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选择论
分类
作者 张洪生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把为了实施教育而自主进行的选择称为“教育选择”。教育的实施过程事实上也是教育选择的过程,任何教育实施,无不体现和需要教育实施者的选择。本书选取东营市教育实施中的几个典型的体现教育选择的案例进行剖析,分析了教育选择对于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和教育选择的具体过程。

内容推荐

教育是“人为”和“为人”的统一。在现实的教育运行中,教育的“人为”主要表现为,实施教育者在历史给定和容许的条件、空间之内,根据社会和受教者对教育的需要和要求,根据教育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进行教育选择。在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等诸种既有因素所蕴含、构成的弹性选择空间内,施教者的选择不同,教育就会呈现不同的“人为”之运作和不同的“为人”之效果。简而言之,教育是一种人为的选择性存在。在选择权由集中控制转向分散拥有、可能性选择空间日益增大的后计划经济时代,此命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把为了实施教育而自主进行的选择称为“教育选择”。教育选择之于教育本身,既是本体性的,亦是工具性的:教育选择并非独立于教育之外的异物,其本身即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的发生同时意味着教育选择的进行,两者是同在的,故曰本体性的;同时,教育选择又不完全是教育本身,施教者是为了实施教育而选择,选择属于为了教育而进行的准备性工作,选择本身发挥着促成、推进教育运行、发展的功效,故曰工具性的。教育选择之于教育的本体性和工具性皆源于教育选择的根本目的——为了实施教育:选择目的既内在地决定着选择的性质,亦对选择行为构成支配,使选择与教育实施同在,同时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工具。对于实践主体而言,教育选择之所以能够现实地发生,前提是选择者拥有为了实施教育而自主选择的权利(包括能力和资格),没有教育选择权就不会有教育选择。换言之,教育选择总是教育选择权限内的自主选择,超出了权限,选择主体就不能自主。

教育选择不是简单地从既有教育之中进行“多中取少”的挑选或择选,教育选择本质上是施教者通过对有益于教育实施的各种因素的选择而不断地建构、形成、促成和创造新的教育。受教者作为参与教育的重要主体,他们对教育的需求,无疑对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制约、影响的作用,但受教者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是从接受教育的向度,从既成的教育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包括学校、教师、课程等诸般教育资源)和向施教者提出自己所需要的教育,由于受教者不是教育的实施者,其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必须通过施教者得以体现,现有的教育和施教者的存在乃是受教者选择接受什么教育和如何接受教育的前提。教育选择的本质是建构和创造一种新的教育,即将应然的教育转化为实然的教育。实然教育仅仅是教育发展进程中诸多可能性选择中的一种经过选择而实现了的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应然教育最终会成为实然教育以及实然教育究竟以何种形态呈现,必须和必然经过施教者进行教育选择。

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科学技术、教育现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选择者的个人主观成分等种种当下既有因素所组合、融合而成的整体状况,形成了教育选择的背景,构成了教育选择的约束条件和支持条件,教育选择就是在这个背景的制约和框定的弹性空间内进行的。施教者的教育选择水平主要体现在,在特定选择目的的支配和引导下,审时度势,综合选择依据,把握选择时机,做出合适安排,竭力发挥自身潜能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使有助于教育发展的各种潜力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使教育在自觉、合适的选择中获得更充分的发展。

通过教育选择的实践效果和教育选择的现实条件的比较,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出教育选择水平的高低。但实践的评判标准具有模糊性、滞后性的缺陷,并且实现了的教育总是唯一的,这导致了教育选择水平的高低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可判断或不可证性,教育选择主体可以种种理由和借口而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教育选择属于为了教育利益而进行的类选择,超越了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个体选择,为了使教育获得更好的实施,选择主体可能要付出个人代价和作出自我牺牲,对教育不负责任或错误的选择会使教育付出代价。因此,教育选择水平不仅仅表征着主体的选择能力,还蕴含着强烈的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育的实施过程事实上也是教育选择的过程,任何教育实施,无不体现和需要教育实施者的选择。本文选取东营市教育实施中的几个典型的体现教育选择的案例进行剖析,分析了教育选择对于教育实施的重要意义和教育选择的具体过程。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教育选择的理论解读

 一 选择的含义、特征和类型划分

(一)选择的含义和特征

(二)选择行为划分的依据

 二 教育选择的定义和内涵

(一)教育选择的定义

(二)教育选择的内涵

 三 教育选择的主体

(一)教育选择主体的认定

(二)教育选择主体的分类

(三)教育选择主体的关系

 四 教育选择的对象

(一)教育选择对象的确定标准

(二)教育选择对象的存在形态

(三)教育选择对象的转化机理

(四)教育选择对象的主客二性

 五 教育选择的类型

(一)适应性教育选择和超越性教育选择

(二)外部性教育选择和内部性教育选择

(三)决策性教育选择和执行性教育选择

(四)现实性教育选择和可能性教育选择

第二部分 教育选择的理论基础

 一 主体性理论:教育选择之何以可能的人性基础

 二 心理学理论:教育选择之所以发生的动力基础

 三 博弈理论:教育选择之如何进行的策略基础

第三部分 教育选择的依据

 一 教育选择依据的内涵

(一)教育选择依据和教育选择条件的区别

(二)教育选择依据和教育选择条件的联系

 二 教育选择依据的作用

(一)教育选择依据之于教育选择过程的作用

(二)教育选择依据之于教育选择主体的作用

 三 教育选择依据的特点

(一)教育选择依据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二)教育选择依据的层次性和变化性

(三)教育选择依据的现实性和超越性

 四 教育选择的主要依据

(一)教育规律

(二)教育目的

(三)教育对象

第四部分 教育选择的过程及特征

 一 教育选择的过程

(一)教育选择的思维整合阶段

(二)教育选择的实践操作阶段

 二 教育选择的特征

(一)教育选择的向善性

(二)教育选择的建构性

(三)教育选择的过程性

(四)教育选择的历史性

(五)教育选择的未来性

第五部分 教育选择的水平判断

 一 教育选择水平的内涵分析

(一)教育选择主体自身潜能的发挥程度

(二)教育选择主体对约束条件的利用程度

(三)教育选择主体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 教育选择水平的形成机理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弹性空间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形成机制

 三 教育选择水平的判断标准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效益”标准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为人”标准

 四 教育选择水平的可证性和不可证性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可证性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不可证性

 五 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意蕴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支撑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承担

第六部分 教育选择的代价分析

 一 教育选择代价的内涵

(一)关于代价的研究

(二)教育选择代价的内涵

(三)教育选择代价的特殊性

 二 历史之鉴:教育选择代价的史实观照

(一)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史实

(二)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代价

(三)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教训

 三 现实理路:教育选择代价的控制策略

(一)健全教育选择的民主机制

(二)遵循教育选择的科学规律

(三)构筑教育选择的法制框架

第七部分 教育选择的案例研究

 一 东营市农村远距离学生食宿工程的案例分析

(一)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可行性

(二)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必要性

(三)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策略性

 二 东营市年度教育工作计划要点的案例分析

(一)东营市教育工作计划的自主选择性

(二)东营市教育工作计划的连续性和相互支撑性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5: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