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居杂忆(增订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诵芬//徐家祯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山居杂忆》自1999年出版后,畅销一时,销量达30余万册。该书立刻被评为2000年最佳畅销书,并且受到诸多名人推荐。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称赞其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该书也深受诸多豆瓣网友衷爱,称其为另类《巨流河》。

作者高诵芬出身名门,受过传统教育,历经民国初年,抗战搬迁,建国,“文革”抄家,改革开放,最后移民澳洲,一个世纪的往事在这位大家闺秀笔下如过眼云烟,写就了人生悲凉和慨叹。温婉如水的文字在这位大家闺秀记忆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宁。这便成了逝去的中国,成就了“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书中涉及人物100多位,写尽人世沧桑,台湾原诗学研究所所长李嘉有先生和悉尼的古典文学学者许德政先生把《山居杂忆》称作为“现代《红楼梦》”。

此次《山居杂忆(增订版)(精)》出版,作者徐家祯远赴重洋,搜罗照片。国际知名摄影师徐家树先生亲自修图设计,新增照片100余幅,再现100年珍贵影像。作者精益求精,对文字严谨修订,新增注释文章近3万字,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这段往事历史。

内容推荐

高诵芬、徐家祯编著的《山居杂忆(增订版)(精)》是一本活的历史书,记录的是以一个江南家族为中心、从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这一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史。高诵芬从“抗战逃难”到“文革抄家”等,无不扬清激浊,曲尽其致,以其特定的年代和经历,写就了这段历史,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本书也成为了解和观察那个时代、那座城市、那个阶层的独特视角。时代变迁,繁华落尽,物是人非,当晚挑灯夜读至凌晨,掩卷叹服。这样的文字,只有饱经阅历后的静心才能得到。日子是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她,清澈如许。

目录

周退密先生为《山居杂忆》题词

序一

序二

壹章·杭州旧时风俗之一

贰章·杭州旧时风俗之二

叁章·杭州旧时风俗之三

肆章·杭州旧时风俗之四

伍章·曾祖母二三事

陆章·叶妈

柒章·招姑娘

捌章·褚先生

玖章·黄先生

拾章·鬼故事

拾壹章·再说鬼故事

拾贰章·孙云章医生

拾叁章·阮师傅和杨海师傅

拾肆章·民四嫂

拾伍章·绣花沈妈

拾陆章·扶乩

拾柒章·陈妈

拾捌章·桂花糖

拾玖章·我的父母

贰拾章·结婚之一

贰拾壹章·结婚之二

贰拾贰章·结婚之三

贰拾叁章·结婚之四

贰拾肆章·我的公婆

贰拾伍章·我的太婆

贰拾陆章·黄妈

贰拾柒章·吴烈忠医生

贰拾捌章·昆明叔叔

贰拾玖章·寡妇

叁拾章·姨太太

叁拾壹章·香市

叁拾贰章·放生

叁拾叁章·我的弟弟宜官

叁拾肆章·我的哥哥恺之

叁拾伍章·家乡的吃

叁拾陆章·我的烹饪经历

叁拾柒章·逃难之一

叁拾捌章·逃难之二

叁拾玖章·逃难之三

肆拾章·一位朱先生和三位朱师母

肆拾壹章·黄山之游前后

肆拾贰章·周端臣和沈颂南

肆拾叁章·丁蕙女士

肆拾肆章·阿苏和绍大

肆拾伍章·吴汉槎先生

肆拾陆章·汤书午医生

肆拾柒章·说说沪杭的私人医生

肆拾捌章·奶婶婶

肆拾玖章·抄家

伍拾章·扫地出门

伍拾壹章·阿四老太

伍拾贰章·倪兄

伍拾叁章·依然静好楼记

后记

增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大年初一,早晨一睁开眼,不等我开口说话,保姆(即专门照看孩子的女仆)就会将冷冰冰的桔子和干荔子塞进我的嘴中。这是因为“桔”和“荔”两个字是“吉利”两字的近音字。再加过年时放在果盘中的桔子是福建出产的,叫“福桔”,当然会带来福气,那就更为吉利了。于是开年第一件事就是吃“桔荔”,正象征着整年都会大吉大利。

