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倾巢之下(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世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程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向来就不是为了娱乐存在着,历史是可以当成教育的范本来读的。

张程编写的《倾巢之下(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世家)》告诉你可以抱着娱乐的心态翻看历史的风云激荡,也可以笑看政治沙场上的你死我活。但是,它也完全可以作为一本指导读者在社会上智慧地活着,教人坚守原则但又腾挪跌宕地生活的教育范本。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总可以从别人的成功失败中分享宝贵而难得的经验。

内容推荐

张程编写的《倾巢之下(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世家)》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诸多政治世家的悲欢浮沉,从底层草根跃升为皇亲国戚的西汉卫青家族、汉朝开花唐朝结果的陇西李家、叔侄在三个国家保持实权的三国诸葛家族、近代声名显赫的曾国藩家族,还有魏晋时期那些世族大家,每户人家都有各自的故事,兴衰有迹。

目录

第一章 政坛草根神话——西汉卫青-霍去病-霍光-霍禹家族

 卫家兴起的两大支柱

 功高震主卫青避祸

 受株连满门抄斩

 霍光:皇帝的心病

 霍禹:富不过三代?

第二章 将门虎父无犬子——李广-李蔡-李陵-李暠家族

 但使龙城飞将在

 走投无路的“叛国者”

 割据陇西成一霸

 迟到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 忠君爱国的楷模——三国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家族

 诸葛亮的权力之路

 炼成千古楷模

 三个阵营的一家人

 不可复制的权路

 除了殉国别无选择

第四章 江东大族首望之家——江东陆逊-陆抗-陆机-陆云家族

 东吴政坛的黑马

 王朝的割据支柱

 文人不合时宜

第五章 从权术走向艺术——东晋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家族

 王与马不敢共天下

 王敦是豪杰,不是政治家

 王家的华丽转身

 书法重于政治

第六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东晋谢衡-谢安-谢玄-谢灵运家族

 在乱世寻找支点

 走出东山去淝水

 名将之花凋谢

 无奈的另类天才

第七章 开眼看世界的父子——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家族

 精神的力量

 天京:权力的风口浪尖

 只开风气之先

 悍匪与儒臣

 一口英语与一场谈判

后记 权力传承的秘密

参考文献举要

试读章节

匈奴人在公元前129年又一次大规模侵略、抢劫西汉州县。这一回,刘彻决定不再忍让,要坚决反击残暴的匈奴人。他挑选了四位将军,分别是已经升任车骑将军的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馈和三朝名将、骁骑将军李广,给他们每人一万骑兵,让他们兵分四路迎击匈奴。卫青第一次带兵出征,就直捣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龙城,虽然杀敌有限,但政治意义巨大,凯旋而归。而另外三位将军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更衬托出了卫青的能干。汉武帝刘彻非常高兴,加封卫青为关内侯。此后在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多次派卫青带兵反击南下的匈奴大军。卫青不负厚望,奋勇作战,每次都打得匈奴大败而逃。在公元前127年的战斗中,卫青率军收复了秦朝末年之后就被匈奴人占领的黄河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朝收复后在此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防御工事。从此,长安解决了匈奴的威胁,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局势得到逆转。卫青立下了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此后,卫青活跃在汉匈战争前线。刘彻越来越信任他,给卫青调拨了越来越多的军队,赋予卫青越来越大的指挥权。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节制汉朝大军十几万人进攻匈奴。卫青急行军六七百里,在夜幕中包围了匈奴右贤王的营帐,俘虏匈奴王爷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口和数百万头牲畜。汉武帝接到捷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在军中升卫青为汉朝的最高军职——大将军,指挥前线所有部队和将领,加封食邑8700户。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其中卫伉为宜春侯,卫不疑为阴安侯,卫登为发干侯。指挥全线部队、父子四人封侯,这是西汉王朝历史上还是首例。卫家创造了这样的殊荣。

那一边,匈奴人被打得伤了元气,可依然猖獗。公元前123年,刘彻命令大将军卫青统帅六路大军,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希望彻底解决边患。

