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中将、军事科学院原政治委员张序三力荐。
张明金创作的《甲午国殇(1894-1895)》从中日双方的国体、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关键要素,视角独特地全面解析、再现了百年前的甲午战争,辅以珍贵资料和图片,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甲午国殇》(原名《落日龙旗》)专题片在央视军事频道热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甲午国殇(1894-1895)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明金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军中将、军事科学院原政治委员张序三力荐。 张明金创作的《甲午国殇(1894-1895)》从中日双方的国体、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关键要素,视角独特地全面解析、再现了百年前的甲午战争,辅以珍贵资料和图片,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甲午国殇》(原名《落日龙旗》)专题片在央视军事频道热播。 内容推荐 甲午之耻,中华民族百年之痛。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沉睡中惊醒的中国,从此走向图强之路。中日战争史研究专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杂志前主编张明金以翔实的史料、极具震撼力的老图片,全景式、全方位地再现了在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张明金创作的《甲午国殇(1894-1895)》以众多细节还原历史,澄清事实深刻揭示了120年前北洋水师惨败的真相和奋力一搏的无畏勇气,带给读者以历史的震撼和现实的思考。 目录 引言:一个岛国向外进行侵略扩张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清朝廷落入日本人精心策划的战争陷阱 第二章:日本政府不宣而战 第三章:战火引向中国本土 第四章:规模空前的黄海大海战 第五章:日军“饮马鸭绿江” 第六章:铁蹄踏上辽东半岛 第七章:北洋海军的最后挽歌 第九章:受尽屈辱的和谈之路 第十章:台湾人民自谋保台的英勇抗争 尾声:弱肉强食的争斗 附录一 1894--1895年中日战争大事年表 附录二 《马关新约》(即《马关条约》 附录三 《辽南条约》 附录四 主要参考资料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其实丰臣秀吉“修邻盟”是假,意在威逼朝鲜臣服,令其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但中朝两国有着传统的友谊,丰臣秀吉的无理主张理所当然被朝鲜拒绝。 当时,作为丰臣统治支柱的豪商巨贾们,为了获得通商利润,也迫切要求打开中、朝大门,开拓海外贸易。因此,他们极力怂恿和支持丰臣对外采取侵略行动。为此,在16世纪90年代初,丰臣秀吉制定了“征韩伐明”“三国归一”的皇国战略思想,进行侵略战争的准备。这样,以丰臣秀吉为代表的日本封建领主集团梦想通过侵略战争来建立一个包括朝鲜、中国和日本的“三国为一”的封建大帝国,以此称霸亚洲大陆,奴役其他民族。 1592年4月12日,日本侵略军先遣部队共15万多陆军、4万水军、700多艘战船,渡过对马海峡,大举入侵朝鲜。 朝鲜李氏王朝接到日军入侵的急报后,急派李镒、申砬等名将阻击北上日军,但未能阻止日军进攻,申砬阵亡。这一消息传到朝鲜京城,全城上下人心惶惶,乱成一片。朝鲜国王和大臣立即逃往开城、平壤方向,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个太子分别到咸镜道和江原道,一方面征兵抗日,一方面向明朝递送急报,请求援兵。 由于日军在长期内战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战斗力比朝鲜强,而朝鲜李氏王朝防备虚弱,抵抗无力,致使日军仅用二十天,于5月3日就轻而易举地攻占了朝鲜京城。曰军占领京城后,兵分两路北上,进入朝鲜腹地,一路由小西行长率领水军经过开城,向平安道方向进攻,直逼平壤;另一路由加藤清正率领陆军向咸镜道方向进攻,直抵朝中边境的会宁。这时朝鲜国王已逃往义州(今新义州)。 丰臣秀吉被初战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当得知日军占领朝鲜京城后便叫嚣要迁都北京。由日本天皇统治中国,将北京周围之地献为天皇御用,甚至命其养子丰臣秀次为大唐(中国)关白,日本关自由他的部将羽柴秀保或宇喜多秀家担任,朝鲜则交给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统治,气焰十分嚣张。 在朝鲜国王逃至义州,并遣使向中国求援后,明朝廷“命辽东抚镇发精兵二支应援朝鲜,并发银二万两解赴朝鲜犒军,赐(朝鲜)国王大红绢丝二里慰劳之”。1592年6月 15日,明参将戴朝弁、先锋游击史儒率援朝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进驻朝鲜义州21日,明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守官率明军主力3000余人渡过鸭绿江抵达朝鲜。7月17日,明军对平壤发动进攻,由于明副总兵祖承训轻敌,中了日军的事先埋伏,致使明将史儒、戴朝弁、张国忠、马世隆中弹身亡,副总兵祖承训不得不率兵退出平壤。一天之后又退到大定江,然后退回国内。 明朝廷得到消息后,又派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率师入朝。此次援朝作战,明军先后投入的兵力总计约4.3万人。12月,提督李如松率3万余人东渡鸭绿江,与17.2万朝鲜军队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侵朝的日军。 丰臣秀吉第一次侵朝失败后野心不死,决定第二次兵犯朝鲜。1597年2月21日.丰臣秀吉下达动员令,调集14万陆军和数万水军、数百艘舰船再次入侵朝鲜。6月,日本侵略军大部队陆续抵达朝鲜。7月中旬备战就绪,待命出击。明朝廷获悉后,又应朝鲜国王之请,以兵部尚书邢玢为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命麻贵先率1.7万人的兵力赴朝作战,同时下令浙,并调蓟、辽、宣、大、山、陕兵及福建、吴淞水兵,,增援。 明朝援军大部队到达朝鲜前线后,与朝鲜权栗都元帅所指挥的朝鲜陆军会师,组建明朝联军,向南挺进,迅速克复庆州、蔚山等重要城镇。