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虽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却是最精要的佛法概论和最佳的修行实践指南。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心经》是最容易学习最容易持颂的经典,通过它可以掌握佛法的根本义理,在生活中开显出心的智慧,跨越有限的生命时空,开创无限的人生旅程。
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获得生命的享受和升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的经典(附光盘圣严法师讲心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圣严法师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虽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却是最精要的佛法概论和最佳的修行实践指南。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心经》是最容易学习最容易持颂的经典,通过它可以掌握佛法的根本义理,在生活中开显出心的智慧,跨越有限的生命时空,开创无限的人生旅程。 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获得生命的享受和升华。 内容推荐 《心经》虽然简短,确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旨在说明人生的根源出自无明,生命的目的是为成佛,生活的态度是要达到无碍自在。 本书是由圣严法师三次讲经的记录整理而成,并附有《心经》的各种译本,是研究心经、指导生活的权威经典。随书赠送的圣严法师讲解《心经》录音,是学习佛法、启迪人生的法宝。 目录 第一篇 心经禅解 一、前言 二、智慧度苦厄 三、观诸法皆空 四、因缘不思议 五、解脱与自在 六、生命的归趣 第二篇 心经讲记 一、前言 二、《心经》的内容 第三篇 心经实践 一、人生的意义 二、生活的实践 三、生命的超越 四、后记 第四篇 心经异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鸠摩罗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玄奘译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法月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共利言等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轮译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施护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石室本) 法成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 《习应品》的心经内容?鸠摩罗什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 《初分学观品》的心经内容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 第二分《观照品》的心经内容 玄奘译 附录 心经书画欣赏 心经·王羲之书 心经·欧阳询书 心经·苏试书 心经·赵孟頫书 心经·董其昌书 心经·康熙书 心经·弘一法师书 心经·弘一法师书 心经·赵朴初书 观音像 试读章节 二、智慧度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梵文)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坛经》中说:“即定即慧”。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说:有定的时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时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定的作用。定、慧同时产生,是禅宗的立场及观点,定、慧产生以后,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现清净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会犯戒的。 波罗蜜多是出离、超越、解脱的意思,就是离开烦恼和苦,也就是超越烦恼和苦。整句来说就是:有智慧就能从烦恼及苦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永远快乐、自由自在的彼岸。 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以前五种的修行达到第六种智慧的目的。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烦恼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为修行的指导原则,才能超越苦及烦恼,达到解脱的目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简短的经文,教导我们般若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称之为《心经》。 观自在菩萨 菩萨 菩萨是发了菩提心,以慈悲广度众生的人。菩萨不自私、不为自己考虑;广度众生是为了成就佛道,并且感谢众生而不求回报;鼓励众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参与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萨。 一个禅的修行者必须先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使众生得到利益。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做初发心,发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转,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发心。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不会得力,容易着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会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萨要断烦恼,增长智慧,不能仅靠打坐,要努力广度众生,智慧的增长才踏实。仅靠打坐,仅以禅定的力量产生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便产生不了应对的力量。唯有以实际的磨炼,面对各种善恶不同、形形色色的众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实从而因应有方,这才是菩萨的智慧。所以菩萨于六波罗蜜中特别重视精进和智慧,精进才能断自己的烦恼,产生了智慧,才能广度众生。 精进波罗蜜是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为第一,精进度众生的方法有四:1.已造的恶业赶快断,2.未造的恶业永不造,3.未生的善业赶快生,4.已生的善业要增长。前两点是使众生离苦,因为造恶业会得苦果,后两点是使众生得福报及安乐。这四个方法加起来就是“慈悲”:悲心使众生离苦,慈心使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就是慈悲,没有慈悲心不能称之为菩萨。 自在 自在是不受影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害。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广度众生,就是自在。一个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许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脱后再广度众生,这是不太正确的;只考虑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脱。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脱。 菩萨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受施时就坦然接受,以广度众生为回报;布施时就慨然布施,不求回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损失,只是勇往直前地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观自在 观世音菩萨的梵文Avalokitesvara,翻译成中文叫观世音或观音。观自在就是把观音的法门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观音菩萨先是以耳根听外来的声音;再向内听,听无声之声,达到六根互用、六根清净,对其境界不产生执著,所以叫做观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观,有对外观及对内观,也可直接观空、观无。此处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观空、观无、观不动性。观是要通过六根用心来观。譬如,观呼吸是我们的身体在呼吸,但是要用我们的心来观;作不净观,观的对象是皮囊身体,但还是要用心来观。所以虽然是以六根加六尘作为观的对象,但实际上一定是用六识的心在观。也有用心观心,像猫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尘。没有身体的人是无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内的众生,只有人可以修行,虽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众生能听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说“人身难得”,应要好好珍惜。 修观一定要用六识、六根、六尘。就是参禅、参公案、参话头,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萨没有一定的身体,也无一物是他的身体,却由于处处都是他的身体,所以能够观自在。 观自在的意思有二:一是对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经修行成功了;二是无处在无处不在,无处不能顾到众生。《心经》中所讲的观自在是第一种意思。P6-9 序言 我在台北及纽约两地,已于不同的场合,先后讲过四次《心经》,讲出的方式也不一样。最初于农禅寺讲出,它的录音带不久就以有声书形态流通。 本书: 一、心经禅解——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听众人数较少,程度却相当平均,所以比较注重于佛学思想及禅观,同时也对经文逐句地解释,必要时也征引了诸大小乘经论,便利于新学者的禅修练习,也可作为演讲《心经》的参考。 二、心经讲记——讲于农禅寺,除了依照传统讲经方式,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逐句解说,还依经文标示出佛教的宇宙观、人类观、人的三世因果观、菩萨及佛的境界。层次分明,内容也相当扎实,有助于学人作义理的探究。 三、心经实践——讲于台北围父纪念馆,一连三晚,每场都有三四千位听众,所以讲得比较通俗而更生活化些,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心经》是三藏圣典中流传最广,被人持诵讲解最多的一部大乘经典,虽仅二百六十个汉字,但含义丰富,译笔精简流畅而优美。其内容既浅又深,以基本原始的佛法为底子,以大乘空义的佛法为灵魂。真是遇浅即浅,逢深则深的好经。可以把它当做正知正见的佛法概论来持诵、阅读、研究。 《心经》的汉译工作,先后共有十一次,现被收集于《大正藏》第八册的即有八种。另外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般若经》卷四及四。三,均有与《心经》内容大致相同的经文。译笔最流畅简洁的是玄奘大师,古来僧俗大德们读诵讲解的,也就是玄奘大师手译的《心经》,我也不能例外。 为了便利初学者的运用查考,辑成本书之后特别将诸种异译本,收集了加上新式标点,附于本书之末。其中有的译本文字内容略有不顺,但是对照各种异译,能使我们对于《心经》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等于多配了几副开拓视野的眼镜。 最后要向将本书整理录音成为文稿,以及替我抄写清稿和校对出版的诸位僧俗弟子致谢。 本书1997年初版,此后多次重印。现在在大陆出版之际,附上我的讲经录音,方便读者领悟《心经》宗旨,可以与书本相得益彰。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圣严 序于法鼓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