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当年18岁了,因为家族的荣耀,正担任侍中。霍去病这个小伙子善骑射,死缠着舅舅要从军出征。卫青就任命霍去病为票姚校尉,调拨给他800名骑兵。霍去病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率领本部800人,甩开卫青率领的大军,深入敌后数百里去蛮干。看到外甥这样无组织无纪律,卫青忧心忡忡。没想到,霍去病带着800壮士急风暴雨般扫荡匈奴后方,歼敌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国和单于祖父辈贵族等重要人物,俘虏单于叔父罗姑比等人,一战成名!返回内地短暂休整后,霍去病再次深人敌后,又歼敌上万人。

公元前123年的西汉王朝,霍去病是最耀眼的明星,而其他将领不是大败而归就是无功而返。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食邑2500户。卫家又多了一位侯爵!  到现在为止,卫青的地位相当稳固了。虽然这一回,他率领朝廷大军,耗费大量军需物资,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因为霍去病的狂飙猛进,本回军事行动还不算失败。卫青没有受到指责,也没有得到封赏。其实,卫青也不需要这一次的封赏和地位的提高。他的家族权势已经如日中天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掌握着帝国的军队,声望显赫;卫子夫已经生下了皇长子刘据,取代了陈阿娇的皇后地位,成为国母,掌管着后宫,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他们三人是卫家主要的权势人物,也是家族权势的主要来源。卫家还通过联姻等手段,以自己为中心聚集了一批显贵的亲戚朋友,俨然是西汉王朝无人可及的政治家族了。P6-7

序言

在古代中国,权力是荣华富贵的等价物,加之权力来之不易,拥有者难免自私,想长期把持它,传之子孙万代。于是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世代公卿”的权力家族。本书就是一本聚焦这些家族的历史读物。

末章《权力传承的秘密》,简要列举了权力家族把持权力的秘密。需要强调的是,世家子孙自身的强素质、高能力,是他们继承父辈权势的一大主因。常年在政治环境中耳濡目染,世家子孙的政治素质往往高于平民子弟。这其中,家族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纵观历史,但凡牢靠的权力家族,但凡有远见的政治人物,无不重视家教和子弟学业。他们的子孙,“生于书香世家,延名师,择良友,父兄饱学,从而提命讲解,子弟资质聪明,又好读书,自然直上云霄,乃顺境也。”(《白公家训》)

从政治史的纵向来看,权力家族构成了对皇权的持续威胁。看看东晋南朝政治,门阀大家把皇帝欺负成什么样了?专制帝王自然要扼杀一切权力威胁,权力家族也在打击的范围内。所以,帝王设计了诸多制度,推行了很多措施来打压门阀势力。从唐朝开始,门阀势力开始土崩瓦解,尤其是科举盛行对门阀的冲击极大。选贤用能,渐渐成了社会共识。这个时候,家庭教育对权力传承就更重要了。子孙学富五车,权力才能留在自家;子弟不学无术,家族就是权力场的过客。

唐宋之后,不仅是世家大族重视家庭教育,一般的温饱之家也节衣缩食,供养子弟读书考试。宗族结构广泛推开,出面承接了很大一部分家教任务,举全族之力供养子孙读书考试。家塾、宗学遍布乡间。书声琅琅,见证了家庭教育是宗族的主要职责之一。

先贤把教育和权力的关系,看得很透。遍览清代政治、阅历丰富的汪辉祖就警告权力家族切勿放松子弟教育,“富厚之家,不论子弟资禀,强令读书,丰其衣食,逸其肢体,至壮岁无成,而强者气骄,弱者性懒,更无他业可就,流为废材。”(《双节堂庸训》)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强调,王公大臣“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之失节,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即痴”。可惜,很多达官显贵这回没把皇帝的话放在心中,没有贯彻执行,结果培养出了不少纨绔子弟和“高衙内”,害人又害己。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进一步的问题:达官显贵应该留给子孙什么?是权贵,还是品行?曾国藩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很透:“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千家训》)如果子孙贤能,在选贤用能的社会中不愁没有出头之日;如果子孙为恶,权贵遗产恰恰是助纣为虐的毒药。所以,留子孙高官显爵,不如抓紧教育,树德培优。  同样,一个人要想实现理想,不要寄希望有个“好爸爸”,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朝着梦想奋斗。遭遇困难,不要要求家庭对自己的的帮助,而要自问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才能,是不是足够坚持。