桔子和荔子是每年父母给孩子的果盘中必有的两件水果。果盘也叫岁盆,里边还装各种干果和糖果。除夕之夜,等我们孩子睡着了,母亲就轻轻地放在枕边,让我们第二天醒来时看见感到高兴,就好像外国人把礼物装在红袜子中,圣诞前夕挂起来对小孩说是圣诞老人送的礼物一样。除了岁盘,母亲还在我们的枕下放一个红包,里面是压岁钱。对年龄较大的孩子,父母事先关照好,第二天醒来先吃什么,后吃什么,不可弄错。小的孩子弄不清,也记不住,于是就关照保姆按次序塞进我们的嘴里。记得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他的保姆长妈妈也在年初一一大清早给他嘴里塞进一片冷冰冰的桔子,可见这一习俗不只在杭州,而是在江浙一带都有。

岁盆里的糖果过了初十、十五就渐渐吃完,而父母给的压岁钱却是不用的。这大约是以前有教养的旧式家庭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的方法之一。过了初五,小孩把红包交给母亲,存入每个小孩自立的存折内。这个折子是孩子出生时就立的,存人的是长辈给的见面钱,以及每年除夕、正月家中长辈、亲友给的压岁钱等。孩子长到十岁,长辈就不再给压岁钱了。存的钱却要到成年时才可用于购买田地、房产,算自己的私蓄。最近看杨绛的杂忆,她家以前连仆佣的私蓄都交给东家去管,这种习俗一定也出自同一来源。

初一早上起来保姆替我们换上新衣、新鞋,辫子上还要扎一朵红花,这又是使孩子高兴的事。以前的人生活俭朴节省。平时很少给孩子穿新衣。小的孩子就穿大的孩子穿旧的衣服。丰子恺先生也是江浙一带的人,有同样的风俗习惯,所以有“老大新、老二旧、缝缝补补给老三”的漫画。我们家还有小孩不准穿绸衣的习惯,说是“折福”,所以终年穿的是布衣,而且常常是大人穿旧的衣服改一改给小孩穿。家中有女裁缝(称为“女手”),还有专管绣花的女佣,都轮流在各房中做衣服,吃、穿都在我家,一年四季有做不完的衣服。可见那时人工比材料要便宜得多,否则,像现在人工那么贵的时代,家中常年顾着个女工做新衣、改旧衣,倒不如去买现成的新衣服来得便宜呢!

我们家以前也不准小孩穿丝绵和皮货,说是因为“小孩骨头嫩,要焐烊的”,其实当然也是要孩子懂得节俭。到了十六岁,男孩子戴冠,女孩子梳髻,算长大成人了,才可以穿绸衣、皮衣和丝绵的衣服。女孩十六岁还要穿了红裙子去拜祖先。那时家里的房子很大,各房隔开很远,平时大家不见面,只有在从大门进出或去账房、大厅、花厅等公用的地方时大家才有见面的可能。而大厅则是办喜丧之事、祖宗生日死忌的地方,那时也是大家庭团聚的时候。我穿红裙子去大厅拜祖宗的那天十分害羞。拜好之后就飞快地跑进自己家的房里,怕被人家看见我穿着红裙、梳了头,已成大人了。

P3-4

序言

序一

徐定戡

老妻高诵芬,年十八始来归。今且七十有八,结缡亦周六十岁星矣。时海上文坛正以周作人、林语堂诸君之倡,风靡明季公安、竞陵所谓小品文者。偶于余插架中翻得明末越人张岱国变后所著《陶庵梦忆》。撷读数则,爱玩不去手,曰:“明白简洁,言之有物,而抚时感事,令人低徊涵泳,不能自已,真佳作也。”余曰:“曷不校颦为之?”则逊谢不遑也。嗣后此六十年中,兵戈布迁之危,疾病刀圭之惧,儿女抚育之劳,井臼操持之烦,乞无宁晷得以从容闲暇,伸纸濡毫。

癸酉岁冬,与余同来南澳定居,就养长子家祯斯陡林山馆。白头翁媪,远适异邦,逭谢嚣尘,耳目清旷,栽瓜种豆,抱瓮灌园,时日颇裕,因复怂恿为文,俾偿六十年前宿愿。初以姜芽敛手为解,强而后可,乃复排日追忆儿时情景,以时序为次,寻绎杭州岁时伏腊,节物风光。一一委缕,笔而出之。其有记忆未确,余为补缀而得。每一篇成,儿子辄润色朗读,全以为可,稿乃定。偶以文中所述情节举以儿辈,已有茫然如闻开天遗事者矣。

《后汉书·班彪传》曰:“抒怀旧之蓄念”,其亦人之恒情,为贤者所不废乎?

