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历史的前提是了解历史。如果让你用一个形状表述中国历史,会是什么?历史学者李恩柱经过毕生思考,告诉我们,历史是三角形的,皇、臣、士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历史挖的坑》即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阐述,没有高深的学术术语,没有故作惊人的奇怪论调,让我们坐下来,读读自己的过去,想想自己的未来。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故作惊人之语,也不人云亦云。本书由李恩柱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挖的坑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恩柱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敬畏历史的前提是了解历史。如果让你用一个形状表述中国历史,会是什么?历史学者李恩柱经过毕生思考,告诉我们,历史是三角形的,皇、臣、士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历史挖的坑》即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阐述,没有高深的学术术语,没有故作惊人的奇怪论调,让我们坐下来,读读自己的过去,想想自己的未来。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故作惊人之语,也不人云亦云。本书由李恩柱著。 内容推荐 历史是复杂的,不管碎屑多么细小,也仍旧复杂。《历史挖的坑》站在史册边上,发一通卑之无甚高论之论,以期于人有益。因此,本书最大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人云亦云,也不故作惊人之语。对皇权的剖析平心静气,对臣民适应专制的状态求实求真,对古代社会微调机制的失灵,分析持之有故。 《历史挖的坑》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分析皇权运作时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手段与权术;中编则分析臣民对专制社会的认同,对皇权的忠诚,对社会正常运转所做的努力;下编为士的历史,分析了士的两个品格:家国情怀和御用心态。本书由李恩柱著。 目录 上编 神性笼罩的皇帝 文字狱表皮上的华丽外衣 “展示”论 选官流弊与微调之力 何时罪己? “不由自主”专制 “任务” “未察虚实” “京控” 著述的存废与皇权 专制的寿命 知而不改,不如不知 畸形宋朝 宋代皇帝评估文人谤怨 丞相制,说没就没了 掩饰低微 蜕变 帝制时代的好皇帝 罚非其罪 鼠与器 顾虑 多才皇帝的悲剧 缺乏监督的商纣王 监督与监视 繁荣与忧患意识 袁世凯为何称帝 严令如何变成具文的 谁促成了起义者 监督似奴婢 后来呢? “冷拒”与“酷拒” 头发与政治态度 “意见”叵测吗? 嘉言还需方行伴 必然产生杨广 朱元璋慨叹过的事 皇帝个人情绪与文字狱 扭曲的惜才 容忍度 身边人 何尝知道是新机 缺欠 大面积沦陷 偶然发现 示范 人祸乎?天灾乎? 胡服对汉服的一次胜利 魏源影响了谁? 慈禧对光绪的斥责 调节的弱化 “底线” 中编 诚惶诚恐的大臣 腹诽 郭嵩焘:试图直立行走的猴子 考课与民众之音 宋恕为何事“胆怯” 裴矩的心态 黄遵宪与美国式民主 清朝文字狱与名著 南宋15条的处境 颟顸 王世充求言 语境 孙嘉淦的衰变 唐朝建国前的三百多日 李斯的两次上书 “吮咀”谈 与奸恶无关 良史的界域 刘瑾必有替人 说“鲧” 明朝的穿靴戴帽 贾似道专权之根 “清官”这个概念 朱氏子孙的奢靡 贪官的底蕴 “奸臣”之奸不在包子 传染 计算方法 生计问题 下编 一言难尽的士人 方孝孺的死 都出“国”了 张謇之见 一种无声无息的悲剧 “红杏尚书”的奋斗观 臣子的品德 不可孤立看待遴才方式 雅贿 难忘宋应星 蔡伦的光荣与悲剧 试读章节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时候,虽然往往流血漂橹,但领袖们多会玩弄一下“禅让”的把戏。所谓“禅让”,就是古代在位的君主自愿把领导权让给更贤能的人。这样的时期或者有过吧,反正言之凿凿的学者不少。据说“禅让制”是从尧、舜、禹开始的——尧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治水英雄禹。权力嬗递而能不流血,古代的“禅让制”真称得起伟大的创造。不过,平心而论,后人已经使“禅让”成了掩人耳目的政治云雾,成了遮盖鲜血的绚丽迷彩。“禅让”掩映下的暴力戏剧一直都在上演。