高社会流动性,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征。秦汉之后的中国就不是一个贵族社会,彼时开始的中国就没有一个贵族阶层。贤能者居位,不肖者去之。只要社会保持流动,权力就不可能被垄断,品行和教育就有用武之地。我们讨论权力家族,就有现实意义。

是为序。

后记

匈奴人在公元前129年又一次大规模侵略、抢劫西汉州县。这一回,刘彻决定不再忍让,要坚决反击残暴的匈奴人。他挑选了四位将军,分别是已经升任车骑将军的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馈和三朝名将、骁骑将军李广,给他们每人一万骑兵,让他们兵分四路迎击匈奴。卫青第一次带兵出征,就直捣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龙城,虽然杀敌有限,但政治意义巨大,凯旋而归。而另外三位将军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更衬托出了卫青的能干。汉武帝刘彻非常高兴,加封卫青为关内侯。此后在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多次派卫青带兵反击南下的匈奴大军。卫青不负厚望,奋勇作战,每次都打得匈奴大败而逃。在公元前127年的战斗中,卫青率军收复了秦朝末年之后就被匈奴人占领的黄河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朝收复后在此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防御工事。从此,长安解决了匈奴的威胁,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局势得到逆转。卫青立下了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此后,卫青活跃在汉匈战争前线。刘彻越来越信任他,给卫青调拨了越来越多的军队,赋予卫青越来越大的指挥权。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节制汉朝大军十几万人进攻匈奴。卫青急行军六七百里,在夜幕中包围了匈奴右贤王的营帐,俘虏匈奴王爷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口和数百万头牲畜。汉武帝接到捷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在军中升卫青为汉朝的最高军职——大将军,指挥前线所有部队和将领,加封食邑8700户。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其中卫伉为宜春侯,卫不疑为阴安侯,卫登为发干侯。指挥全线部队、父子四人封侯,这是西汉王朝历史上还是首例。卫家创造了这样的殊荣。

那一边,匈奴人被打得伤了元气,可依然猖獗。公元前123年,刘彻命令大将军卫青统帅六路大军,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希望彻底解决边患。

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当年18岁了,因为家族的荣耀,正担任侍中。霍去病这个小伙子善骑射,死缠着舅舅要从军出征。卫青就任命霍去病为票姚校尉,调拨给他800名骑兵。霍去病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率领本部800人,甩开卫青率领的大军,深入敌后数百里去蛮干。看到外甥这样无组织无纪律,卫青忧心忡忡。没想到,霍去病带着800壮士急风暴雨般扫荡匈奴后方,歼敌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国和单于祖父辈贵族等重要人物,俘虏单于叔父罗姑比等人,一战成名!返回内地短暂休整后,霍去病再次深人敌后,又歼敌上万人。

公元前123年的西汉王朝,霍去病是最耀眼的明星,而其他将领不是大败而归就是无功而返。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食邑2500户。卫家又多了一位侯爵!  到现在为止,卫青的地位相当稳固了。虽然这一回,他率领朝廷大军,耗费大量军需物资,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因为霍去病的狂飙猛进,本回军事行动还不算失败。卫青没有受到指责,也没有得到封赏。其实,卫青也不需要这一次的封赏和地位的提高。他的家族权势已经如日中天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掌握着帝国的军队,声望显赫;卫子夫已经生下了皇长子刘据,取代了陈阿娇的皇后地位,成为国母,掌管着后宫,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他们三人是卫家主要的权势人物,也是家族权势的主要来源。卫家还通过联姻等手段,以自己为中心聚集了一批显贵的亲戚朋友,俨然是西汉王朝无人可及的政治家族了。

感谢阅读本书。

这是一本描写中国古代政治世家的图书。所谓的政治世家,指得是那些别人往他家里扔块板砖就能砸到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三个巡抚外加一堆知府、郎中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办个生日宴会能办成朝野官员大联欢,上朝议政光和亲戚朋友打招呼就要花小半个时辰,好不容易忙里偷闲想到京城外面散散心结果引来七个县令请安八个将军带兵护卫。我们后人对这些拿着顶戴花翎当玩具的大家族、大人物津津乐道,除了羡慕其中的荣华富贵、风光无限外,更重要的是对权力的传承过程感到好奇。

权力是怎么在少数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呢?