稼研病叟

1995年3月8日

书于斯陡林红叶山庄

时年八十

后记

我和家母合作的《山居杂忆》终于结束了。历时半年有余。本来以为只要五个月即可完成,结果多花了一个半月;本来以为只用二十万字就可写完,现在也多用了八万字。写完之后因为言犹未尽,就再加个《后记》。

《山居杂忆》是家母的回忆录。一般来说,回忆录多用时间顺序来写。这次我们用的却是以人或事为纲的写法,这倒有点像司马迁的《史记》。但是在开始动笔的时候,我们却并未有意识想要如此。只是因为一开始是写杭州的四时风俗,后来就想到了写人,于是自然形成了《史记》以记人记事为纲的格式。

不过,跟《史记》不同的是,《史记》把人分成主次:以“本纪”序帝王,以“世家”述将相,以“列传”志士庶。各篇排列先后有序,绝不颠倒错乱。而《山居杂忆》却有意把各种人物混杂在一起,不分先后、主次。这正是为了要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

事实上,本书内只有很小一部分写的是自己家人;其余篇幅,大多用于写亲戚、朋友、医生、老师;还有很大的篇幅用来写女仆、男佣。这是遵循周作人先生的主张,要写“人的文学”,把一个时代的人物、风貌记录下来。

家母从来没有正式进过学堂,她所受的教育只局限于十八岁结婚前的私塾教育。结婚以后,家母又从来没有正式到社会上去工作过。她的唯一社会活动经验就是五十年代被里弄推选为妇女代表,以及差不多同一时期,响应政府要把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号召,去里弄生产组参加了一段短时间的劳动。所以,总体上来说,家母婚前只是一个闺房小姐,婚后只是一个贤母良妻:如此而已。但是即使如此,她也能通过她的亲戚、朋友、仆人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再加她出身于世家大族,后来又嫁到一个社会关系很多的大家庭中去,所以即使她本人的社会活动有限,却并不影响此书表现的社会面。其实,作家的创作能力和作品的社会意义跟他的社会活动并不一定成为正比,这点在文学史上也可找到根据。美国著名女诗人爱弥丽·狄勤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一生住在家乡,除了三次外出访友或求医,几乎足不出户。生前,狄勤生只发表过两首小诗,但在她去世之后,却在她的遗物中发现大量诗作,总数达一千五百首之多,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可见,即使毫无社会活动,也并不妨碍诗人的创作。

事实上,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很多,光是作为主题来叙述的人物就有几十个。如果把书中各篇提到的人物也计算在内,则大约有上百人之多。上到总统、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一点踪迹。这可能是本书最大价值之所在。

作为主题来叙述的几十人中,恐怕除了倪兄之外,全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山居杂忆》出版之后数年,我们才发现原来书中所写我的小舅也健在美国纽约。不过那是我写成《后记》以后的事了,不在这里更正原文,只加一注,用以说明——作者2007年注)所以,倪兄应该以作为活人而能有与死者同时列入史册的资格而感到荣耀!

在写人物时,我们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地加以描述和记叙,不因人“讳”言,让读者自己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价。虽然作为作者,有时也不免要在文中作一些评论,但我们希望读者能把这些评论看做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而已,作者并不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幸亏家母的记忆力很佳,所以能把几十年前的细节、小事都一一记出。在写初稿的过程中,家父也帮忙记忆。我在整理的阶段,则尽我之所能再加以补充或作些查考工作,尽量使文中所述准确可靠。但散文究竟不是历史,由于记忆的不确而造成的错误在所难免。好在即使历史书里,有意或无意的错误也通篇都是,所以,散文中有些无意识造成的错误当然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本书不但所有的材料都来自家母的回忆,而且绝大多数篇幅都确是家母亲自动手起的原稿,我只是在篇章结构和文字语句上作必要的调整和润色。在整理时,我尽量保留家母底稿中的词句,以使文章更有特色。在写作过程中,家父参加的意见很多。很多细节都是由他提供的,尤其是有关历史和典故方面的材料。书中有极少几篇,是由家父起草,再由我修改、整理的。每篇文章写完,则都由我们三人共同讨论修改。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三人合作写成。但既然家父不想署名,我们就仍用两个人的名字,这样也显得前后一致。

今年是家父八十岁寿辰,也是家父、家母结婚六十周年。《山居杂忆》的完成倒正是对这两个喜庆的最好纪念!

徐家祯

1995年9月21日

于斯陡林红叶山庄

《山居杂忆》(增订版)

书评(媒体评论)

高诵芬,1918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自幼在家塾延师授读。18岁时,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于同邑徐定戡。从此相夫教子,恪尽职守。1994年1月,双双定居于澳洲,2005年去世。由于作者曾生活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又居住在相当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所以她笔下所写平常事,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也就显得不那么寻常了……其中些许往事,无不扬清激浊,曲尽其致,从而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