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中华经典故事”系列包括《诸子百家故事》《唐诗故事》《宋词故事》《元曲故事》《唐宋传奇故事》《明清传奇故事》六册。《诸子百家故事》选编了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派代表人物的故事,情节简单,寓意深刻,饱含着历史人物对自然、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智慧;《唐诗故事》《宋词故事》《元曲故事》则向读者呈现了唐宋元三个朝代的文化精髓,是把学术性、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结合得非常好的故事类普及读物,让小读者通过故事更好地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和历史;《唐宋传奇故事》《明清传奇故事》展示了古代白话小说的成就,品类丰富,情节优美,蕴藏了人生哲理,足以让青少年朋友对我国古代有这样丰瞻有趣的小说故事而深感自豪。
这套作品收录了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经典小故事,为小读者呈现出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伟大中华民族文化。读者可以在阅读精彩故事的过程中,享受中华文化的美,虚心涵泳,打好人生的“精神底子”。杨合鸣编著的《宋词故事》是该系列之一。
宋词中有些作品以抒情为主,或托物言志,或即景抒情。词人将主观情绪倾注于客观对象之中,使客观对象染上了主观色彩,因而写景写物即是写人。如陆游的《卜算子》写梅花长在僻地,寂寞开放,无人欣赏;遭到风雨袭击之后,虽飘零成泥,但香气依然如故。这既是写梅,同时也是写词人自己处境险恶因他力主抗金,屡遭打击迫害,虽被贬谪,但坚贞劲节至死不渝。这些词人的遭逢际遇也可还原成故事,虽文学色彩过浓,但也不失为一种创作方法。这些作品可运用想象,将词的画面还原成故事,读来也倍感亲切。
由此看来,这本杨合鸣编著的《宋词故事》具有两重功用:精选的名篇能使读者感觉回肠荡气,情志两悦;生动的故事能使读者一味两玩,形象具感。
虞美人
公元978年,春天的一天夜晚,李煜独坐小楼,月光如水,四下沉寂无人。这静谧的月夜,他孑然一身,怎不撩人幽思?他自离开江南到汴京后,过着寂寞空虚的臣虏生活,性情也变得沉默寡言,有时甚至进入一种迷离的境界,半天不声不响也不动。
忽然东风乍起,他感到一阵寒意,从迷惘中清醒:自己离开故都已经两年了,多么想回去看看啊。皇宫现在是个什么样子?那凌空欲飞的楼阁,那金镶玉嵌的栏杆,那琳琅满架的饰物,那万紫千红的园林,那重重叠叠的典籍,那阶前清香的白梅花……也许都还似昔日的模样。然而人世间,鲜艳变为暗淡,繁华变为凋敝,红颜变为苍老,欢乐变为悲凉。离乡之愁,亡国之恨,就像那一江春水,不舍昼夜,滚滚东流。
李煜的思潮起伏,一首去国怀乡的词作也自然产生了。他回到卧室,饱含凄怆地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这是他的心声,是他的血泪。他特别喜爱这首词,每吟唱一遍,心中的郁闷就像轻松了许多,化解了许多。有一次,一个旧时的宫女来看望他。他认出了这女子就是曾经侍奉过昭惠皇后的小乔姑娘。当年这姑娘正处豆蔻年华,绝艳动人,又能歌善舞;昭惠当年跳《霓裳羽衣舞》时,小乔伴唱,李煜奏琴。那种韵味,仿佛入了蓬莱仙境。后来金陵陷落,李煜北上,嫔妃宫娥被遣散。小乔还偷偷来向李煜告别,两人泪眼相向。小乔跪拜说:“今日一别,恐再无侍奉陛下之时了,乞吾皇珍重。”李煜扶起她,见她秀丽的脸上泪水纵横,宛如梨花带雨,更生爱怜之意。李煜从行李里找出一书匣,送给了小乔,说:“我平生好音乐书画,亦好释氏。曾亲手抄此《心经》一卷,现送给你,我们恐怕再难相见了,这就作个纪念吧。”说完,哽咽抽泣,不再言语了。
后来,小乔姑娘因歌舞出众,又被宋太宗从金陵召进宫中,教习梨园。当她得知李煜住所后,托宦官帮助,要见李煜一面。
李煜万万没想到还能见到她,又惊又喜,以为是做梦。小乔看见李煜清癯的面容,带着忧伤的神情,两鬓斑白,同先前的国君判若两人,不禁流下泪来。李煜看见小乔风姿不减当年,离别时,李煜拿出一页红笺,上书《虞美人》这首词,深情地说:“小乔姑娘,我的心,都在这上面。唱这曲子,也就像见到了我的心啊!”小乔双手接过红笺,默默地读着,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李煜也顺手拿过琴来伴奏。这歌声凄凄切切,绕梁不绝。
不久,这乐曲传了出去,被宋太宗知道了。太宗很不高兴,心想:“李煜本是亡国之君,来汴梁后,我待他不薄,封之以公侯,赐之以府第,供之以酒肉,让其旧臣为之整理文书,其妻室儿女亦作了妥善安排。可是,他还是不感恩戴德,心服我朝,终日怀念南唐,虚度岁月。什么‘故国不堪回首’之类,全是怨恨之语。留之虽不会颠覆我朝,也不会有益于我。”于是他召见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讲了自己的想法,令赵廷美把李煜杀掉。
这年的七月七日,正是李煜四十二岁的生日。那天,赵廷美准备了珍宝、绸帛、钱币和美酒,来到了李煜住所。李煜出来迎接,赵廷美宣布太宗诏,为贺李煜生辰,赐礼赐宴。于是在堂前摆设宴席,赵廷美手捧钦赐御杯,酌上酒,敬了李煜三大杯。
