤痕,都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作为回馈,历史将他们的名字始终排列在一起,成就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相守。
所谓“万古人间四月天”。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两个人的传奇。
这本《情暖三生(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往事)》(作者朱云乔)是“烟雨民国书系”之一,讲述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
《情暖三生(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往事)》分为翩翩公子;莲花初绽;命定情缘;烈火浓情;笑靥如花;色彩人生;浪漫花蕊;一生之约;塞纳河畔等内容。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林徽因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这本《情暖三生(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往事)》(作者朱云乔)讲述了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