权力操作,遵循一定的规律。权力之所以能够在家族内代代相传,首要的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给政治世家提供了在官场“近亲繁殖”的机会。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近四千年时间里,当官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公务员考试的。有人说你行,你就行,收拾行囊准备当官去。在隋文帝杨坚发明用科举考试录取官员之前,选择官员的标准主要是道德、声望、人缘等虚的东西。而垄断这些虚头幻脑内容评定的是官员阶层本身,所以“公认”的品德高尚、声望卓著的人都是官宦子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中国历史上门阀世族势力最强盛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要拜曹魏王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所赐。各地的人才由本地的中正官评定能力等级,按照评级高低出任相应的职位。结果,官宦子弟只要长了胡子、不是白痴弱智再会写几个字,就都被在位的亲戚任命为官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是在这种制度保障下迅速崛起的。等到唐朝完善了科举取士制度,世族势力就失去了在官场“近亲繁殖”的沃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第二个原因是世家子弟有前辈政治势力和影响的庇护。朝中有人好办事。相同能力或者资历的人竞争某个官职,上级官员肯定选择那个自己熟悉的人。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儿子,那就更要照顾录取了,即使候选人是烂泥也要把他扶上墙。这是人性的弱点决定的。即使父辈不幸早死,那也不会对子孙的政治前途造成太大的影响。有权授予你官职的人可能是你父亲若干年前的同僚或下属,或者曾经加入的某个官员俱乐部的朋友,或者你父亲在某次年终考核的时候帮他作过弊。这样的渊源可比你费尽心机,给高官的太太送一轿子的高级胭脂,要管用得多。在中国社会环境中,政治世家形成的时间越长,在官场蔓延的人脉关系就越广、越有用,子孙后辈能去找的“世伯”、“世叔”就越多。它比人事制度更有用。

现在的权势是由前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累积而成的。家族影响着后代的职业选择,也塑造了后代的能力品性。

除了人情和制度保障外,政治世家垄断权力的第三个有利因素是主观的,更隐蔽,也可能更主要。那就是家族环境容易熏陶出高素质的子孙。

西晋末年,有人去太尉王衍家拜访,正巧赶上王敦、王导、王戎等太尉的堂兄弟们都在。出来后,客人感叹道:“我在王家看到满堂琳琅珠玉啊!”这句话多少有点奉承的意思,但并不全是浮夸。王衍是太尉,虽然官当得不好,名声不好,但也是开玄学风气之先的人物;王导、王敦这两个日后东晋的风云人物就不用夺说了,连末尾的王戎都是“竹林七贤”之一。如果再算上子侄辈的王羲之等人,王家真是人才辈出,每代人的素质都不错。这和王家家风严谨,注重子孙教育有关。政治世家的家族教育,除了基础的知识教育外,主要还是执政理念、政治实践、为人处世和王朝历史的教育。如此熏陶,结果是家族子弟往往政治早熟,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素质远高于一般子弟。

不管你接受与否,世家子弟有着独特的气质和较高的素质。一个家族在政坛摸爬滚打几代人,总会沉淀下有用的、没用的经验教训,把闪光点流传给后人。如果这个家族还特别重视子孙的教育与培养,那么子弟的素质更可能比一般人家的子弟要高。政治世家的孩子,没有谁生下来就是纨绔子弟、就是白痴弱智,绝大多数也想好好学习,超越父辈,让家族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所以,世家子弟具有较高的素质是高概率的事件,即使刨除制度保障和家族影响,他们也会在权力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些读者可能不赞同这最重要第三点原因,觉得世家子弟大多是花花公子、绣花枕头。就如近代作家张恨水在《水浒人物论赞·高衙内》中指出的,官宦子弟常由以下三大原因而堕落,一代不如一代:“作官人家有钱,广殖田产,使子孙习于懒惰,一也。作官人家有势,使子孙骄傲成性,目空一切,二也。作官人家必多宵小趋奉,不得主人而趋奉之,则趋奉幼主。官之子孙易仗财使势,无恶不作,三也。有此三因,作官后代,安得而不堕落乎?”这样的世家子弟的确存在,但没有成为这个群体的主流。多数世家子弟低调地学习、继承家族的权势,只有少数世家子弟在群众闪光灯的照耀下“高调”地花天酒地、辱没门楣。我们过分关注政治世家就会在眼睛中出现了“盲点”,对那些高素质的、成功的世家子弟漠然不见,全部注意力几乎都被那些坏小子给吸引了。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网以及高素质、高能力的子孙后代是权力家族留住权势的三大法宝。令人眼红的权势不是平白无故地停留在那些权力家族的。