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公元265年,司马炎又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一个剧目接一个剧目,煞是好看。 但禅让者与接受者,似乎多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比如曹丕是汉朝的丞相,司马炎是魏元帝曹奂的相国。像刘邦、朱元璋这样毫无政治背景的平民皇帝,逼迫前朝帝王“禅让”的机会是很小的,只能凭武力夺取政权。 不过,体现自己靠天命、靠德行得天下的招数远非“禅让”一途,还有在权力面前故作谦让状这出大戏。 楚汉之战,进行了一百多次大小战斗、历时近五年,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而结束。刘邦封韩信为楚王,称王淮北,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封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台。公元前202年正月,楚王韩信组织诸侯及各军团将相联名奏疏,请刘邦晋位为皇帝。上疏之前,韩信有个讲话,阐述了上疏的意义:“汉王自斩蛇起事,率义师西灭暴秦,东亡逆楚,仁义布满天下。现天下已定,我等也被分封为王。俗话说天下不可一日无主,我想与众位联名上疏,尊汉王为皇帝,不知大家意下如何?”诸王听韩信这么一说,都抢先表态,赞许这个决策。韩信见状,立马找来文吏,令其修成疏章,诸王分别签字加印,送往汉王行宫。 汉王刘邦认真阅读了奏疏,见其中写道:“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无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刘邦看后,立即召集群臣,说道:“寡人闻古来帝号,只有贤王可当此称,虚名无实,殊不足取。今诸侯王乃高推寡人,寡人怎敢当此尊号?”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刘邦的推让之词:“我听说皇帝之位应由天下最贤能的人拥有,否则只是空言虚语,得不到大家诚心支持,根本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权,反有害天下和平,所以我实在不敢负担这个责任。”这些话,有一箭双雕的功效。一方面,刘邦表示自己并不是看重权力,对皇权谦逊推让;另一方面,可以试探那些人的真正意图,看他们是不是真心拥护自己。也许群僚发自内心拥戴刘邦,也许群臣看透了刘邦的真实思想,齐声说道:“大王起自细微,灭乱秦,威震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天下,功臣皆得裂土分封,可见大王本无私意。大王德施海内,诸侯王不足与比,据实而言,应居帝位,如此,天下幸甚!”刘邦还想推辞,内外臣僚便都跪在地上不起,刘邦这才说:“如诸侯王所请,有利于天下之民,寡人自当准请。”群臣见汉王刘邦已经应允,从地上爬起来,高兴地咧着嘴退下。太尉卢绾、博士叔孙通等没有和那群臣僚一块退下去,他们还有好多后续工作需要商定,如择吉日,制定定仪等。 二月初三,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附近)北岸,祭坛筑起,旌旗招展,鼓角喧天,汉王刘邦要在这里登基称帝。到了吉时,鼓角齐鸣,刘邦在群臣的簇拥下,登坛拜祭了天地,然后回到大殿,面南坐于高位,即了汉帝位。文武百官,分列两旁,礼官宣礼,群臣朝贺,“万岁!”呼声四起,震慑人心。朝贺完毕,汉帝颁诏大赦,然后又接连下谕旨二道,进行分封。 诸事理毕,汉帝诏令,定都洛阳,并派人到栎阳奉迎太公、吕后及太子盈;又派人去沛邑迎接次兄刘仲、从子刘信、少弟刘交,以及没有发达时结交的情妇曹氏及子刘肥、定陶戚氏父女及子如意。不久,有大臣建议迁都关中,刘邦便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至此,国事初定,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建立了。 朱元璋称帝,与刘邦称帝大同小异。两个皇帝都起于平民,奋斗的路径基本相同,履登极位的程序也就大体相同。所不同者,汉高祖刘邦之前,虽有一个统一的秦朝,但秦朝的皇帝出身高贵,另外秦朝短命,政治体制等等一切,刘邦这样的底层人物来不及受到充分的熏陶。对千年之后朱元璋来说,已经不成为问题。朱元璋做皇帝时已是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末,距大一统的秦帝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君臣礼节早已浸透于每个人的骨子里。 丙午年(1366年)十二月,小明王乘船赴应天府,在长江溺亡,于是龙凤年号随着小明王的死亡而消失在历史烟尘中。龙凤十三年,朱元璋改元吴元元年(1367年),并下令恢复中原传统,将百官礼仪由原来尊右改为尊左。