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编著的这本《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致力于搜罗行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形式,依稀记得的寒食节,渐渐忘却的腊八粥,被遗忘的结婚六礼,被搁浅的成年礼仪,被流行音乐碾压的传统曲艺,被机器生产排挤的传统工艺,被时间隐没的茶道艺术,被记忆搁置的宫廷盛宴,还有被高楼大厦遮挡的四合院、吊脚楼、土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超编著的这本《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致力于搜罗行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形式,依稀记得的寒食节,渐渐忘却的腊八粥,被遗忘的结婚六礼,被搁浅的成年礼仪,被流行音乐碾压的传统曲艺,被机器生产排挤的传统工艺,被时间隐没的茶道艺术,被记忆搁置的宫廷盛宴,还有被高楼大厦遮挡的四合院、吊脚楼、土楼……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渊源广博并独具一格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越来越淡薄的传统节日味道,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罕见的传统衣着,越来越少用的典故词语,以及渐趋一致的饮食住行习惯,使得传统文化的要素不断走向失落。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让那些行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吐绿开花,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张超编著的这本《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从节日、礼仪、艺术、服饰、字语、饮食以及民居等方面来介绍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以唤起国人的保护意识。 目录 第一章 节日·遗失 第一节 人日节3 第二节 天穿节8 第三节 花朝节12 第四节 上巳节18 第五节 寒食节24 第六节 中元节29 第七节 重阳节34 第八节 寒衣节40 第九节 腊八节45 第二章 礼仪·渐远 第一节 政治礼59 第二节 结婚礼67 第三节 诞生礼75 第四节 成年礼83 第五节 宾礼91 第六节 五祀98 第七节 傩礼103 第三章 艺术·流逝 第一节 戏曲111 第二节 舞蹈118 第三节 手工艺125 第四节 器物132 第五节 文学139 第六节 乐器145 第四章 服饰·未见 第一节 皇家服饰155 第二节 汉族服饰161 第三节 少数民族服饰166 第五章 字语·难寻 第一节 文字175 第二节 谜语(灯谜)182 第三节 酒令194 第六章 饮食·流失 第一节 茶道201 第二节 饮酒207 第三节 宫廷盛宴212 第四节 民间小吃219 第七章 民居·擦肩 第一节 四合院225 第二节 吊脚楼231 第三节 古典园林235 试读章节 唐宋时期人们爱好集会,达官贵族喜欢郊游设宴,在花前设下桌椅,美女花中信步,看到名花就依草摆席,用红裙相互挂插作为宴幄,在兰亭边煮茶吟诗,抽花签、传花令、写诗、喝酒、觥筹交错、满地落花。在宋代之前,花朝节的优雅活动一般只在一些文人墨客和官员中流行。自北宋开始,花朝节风俗活动有了新的变化,种花、挑菜、祭祀也加入进来,而且花朝节开始进入寻常的百姓人家。并兴写关于花的诗词,不仅雅士文人,童叟百姓皆在那天为最爱的花抒写下动人的篇章并进行评赏。花朝节的信仰基础是所谓的百花生日、花王诞辰、花神诞辰。关于花王、花神,古往今来的说法不一。民间把女夷作为花神,《花木录》认为女夷是“魏夫人弟子,善养花,号花姑,故春圃则祀花姑”。《月令广义》中也说:“女夷,主春夏和养之神,即花神也。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民间又传说花神不只一位,有“十二花神“之称。《镜花缘》等书把花神和唐代女皇上武则天联系起来。传说,包括洛阳牡丹在内的十二花神在天上犯了错,被玉皇大帝一怒之下贬至凡间。也有说法说十二花神是十二月花神,分别掌管一年十二个月的花卉。民间为了祭祀花神建立了很多花神庙。 花朝节还会在花神庙里进行烧香祭祀活动,为花神设立神位。北京西南郊区的花乡,有北京著名的花神庙。这座庙是明代时修建的,庙门上悬挂有“古迹花神庙”的匾额,前殿供有各种花神的牌位。花农会在花神诞辰的二月十二到花神庙进香献花。而前清时还曾经在外面搭戏台唱野台子戏。 赏红是花朝节别具特色的习俗,赏红大约是起源于唐代的护花幡。