一个家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把持权势?法国贵族的例子似乎能回答此问题。在法国,一个贵族的产生起码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是平民。他的任务是努力赚钱,为子孙积蓄财富;第二代人利用父辈的财富置办武器装备,最好是能武装一批人,去战场上博取功绩和声誉。如果运气好,在第二代就得到王室和显贵赏识,开始进入贵族圈子——但还不是贵族;第三代人的任务是在祖父辈的基础上,使劲地出人王宫,表现自己,受封爵位。那样,这第三代人勉强可以称作贵族了,尽管会被世族大家看作是暴发户。这还是最快、最理想的情况,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如果哪代人不幸出现了问题,这户人家要想晋升到贵族阶层还要更长的时间。可见,权力家族的产生,既需要制度的保障、人情世故的烘托,更离不开对每代人实实在在的高要求。

谈完权力家族传承权力的秘密,接下来,我“坦白交代”一下为什么要写作本书?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反复提及韩信、霍光、诸葛恪、和坤等人的兴衰,警示自己子孙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重读王侯将相的荣辱兴亡,也要以史为鉴,温故查新,从具体的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历史案例都是前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那时的社会背景中的划出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从西汉卫霍家族的案例中懂得政治崇尚丛林法则,两强相遇必有一伤。强盛的权力家族和强权的专制君主,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存在一个,不可能和睦相处、分享权力。这就是卫青家族在汉武帝时代受到猜忌的大道理。

王羲之的故事表明,艺术需要物质基础和政治支持。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思想家一般出身官宦人家,因为只有大家族才能提供艺术家需要的物质基础,思想家需要的教育和思想基础。普通人家也能出艺术家和思想家,但作品的胸襟、气度和思想的宽度、深度和前一类人相比还是有距离的。

曾国藩家族的崛起表明在人事制度非常成熟、王朝政治对权势家族的限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个家族的崛起必须依靠实干苦干,干出成绩来,并且代代都要有真功夫,真业绩。历史越往后走,政治世家产生和维持的成本就越高,存在的几率就越少。从唐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就很少出现子孙世代高官显贵的家族。东汉汝南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情形成为了遥远的历史回响,“富不过三代”的观念开始被人们接受。

如果读者阅读具体案例时,能够从中看到现实的影子,发出会心的微笑,那将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本书附录的《参考文献举要》基本囊括了文献参考情况。我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列举了参考图书和文章。附录的文献都是大陆地区的实体出版物。我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有转载于“曾国藩研究网”的文章《曾国藩经济状况分析》、祝小潭的《曾国藩的做人之道》和清朝黎庶昌的《曾文正公年谱》;有转载于天涯社区的文章《华之谢安》、《论陆机、陆云兄弟之死》等文章。还有其他浏览过但未认真拜读的文献,恕不一一列举。历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积淀深厚,文献浩繁。徜徉在浩如烟海的资料时,我真切感觉到了个人的渺小和后来者的谦恭。感谢所有的前人和他们的研究成果。

本书初版由崇文书局初版,现由群言出版社再版。感谢陈佳编辑的辛劳付出,感谢群言出版社同仁的专业工作。

书中难免有误,我对所有错误负责,也欢迎各位读者指正。

谢谢大家。

张程

二○○九年二月一稿于北京

二○一四年八月修订于北京

二○一五年七月再订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4: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