这时将士们纷纷上表,希望朱元璋称帝。但朱元璋认为,天下大局虽然已经确定,然而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他对劝他做皇帝的李善长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拥有天下,都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就是这样他还是礼让再三呢。这种事不可仓促行事,如果真是天赐我皇权,我又何须匆忙呢。”这话很有意思,既说明自己不是永不称帝——古人礼让再三;也为上表的人指明了方向——帝王拥有天下,天命、人心很重要。P9-11 序言 历史既严酷又平和,就像一个复杂的人,遇见一类人时谦恭虚己,看到另一类人时则傲慢无礼。因此,不管历史的碎屑多么细小,也仍然复杂,折射出全貌的影子。 我喜欢历史,但俗人俗眼,只能见人所见,站在史册边上,所发之言,卑之无甚高论。虽然力求不人云亦云,可难免山里人见骆驼是马背肿,落人窠臼,贻笑大方。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这类个人之见于人有益,读者诸君阅毕觉得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自思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思想性统率可读性,严肃认真,不故作惊人之语,也不人云亦云。对专制皇权的剖析平心静气;对臣子、民众慢慢适应专制的状态求实求真;对专制社会不断重复的、已经无数次出现的治国理念无效、微调机制失灵等原因,分析起来持之有故,而不是乱加哂笑。我欲使诸君晓明:农民义军揭竿而起,根源并不在于想过一把皇帝瘾,而是朝政的专制和腐败,统治者漠视底层生活状态,使老百姓无法生存。然而旧王朝被推翻之后,新王朝不思变革,又陷入下一次循环,周而复始,累代相沿。 具体而言,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这是一本既吸纳了历史研究新成果,又融合了作者新观点的思想随笔集。因为不是专题研究,每篇文章切人中国专制皇权制度的角度很小,言之有物,不空发议论,读了没有枯燥感。 其二,实事求是剖析皇权对臣子的碾压。比如茹太素受杖刑,世人常以为是因为他的奏折冗长,实际是他指责朱元璋杀人太多,所遴选的官员能力低劣所致。专制皇权就是如此“口是心非”,一直用罚非其罪、死非其罪的权术欺蒙世人。 其三,不作简单的翻案文字,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全面看待一个人,公允对待一件事。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记述历史的文字或因为皇权压迫,不敢客观描述;或为利益所诱,不能客观描述;或因著史者本为御用,不想客观描述;或因无以名之的原由,不便客观描述……所以读史者当尽量浏览各种观点,坚持多元化。历史如海如烟,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上天,也可以人地。倘若再加上著者的倾向,更复杂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以讹传讹,只能害人害己。 其四,敬畏历史,不作不着边际的推断,而是言之有据,议论有源。本书的上编主要分析皇权运作时最高统治者的各种手段与权术。中编则分析臣子对专制社会的认同与维护,努力效忠皇权。下编对老百姓膜拜皇权,崇奉任何一个皇帝的情结,进行求实剖解,认为老百姓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改朝换代的主力军。 历史如人,是一个整体,专制社会持续几千年,是这个体制不断倒塌、重建的结果,这个长久的过程,皇帝、臣子、民众都默认了体制内的一切,所谓变革,仅是皇帝的姓氏不同而已。 2012年1月 于石家庄 书评(媒体评论) 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 ——鲁迅 知识分子总是珍惜自己的羽毛的,恩柱有民国文人之风。 ——知名作家 游宇明 恩柱是个极有才华的人,他的读史,比别人多一份沉静;论史,多一些人生体味。而今他已作古,读其文如见其人,还是记忆中那年意气风发的影像。 ——著名杂文家 鄢烈山 遍读李恩柱的杂文,便会发现他的文字是有“主旨”的。他清楚自己在写什么,也清楚自已为何而写。我觉得,他在读书行文时,总是怀有一介读书人常有的入世情怀。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知识分子的身影,可以看到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等等余绪。 ——《杂文月刊》执行总编 吴营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