唐人的小说记载,当时有位叫做崔玄微的文人游园时碰到了几位美人,美人们向他求救,说是她们因为害怕凶猛的风而向十八姨请求庇护,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十八姨,因此请求崔氏每年的二月初一能够做一个朱幡挂在花枝上,上面画日月星辰等,如此可以免于灾难。崔氏按照她们的说法照办,果然到那天,暴风把地上的树全都连根拔起,但是院子中的繁花安然无恙。因此这也被视为赏红的起源。赏红的本意是赏玩花红,在《帝京岁时记胜》中有记载:“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幽人韵士,赋诗唱和。春早时赏牡丹,唯天坛南北廊、永安门内张园及房山僧舍者最胜。”更有用彩色布条挂在花枝上的。《中华风俗志》记载江苏吴中有这样的习俗:“二月二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绘,粘于花枝上,谓之赏红。”有记载江苏吴中也有类似的习俗,即在这天,闺中女孩裁纸做出漂亮的图案,将这些图案挂在花木之上,使得花木花枝招展,引得周围的人纷纷观看,红绿参差,刹时热闹非凡。 花朝节除了赏花,修花,人们还会赏蝶,扑蝶。在宋俗经典《诚斋诗话》中记载道:“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为了配合花朝节百花争艳,女人们会把当时最流行的簪花戴在头上,花艳人更艳。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载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在女人们争艳的同时,也会互赠头花。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在这一天,女孩穿耳孔,孩童开始留发。民间嫁娶、问名,都把这天当作吉日来看待。花朝节不仅仅是赏花游玩,它的风俗美食也是一绝。其中花糕尤其美味。传说武则天时期,她十分爱花,每到花朝节,她就会安排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熟做成花糕,并且用来赏赐大臣。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这就是花朝节吃花糕习俗的起源。 不同的地区庆祝花朝节的形式都有差异。浙江《乌程县志》云:“二月二日花朝,士女皆摘蓬叶插于头,谚云‘蓬开先日草,戴了春不老’。”湖北《崇阳县志》记:“二月十五日花朝,又曰扑蝶会。相传此日是百花生日。是日,女孩穿耳孔,孩童始留发。民间嫁娶、纳彩、问名,均以此日为吉。”宋朝时,南北都流行“扑蝶会”,汪灏在《广群芳谱》中写:“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谈到了这个习俗:“是日宋时有扑蝶之戏。”《大理县志稿》载:“十四五等日为花会,又名太平会……乡人争胜陈列古玩,并以花木佳美者,垒集花山为点景之助。”还有些地方在花朝节期搬演花朝戏,以戏剧的形式庆贺百花生日。 P13-16 序言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渊源广博并独具一格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越来越淡薄的传统节日味道,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罕见的传统衣着,越来越少用的典故词语,以及渐趋一致的饮食住行习惯,使得传统文化的要素不断走向失落。 本书致力于搜罗行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形式,依稀记得的寒食节,渐渐忘却的腊八粥,被遗忘的结婚六礼,被搁浅的成年礼仪,被流行音乐碾压的传统曲艺,被机器生产排挤的传统工艺,被时间隐没的茶道艺术,被记忆搁置的宫廷盛宴,还有被高楼大厦遮挡的四合院、吊脚楼、土楼……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了解了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进行传统文化的挽救工作。比如通过旅游业发展民俗经济,使得这些古老的文化形式得以保存并向外传播。同时希冀那些移民国外的同胞在了解了这些传统要素的基础上,将这些传统带人其居住的新国家,从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到国外。总而言之,这些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弃,应与打造今日中国的新思想共存。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有一部分被大家淡忘了。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让那些行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吐绿开花,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