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百年三国》由夏炜东著,讲述的是:孙坚讨伐刘表,被其部将黄祖杀死。袁绍则干掉公孙瓒,占据幽州、青州、并州、冀州,不可一世。兖州的曹操因为陶谦杀死他父亲曹嵩,决意兴兵报仇,兵锋所到之处,大举屠城。陶谦抵挡不住,急忙向刘备求救,陶谦死后,把徐州让给刘备。曹操全力夺取徐州时,遭到吕布的攻袭。曹操只好转身攻打吕布。公元196年,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把四处颠沛东躲西藏的汉献帝迎接回许县,改年号为建安,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独特政治优势。从此,他开始先弱后强,先后击败了刘备、吕布,然后与袁绍进行决战,取得了角逐中原的最终胜利。
《逐鹿中原/百年三国》由夏炜东著。
曹操的形象到底是黑还是白?
刘备是仁义之君,还是无能之辈?
孙权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残忍?
关羽的本事究竟如何?
诸葛亮真像某些人说的那么虚伪吗?
蜀汉为什么最先灭亡?
司马家族为什么能笑傲三国?
……
迄今为止,最真实、全面、客观、幽默、睿智的三国史将为您揭秘!
吕布攻下徐州
汉献帝迁都许县后,曹操得到的好处更多了,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虽然大权在握,曹操却没有掉以轻心。
皇帝才是真正砝码,必须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此,他加强了对朝廷的控制。他把汉献帝的警卫人员,如羽林军、虎贲营全部大换血,换成了自己人。汉字真的是魅力无穷,皇帝被软禁了,还可以美其名日“为更好地保护皇帝”呢。
是啊,皇帝已经被特别“保护”起来,曹操可以随时收取保护费了。
对此,朝廷的元老是有意见的。
但曹操想到了一个堵人嘴的妙计——加官进爵。
这下好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自己实在不好意思当反对派。
当然,他们也无力和曹操抗衡——任你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还是那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没实力,什么都白扯。
总体上讲,曹操很爱才,也很会用才。尽管他手下已经人才济济,但他还是嫌不够。现在皇帝在手上,招聘人才就更加方便了。曹操直接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天下才俊。
来吧,为朝廷打工,金饭碗我给你们预备着。
事实证明,曹操这一招是很凑效的,如名士孔融、颍川阳翟人赵俨,河内温人司马朗(司马懿的兄长)、祢衡、杨修等,召之即来,十分听话,非常合作。
如果是平时,曹操发请帖,人家也未必会来,但现在是以皇帝的名义,就好办多了,文人再高傲,也是读圣贤之书,总不可能不买皇帝的账吧(当然按曹操的脾气,不来也是不行的)。
这些人赶来,名义上是为朝廷服务,实际上还不是为我曹操办事!
除了网罗新人,曹操也不厚此薄彼,像程昱、董昭、满宠等人也得到了重用。程昱先担任国务秘书(尚书),接着外放到老根据地兖州任东中郎将,兼济阴太守。
董昭虽然是新人,但曾经多次暗中相助,算是老朋友,曹操让他任洛阳令,留守故都。
另外一个心腹是满宠,他也居于要害位置——许县县令。
满宠(?~公元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现在的山东巨鹿昌邑镇)人。他的前半生主要是干司法工作,后半生当参谋。当然,他两份工作都干得不错,但最出名的还是干司法,严格说来他是一个酷吏。
满宠18岁时,在郡中任督邮。督邮是什么官前面已经说过了,太守的特派员,主要办理司法、纪检、监察案件,权力很大。当时,辖区内有个叫李朔的,带着自己的马仔横行乡里,气焰嚣张,影响很坏,太守就派满宠前去处理,谁知李朔没有刘备鞭打督邮的英雄气概,他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听说政府来人动真格了,立即前来自首,想争取宽大处理。
这次办差很顺利,下一次就没有这次走运了。
之后,满宠试守高平县令。这里说一下,汉朝官员任职,就像现在公司招聘员工,都有试用期,那时称为试守,一般是一年,表现好的,正式转正,表现不好的,调离工作岗位,或者下课。
在古代,一般的地方长官,都兼任司法长官,比如县令就身兼数职,他既是县里的法院院长,也是检察院检察长,还是纪委书记,虽然很辛苦,但权力很大,倒也乐在其中。县令在本县是土皇帝,但就司法权限而言,他还得接受上级机关的检查监督。
如果说领导工作太忙,就是特派员督邮了。
满宠自己品尝过担任督邮的滋味,知道这个职务级别不高,地位高,官儿不大,权力大,实在不好惹。
但这次他偏偏和督邮较上劲了。
原来,郡里下来的督邮张苞有个不良嗜好——贪污受贿,被满宠抓住了把柄。像这种情况,按正常的组织程序走,都是向太守举报,让上级调查处理的,但满宠这个人和刘备一样,不准备按规矩来,他既不汇报,也不请示,自己就动手反贪:直接将张苞“请”进监狱喝茶。
一番严刑拷打,张苞身体吃不消,居然死掉了。
打死特派员后果是很严重的,尤其是试用期出现这种行为,别说是转正没门,闹不好还要吃官司,以命抵命。满宠知道自己玩大了,他像刘玄德一样,直接弃官溜之大吉。