至1598年8月,明朝联军的总兵力共11万人左右,与日军留驻朝鲜6万人的兵力相比,占有明显优势,明朝联军多次击败侵朝的日军,收复了大片被占国土,迫使日军节节败退。日本国内朝野上下对此不满,纷纷谴责丰臣秀吉,并强烈要求其退兵。 8月18日,丰臣秀吉因日军侵朝一再失利,在本国片指责声中,于日本的伏见城(今京都市伏见区桃山町)郁闷而死,其遗嘱要求日军撤军。这一消息传到朝鲜,日军官兵均无心再战,加之日军已被明朝联军重重包围,形势十分不利,驻守顺天的日将小西行长提出停战和谈的建议,但遭明朝联军拒绝。经过激战,明朝联军又击毁日船400多艘,歼敌1万多人,日军大败。丰臣秀吉发动的第二次侵朝战争以失败告终。 日本两次侵略朝鲜是丰臣秀吉“三国为一”阴谋的重要步骤。由于朝鲜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在中国明朝军队的支援下,彻底粉碎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的狂妄计划。其“三国归一”“奉天皇定都北京”的美梦终于成为泡影。 但是,丰臣秀吉规划的“征韩伐明”“三国归一”的皇国战略思想和侵略扩张政策,却对日本的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为他们所推崇和继承。P3-4 后记 我写《落日下的龙旗》,源于1994年应邀参加某单位组织的“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关于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战略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到会。大家就中国的海防问题,从历史到现实发表了很多重要的见解,但对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海战以外的一些历史问题研究探讨的并不多。因为我从事军事历史研究的工作,又因为准备参加此次研讨会,所以接触过不少与甲午战争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对百年前的这场国殇之战有着较多一些的了解,也因此感觉此次研讨会上还有许多没有尽言的话题。当然有许多话题并不是在这次研讨会上就可以尽言的。因此,在此次会议后,我萌动了想写一部全面反映1894—1895年中日战争的书,想把百年前这场战争留给中华民族的沉痛历史和历史留下的沉痛思考写出来,告诉今天的人们,留给历史的后来者。 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创作,《落日下的龙旗》于1998年3月正式出版了。转眼十余年光阴过去了。这期间,我曾经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有的读者在信中说,他们以前对甲午战争的了解仅仅是甲午海战的一些内容,看了《落日下的龙旗》后才知道甲午海战仅仅是1894—1895年中日战争中的一场局部海战。而在这场战争中更多历史的内幕和国殇的耻辱,也是看过《落日下的龙旗》才知道的,并感谢我把这段历史写出来。给读者一个全景式、全方位的了解。同时,也有读者来信向我咨询有关历史研究方面的问题,并愿意就有关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历史的考证和学术上的探讨。 这一切都让我感动。我认为不管读者是对文学的阅读或是对历史的思考,他们传达给我的不仅仅是对本书的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对这段国殇往事的阅读和追踪,是对这段沉重历史的思考——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回顾十多年前,当我提笔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还是站在二十世纪末的时钟前,回望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历史上那段惨痛的往事。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我的思绪走进了那段历史的时空。在翻阅尘封的历史档案和寻踪沉痛历史的过程中,我的心始终在隐隐作痛。我想说,我从军事历史研究人员的视角来书写这段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纪实,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是为了强化后人对这段历史的思考。但强化这段历史的思考并不是为了强化这段历史的旧恨,而是为了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这依然是我此次修订、充实、再版本书的宗旨。 人生易老,岁月易逝,但历史永存。十余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修订、充实和重温当年一字一句写就的历史往事,我的心依然还是那样的隐隐作痛。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是历史留下的国殇之痛,是国殇之下的民族之耻。百年的历史是人生的一个世纪。但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说并不久远。从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对日本侵华的全面抗战,中华民族的后人谁会言忘?也不应该言忘! 今年适逢甲午战争爆发一百二十纪年,历史的警钟是需要常鸣的。当历史走到今天,当我们在沉重的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期待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和平崛起时,能抹平民族沉痛的历史创伤,唯有民族的自立。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承蒙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提供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承蒙安徽文艺出版社及责任编辑岑杰先生的大力支持。另外,本书还参考引用了他人的一些图书资料(见主要参考书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出版掩卷之余,我的心中依然有许多茫然,总感到这部书中的历史还有许多没有尽言的地方。若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张明金 2014年3月20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