当晚,李煜感到腹痛难忍,呼叫不已,前后滚翻跌仆,后渐趋昏迷,手脚抽搐,最后头脚相就,死于卧室。据说,这是所赐酒中有一种叫“牵机药”的毒药,吃后,前后颠仆数十次最后头与脚相触、弯腰,像牵拉重物一样死去。
李煜死后,小周后悲伤过度,病日益深重,不久也去世了。
不知宋太宗是出于帝王的权术,还是出于良心的自责,在李煜死后,他下旨以王礼葬之,追赠李煜为“太师”,加封为“吴王”,厚葬于洛阳北邙山上。
江南的吏民父老,听到了李煜的死讯,都很悲伤,有的设灵祭悼,有的披麻戴孝。他们还捐资在金陵城东南十里处,修建了李帝庙,以表纪念。原南唐的宫女小乔,听到了李煜死讯后,哭泣数日,不思饮食,她捧着李煜送的那卷《心经》,到相国寺塔院,跪伏在弥勒尊前,献上了一枝花,默默求佛庇护后主的魂灵,祷词凄惋,情意深笃。南唐旧吏张泌,这时在河南为官,每到清明节时,他就备好祭品,亲自到墓前跪拜,大哭一场,君臣旧情,感人甚深。
(沈祥源)P6-9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不少名篇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岳飞的《满江红》等一直流传人口,常诵不衰。
词起源于隋唐而兴盛于宋代。在宋代词坛上,流派纷呈,万紫千红;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婉约词派中既有善制慢词的柳永,又有工于小令的李清照;豪放词派中既有想落天外的苏轼,又有才情横溢的辛弃疾。这些名家和众多词人辛勤笔耕,创作出数以万计的词作,共同促进了宋词的繁荣与发展。
自宋以来,宋词的出版蔚为大观,虽多以诠释为主,但目的在于普及和提高。本书既不同于《宋词选注》,也有别于《宋词赏析》,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尽力精选名篇。
宋词数以万计,而要从中精选名篇则颇需眼力。本书所收词作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的抒发爱国情怀,有的痛斥奸臣误国,有的描绘战斗风云,有的反映民生疾苦,有的叙述神话传说,有的歌咏纯洁爱情等等,真可谓五彩缤纷。
这些作品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有的直抒胸臆,有的融情于景;有的轻笔点染,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深细婉曲,有的雄浑悲壮;有的典雅清空,有的气势磅礴,真可谓千姿百态。
阅读这些名篇,不仅可以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还可以怡悦情志,陶冶情操,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其二,着力还原故事。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词意,作者在还原故事上尤下功夫。书中的故事大致包括以下情形:
有些作品以记事为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如:苏轼的《江城子》写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写沙场点兵,刘过的《沁园春》写战前练武。将词的内容写成故事,读来更觉生动。
宋词多有本事。《词林纪事》《宋词纪事》就属辑录本事的专书。尤其是一些名作名句在流传的过程中还成为词林佳话。如张先善于写“影”,被誉为“张三影郎中”,宋祁善于写“杏”,被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贺铸写“愁”如“梅子黄时雨”,被称为“贺梅子”。将词的本事写成故事,并将词的内容巧妙地融于其中,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使之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读来颇有趣味。
有些作品以抒情为主,或托物言志,或即景抒情。词人将主观情绪倾注于客观对象之中,使客观对象染上了主观色彩,因而写景写物即是写人。如陆游的《卜算子》写梅花长在僻地,寂寞开放,无人欣赏;遭到风雨袭击之后,虽飘零成泥,但香气依然如故。这既是写梅,同时也是写词人自己处境险恶因他力主抗金,屡遭打击迫害,虽被贬谪,但坚贞劲节至死不渝。这些词人的遭逢际遇也可还原成故事,虽文学色彩过浓,但也不失为一种创作方法。这些作品可运用想象,将词的画面还原成故事,读来也倍感亲切。
由此看来,这本《宋词故事》具有两重功用:精选的名篇能使读者感觉回肠荡气,情志两悦;生动的故事能使读者一味两玩,形象具感。
毋庸讳言,编写此书是一种尝试,它肯定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愿望是善良的,希望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愿它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