好在那时世道乱,也没有谁跨省通缉他。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到达兖州,对满宠很欣赏,把他辟为从事。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到达许县,曹操让满宠担任许县的县令。
P1-3
有人建议我找知名专家作序,但我谢绝了。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书写不好,再大名气的人作序也枉然,再优美的序言也难逃王婆卖瓜之嫌,不如跟读者坦诚相待,将书好坏的评价权交给读者。
在故事开始之前,总得给读者交代一点什么,总得有个序吧!我想来想去,王婆卖瓜式的吹牛实在没有意思,不如把我与邓学之老师的谈话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姑且充作序。
……
邓老师:市面上有关三国的书很多,您为什么要写三国这个题材啊?对这个选题,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夏炜东:您说得不错,现在市面上有关三国的书虽然很多,但读者深爱的精品并不多。许多读者迫切想了解整个三国历史,遗憾的是,从头至尾写三国历史的通俗读物还没有,以历史时空视角去写的更没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填补这个空白。
邓老师:您的意思是……写现代版三国全史?
夏炜东:算是吧!三国历史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百看不厌,即使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它,但还想更多地了解它。我喜欢三国历史几十年了,研究它也十多年,但每次看它都会有发现和惊喜。正因为如此,我对三国历史有些自己的见解,产生了以历史时空视角为大家再现三
国近百年历史的想法。
邓老师:您花费了不少心血吧?
夏炜东:那当然。仅仅前期准备工作,我就花了大约两年,正式写作也有一年多。写书看似很容易,随随便便几十万字就能写成,但要写出好书、写出特色是很不容易的。我对历史向来抱着敬畏之心。我始终认为,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很幽默,但创作态度必须是非
常严肃的,否则就是在哗众取宠、制造精神残品。我经过长时间思考、积淀才敢动笔写,每天就写一点点,不求多,不求快,但求写得最好。
邓老师:您太谦虚了。您觉得这样做……
夏炜东:历史类书既要写得好看,又要有一定深度,我想要达到这要求,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我太爱历史了,太迷恋三国(历史)了,情不自禁地去努力写好。我翻阅过《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以及一些相关的野史,发现三国历史异常丰富,本套书写太短
了,不能完全展现精华,觉得写100万字比较合适……
邓老师:100万字?有没有虚构的成分?
夏炜东:没有。本套书的取材来自《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官方正史。我一直认为,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力所在,我绝不会为了将故事写得好看而去凭空杜撰。当然,在不影响整体真实性的前提下,某些细节处理会适当艺术化了点,也加入了一些我的研究心得……
邓老师:这套书的特点是什么?
夏炜东:全面,细致,以历史时空视角看历史。本书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写到公元280年三国归晋,能让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三国历史。此外,人物描写全面客观——本书不但描写知名人物,对其他一些我们不太熟悉而又比较重要的人物也有详细描写。
……
邓老师:除了写战争,您好像还写了其他方面。
夏炜东:我认为,读者读一本书时,如果是虚构的,他希望故事精彩;如果是纪实的,他希望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我写本套书时,除了写权谋、写战争,还尽量把我所知道的三国文化、制度、风俗、经济等知识作了介绍。
邓老师:按照传统说法,三国英雄数马超。您笔下的三国英雄数谁?
夏炜东:我笔下?!都数得上,也都数不上。三国时代有英雄人物,但没有特别突出的、超一流的英雄人物。如果把英雄人物分为超一流、一流、二流、三流的话,你就可以发现,三国时代缺的就是超一流的英雄人物,而超一流的英雄人物是所向披靡的,是能改变历史
走向的,正因为三国时代没有这样的人物,所以最终才三国鼎立,谁也吃不掉谁。
邓老师:没有超一流英雄人物?!那是不是影响故事的精彩了?
夏炜东:当然不会!恰恰相反,三国时代虽然没有超一流的英雄人物,但也人才辈出。大家都不是平庸之辈,且旗鼓相当,这样斗争起来才更加紧张,激烈,悬念不断,这也是三国历史的魅力所在;而如果一方是超一流英雄人物,另一方是二流英雄人物,本领相差太远,那么彼此斗争起来胜负就毫无悬念,这样的故事自然没什么吸引力。
……
历史很精彩,如果大家读后有所收获,能够喜欢三国历史,那便是我最高兴的事,也是给邓老师最好的宽慰。
夏炜东
2015年3月10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